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高射炮打飞机,如果没打中,那炮弹哪里去了?

用户5309548346

一般情况下,高炮如果没有打中敌机,会继续呈抛物线飞行,在一定时间内自毁。带有自毁装置,是高射炮引信的一个特殊设计。

很多大中口径的高炮炮弹,与普通地炮炮弹在引信设计上完全不同。高炮炮弹引信需要设计自毁装置,例如国产56式57毫米高炮,配备曳光穿甲弹和曳光榴弹两种弹药,引信自毁响应时间12~16秒。

中口径以上的高炮在作战的时候,对空射击的未命中的炮弹,不可能一直在天上飞,一定要落下来,如果引信上没有安装自毁装置,那么未爆炸落弹对友邻部队和平民的杀伤是十分严重的,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出现,通常在引信上设计一个自毁装置,在炮弹飞行若干秒未命中目标以后,自动在空中爆炸。

由于安装有自毁引信,高炮炮弹坠落已方区域导致伤亡,是小概率事件。不过,防空部队在进行阵地部署时,会考虑落弹区的安排,尤其是高炮部队,安装自毁时间引信的大口径高炮会有偶然落弹,但有些没有自毁引信的小口径高炮的落弹区就十分危险。以保障我方军民的安全。没有自毁引信的小口径高炮或高射机枪,

更需要开辟专门的落弹区和射击限制区,如果没有引信自毁,高炮的落弹区是十分可怕的。


科罗廖夫

图注:英国皇家海军的40毫米砰砰炮

在空中自毁了。高射炮弹上都装有延时装置,会在预定时间内自动炸毁,以防止弹头落地伤人。

图注:英国研制的的药盘时间引信

不同口径的炮弹有着不同的延时方式,对小口径高射炮弹来说,弹头的体积很小,没有多余的空间来布置复杂的延时装置,很多就直接使用曳光管作为延时装置。曳光管和弹体装药之间留有通孔,连着一个小传爆管,当炮弹发射出去后,曳光管开始燃烧,由于曳光管的燃烧时间多于炮弹飞行到最大射高的时间,所以如果炮弹未击中目标,曳光管烧光后就会点燃传爆管,引爆弹体装药自毁。

图注:高炮左侧倒插着炮弹的装置就是引信自动装订机

中、大口径高射炮弹的自毁引信早期主要是延期火药盘,后期基本都改用机械定时引信。延期火药盘或者叫药盘时间引信,是通过火药盘的燃烧长度来调节延时时间,火药盘安装在引信的刻度圆盘上,发射前根据指挥仪计算出炮弹飞行时间,在刻度盘上调整好延时时间。炮弹发射出去后,火药盘开始燃烧,不管炮弹有没有击中目标,火药盘燃烧到最后都会点燃起爆药引爆炮弹。

图注:炮弹引信上的时间刻度盘

机械定时引信的作用原理和机械闹钟差不多,也是用发条装置来定时,不过到点后不是敲铃,而是释放击针击发雷管。发射前,先根据目标的斜距、高度、速度、航向等要素计算出炮弹飞到目标需要多少时间,然后为炮弹引信上装订延时时间,炮弹飞到预定的时间点,引信就引爆弹头,通过破片进行杀伤。

图注:德国的128毫米高射炮在装填前装订引信

机械定时引信因为定时简单、精确,不受高度大气压影响,性能非常可靠,即便是后来研制出了更先进的无线电近炸引信,机械定时引信也作为自毁装置被保留下了,并广泛应用至今。

当然了,任何引信都不可能百分百可靠,如果延时引信失效,未爆的弹头就会从空中落到地面,国内外都发生过高射炮弹落地伤人的事故。


兵工科技

二战期间的高射炮主要分为小、中、大三种口径。通常小口径高炮使用触发引信,而中、大口径高炮的采用延时引信。科技逆天的美国当时还采用过近炸引信,不过仅限于海军。中、大口径高炮通常采用定时、定高的方式,当炮弹到达指定高度(这个是根据敌机来袭位置预先设定好炮弹到达设定位置需要的时间)就会爆炸。

