為什麼會有“魏忠賢不死,大明不滅”的說法?

Avrola™

“魏忠賢不死,大明不滅”的說法還是有其道理的!

其次,與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的東林黨人相比,魏忠賢更能識人用人。比如袁崇煥,雖然魏忠賢要求他對其諂媚,甚至為其修生祠。但是,魏對袁有絕對控制力。才是袁能夠炮轟努爾哈赤,誘發了其最終的死亡,大大延緩了後金的崛起。而崇禎皇帝和東林黨人,不僅不能完全控制朝政,而其互相猜忌。崇禎皇帝認為東林黨人不能盡心盡力,東林黨人認為崇禎皇帝剛愎自用、太過急躁。最終,崇禎皇帝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東林黨出於猜忌心,也鼓動京城民眾,使得袁崇煥不僅被處死,而且肉都被京城民眾吃掉。直接導致了袁崇煥部將祖大壽投敵,後期明軍統帥洪承籌投敵,也說明其與袁相比不僅不瞭解遼東,也不能統帥諸將!而無論李自成攻入北京,還是多爾袞攻入北京。這些東林黨人都恬不知恥的投敵,沒有一個人殉國。僅僅由於李自成對他們拷掠太甚,他們就甘願叩拜多爾袞為親爹。這一切,雖然是發生在崇禎皇帝吊死在煤山之後,但是他在死前已經心如明鏡。其直接例子就是:崇禎皇帝在李自成兵臨城下的危急時刻還是下令厚葬魏忠賢。

總之,魏忠賢不死,明朝就有抵禦後金進攻的物質保障;同時魏忠賢識人用人能力極強,從而可以使明朝可以有壓制後金的智力儲備!明朝絕不會屈辱的敗於只有幾十萬人口的後金!


地震博士

魏忠賢,這個被醜化了幾百年的臉譜式的人物。

愚以為,被醜化,主要是魏公公得罪了拿著筆桿子的東林黨的知識分子群體,他們堅持不懈的特書大書,終於成功洗腦了處世未深的崇禎,在特定的時候,筆墨遠比刀劍更加鋒利!崇禎一道聖旨,歷數了魏忠賢數道罪狀,處死了大明的最後的頂樑柱,這一天東林黨high到了頂點,但是十七年後,在北京城外炮火隆隆的崇禎17年三月份的某天,崇禎徹底明白了,自己的江山是親手斷送在了自己手裡,17年前的蝴蝶效應餘波如此巨大,他這個時候才真正明白了老哥天啟帝死前的那句話“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的真正意義。

崇禎親手打倒的魏忠賢是忠於皇室的,是忠於老朱家的,但他身為皇帝,不能認錯,但實際行動證明了他內心的掙扎和愧疚。崇禎親自安排人手找到了魏忠賢的遺體,葬在了京西碧雲寺,這個行為相當於為魏公公平反了。

崇禎在上吊前,深深的明白了,誰是大明的吸血鬼,誰是大明皇室的忠實家犬。

魏公公在天啟執政間,為什麼代表農民階級的李自成沒有反叛,就是因為魏忠賢出身農門,深深明白農民的不易,搞的一些政策還是有傾斜的,比如在大旱大澇的災年,都能夠免除受災群眾的徭役賦稅,還給籌錢賑災,安頓民心,讓老百姓至少能活下去,魏忠賢的政策偏向於像江南等富庶區域進行重稅,比如戰爭狀態的時候加徵貿易稅,商業稅,開採礦產稅,鹽稅來籌集軍餉資金,使得雖然大明在天啟帝就進行的打擊叛亂戰爭沒缺過錢,後院幾乎也沒有著過火,但是唯一樹敵的便是代表江南富戶的大地主的東林黨的利益,他們出身都是這些家族,自然對魏忠賢的政策嚴重不滿!誰動了我的奶酪,我們就噴誰,管他什麼國家利益,這個準則是萬古不變的。

有時候,滿嘴仁義道德的知識分子遠不如一個閹人在大事上更有深明大義和遠見。

事後崇禎認識到,那些叫囂的比誰都歡的東林黨大臣和王公們,遇到事兒了,個個都哭窮喊冤。血淋淋的打臉事件便是在李自成攻佔北京之後,那些在朝堂上死活叫囂拿不出錢的王室貴族,王公大臣們,被小李一通暴打,結果大家都清楚,比如只願意出一萬的國丈,足足搜出了幾百萬兩之巨,他們都是大明的蛀蟲,喂不飽的貔貅。

他們借刀殺人,利用崇禎把他們的剋星魏忠賢弄死後,愉快開心的過起了自己的小日子,至於後期加派遼餉,管我p事。找農民要去,結果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活活的把崇禎坑死了。

最後在景山歪脖樹上吊的崇禎耳邊終於響起了太監曹化淳那句忠言。

“忠賢若在,事必不至此”!!!


老豬的碎碎念

魏忠賢是一條惡犬,但是他可以看家護院

東林黨人是一隻乖巧的小貓,但卻會在你最需要的時候,悄悄的離開

政治軍事制度的千瘡百孔,讓明朝這艘大船千瘡百孔,修補已經無濟於事了,最多是趁著船沒沉的時候,號召所有船工奮力划槳前行方可苟延殘喘

而魏忠賢,則恰巧扮演了這樣一個霸道監工的角色


快刀斬亂麻之後,崇禎後悔了嗎?

