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與中核集團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建中國核工業大學

據天津日報報道,6月15日,天津市與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核集團)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在基礎科研、質子治癌、核能研發、人才培訓等領域開展合作。其中,中核集團將在津投資建設中國核工業大學,圍繞核產業,建成集人才技能培訓、碩士及博士學歷教育、國際學術交流、核心技術研發等功能於一體的國家級產學研創新示範基地。

這意味著中國首所“國字頭”核工業大學將落戶天津。官方消息並未披露中國核工業大學的辦學模式和具體選址。值得注意的是,當天,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中國核工業大學、核工業航測遙感中心與中新天津生態城管委會簽署了合作協議。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核集團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院長萬鋼在接受科技日報採訪時曾建議:應從核工業發展國家戰略層面考量,儘快支持創辦中國核工業大學,儲備好青年基礎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

彼時,萬鋼透露,中核集團正在以核工業幹部管理學院、核工業研究生部兩個事業法人辦學實體為支撐,統籌集團教育培訓資源,籌建中國核工業大學,搭建與國際接軌的高端教育培訓實體。他還建議,參照中科院大學、社科院大學辦學模式,在開展研究生培養和在職人員再教育的同時,發揮行業辦學特色和優勢,開展小規模、急需的本科專業教育,以滿足中國核工業發展不同梯次專業人才建設需求。

萬鋼介紹,中國雖建有較為完整的核科技工業體系,但核產業鏈長,涉核學科專業方向多、差異大且交叉趨勢明顯,少數專業(如鈾濃縮、後處理、核聚變等)同質性差、需求量小,國內現有涉核專業高校難以滿足、總量供給有限。他舉了2016年中核集團接收畢業生的例子,在2300餘名畢業生中,核專業畢業的僅佔20.29%,院所自主培養的不足6%。

中核集團“十三五”人才發展規劃顯示,“十三五”期間,高校對於中核集團的核專業人才需求滿足度不足50%。高校補需求“短板”和擴大招生都面臨教學資源的瓶頸制約,加上核專業的敏感性制約了國外人才引進,行業特殊性及相關政策優勢不足也使其難以吸引和留住國內人才。

萬鋼建議,國家儘快編制出臺核專業人才培養中長期規劃;支持核科研院所自主培養後備人才;發揮核院所在“高校共建”中的作用,引導高校按照校企結合、產學研融合的要求,創新辦學模式和機制,“走出去”聯合科研院所或依託核科研院所設立核專業教學點,共同培養核專業人才。

公開資料顯示,中核集團於2012年11月掛牌成立“企業大學”性質的核工業大學,由核工業管理幹部學院和研究生部組成。目前,國內由中核集團參與共建、核科學辦學特色鮮明且開展本科教育的高校還有南華大學、東華理工大學等。

南華大學是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國防科技工業局、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與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綜合性大學。該校由中南工學院與衡陽醫學院合併組建,核工業第六研究所併入,是本科一批招生院校,坐落在湖南省衡陽市。南華大學建有核能與核安全國家示範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長期以來與國際原子能機構、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等國際機構和知名大學進行科技合作,開展磁約束聚變等離子體(國內唯一核聚變實驗裝置—NH1仿星器)、先進核裂變能系統設計、核設施通風與空氣淨化、輻射環境與核設施退役治理、核設施應急安全技術與裝備等理論和工程問題研究。

位於江西的東華理工大學(原華東地質學院)創辦於1956年,是中國核工業第一所高等學校,是江西省人民政府與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自然資源部、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共建的具有地學和核科學特色的多科性大學,現有南昌、撫州兩個校區,形成了核燃料循環系統9個特色優勢學科群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