小口径高炮如果没有命中目标则继续飞行,不过通常小口径高炮炮弹出膛后N秒,未击中的炮弹在下降过程中,自炸药剂会引爆进而炮弹自毁。而采用不同的引信主要是源于不同的设计思路,小口径火炮依靠数量命中对敌机进行杀伤,而中、大口径高空依靠炮弹爆炸产生的大量碎片对敌机进行杀伤。

二战中比较逆天的还是美国海军的近炸引信,当时美军利用无线电波反射的原理,让每一枚炮弹都携带近炸引信,自动在飞机周围爆炸,取得了很好的防御效果。不过这种炮弹当时最大的问题就是技术超前、价格昂贵。所以美国当时只允许海军在舰艇上使用,不给陆军使用,主要还是为了防止泄密,反正海军没打中敌机的炮弹都落到海里了,不会被日军发现他们使用了一种新型炮弹。此限制直到1944年才被解除,英国防空高炮使用这种近炸引信成功防御了德国的V-1火箭。据悉,使用该引信可以大大提高拦截效率,对目标近距离杀伤,降低炮弹的消耗量。


思远军事


二战时,一旦遇到空袭,通常都是飞机集群来袭,空中敌机盘旋俯冲,投弹扫射,地面防空部队万炮齐射,爆炸声、飞机轰鸣声,震耳欲聋。空中炮弹开花,地面火光冲天。能有效击中敌机的炮弹毕竟是少数,那些没有击中目标的炮弹哪去了呢?

其实高射炮分大、中、小三种口径,小口径高射炮有的弹丸配用触发引信,靠直接命中毁伤目标;有的配用近炸引信,靠弹丸破片毁伤目标。大、中口径高射炮的弹丸配用时间引信和近炸引信,靠弹丸破片毁伤目标。



由此可见,炮弹射出去后都会在空中爆炸,有区别的是有的弹丸靠击中敌机触发引信摧毁目标,而未击中敌机的会自动启动延时引信而爆炸,靠弹丸爆炸时产生的碎片毁伤敌机。



鉴史明镜

高炮炮弹会在空中自毁。高炮炮弹,尤其是大中口径高炮,本身就不是打中才炸。早期高炮采用时间引信,由光学测距仪或雷达确定目标的高度方位,计算出炮位到飞机的斜距(还要计入提前量修正),进而计算出炮弹飞行时间,然后据此装订时间引信。炮弹飞到预定时间,也就是预计炮弹和飞机交汇的位置,就会引爆,形成弹片云杀伤敌机(并不需要直接命中飞机)。对于小口径碰炸引信炮弹,和后期无线电近炸引信,如果炮弹未击中目标,或目标未进入无线电近炸引信作用范围,飞行到预设的自毁时间,弹上的自毁保险装置也会引爆炮弹,防止炮弹落地造成误伤。这个自毁装置和前述时间引信是一个原理,通常是类似钟表原理的计时装置,以发条为动力,当旋转到预定时间就释放击针引爆引信。简单些的则利用惯性与旋转次数概略计时,现在时间引信是电子计时,更精确可靠。总之,不管打没打中敌机,炮弹都会在空中爆炸。

不过即使是弹片,落地也可以伤人,所以高炮兵按规定要戴钢盔。另外时间自毁装置也偶有失灵,国内就有个案例,一发未爆的驱雹弹从天而降,砸穿屋顶砸入在村里屋中安坐的老人头顶。

下列图画显示了高射炮弹在空中爆炸的场景



现代AHEAD类高炮的时间引信在通过炮口时被精确设定时间,以在目标前形成弹片云

小口径高炮弹会在发射数秒后自毁


锡兵中士

二战的高射炮普遍是安装有预设的定时引信了!