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廣為流傳,在明朝即將滅亡前夕,已經因國事操勞而過早衰老的的崇禎,看著鏡子中憔悴的自己,詢問身邊的太監,意思是哥都幹成這樣了,為何國家還是這樣?

小太監哭哭啼啼的說到,如果魏公公還在的話,不會這樣的!崇禎聽罷默然無語,隨後下令厚葬死去多年的魏忠賢

這件事,不論是否可信,我們倒可以考慮一下,魏忠賢是否有這麼大的作用?還是說,因為殺掉魏忠賢,導致出現了更大的問題

時間回溯到十幾年前,剛剛繼位的崇禎,幹掉了權傾天下的九千歲,將閹黨一網打盡,幾乎殺光了所有閹黨的核心人物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留下的東林黨就是忠臣嗎?

答案是否定的!根據後來的表現情況,我們也看的出來,東林黨就是一幫嘴炮MAX,除了滿嘴大道理以外,啥都不會啥也不幹

結果就是,崇禎年間換過多任首輔,卻沒有一個拿上臺面的,諸如溫體仁、周延儒之流都可以稱得上是秦檜式的人物,更有甚者,如曾深得崇禎喜愛的首輔魏藻德,在北京城破之後,二話不說就投了闖王

更別說其他的大臣了,比如在國難之時一毛不拔的大學士陳寅,面對劉宗敏,分分鐘從家裡就掏出了四萬兩現銀!

這幫滿口仁義道德、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士大夫,投降時的諂媚之態,真是令人作嘔

所以,臨死之際喊出諸臣誤我的崇禎,應該是真後悔了!

天災人禍下的大明,崇禎為何續不上這口氣!

明朝並非是亡於後金之手,而是亡於民變。接連大旱導致西北地區民怨沸騰,因為大家要活命啊,如果有飯吃有酒喝,誰會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造反呢?但崇禎沒辦法,因為沒錢!

是的,崇禎年間國庫空虛,給遼東抵禦後金的軍餉都拿不出來,何談賑濟災民。於是,崇禎以身作則,吃穿跟乞丐沒什麼兩樣。據傳,崇禎走路很慢,不是因為閒的,而是說他的衣服很破,除了外面一層,裡面都打了補丁,包括自己的妃子老婆們,也不能化妝買衣服,要省錢!

但是,他對國家大事卻很重視,絕非是道光作秀一樣,只是表面節儉,崇禎給錢可真的都是從自己的費用裡省出來的,而且真金白銀說給就給,從不打白條

當初袁崇煥要軍餉,窮的叮噹響的崇禎毫不含糊的就給了20萬兩!所以有人說明朝滅亡時還有大量庫銀基本可以說是假的,但是大臣們是真的有錢啊!可是他們卻務必摳門

窮的叮噹響的崇禎,向眾臣募集資金救國,結果捐款最多的竟然是太監。而諸如他岳父周奎這樣的鉅富,也只是將自己女兒給的錢拿出來作了作秀,還打了折扣!(自己扣下一半多)

這就是明末滅亡的原因,最大的

崇禎沒想到,殺了一個奸詐但真性情的魏忠賢,卻來了一堆奸詐有過之而無不及且更為老奸巨猾的一群人

人妖九千歲,為何能挽救大明?

魏忠賢當權期間,可謂是明朝黨爭最弱的時候,因為天下之官皆閹黨,五彪五虎、十狗十孩兒等左膀右臂全部圍繞在魏忠賢的周圍

而且,老魏真的是幹實事的人,固然迫害了忠良如楊漣、左光斗等忠臣,但他卻歪打正著的完成了一件大事——權力制衡,在魏忠賢當權的時代,士大夫階層及富商階層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魏忠賢大力打壓官商階級,卻對老百姓不錯,那些富商巨賈、文臣大夫們面對魏忠賢的壓榨無計可施,只能乖乖交錢,交權。這也就導致了天啟年間的稅收是相當不錯的,如果持續下去到了崇禎年間,想必不會出現國庫空虛,無錢賑災的情景。那麼西北民變是否存在也未可知

除了對政治格局的改變,魏忠賢還對明朝以文制武的弊端進行了修正,武將在外不再受朝中文臣制衡,以往武將在外帶兵,說不定哪天就給人陷害了,不是抄家就是砍頭。甚至說打了敗仗或許不會死,而打了勝仗很有可能就給人搶功滅口

而在魏公公這裡,事情就比較簡單了。給錢!給足了錢,你在外打仗沒人敢動你!有了功勞是我魏忠賢的,當然了也不會虧待你!

然而魏公公倒臺了,隨後閹黨一掃而,明朝變成了這樣

士大夫階層重新崛起,加強了對百姓的壓榨,但是稅收不增反減。武將在外受朝中文官制裁,如後期的盧象升、孫傳庭等猛人,全部死的冤枉

可以這麼說,魏忠賢的倒臺,標誌著明朝權力自此徹底失衡

有人會說,魏忠賢沒那麼大的本事,崇禎說收拾他就收拾他了!

