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元、范冰冰、冯小刚事件背后的几张“脸”

他们哼着声援的赞歌,浩浩荡荡,宛若出征的战士。

崔永元、范冰冰、冯小刚事件背后的几张“脸”

偏执、敏感、易激动,极度不负责任,这是活跃在网络上的某一群人的特征,他们在众多舆论事件中无孔不入,即使我们从来不知道他们是谁,但是我们会清晰的知道他们来了!

“我看你还得瑟多久?”“早该上了,弄倒他们!”“威武,威武,社会需要你这样正义之士!”口号此起彼伏,他们马不停蹄。

崔永元、冯小刚、范冰冰,话题人物的话题事件,成功给他们提供了释放本我的渠道。

当事人甲的微博下臭骂一通,当事人乙的微博下灌一碗鸡汤,斗士般热切亢奋,枯燥、无聊的生活有了新的调味剂,定时打卡,“觉得范冰冰要凉凉的赞我”,看客们的心态千奇百怪,但关键的是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想要的,这也成了最近日常生活的重中之重。

发自内心的幸灾乐祸!豪宅、豪车和浑身上下的富贵,早就深埋众人心底,静静地等着出事儿,好嘛,明星们也是配合,毫不吝啬自己,曝光接二连三。

于是乎,观众出场了,拿着瓜子,翘着二郎腿,嬉笑看戏,“啊唷,这也不行了吧,活该那么高调,贪得无厌,得好不收,就是这下场。”

崔永元、范冰冰、冯小刚事件背后的几张“脸”

人们在光环熄灭后,对富人最擅长的是嘲讽,然后从这种嘲讽中,寻找更多的自我满足。

“你有钱、有名、有地位,能怎么样,还不如我活的舒心自在。”人们好像一时间看破世俗,钱财在这个时候真的成了身外之物,毫不关心,那可能是很多人第一次那么不爱钱的时候。

愤怒亦有之!人们愤怒的有理有据,“我还在为怎么省一顿饭钱做算计,艰难脱贫中,你已经过上了每天敷一片昂贵面膜的精致的猪猪女孩的生活,凭什么?”

收入动辄几千万,甚至上亿的明星,与社会底层人们的经济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四天6000万,普通工薪阶层一年的收入可能还抵不上一个明星一小时的活动费。

这些靠抠图、替身演完全集,毫无专业素质却依旧赚得盆满钵满的小花小旦们,收割粉丝,赚流量,大笔大笔的热钱涌入,听着那些尴尬的对白,看着做作的表演,人们心中不满的种子早已埋下。

这种心理一直笼罩着本土人民,收入差距巨大背后的愤懑和不满郁结于心,尤其在表面光鲜的娱乐圈,人们生活中重要的谈资就这么甩了一个大大的耳光给自己。

对明星美好的想象也已经在接二连三的负面新闻中大打折扣,出轨、劈腿、陷害兄弟等等一系列事件虽然在短时间内被公关了,消停了,随着新的热点的出现,人们的注意力成功被转移,但是并没有遗忘。

所以当崔永元的保廉事件在舆论场开始发酵的时候,曾经不满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汇集一处,原来黑暗深不见底,原来贵圈的故事不止于此。

人们愤怒——“你拿着钱,不认真做事就算了,签着双份合同,偷税漏税,居然是一个行业规则?我们是傻子吗?”该整了,该治了。

崔永元、范冰冰、冯小刚事件背后的几张“脸”

愤怒的子弹终于找到了落地的时候,人们从不会静静等着,所以排队到当事人的微博留言要说法、要解释,对方即使沉默,也抵挡不住4亿微博用户的热情。

愤怒是真的,愤怒支配下的行动也是真的,此时不动,更待何时?

他们一起进入到舆论场中,四处传递着自己的观点,情绪随之四处传播开来,情绪本身在这场舆论博弈中占了上风,所以认清事件的逻辑不需要了,非要有一条线的话,时间线就够了。

情绪远比逻辑传播的快,可是对一件事情真正的思考是在于逻辑链条的建立,有了情绪,再难盛下逻辑,所以人们的情绪得到了充分的释放,“我就是要骂你,你待着就好!”

愤怒是简单的,谩骂也是一瞬间的事情,面对不公的现实,人们当然会有被激怒的一刻,对与愤怒的人来说,这是他们最直接的发泄渠道,我们当然不能责怪这些表达愤怒的人,但情绪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除此之外,还有执着于审判人们,审判崔永元、审判范冰冰、审判冯小刚,乃至于审判道德沦丧,世风日下的现实。

人们看着这似乎破败的行业规则,沾沾自喜,“能生存下来的我,还如此出淤泥而不染多么不容易。这个行业太垃圾了,要好好整整!”

于是乎,自己好像临危受命,手里拿着尚方宝剑,号令一方。

运用一切可能的方式,高谈阔论,上至大环境政策、行业的趋势,下至小道风月消息,无孔不入。当年的东厂也不过于此。

没有发微博的艺人被认定为心虚、胆小怕事,要批评;

保持沉默的路人,被冠以没有态度,是非不分,没有原则,要批评;

但凡想要从范冰冰或冯小刚方面的截然不同的线路中,去探讨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的时候,更是找打,一窝蜂的不满和批评马上出场。

崔永元、范冰冰、冯小刚事件背后的几张“脸”

举着道德的大旗,戴着审判的面具,喜做官的人们,在互联网世界,当着自在的判官。

这几张脸,很生动,很鲜活,有的打着正义的旗号,以正义的一方自居,即便事实真是如此,这样的正义也让人有些慌张。

自以为正义的情绪高昂的群体似乎有种盲目的不可控的力量,这种力量没有逻辑和推理的指引,唯有情绪的诱导,着实让人不敢掉以轻心。

大事件之下,包裹着众多复杂的情绪,幸灾乐祸的、愤怒的,延伸出来的亢奋与激情,无论这样的情绪最终导致的结果如何,这样的现象和途径也是值得我们警醒的。

这样一个事件成为重要的出口,压抑的群众在这个事件中都可以找到释放自我的方法,只是犀牛君建议,在释放开始前,需要提前调配一些理智良药,以免气大伤身,害人害己。

在这些面孔背后,当然还有另外的一张脸,他们并不关注对人的攻击和谩骂,他们积极参与,用自己的专业分析事件本身,跳脱具体人物,更多的思考事件本身,以及它对于行业甚至于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大众对一个事件的关注在很大程度上会推动事情的发展,讨论本身就是一个追求真相的过程,对社会事件的关注和表达也是我们作为一个社会公民基本的素质和修养。

良好的信息表达有助于更多行业外的人去理解和认识一个行业或一个事件,在崔永元的爆料后,不断有更多专业人士的建议和解读,偷税漏税的问题,泄露隐私的问题,行业潜规则问题,这些接二连三的深入思考,也是在众多人参与以后,逐渐暴露出来。

只不过我们不希望良性的表达,因为少部分人激情亢奋的情绪干扰,最终被掩埋,不管是幸灾乐祸的、愤怒的、审判式的,这些面孔的存在必有其道理,希望更多理性的声音被听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