比如,建国时苏联为我们提供的1939式85高炮(二战的毛子功勋高炮),每发炮弹的引信都是射击前安装到位,并用专用工具(就是一个扳手)旋转引信头上的刻度,进行定时(定高)的。

高炮不是单独作战,都是集群射击的,为的是形成大面积弹雾,增加杀伤概率。方位+角度+高度数据都是由专用的雷达或测距仪提供的,高炮只需装定统一的数据射击就可以了(换言之,射击时,炮手基本是看不到飞机的,这个不是手枪,指哪打哪)

___这古董早就在博物馆里了,所以以上不算泄密。

高炮引信有大概有这几个工作状态:

1.炮弹击发出膛瞬间,解除安全保险,同时计时器开始启动(原理不复杂,就是一个类似闹钟的结构,只不过,到了预定时间不是闹铃,而是击发)。

2.如果飞行中撞击目标,触发引信直接击发,爆炸,杀伤目标;

3.飞行时间(预设)到了,时间引信击发,形成弹片云,杀伤目标;

4.某种原因,时间引信故障,没有在预定时间击发,在炮弹的最大射高时,时间引信再次动作,自毁,防止落地伤人;

5.时间引信完全不工作,就只能以高仰角曲线落回地面,要是触发引信工作-落地爆炸;不工作呢,就是一颗哑弹。

这种炮弹引信技术,即使现在也没有完全淘汰的。

美军更厉害,二战中炮弹引信已经使用了近炸引信(就是一个金属物体接近感应开关,现在的不少走廊灯就是这种技术的,在当时可是牛的一塌糊涂的,因为那是电子管的时代!!必须是得用芝麻管,而且还得超有钱,用得起才行)了。

---无论哪种情况下,地面都挺危险的!

毕竟,最好的情况是啥都没打着,空中弹片掉下来,跟下雨似的,碰巧砸着了,也够受;

要是运气差,炮弹掉下来爆炸,那可要了命;

不爆炸的哑弹掉下来也会砸死人的;

还有一个,一旦打下飞机来,飞机掉下来也会砸死人的。

所以,还是钻防空洞吧,等待尘埃落定再出来。


溜边的黄花驴

首先要明确一点,高射炮,是炮,而不是步兵使用的枪,弹药的性质不一样,这也就决定了高射炮的炮弹不会像步枪的子弹那样打出去后会一直成抛物线飞翔,直到击中物体或者坠地。


之所以为炮,最简单的理解可以是一是口径大为炮,第二就是这里回答所要说的弹药性质。炮弹不同于子弹,它是由弹头、引信以及弹头内部炸药组成。我们从外观来看,炮弹和子弹外形基本一样,就是一个大,一个小。但实际上二者的区别是非常大的。


子弹的弹头飞出枪管后,是靠高速击中并进入到目标内得以杀伤;而炮弹是靠射出去后在目标物体上或周边爆炸得以大面积的损毁或大范围的杀伤物体或有生目标。

高射炮,顾名思义是打击空中目标的火炮,其大仰角可以将弹药以极高的速度发射到空中,从而对来犯的空中目标进行攻击。


但是高射炮的炮弹到空中之后,并不是像子弹那样非得直接命中目标才能造成杀伤,实际上高射炮的主要是依靠炮弹在空中目标周边爆炸形成成百上千的碎片来对目标进行攻击和损毁,就像一枚手榴弹只需扔在敌人周边即可,其爆炸后的碎片会以高速击杀附近的敌人,而不是去砸。


高射炮的炮弹在发射前根据空中目标距离,调整装填射击诸元,待炮弹到达已经装填设置好的飞行距离时其引信变回引爆弹头,从而用无数碎片击杀目标。

高射炮炮弹不会因为未击中目标而落到地面,它会在规定的距离爆炸形成无数碎片来攻击目标。有幸能见到那也是掉下来的碎片或者是一枚臭弹(哑弹)。


冰雹蓝天

二战初期高射炮炮弹在发射之前,炮弹引信会设置好定高,炮弹发射到预订高度就会爆炸,形成弹幕毁伤飞机,不是打中飞机才爆炸,这个准确就看运气了,高射机枪才靠机枪子弹直接命中来打击飞机,所以,高射炮弹没有击中目标也会爆炸,落到地面的只是弹片,在地面上的人运气不好,呵呵,也就挨弹片砸了。后来美国人发明了无线电近炸引信,对于飞机的毁伤率更高了。