但是,我們應當考慮一點,在魏忠賢掌權期間,為何那些仁人志士都不曾異動,甚至說在崇禎有意要動魏忠賢之時,也少有人回應

但在魏忠賢表示告老還鄉之後,才有了大規模的倒戈

因為在放下權力的前夕,魏忠賢依然有翻雲覆雨的本事,無論朝中閹黨還是邊關武將,魏忠賢是一呼百應般的存在

只是,伴隨著崇禎的後悔和自縊景山,一切都結束了

因為歷史不可以重來,也無法再重演。魏忠賢未必可以延續大明國祚的水平,但在他立下的政治格局下,應該能達到支撐一段時間的水平

崇禎殺掉的是一隻忠心耿耿的惡犬,留下的是一群見異思遷、奸詐自私的乖貓!



置身黑白的精彩

因為瞎扯。我就從財政角度談下魏忠賢時代吧,即《魏忠賢主政時期,明朝財政到底有多弱》。


要點

萬曆三大徵沒讓財政枯竭,朝廷在魏忠賢主政前夕的家底,比較豐厚。

魏忠賢主政之後,遼東缺餉是常態,因為士兵工資照發,故局勢較穩。

魏公公徵稅能力被嚴重誇大,向富商徵收商稅更是病急亂投醫。

崇禎初,“眾正盈朝”,穩住了魏忠賢主政以來瀕臨崩潰的財政。

相比閹黨,東林黨人的確問題也不少,但把明朝垮臺歸因於魏忠賢的政策沒能為後者貫徹,既想當然又荒謬。

名詞

邊餉 負責沿邊n鎮的軍費年例銀,每年開支300多萬兩。

新餉 遼事興起後,負責遼東及周邊防禦支出,每年開支400-700萬白銀不等。


魏忠賢主政之前的家底

要了解魏忠賢主政時期(天啟四年—天啟七年)遼東及其他邊軍的軍餉情況,不妨先了解其主政前夕明廷的財政情況。

天啟朝初年的財政儲蓄,自然繼承自前朝,尤其是萬曆一朝,在這一時期,財政還是比較充盈的。即便是經過前朝“萬曆三大徵”的折騰,朝廷的財政壓力也不大。

▲萬曆三大徵之“壬辰倭亂”。圖為朝明聯軍的一次攻城戰。

據學者劉利平的研究①,以及《三朝遼事實錄》、《明神宗實錄》等文獻的記載,三大徵花費的白銀總共在1000萬兩上下。從1591到1600年,三大徵前後耗時十年,平均下來每年耗費100多萬兩,並不算一個特別大的數目,和宮裡每年收上來的黃蠟、白米、瓷器、毛皮價值(盧象升認最少有200萬兩②、黃仁宇估算為400-500萬兩③)相比,不值一提。

所以,“萬曆三大徵”並沒有將明朝的國庫耗盡,銀子還是有,萬曆留下的內庫就至少有700萬兩。但在萬曆四十六年春,明清戰爭開始之後,更多銀子被作為軍餉投入到遼東前線。第二年春,明廷出兵10萬攻打後金,耗費500-600萬兩;開原丟失後,先後有18萬明軍出山海關;瀋陽遼陽丟失後,先後有15萬左右明軍出關。大兵需要大餉,從萬曆四十六年到天啟元年的三年間,明廷發給遼東軍費2018萬兩白銀④,當時的遼東經略熊廷弼還制定了耗時八個月,用兵十八萬,需餉2160萬的戰略計劃。⑤

戶部出的軍費耗掉2000多萬兩銀子,這其中還不包括皇帝拿出的近千萬兩銀子,而且兵部、工部的小金庫也支出不少。而這時期的國庫(戶部)收上來“遼餉”不到1500萬兩。

不足的銀子哪來的?顯然是前期所積累下來的,萬曆朝以來的老底,能支撐起遼餉的花費,三年能拿出近三千多萬兩白銀,九邊也並不欠餉,足以說明魏忠賢主政前夕,明朝的家底還算豐厚。


魏忠賢主政之後的軍餉

但是到了魏忠賢主政時期,包括遼東在內的邊餉就捉襟見肘。

天啟二年,明軍在廣寧大敗於後金,自此,明軍基本不再大規模進取,採取守勢,且築且屯,步步蠶食。之所以如此,因為:1、軍餉不再像過去那麼充足;2、野戰能力、軍隊信心大損。萬曆四十六年春以來的那些戰役,花掉三千多萬兩軍餉,真的傷到朝廷財政的筋骨了。

▲明朝九邊圖。

然而儘管如此,魏忠賢主政之前的軍餉,還是不缺。據學者林美玲統計,天啟三年遼東之外的邊餉尤能支出347萬兩白銀⑥,遼餉支出628萬兩白銀⑦,天啟四年,魏忠賢主政之後,遼餉等邊餉數額急轉直下,天啟五年、六年、七年,遼東之外的邊餉分別是298餘萬、104餘萬、146餘萬兩白銀⑧,而天啟四年,朝廷發給遼東的軍餉是499餘萬兩(缺額127餘萬兩),天啟六、七年,這部分缺額高達幾百萬兩,欠餉應該是常態。

因此,說魏忠賢主政時期的遼餉充足,顯然不合史實。可為什麼遼東士兵沒有兵變呢?因為魏公公在遼餉不夠的情況下,優先保證士兵的工資,而用於軍隊的其它耗費,基本不管,而且基本無視其他邊鎮的軍餉需求。

