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莊太后在宮中停屍37年,康熙為何不願將祖母下葬?

吃貨小小站

對孝莊皇后,歷代的評價一直很高,一生培養順治、康熙兩代帝王,是清初傑出的政治家。按照清代的規制,如果皇后死得比皇帝晚,則要在皇帝陵墓外面修建專門的後陵。可是孝莊沒有入昭陵安葬,相反,她並沒有立即下葬,一直等到雍正繼位以後,她才真正安葬到昭西陵。至於原因最有名的就是“太后下嫁”。據說因為孝莊下嫁給了皇父攝政王多爾袞,無顏與皇太極合葬。

另外一種說法“莊妃託夢”,當時清朝原本將她葬入昭陵,與皇太極合葬。當途徑東陵的時候,其靈柩變得非常沉重,轎伕無法行進。當夜,康熙夢見孝莊對他說“我決計不與太宗合葬,如今的地方就是分水胞弟,可以就地安葬”。於是,康熙便修建了昭西陵。不過這種說法的問題在於,為什麼康熙不正式下葬孝莊皇后,而是要等到37年以後,雍正來解決這個難題。

最後的一種說法便是孝莊愛民如子,不願意勞民傷財。不過問題在於孝莊為什麼要等37年以後,而且孝莊的陵墓建制非常宏偉,大大超過祖制,肯定不會是為了怕勞民傷財。康熙一直到死都沒有解決孝莊下葬這個問題,後來雍正引經據典,找到了一個很好的理由將其安葬。


歷史是什麼

說一部暴露年紀的電視劇——《一代皇后大玉兒》,不知道有多少小夥伴,小時候看過這部電視劇,反正這是我第一次知道有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這號人物

,也就是後來的孝莊文皇后、昭聖(太)皇太后。潘迎紫細膩而又大膽的表演將這一位清初傳齊女性的善良、隱忍、識大體演繹的淋漓極致既有兒女情長,又有家國天下。為了家族利益,為了孩子未來,她多次作出艱難的選擇,成就了順治、康熙兩朝帝王,也成就了自己。

就是這樣一位奇女子,卻給自己的最愛的孫子——康熙皇帝留下了一個大難題。昭聖太皇太后,在康熙二十六年逝世。根據大清祖制,昭聖太皇太后逝世後,應該和她的丈夫,也就是皇太極一同葬在瀋陽的清昭陵,但是她卻再生命的最後時刻,留下了一道遺旨:

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

這一段簡單的話,說的是什麼意思呢?我的丈夫,太宗文皇帝皇太極已經去世很多年了,我如此的卑微,就不要因為我再去打擾他了,就不和他葬在一起了。如果為我單獨修建皇陵,必定勞民傷財,更不合適。我很懷念你們父子二人(順治和康熙),就把我葬在你們父子的陵墓吧。

位於瀋陽的清昭陵

這一下把康熙難住了。

按照祖制,祖母昭聖太皇太后和祖父太宗文皇帝合葬盛京的清昭陵,但是祖母的遺旨中,明確表達了自己的意思。

如果按照祖母的遺旨,葬在清東陵,和父親順治皇帝葬在一起,那麼清東陵中順治皇帝的陵寢已經是最高的的規制了,作為順治的母親,陵寢規模比兒子差也說不過去,而且也沒有單獨為太后建陵的先例。

左右為難的康熙,只好在清東陵修建了一處臨時建築——暫安奉殿,用於安置昭聖太皇太后的靈柩,期待會有更好的解決方案,可是這一停就是37年,一直也沒有想到更好的方法。知道康熙去世,昭聖太皇太后的陵寢還是安放在暫安奉殿內,這一難題也交給了隨後即位的雍正。

暫安奉殿

雍正即位後,不僅要為安排的父親康熙皇帝的後事,還要安排曾祖母昭聖太皇太后的陵寢問題。此時,康熙已經選址景陵,如果曾祖母還沒下葬,就將父親康熙帝下葬,於情於理都說不錯過去。彼時,眾大臣看出了皇帝的難處,就上書雍正,建議將暫安奉殿建成陵寢,在清東陵大紅門之外,建造昭西陵。

這一建,

首先符合了昭聖太皇太后的遺旨,不葬盛京的清昭陵,葬在兒子孫子陵墓旁邊。其次昭西陵不在清東陵之內,自然在規制上就沒有那麼多限制了,不用考慮怎麼協調昭聖太皇太后和順治帝的陵寢規模的問題。第三,昭西陵,寓意在清昭陵之西,與盛京的昭陵遙相呼應。

