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智囊團是現代領導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現代智囊團聚集了一批專家、學者或者奇才,他們運用集體智慧,為社會、經濟、軍事、科學技術的組織管理提供科學依據以及最優秀的理論、策略以及方法,來幫助領導者做好決策工作。它是領導者擴大了的大腦,延長了的神經,所以我們又可以稱它為“外腦”或“智庫”。
縱覽古今中外的歷史,可以發現,凡是屬於重大的成功決策,往往都是在智囊的輔助之下完成的。歷史上,任何精明能幹的將帥、官員,甚至帝王,無不盡力尋覓天下奇才,為他出謀劃策,充當“外腦”。
而在三國時期,智囊已經達到了軍之必備、國之必有的程度,而且分層別次,國有國相,軍有軍師,各部兵馬將領又都有自己的隨身謀士,做到了層層有參謀,事事可諮詢。劉備曾經說過:“雖有關張敵萬夫,豈勝諸葛一良圖。”曹操在郭嘉死後,曾哭倒於地,說:“郭嘉之死,這是老天要使我失敗啊。”劉備、曹操始終把得天下與得謀士聯繫起來。一部《三國演義》自始至終都貫穿了一條思想:成事在於人謀。
在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精明能幹的將帥、帝王都是善於利用“外腦”,依靠智囊團做出重要決策的。領導的高明往往是建立在智囊團高明多謀的基礎上,因為“謀”與“斷”是結合在一起的。
現代社會的迅猛發展,各方面的情況千變萬化,商人在決策過程中,更要發揮“智囊團”的作用。只有在智囊團對問題進行廣泛深入地調查研究,制定出多種可行性備選方案以及對利弊得失做出充分的說明之後,商人才可以決策。決策之後,如果遇到了重大問題,應由智囊團進行追蹤檢查,及時修正和調整原來方案或提出應變方案,這是決策工作減少失誤,並納入科學化軌道的一個重要環節。
同時,也應該看到,商人應該在決策中處於主導地位,對於智囊的謀略,要認真地對待和審慎地處理,不要忘記自己的主導地位。一個成功的商人,要善於利用各類專家的頭腦,在專家工作的基礎上做出正確的決策。同時,又不能為專家所左右,牢記自己的職責。商人的職責在於“斷”,切記這是商人在工作中最為關鍵的一個環節。
英國有個政治學家叫帕金森。他寫了一本名叫《官場病》的書。其中談到,官場上有一種通病:“自上而下奉行的是‘能級遞減’,一流的找二流的當部屬,二流的找三流的做下級,愚蠢的下屬多多益善,精明的下手往往被拒之門外。”後來,這種病就被叫做“帕金森病”。為什麼要找比自己差的人呢?因為這樣的下屬往往有一大優點,那就是“聽話”。當然也有不患這種病的領導。不過,袁紹妒嫉智囊人物的下場也是十分可悲的。因此作為領導,一定要珍惜人才,重用智囊。
作為一名管理者,要想做到樂於用比自己強的人,就必須克服嫉賢妒能的心理。有些商人之所以不樂意用比自己強的人,除了怕這些人難以駕馭,擔心彼此之間容易發生意見分歧,工作會受到影響外,主要還是嫉賢妒能的心理在作怪,總以為自己是領導,自然應該是佼佼者,各方面都應該比別人高上一籌。因此,遇上比自己能力強、本領大的人時,就萌生妒意,採取種種辦法壓制他們。
如果你想成功地創造財富,那麼下面是指導你如何打造智囊團實際可行的計劃的方法:首先,你必須把自己與所需要的人結合在一起,以創造和實現積累財富的計劃。
其次,在形成你的“智囊團”之前,你要決定對這個組織中的人付出一些什麼代價,才能換取他們的合作。沒有人會無限制地為你工作而不要報酬。聰明的人也決不會要求或期待別人為他無償工作。雖然這報酬未必都要用金錢來支付。
再其次,作出的安排中,每週至少要有兩次與你“智囊團”裡的人員會面的機會。可能的話,會面的次數可以增多,直到你完成了積累財富的計劃。最後,你和“智囊團”中的每一個人都應保持完全和諧的關係。沒有完全和諧的關係,就不可能充分實現“智囊”這一作用。
同時,你還要牢記這些事項:
(1)為了務必使事情成功,你必須制定完美的計劃。
(2)你必須利用別人的經驗、能力和想像力。幾乎每個積累了巨大財富的人都應用了這個方法。
沒有人能擁有足夠的經驗、天賦、才能與知識,因此也就無法在沒人合作的情況下積累起巨大的財富。當你致力於財富積累時,你所採用的每個計劃,都應當是你和你的“智囊團”中的成員聯合創造的。一個人的智慧是有限的,而一群人的智慧是無限的,聰明的人除了發揮自身的智慧外,還善於挖掘和充分利用別人的智慧,這也是一種方法,一種助你成功的方法,而且是很巧妙而又聰明的方法。做一個借用智慧的收集者吧,它會使你更快速地成功。
閱讀更多 如何經商管理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