遼東局勢較為平穩,乃是他本人對遼東情有獨鍾,但這犧牲了其它邊鎮士兵的利益,因為缺餉,戰鬥力嚴重下降,讓西遷的蒙古林丹汗隨隨便便就搶了大同(崇禎初有“虜與夷並重”的說法),陝西三邊不少士兵加入“流寇”,內憂更憂。

魏公公主政時期留下的遺產,是大明王朝嚥下的一顆毒果。


被嚴重誇大的徵稅能力

《為什麼殺了魏忠賢不久,大明朝就垮了?》還稱,魏忠賢主政時期徵收了大量商稅、海稅,保證了遼東軍餉的供應,這一觀點同樣是想當然,毫無根據。

和田賦、鹽課等正項相比,晚明朝廷所徵的商稅、海稅屬於雜項,包括“內地關稅”、“地方商稅”、“番舶抽分”、“房地契稅”、“竹木抽分”、“礦銀”、“漁課”等,事實上,商稅和關稅加起來,也不過五六十萬兩(崇禎時期的關稅、商稅反倒高於魏忠賢主政時期)對於動輒幾百萬兩的軍費消耗,這點稅如同杯水車薪。

況且,爆款文也想當然地高估了魏忠賢主政時期朝廷的收稅能力,據《度支奏議》記載,天啟六、七年到崇禎元年六月的兩年半時間內,朝廷有489萬餘兩白銀的舊餉沒收上來,而專用於遼東邊防的“新餉”,則有328萬餘兩白銀的稅被欠著。

這麼多稅沒徵收上來,朝廷還指望怎麼發錢?天啟五、六、七年完全撐不住。財政外解不到,內庫空虛,欠餉成為常態,邊餉數額迅速下降,遼餉只能靠搜刮雜項、挪東挪西維持。所謂魏公公重視商業稅,其實是病急亂投醫,其徵稅能力被爆款文嚴重誇大。


崇禎初穩住了崩潰的財政

爆款文的結論是魏忠賢死後,東林黨上臺搞亂了明朝財政,朝廷缺餉,但事實恰好相反。

崇禎上臺後,接過了魏忠賢主政的爛攤子:八百多萬兩沒徵收上來的新、舊(邊)餉銀。財政空虛,三年內邊餉發了不到額定的一半,專用遼東防務的新餉也開始欠著,於是只能坐等兵變與被打。崇禎元年,薊州兵變、寧遠兵變,蒙古林丹汗寇大同⑨,財政危機引發軍事危機,朝廷急需整頓。

崇禎元年八月,畢自嚴到北京任戶部尚書(他的弟弟就死在上個月的寧遠兵變中),經過一番調研,認為財政危機的癥結在於“一沒儲蓄,二多開支,三外解不到”,他和皇帝幾番討論後,最終確立“清冒裁弱,縮兵舊餉”的方略。各邊儘量節約,內地加緊催徵。

據曾美芳⑩博士的研究以及《度支奏議》的記載,經過努力,崇禎元年、二年、三年遼餉基本得到保障;邊餉發放額已完成百分之九十⑪,基本上扭轉了魏忠賢時期接近崩潰的財政,勉力維持了收支平衡,讓大明可以多堅持幾年。這不得不說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所謂東林黨人惡化了魏忠賢主政時期的財政,純屬無稽之談。


餘話

綜上,本文的結論是:晚明財政家底不錯,萬曆三大徵的消耗並未如後世想象的那樣大,明清戰爭中的薩爾滸戰役到廣寧戰役,幾乎耗盡國家積累,之後就是勉力維持,魏公公主政把財政折騰得更差了,留下一堆問題;崇禎初,畢自嚴的上下整頓為明朝續命,崇禎帝最後能走多遠,端賴歷史進程。與閹黨相比,東林黨人魚龍混雜,其行為的確問題不少,但把明朝垮臺歸因於魏忠賢的政策沒能為東林黨人、崇禎帝貫徹,則既想當然又荒謬。


註釋


①劉利平:《明代“播州之役”軍費考》、《三朝遼事實錄》,卷3,數字為2387000兩。關於這些數字的出入,在於每個人的統計標準有區別,這裡不做敘述。

②盧象升:《盧象升奏牘》,卷4。

③黃仁宇:《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74頁。④《明熹宗實錄》,天啟元年正月乙亥條。

⑤熊廷弼:《楊嗣昌集▪敬陳戰守大略疏》。

⑥林美玲:《晚明遼餉研究》,18頁

⑦林美玲:《晚明遼餉研究》,33頁

⑧畢自嚴:《度支奏議》,堂稿卷3。

⑨李華彥:《崇禎朝薊遼兵變與餉稅重整》,博士論文。

⑩曾美芳:《晚明戶部的戰時財政運作──以己巳之變為中心》,博士論文。

⑪畢自嚴:《度支奏議》,邊餉卷7

這是我發在騰訊文化“彰考局”上的一篇文章。這裡分享一下。


一枚明粉

“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崇禎上吊前才明白自己被誰玩死了!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這是天啟帝朱由校臨終對朱由檢的囑託!可惜他沒當回事!東林黨借崇禎之手誅滅了魏忠賢!