建於清東陵大紅門之外的昭西陵,成了歷代祭祀清東陵帝王最先拜謁的地方,這一位置的安排,也無形中突出了昭聖太皇太后是清朝入關後,輩分最高的以為。

請大家關注愛玩的想公子,和我一起玩轉博物館,分享文博知識。


愛玩的想公子

看過《孝莊秘史》的人,對孝莊皇后這個人物肯定不會陌生。電視劇把孝莊皇后刻畫的可謂是淋淋盡致,與孝莊有著莫大關係的多爾袞皇太極等人,也被描寫的惟妙惟肖。

Δ孝莊皇后

孝莊皇后在十三歲的時候,就嫁給了皇太極。一生可謂是如履薄冰,從後宮眾多妃子中脫穎而出,憑藉自己的能力籠絡了一大批人。皇太極死後,又經過了腥風血雨,扶持著自己的兒子福臨登基。

但是福臨太不爭氣,當了十幾年的皇帝,臨了卻要去做和尚,最後福臨究竟是怎麼死的,可能也只有孝莊知道。接下來孝莊皇后雖已年邁,但是硬生生的輔佐小孫子康熙繼承大統,從此開創康乾盛世。

孝莊皇后也就成為了歷史上少有的賢后,一輩子輔佐了順治、康熙兩位皇帝,逃過了一次又一次的迫害,但是終究逃不過病魔。1688年,這位輔佐了三代帝王的皇后,沒能戰勝病魔,撒手人寰。

Δ康熙


臨死前,孝莊囑咐康熙:自己死後,不要和皇太極葬在一起,只需要把我葬在順治陵附近就好了。也許是出於年輕輔佐順治登基,對自己這個兒子念念不忘,亦或者是對順治心有慚愧。才留下了這樣的遺囑!

輔佐了自己一生的孝莊皇后,康熙當然不想違揹她的遺願。但是現在無陵可葬,只好把孝莊先行安置在“暫安奉殿”。但是一放就放了37年,這個不怪康熙,實在是沒有辦法。

順治帝是孝莊皇后的兒子,但是在孝陵裡面,最為尊貴的位置,已經是埋葬了順治。如果現在再把孝莊安葬在裡面,是亂了輩分。但是孝莊之前不願意和皇太極合葬,自己作為孫子不能違背遺囑,只好出此下策。

Δ雍正


一直到了康熙去世,孝莊還是沒有下葬,這就把事情留給了雍正。自己父親康熙的陵墓已經選擇好了,定址在景陵地宮,但是自己祖奶奶的地址還沒有下落。下面就開始有大臣上書,要給孝莊皇后修建陵寢。

自己父親康熙都沒有解決,自己一個處理不好就會背上不孝罵名。雍正將大臣聚集起來,先歌頌了孝莊皇后的豐功偉業。然後引經據典,講述了合葬的情況。又指出現如今大清國力蒸蒸日上,說明祖奶奶的停放地方是一塊風水寶地,而且祖奶奶也留有遺旨要與順治合葬,我們還是從了祖奶奶。

能在朝廷值班者,都是精明之人。雍正的意思已經很明確了,群臣商量之後就請求在“暫安奉殿”建陵,雍正當即同意。至此停留了37年的孝莊皇后,才算是真正的安息了。


史之策

根據暢讀文研院發現,康熙帝不安葬孝莊太后,而是出於兩難的境地。

孝莊病逝後,曾囑咐康熙帝: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

至於孝莊為何不願與皇太極合葬一處,眾所紛紜,暢讀文研院不在此多加贅述。而根據大清早期的葬制,皇后無論死於皇帝前後,都要與皇帝合葬,同陵同穴。因此康熙非常為難,只能在清東陵外建一座“暫安奉殿”,先將孝莊梓宮停放於此,以便日後在想良策。

這一停就是37年,終康熙一朝,也未能解決孝莊的陵寢問題。既然“暫安奉殿”已經建在清東陵,為何不進陵區,而僅是在陵外呢?

其一,大清祖制中沒有單獨給太后起陵的制度。

其二,順治的孝陵位於清東陵內至尊無上的位置,而孝莊是順治的生母,不論葬在任何地方,地位都低於孝陵,這與其輩分不符。

雖然終康熙一朝,未能解決孝莊的陵寢問題,但康熙經常去祭謁孝莊,平均每年0.74次,而且大都集中在冬季。他有意將謁陵安排在地凍冰封、難於行進的日子,是為了要在臨近當年祖母與他訣別的時刻,去拜謁、慰藉孝莊,可見康熙對孝莊的感情至深。