三院洪军

赤峰确实砸死一个,还把火葬炉子炸了,我们这还有一个掉院子没炸的,家里老人去报警,说有人谋杀他,警察解释是:大爷,不会有人谋杀的,只能是意外,你都不值炮弹钱。结果警察被告了,好顿被处分。那个增雨弹事故是在央视十套里看见的。当时老人参加一个乡亲的喜宴。炕头坐着就被贯穿头部,而且炮弹留在肚子里。当时以为是雷击的,在农村,被雷击劈死不是件光彩的是,也就草草的火化了。火化工发现尸体火化后的异物,才开始调查,最后达成谅解给的赔偿。


最后说的那个下雨弹,好像新闻说了,一个老人在自己家坐着,突然少了半边脑袋,炮弹砸到肚子里了,最后下雨单位还不想在法庭上承认责任,说什么不是他们的错的,垃圾。近炸引信是二战后期美国人发明的,怕对手得到引信,只在海军高炮用,打日本飞机,哑弹掉进海里捞不出去。

我是双37高炮四炮手。在江津人工降雨的时候,有一个炮位,一枚37毫米碘化银催雨弹没有彻底炸毁落入民居。村民捡到后拿到江津武装部反映情况。我们当时发现,这枚炮弹保持着三分之二的状态,铜弹带和弹带上面的16条膛线基本完整。现在回忆起来仍然觉得好险啊,幸亏伤到人。我家在中苏边境上,有一年对面在夜间高炮演习全连人都出来看,炮弹在空中爆炸非常壮观,又高又响,很多老人发出感慨老毛子的技术真先进,烟花都比中国的好。



说的有道理,虽与我回答内容有所出入,但我认为你的回复更贴近,毕竟我并没有当过兵。就于你回复内容,炮弹装有自毁的确是因为没有击中目标而改进,这是与你的共识。不敢苟同处,即那个年代在改进高射炮弹时,避免流弹伤及无辜,怕是不太可能是作为重点去参考的问题。我认为在测距定时发射后没有击中目标时而自毁,自毁迸发的弹片仍然会对目造成损伤。所以加装自毁装置是一种增加高射炮弹杀伤范围为主要的改进。弹片在最终的结果比较符合我回复的内容。


春日盛宴

很多答主说炮弹在空中爆炸了,所以不会伤害到地面上的人,那么问题来了,炮弹爆炸以后并不会变成人畜无害的粉末,而依然是小型的碎块,这种弹片对人的杀伤力依然是最大的。战场上对人造成伤害的恰恰不是子弹,而是那些让你无处可逃的弹片。

真实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呢。

对于二战中的高射炮来说,谈最主要的是采用概率设计,也就是检测好敌方飞机行进的轨道和高度以后,然后将大量的弹幕直接推向空中锁定的区域范围之内,从而对敌机造成威胁。

在这样的设计中,只有极少数量的炮弹可以命中敌方飞机,大部分炮弹都是落空的,但是他们依然是有意义的,因为这些炮弹会对敌方飞行员的心理带来巨大的影响。心理素质不足够好的飞行员看到大量弹幕覆盖的时候可能会胡乱的把大量的炸弹扔下去,而不是精准的投向目标。

最后问题还是来了,不管这些怕的是没有命中,敌方飞机掉下来,还是在空中爆炸了以后掉下来,那么他们依然会产生大量的碎片,请问这样的碎片会对地面造成威胁吗?回答是,当然会,而且有极大的威胁。

所以一般的高射炮阵地和炮弹的发射方向都会经过估算把炮弹坠落的大致区域计算出来。在二战中,人口密度毕竟还没有今天那么大,可以说农村地区主要是地广人稀,为此,只要在炮弹高炮阵地布置的过程中,设计好炮弹的落点,那么就不会对地面上的人群造成危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