滿清歷時百餘年編纂的《明史》把明朝多位皇帝寫的不理朝政,耽於玩樂。明朝皇帝雖然不“勤政”,但是國家機器卻能夠有效運作,這從一個側面證明了明朝皇帝的大智如愚;說明他們能夠有效掌控平衡朝中各派實力,深諳馭人之術。傖促繼位的小皇帝朱由檢根本不明白自己該幹什麼!老話說!不怕愚者惰!就怕愚者勤!崇禎若學哥哥少管些事可能不至於玩完得那麼快!

魏忠賢是草根出生,做事還是比較為百姓考慮。河南等地發旱災,魏忠賢積極展開賑災措施,免除災區賦稅。同時籌錢修繕水利。遼東明軍雖然屢戰屢敗,但軍需卻從來沒有缺過,每次魏忠賢都是能夠提供足夠的軍需讓遼軍恢復實力再戰,所以雖然明軍屢敗,但其實還是壓著後金在打,主動權仍在明朝手裡。而且魏忠賢主要是加徵海貿稅商稅礦稅鹽稅來籌集資金,農稅則能免就免,也就是徵富人的稅補貼窮人,結果就是文官士人階層對魏忠賢恨之入骨。魏忠賢此舉大大觸動了以東林黨人為代言人的江南工商地主們的利益。魏忠賢在司禮監期間,明朝沒有發生過大的變亂,對後金的戰事也處於不斷轉好的狀態,因此說起來魏忠賢功大於過的。在當時,以他為首的一個閹黨小集團 制衡了外戚宗室跟文臣兩大集團。 崇禎誅殺魏忠賢后,帝國 的財政狀態如何?一年不如一年啊,最後明朝是窮死的,知道不? 明朝最大的蛀蟲根本不是太監集團,而是外戚宗室文臣,這兩條大蛀蟲在帝國的身上不斷的吸血,最後把明朝吸死了。國家打仗需要錢糧 ,要錢糧必須加徵賦稅。沒有了魏忠賢閹黨集團的制衡,無法加稅於江南的工商地主,只能加徵農業稅,這隻能逼反吃了上頓兒沒下頓的農民們;因為明末幾十年正趕上全球性小冰河氣候,黃河以北地區農業都歉收;果腹都成問題,你還要加稅,能不反嗎?

江南稅收是大明的血管!魏忠賢當政時每年有數百萬進帳!東林黨掌權後連幾十萬也收不到了!

我們知道的魏忠賢是東林黨口中的黑山老妖!真實的魏公公若真是那麼可惡他能束手就擒嗎?自古太監再橫也是皇帝的看家狗!太監只忠於皇帝!而朝臣可是都有自己的小九九的!明朝的帝王在這一點上都很明白!唯崇禎被迷了心竅!志大才疏!急功近利是崇禎的死穴!


peter1955

現在很多蠢貨因為一些隻言片語或者旁枝末節就隨便要給古人翻案,在我看來無非是標新立異譁眾取寵。

明亡,非個人之失,而是從立國開始就埋下的禍根。朱元璋打小就恨當官的,而當官的成分是什麼?讀書人,學孔孟之道的。他一輩子就琢磨怎麼給當官的戴枷鎖,所以說在立國的時候,就給讀書人埋下了恨。後來朱棣靖難之變,成功後大殺朱允文手下的官員,以方孝孺為首的被滅十族,方孝孺奈當代大儒,孔孟之道最講禮法,你丫造反還了得?所以又大大得罪了文人,之後的明朝皇帝,不乏荒唐和離經叛道之輩,所以皇帝天天琢磨著怎麼收拾這些文人,官員天天琢磨著怎麼管著點皇帝,在這個基礎上,明朝內鬥了幾百年,從錦衣衛,乃至東廠西廠,作用就是為了收拾官員。可以這麼說,到最後官員對帝王的忠誠已經沒有了,多數就是為了光大門楣鬧個前程,即使沒有魏忠賢,也會有馬忠賢,劉忠賢,所以明亡不亡跟魏忠賢沒什麼關係,是幾百年皇帝和大臣的矛盾積累的結果,加上崇禎多猜忌,官員伴君如伴虎的心思更甚,所有人都在混日子,看1942了嗎?為何有很多河南百姓甚至幫日本人?是蔣介石失盡了民心,你能說這些老百姓是漢奸嗎?恐怕也有一絲值得同情吧?

終上所述,明亡於帝王,你是國家一把手出事了你不是第一責任人你找誰?至於明中後期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我覺得是很正常的,商以財養士是順應了歷史,如果不是魏忠賢打壓沒準中國能早早的崛起呢,社會不該發展嗎?封建社會不該倒臺嗎?中國就必須是農耕社會嗎?不盡然吧!