雍正繼位後,認為自孝莊安奉“暫安奉殿”以來,國家昌盛,四海皆安,子孫繁衍,歷數綿長,想必孝莊在天之靈極為安妥,“暫安奉殿”必是個風水寶地,於是將“暫安奉殿”改建成陵寢。因與瀋陽皇太極的昭陵仍是一體系,故孝莊的陵名叫昭西陵,以此說明昭西陵與清東陵是兩個不同體系,將孝莊葬在東陵陵區之外,以示區分。

最關鍵的是,在清朝,無論皇帝,還是欽點王公謁陵,都先從最高輩分的墓主人的陵寢開始。因為孝莊是清東陵中所有內葬人輩分最高的,所以在謁陵時,每次都必須先從昭西陵開始。大紅門是陵區的正門,是謁陵人必經之處,而昭西陵位於大紅門一側,對於謁陵來說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再有,清朝以左為尊貴之位,昭西陵也正是建在大紅門左側,由此反映大清皇室子孫對孝莊的尊崇景仰之意。且從清東陵地勢來說,右側低窪多石,又瀕臨西大河,常有水患之虞,所以昭西陵建在大紅門左側也是理所應當。


五味社

孝莊皇后在漢人儒家的筆下是有爭議的人物,因為她不僅是下嫁多爾袞的問題,她還和多人有性關係,包括洪承疇。但在蒙古旗人眼裡,性慾比較野性粗曠,比漢人開放。因她是皇太極的側福晉,1639年生福臨(順治),是順治皇帝的母親,1643年順治即位封她為聖母皇太后。順治出家是個謎,她繼而又輔佐康熙做皇帝,康熙即位後又封她和多爾袞為太皇太后。她死後和誰合葬呢?

不過當她在1688年75歲崩逝前己經想到這後事,所以她提出不和皇太極合葬,與順治合葬。如果順治真的出家了,康熙幾次上五臺山又沒有找到父皇,如果是順治早己病死,出家只是孝莊皇后宮中的虛構。那康熙又上哪裡尋母子合葬。再加之她是大清朝的大功臣,怎肯簡單。


快樂人生40206654

首先是因為有清一代的葬制於明朝很不一樣。

大明制度:無論皇后是在皇帝生前還是身後殯天,都要將棺槨送入帝陵玄宮,與皇帝合葬。而清朝制度則規定只有先於皇帝殯天的皇后方可以與將棺槨送入玄宮,日後與帝同穴安葬;而孀居的太后薨後無法與先帝合葬。這是因為清代極為重視“卑不動尊”的規矩,所以孀後寡妃薨歿之後皆於帝陵之外另外營建后妃陵墓。

一開始,依照清朝制度,孝莊太后薨後應該運回盛京奉天府,也就瀋陽,但在皇太極的昭陵附近為其另造陵寢。但是,孝莊太后本人卻在彌留之際對康熙帝說:

“太宗(皇太極)奉安久,不可為我輕動。況我心戀汝父子,當於孝陵近地安厝,我心始無憾。”

也就是說是孝莊太后明確要求把自己的棺槨安厝於其子順治皇帝的孝陵附近。這其實是這對祖孫君臣彼此之間最後一次的權力遊戲。在《清聖祖實錄》中康熙帝看似一直對祖母感恩不已,但二人之間的微妙的矛盾卻不經意的在細節上時常顯現。歷史上的孝莊太后是個十分專斷之人,在康熙帝登基之前就因為政治路線問題與順治帝頗多爭執,以至於母子二人彼此之間儘量避免相見,一家之中儼然敵國。而康熙帝雖然十分恭順,但也在對順治帝的評價問題上、對待鰲拜處理等問題上與祖母孝莊太后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所以,拒絕葬於北陵顯然是孝莊太后對康熙帝出的難題。因為按照整個遵化的清東陵陵區,是以順治帝孝陵為核心的。按照這種規劃,本意是以順治帝為最尊,其餘均才是妻妾子孫。按照自古以來的傳統,孝莊太后身為順治帝的母后,無論如何也沒有居於兒子之下的道理,但是北陵又明確的說過不想回去……所以,此時的康熙帝應該真的有點被整的不知所云了。

孝莊太后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康熙帝就將孝莊太后生前所居住的宮殿拆除改建五間並遷於東陵風水牆之外,以修建享殿,是為“暫安奉殿”,將孝莊太后棺槨暫厝於此。但一直到康熙帝駕崩都沒有人想出應該如何解決孝莊太后下葬的問題。等到雍正皇帝即位以後,歷史的恩怨情仇都逐漸的成為浮雲往世,清廷才有機會正式的解決孝莊太后應該如何安葬的問題。雍正帝以來“安厝以來國家昌盛”等理由,認為暫安奉殿所便是為金井吉壤(龍穴),並下令在此建造了清代規制最高的皇后陵寢——昭西陵,一代梟雄終歸於寂寞。

