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意外生成“吃塑料”酶 有望解決白色汙染難題

科學家意外生成“吃塑料”酶 有望解決白色汙染難題

4月13日,英國朴茨茅斯大學教授約翰·麥克吉漢站在名為“鑽石光源”的同步加速器前,該設備揭示了新發現的塑料降解酶的原子結構。

英國和美國科學家最近在實驗中意外生成一種能夠降解塑料的酶,或許能發展成為治理塑料汙染的有效方法。

學名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PET塑料是塑料製品主要原料,需要數百年時間才能自然降解。目前尚無有效方法治理塑料製品造成的白色汙染。日本研究人員幾年前在一個垃圾場發現一種以塑料為食的細菌,能夠產生酶降解塑料。

科學家意外生成“吃塑料”酶 有望解決白色汙染難題

英國朴茨茅斯大學和美國能源部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所研究人員最近分析其中一種名為petase酶的構造,試圖瞭解它降解塑料的原理。他們利用亮度100億倍於日光的超級X光生成這種酶的3D高清模型,發現petase與角質酶極為相似,只有其中一處有異。角質酶多見於真菌和細菌。研究人員假定,petase不同於角質酶之處賦予其降解塑料的能力,於是添加氨基酸令其活性部位突變,使其更接近角質酶,卻意外生成一種新的酶,降解塑料的能力更勝於petase。

路透社援引研究牽頭人之一、英國朴茨茅斯大學教授約翰·麥吉漢的話報道:“我們製造了一種比自然存在的酶更好的改進版酶。”研究人員目前試圖改進這種酶,希望最終能夠實現工業生產並將它用於降解塑料。麥吉漢說:“儘管進展微小,但這項意外發現顯示,仍然存在進一步優化這種酶的空間,讓我們朝著治理日益堆積的廢棄塑料垃圾山又近了一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