明亡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朱元璋不讓加稅,導致帝王劍走偏鋒找一些權臣變相剝削老百姓,最後權臣太監一宰以平民怨,可你能正經搞政府行為你不搞,非得折騰,國家一直在折騰,導致財政一直吃勁,有人朱棣時候有錢,還能下西洋呢。吃了元朝大肆搜刮九十來年的老本,戰後國家人口少,能沒錢嗎?還有人說張居正時有錢,真有錢嗎?你給我擴充三個三大營我看看,你給我往北打歸攏歸攏蒙古我看看,養不起軍隊啥都是狗P,還是沒錢,最多是補點飢荒。所以沒錢是主因,說到錢,延伸問題又來了,為啥要鎖國啊?鎖國有鎖國的好處,弊端就是你沒地方搞貿易和稅收。大家知道中國當時的瓷器絲綢和茶葉風靡世界,但印度才是那時這幾個最大的受益國,你說這是不是吃飽了撐的?下了七次西洋,淨為人民服務了,正經事等於一件沒做。還有臃腫的編制,養了那麼多官員,幹事的就內閣那幾個人,趕上遇到幾個混蛋內閣不幹事的,朝政幾十年幾十年的荒廢。還有朱姓皇親,朱元璋當年想的挺好,不給老百姓添麻煩,一律國家養,但這也充分說明朱元璋沒文化,到了崇禎年間有十幾萬張嘴向你要飯,誰養得起?還有部隊的編制極其不合理,遠的咱不說,就說末期,朵顏三衛的經驗為啥不推廣?蒙古既然滅不了為何不先拉攏?流寇你滅不了為啥不封王?封了王他們自己就打起來了,人家韃子都能封個三番,地位穩了才收拾,你為啥想不到?整天瞎琢磨一天變個樣,國家不亡才怪。

所以,別給那混蛋魏忠賢洗白,古人記載的歷史一定也有誤,但在沒有更早的文獻證據,我還是選擇信古人,這也是研究歷史的原則,畢竟人家比你早個幾百年,人家假,你就真了?


只嘆琉璃火難捨未央天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四日,眼見大明王朝大勢已去,面對這樣的變故。崇禎皇帝的貼身太監曹化淳發出了“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的感慨,也正是這時候,崇禎皇帝才最終領會了皇兄臨死前強調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的深意所在。正是崇禎皇帝煤山上吊前5天的這個感悟,後世才有了關於“魏忠賢不死,大明不滅”的爭論。那麼作為一個太監的魏忠賢究竟有什麼能力,能夠保證大明不會滅亡呢?

大奸之臣亦是大忠之臣

關於魏忠賢的評價,多是偏向於負面的評價。這主要是因為魏忠賢對於權力的渴望,為了爭奪權力聯合客夫人禍亂後宮,然後排除異己把持朝政將政敵一一扳倒,最終引發了與東林黨的黨爭。正是這一系列黨爭,一點一點地耗費了大明王朝的國力。所以說在很多史學家眼裡,魏忠賢是一個不擇不扣的大奸之臣。然而記載這段歷史的大部分是被魏忠賢排擠的文官集團,所以出於政敵的身份,關於魏忠賢的記載在現在看來可能過於偏激、主觀。從現在的角度,客觀的說魏忠賢確實是一個大奸之臣,但是我們也要看待他把持朝政期間的一些政績,正是因為他的這些政績,才使得大明王朝得以苟延殘喘,從天啟帝的角度而言,魏忠賢就是一個大忠臣。

在國家民族大義面前,一向被認為是任人唯親的魏忠賢,卻一反常態的堅守原則。明末皇太極率兵攻打錦州,作為魏忠賢的親信袁崇煥下令不救援錦州。後來袁崇煥手下滿桂公然違令出兵救援錦州,最終與堅守錦州的趙率教一同擊退皇太極,並取得寧錦大捷。事後魏忠賢論功行賞了滿桂、趙率教,處理了一直以來對他百般奉承的袁崇煥的怯敵避戰之罪。此外魏忠賢把持朝政之後,接連任用了兵部尚書趙南星、孫承宗及兵部左侍郎袁可立等,雖然這些人骨子裡都是不服自己與自己作對,但是這些人都是能臣、直臣。正是在這些能臣、直臣的統領之下,明朝與後金的邊境局勢才能相對平穩。在邊境將領的任免獎懲上至少說明魏忠賢也有愛國之心,這樣一個奸臣至少還是一名效忠皇帝、民族的忠臣。

自斷財路的崇禎帝

魏忠賢主政期間,對天啟帝最大的一個幫助就是制定合理的財政稅收,保證了大明王朝這臺機器的正常運營。崇禎帝一上臺就誅殺魏忠賢,並廢除了魏忠賢主政期間這財政稅收政策,最終導致國庫空虛,賑災無糧,軍隊無餉,農民起義爆發,鎮壓軍隊平叛不積極。如果是魏忠賢不死的話,至少崇禎皇帝不會面臨國庫空虛這樣的窘境。另外魏忠賢在一些關於老百姓受災和遼東戰局的是還是比較上心的。為了給遼東將士們提供兵器馬匹等物品,魏忠賢以個人的名義捐獻了大量財物。兩浙受災時,魏忠賢主張,免除為皇家輸送物品的專營戶向內庫交納的孝敬費用。徵用物品入庫,須交納小費,以便驗收合格,這是明朝管庫太監創制的惡例。廢除這個惡例,魏公公也算多了一件德政。魏忠賢這個人,雖然渴望權力但是他還是有一定的理財能力,面對大是大非的時候還是懂得犧牲自己的利益的。

看完朋友,記得隨手關注蘇子哦~每天都有精彩有趣的內容等著你~~~


蘇子侃歷史

在中國,流傳這樣一句豪言壯語:既然我不能流芳百世,那就讓我遺臭萬年吧。也就是說,人生只有兩種極端選擇。一般的人想要“遺臭萬年”那比登天還難,可是明朝的一個太監魏忠賢成功實現了“遺臭萬年”的理想。