昭西陵


散騎舍人

孝莊太后死於康熙二十六年,而她的棺槨一直沒有入土,被安置在東陵的一個大殿中,這一放就是37年,直到雍正三年才終於入土為安。

按照清朝的禮制,孝莊作為皇太極的莊妃,死後理應和皇太極合葬於瀋陽昭陵。可是孝莊死前曾有遺願,“皇太極已經入土多年,自己不忍心再去打擾,而且新建了陵墓,更是勞民傷財,我心中念著你們父子二人,不忍心離去,就將我埋葬在東陵附近吧。

很多傳聞記載,孝莊之所以不願與皇太極合葬,是因為孝莊在皇太極死後,曾和多爾袞有過私情,所以死後無顏面對皇太極,故不願赴昭陵合葬。

面對這個問題,康熙左右為難,所以入葬一事耽誤了37年,直到雍正即位,此事才再度被提上日程,而孝莊的陵墓雖然位於遵化清東陵,但是卻被命名為“昭西陵”,有呼應皇太極“昭陵”的隱意。


一點點歷史

簡單點說吧,孝莊太后之前是先嫁給了皇太極,生子福臨。皇太極死後,多爾袞和皇太極的兒子豪格爭奪大汗之位,兩者誰都不服誰,讓孝莊母子漁翁得利,福臨繼位,即順治皇帝,多爾袞攝政。後來孝莊為了兒子皇位穩定,也為自己需要,下嫁給多爾袞,順治稱其為“皇父攝政王”。所以,孝莊很尷尬,你說她死後是跟前夫皇太極合葬呢,還是跟後來的老公多爾袞合葬呢?康熙也很頭疼。古人很迷信的,怕他們萬一地下打起來,就很尷尬了。。。。


讀史明智的小電工

孝莊太后於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去世,時年75歲。孝莊太后是清太宗皇太極的皇后,去世後本應該與皇太極合葬。


但是孝莊太后給皇孫康熙帝留下遺囑,“我身後之事特以囑汝:太宗文皇帝(皇太極)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

這就給孝順的康熙帝出了一個難題。要是按照祖制,將孝莊太后葬於盛京的昭陵,與其夫皇太極合葬,就違背了祖母孝莊的遺囑。要是遵照祖母的遺囑辦理,葬於河北遵化,又違背了祖制。

康熙帝沒有想到兩全其美的解決方案,於是就在孝陵附近建造了一個暫安奉殿,將祖母的的梓宮暫時安奉在那裡。這個暫安奉殿是用孝莊生前喜愛的寢宮原樣拆遷到孝陵附近的,這也體現了康熙的一片孝心。然而這一“暫安”竟然一放就是37年,康熙帝在世期間都沒有解決這個問題。

雍正帝登基後,認為孝莊去世後梓宮安放在暫安奉殿,國泰民安,說明暫安奉殿是一塊奉安靈柩的聖地,於是決定在此為孝莊太后建造陵墓,並命名為“昭西陵”,與皇太極的昭陵遙相呼應,圓滿地落實了孝莊的遺囑。


茶後史話

在清朝的267年曆史中,留給了我們許多謎團,包括順治出家、太后下嫁等,至今史學界任在爭論不休,難以形成一個統一的說法。說到“孝莊太后宮中停屍37年不能下葬”的原因,就不得不說太后下嫁的歷史謎團。



究竟孝莊太后有沒有下嫁多爾袞?至今史學界支持太后下嫁說的史學家,其一個重要的歷史依據就是孝莊停屍37年未曾下葬,為什麼這麼說?假如孝莊未曾下嫁多爾袞,作為皇太極的妃子,順治皇帝的母親,她完全可以葬入昭陵,可是她為什麼遺囑不葬昭陵呢?

就是因為這樣一個遺囑,就連雄才大略的康熙大帝都束手無策,可見難度之大,最後還是雍正皇帝,發明了祖孫合葬,才解決了這一歷史難題,孝莊太后才入土為安。

我這幾年也翻閱過一些歷史資料,也看了很多史學家的論述,本人偏向於太后下嫁多爾袞說,這樣孝莊37年不能下葬的原因就很容易說的通。至於這麼大的事,為什麼正史沒有記載,原因也很容易解釋,從來歷史都是由統治者書寫的,對於這樣的皇家醜聞,試想那個史官敢如實記載呢?所以,我認為,孝莊太后37年難以入土為安,原因就是她下嫁了多爾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