魏忠賢(1568—1627)原名進忠,明河間肅寧(今屬河北)人,少小時就是個無賴,自宮後改名李進忠。萬曆時入宮為宦官,後乃複姓,賜名忠賢。

史書上記載魏忠賢借熊廷弼事件,誣陷東林黨的左光斗,楊漣,周起元,周順昌,廖昌期等人有貪贓之罪,史稱“六君子獄”,大肆搜捕東林黨人。第二年,又捕殺高攀龍,周宗建,黃尊素,李應升等人,東林書院被全部拆毀。而負責邊防的孫承宗,袁可立等正直大臣也因為接近東林黨人相繼被罷官。至此東林黨被閹黨勢力徹底消滅。魏忠賢在全國範圍內大搞個人崇拜。全國各省市動用公款,耗費巨資為魏忠賢修建生祠,塑造雕像。就連遼東巡撫袁崇煥竟也積極參與其中。

魏忠賢大權在握後開始培植個人勢力,他大力擴充特務組織東廠和西廠,在全國各地安插他的便衣耳目,大搞恐怖政治。

他廣收奴才,培植親信,他手下網絡一大批窮兇極惡的狗腿子,史書上明確記載的就有“五虎”“五狗”“十孩”“四十孫”。

可事實是魏忠賢即便是壞的徹底,他還是明白一個道理的,那就是他的權力,他的金錢,他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大明不滅的情況下才有的,如果大明完了,他也就完了。

NO、1 皇太極猛攻錦州時,袁崇煥與監軍紀用一起下令不許出戰,任憑趙率教在錦州苦苦支撐,在錦州破在旦夕的時刻,滿桂公然違抗袁崇煥的不抵抗命令,主動出擊,冒死以救錦州。寧錦大捷後,魏忠賢論功行賞,升了血戰有功的滿桂、趙率教的官,而罷免了畏敵避戰、不救錦州的袁崇煥。鑑於公論,魏忠賢並沒有因為這位一心熱衷於議和的袁崇煥在寧遠城給他修生祠而放過他在寧錦之戰中的怕死避戰之罪,也沒有因為毛文龍上書力保和他作對的東林黨人而處分毛帥,這也是為什麼天啟朝後期關外局勢一直在向好的方向發展的原因。

NO、2 天啟朝最大的戰爭失利,是袁應泰丟掉遼陽。而袁應泰之所以被起用,是因為之前的督師熊延弼遭到了文官集團的彈劾,當時魏忠賢還未掌權,責任不應該讓他來背。遼陽失陷後魏忠賢查辦了許多當初彈劾熊延弼的文官,固然有打擊文官集團的私心,但是這些文官書生誤國,亦確為大弊。而後魏忠賢立刻起用熊延弼為兵部尚書,之後王化貞失陷廣寧,同在關外的熊延弼也受到株連,被傳首九邊。這裡熊延弼是受到王化貞的拖累而被殺,雖然他是由魏忠賢主張上臺的,但九堂會勘定案,實無免死之理,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NO、3 魏忠賢接連起用的兵部尚書趙南星、孫承宗及兵部左侍郎袁可立等,都是直臣、能臣,而且是骨子裡和自己作對的,但魏忠賢在邊關大事上還是容忍了這些清流官員

NO、4 經濟方面來看,東林黨反對向士紳納稅,反對向商人手工業者和礦主納稅,代表了大地主和城市資產階級,礦業主的利益。但這實際上變相使帝國財政匱乏。而魏忠賢執政幾年,堅定地延續了萬曆的礦監政策,極力向中上層徵稅,使帝國不至於被財政拖垮,崇禎上臺重用東林黨,撤銷了這一政策和加徵三餉反而從側面肯定了這一政策的可行性。

NO、5 沒有證據表明魏忠賢在執政時有過侵害百姓,肆意殺民的行為,和劉瑾、嚴嵩等人相比貪得實在不多,就算相比權勢也沒有多大,況且執政時間也不過區區三年多,要說為禍甚烈實在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NO、6 魏忠賢還向國家捐款,用自己的私產資助遼東戰事兵器馬匹等物品。

所以說魏忠賢不死國家不滅,魏忠賢雖說有過失,但也不至於投敵叛國,他對於這個國家還是有存在的意義的!

記得點擊右上角的關注哦!麼麼噠!


左左趣談歷史


如果用這樣的話語表述來說一個人,那麼這個人要麼有孔明之智,要麼有張飛之勇,但是這魏忠賢,大家並不陌生,崇禎皇帝的寵監。

在一般讀者普遍的印象中,這些寵監專門利己,從不利人,他們不但吃拿卡要一般的老百姓,比如說買房置地,侵吞百姓資產,加劇社會矛盾。

即使對於那些官僚、豪族地主,只要他們覺得合適,照樣欺負不已,這相當於直把皇帝當人看,其他的都入不了他們的法眼,同時魏忠賢一類的寵監還參與政爭。

明朝後期嚴重的黨政,不僅僅有各門各派看似“高明”的學說,還有崇禎皇帝最寵信的一批人――太監的推波助瀾,他們利用皇帝對自己的寵信,積極打壓東林黨人說實話就東林黨被打壓這事,魏忠賢等人做的倒無可厚非。


因為東林黨一夥人普遍的都是誇誇其談的浮誇分子,有真才實學的沒有幾個,但他們搞得各種言論,可以說把整個晚明的社會風氣帶的烏煙瘴氣。

不管那朝那代,最怕的就是沽名釣譽者的蠱惑,因為人心不古,平靜如水時看不出什麼,一旦社會起波瀾,暗娼的牛鬼蛇神便會出來作怪,試圖混水摸魚,達到不勞而獲的目的。

但這樣說絕不是就肯定了“魏忠賢不死,大名不滅”爛說,還是那句話: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莫道魏忠賢死了,他活著說不定怎麼折騰晚明呢。

遇人不淑,用人不賢,大明的滅亡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並不是一個“太監”魏忠賢跳出來,就能改變什麼的!


歷史三日談

“恪謹忠貞,可計大事”,這是明天啟皇帝臨終前強調魏忠賢的遺囑。

說起魏忠賢,現代人比較深刻的印象大概是奸臣,我以前也是這麼認為的,直至看了明史,看了更多關於明朝跟魏忠賢的資料,才發現這是帶有非常大偏見的。

首先基於大明角度說一下魏忠賢:

1、忠

你是皇帝你要錢,他給你弄來錢;你要大臣聽話,他給你監督各諸侯個大臣,這幫人家裡掉個銅板,你在宮裡就能聽見響聲;你要朝政清平,他給你監督各種規章制度、撫卹賑災的實行。這樣的大臣,對於大明皇帝來說,如果這都不是忠臣,那整個大明也沒誰敢說忠了吧。因為

魏忠賢再怎麼折騰,也沒損耗你皇權一分一毫。甚至說,他就是皇權的代表。

2、功

力排眾議、大膽起用遼陽戰敗後遭受讒言的熊廷弼,拋開私怨、違心推薦趙南星、孫承宗等一批能臣直臣等諸多方面;

關寧鐵騎不用裁員,軍餉仍可足量正常發。皮島軍隊不用精簡,收入來源也是穩定的。寄居海島的毛文龍進行黑市貿易、搶掠朝鮮邊民商旅,本著中庸之道,基本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毛文龍也算幹吏,積極進取,開拓了旅順-義州一線的東江軍鎮,不斷騷擾後金盛京以東的城池;授毛文龍“欽差平遼便宜行事總兵官徵虜前將軍左軍都督”和尚方寶劍,人心籠絡絕對到位,搞得毛文龍熱血沸騰,誓死鞏衛皮島、朝鮮本土。盛京的西面,從寧遠至錦州,本來荒涼破敗了十年的城池一座座重新修葺一新、再次拔地而起;明軍的火銃、戰車、地雷、炸彈配備齊全;紅衣大炮這種奢侈品也都搬上了寧遠、錦州的城頭。

魏當九千歲的幾年幾乎與關外捷報頻傳的時間同步,寧遠大捷大炮轟傷努爾哈赤(回盛京後不久死去)。寧錦大捷明軍多次重創皇太極。丁卯之役,毛文龍在朝鮮拼盡血本擊退阿敏數萬八旗軍,阻止了阿敏當朝鮮王的夢想。皇太極東奔西突累到吐血沒撈著什麼好處,只能龜縮在盛京。

而保障這一切的,就是魏所實行的稅制!


然後,我們基於歷史角度說一下對魏忠賢的偏見之所以那麼大的原因:

1、滿清幾百年統治對明史的編纂

歷史是屬於勝利者的在這點表現得淋漓盡致,對明朝皇帝的抹黑,對明朝能臣的抹黑,遺留當世的所謂“史料”,增加了“佐證的真實性”。

但是有誰知道崖山之後無中國這句話?

對於大明,有一句即時現代人讀來仍非常震撼人心的話:

天子守國門 君主死社稷

這是大明對黎民百姓的承諾,這是大明對蠻夷異族的宣告,這是華夏封建社會最後一根脊樑。

縱觀歷史,一個朝代從初創到沒落,僅僅大明朝,是真正做到了我之君主與朝庭可以失敗但絕不投降的傲氣,即時無能為力到自絕身亡也不屈辱求生的。

這種東西,是會使任何入侵者都顫抖的,所以,抹黑、誤導,毀滅一個民族的精神,是勢在必行的一件事。

2、士林清流的口誅筆伐

魏忠賢最大的過是什麼?

為鞏固個人權勢,黨同伐異、殘忍歹毒的罪惡一面,不過就是把只能誇誇其談的所謂士林清流殺戮一通而已。

在儒學當道的封建社會,這就是魏被口誅筆伐徹底定性為“奸臣”的最大原因。

就我們知道一直被魏打壓的袁崇煥,可謂是政敵,但是在魏當權的時候,戰爭,國之大事,魏是從來沒有過半分疏忽以及故意拖後腿的,所有供養、資源,沒有半分克扣,所以袁最大的戰功也是建立在魏當權的時期。

可見,對朝庭有用的人才,魏是全然沒有殺戮的意思,只有那些只能一張繡口指點江山的擋道人、障礙,才是魏為了大明基業決然一一掃清的。

3、當代影視作品對歷史人物的隨意解讀

為了影視效果,當代影視作品鮮少能以最客觀的角度來還原歷史人物,所以從幾十年中對現代人影響最大的影視作品中,更進一步地誤導了現代人的印象。


當然,這只是一家之言,有更多見解,可以共同討論哦!


知客雲 - 知識技能募資平臺,知客和你一起 重新定義學習

一個有趣的線上學習平臺在等著你哦,知客雲(zokoclou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