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化美啟智 立德樹人

趋势|化美启智 立德树人

兒童節孩子們的禮物單上,玩具、學習用品不再是“永恆的主角”,看展覽、觀演出等美育方式,越發受到家長和孩子的青睞。

但是,對於這樣的禮物,很多家長並未掌握“正確的打開方式”:他們要求孩子當做“學習任務”,務必獲得“確定的知識”或能夠“準確地臨摹”,甚至指望“將來考試派上用場”。今天的中國家長,不能只看到短期的實用,覺得明天有用的東西,今天就要學。他們忘記了,孩子也需要去學習對一生都有用的東西,不是為了考試,而是為了完成自己人生的答卷。

對美的欣賞,代表整個人生觀

趋势|化美启智 立德树人

在《胡適家書》中,有一篇是寫給胡祖望的書信,這是他10歲要去蘇州讀書時胡適給他的第一封書信,10歲就教導他這些樸素卻又每條近乎真理的人生道理:“你現在要和幾百人同學了,不能不想想怎樣可以同別人合得來,人同人相處,這是合群的生活。……合群有一條基本規則,就是時時要替別人想想,時時要想想:‘假使我做了他,我應該怎樣?’‘我受不了的,他能受得了嗎?我不願意的,他願意嗎?’你能這樣想,便是好孩子。”

著名書畫家徐悲鴻在孩子只有四歲的時候,就開始教他們練字。據他的三兒子、現任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的徐慶平回憶說,徐悲鴻會給他和他妹妹每人一本《張猛龍集聯》,當時每天要寫兩頁大字本,是對著字帖臨摹。他說:“父親之所以選擇張猛龍碑帖給我和妹妹做教材,是期望我們能從中體悟到做人的品質,那種大度、開闊、堅實、雄強,父親希望我們從小就學會欣賞壯美的東西。而這些,我在自己已過而立之年後才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為此我終生感激父親。”

徐慶平還在一次採訪中提到了這樣一件讓他“受到極大震動”的事情:上世紀80年代,徐慶平去歐洲求學,在到巴黎工作的第一個星期天便迫不及待地去探訪了盧浮宮這座藝術殿堂。當時,有一群七八歲的法國孩子和徐慶平一起進去,孩子們由一位戴眼鏡的女老師領著去參觀一間建築模型展廳。進去的時候,他聽到老師對孩子們說:“孩子們,你們要仔細看,然後,要給我講講,希臘羅馬式建築的美和哥特式建築的美有什麼不同?”

這次的經歷讓徐慶平深切地感到,一個偉大的民族一定是一個懂得審美的民族。在孩子的心靈種下一顆種子,在未來的成長過程中,當孩子再看到類似的作品,他會感到親切、熟悉,慢慢理解,種子就會發芽,好比醇酒需要時間發酵才能越來越香。

比如小時候背過的唐詩,可能現在已經遺忘,但是再聽到別人朗誦,又能引發共鳴。幼年的閱讀其實都在,只是長大以後,當你對事情理解得更深,它們會以另一種面貌再度打動你。

比如去畫展,看看不同的顏色,接受氛圍的薰陶,藝術的味道會慢慢瀰漫,留在孩子心裡,留在他們的人生裡。那些豐富的顏色、有趣的形狀、充滿幻想的故事,並不是一道道考試題目,需要兒童讀出“準確答案”,它們更多是啟發、打開兒童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大門。畫和故事,或許只是一把鑰匙、一個問號,引發兒童自己去思考,去尋找答案。可能最後,每個兒童都有自己的解讀,但它們沒有對錯。思考、想象、尋找的過程,才終身受益。現在無論國內還是國外,各類教育指導書籍幾乎所有觀點都會建議,在合適的年紀一定要給孩子一支畫筆。原因就在於此。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曾經說過:“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蔡元培認為,美育的目的在於陶養人的感情,認識美醜,培養高尚的興趣、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實際上,藝術從來不是藝術本身,而是整個人生觀。

美育是一種剛需

2017年6月底,教育部與13個省(區、市)簽署第二批學校美育改革發展備忘錄,當地政府將會同教育部門支持學校美育發展,建立美育評價制度。這是《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印發之後,推進學校美育工作的又一重要舉措。

2017年9月起,江蘇開始試點將音樂、美術納入中考,並將考核結果計入中考總分。據悉,江蘇淮安、南京、南通、蘇州等地將陸續試點實施中小學生藝術素質評價制度,音樂、美術考核結果計入中考總分,根據江蘇省教育廳部署,2017年江蘇各市要公佈初中畢業生藝術素質測評方案,2017年9月1號入學的初一學生,中考的時候將涉及到藝術類的考試;到2020年,全省初中畢業生藝術素質測評結果計入中考成績。對於江蘇省對音樂美術加入到中考範圍內的這個決定,很多專家學者深表贊同。雨果有句話說得很好:開啟人類智慧的寶庫有三把鑰匙——數字、文字和藝術。相關人士表示,其他省份也陸續出臺藝術課程納入中考考核的政策,想要報考高中藝術團或職業學校等藝術類專業的學生,藝術素質評價必須達到A等,藝術素質評價為D的學生不得報考四星級的普通高中。考試中,音樂和美術各佔50分,折算成10分總分,計入中考總分。如何擦亮發現美的眼睛,是一個需要全社會去回答的課題。

美好的事物人人嚮往,若是缺少發現的眼睛,它也容易被遮蔽。這或許是因為,社會上並沒有形成對審美能力的飢渴感。在人生每一個有趣的方面,都有美感的存在。美術館內,許多人駐足於一幅名畫前,凝神欣賞;音樂廳內,觀眾為一首樂曲微笑、頷首、動心;街頭駐足,白髮蒼蒼的老人,衣著得體、妝容精緻地在你身邊神采奕奕地走過,這些都是美的窗口。可是,肯定也有不少人認為,美既不能充飢,也不能養家餬口,不懂審美也沒什麼大不了。

只是,在物質供應日益豐沛、精神問題愈顯突出的現代社會,審美能力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對個人來說,它關係到感受生活的能力。我們每個人身處相同的世界,但是對於美的理解不同,打量世界的視角不同,感受到的幸福程度也就不同。難怪有人說,“從我們心中奪走對美的愛,也就奪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

對社會而言,審美能力也是培育歷史文化意識的重要基礎。如今,儘管有越來越多的人出國後選擇去盧浮宮、大英博物館、瑪雅美術館參觀,但走馬觀花式的參觀卻不在少數;儘管城市中的雕塑越來越多,但真正走入市民精神生活的卻寥寥無幾;藝術品市場繁榮火爆,但泡沫也不小,個別收藏者連作者都不瞭解就舉牌,一轉身又投向下一場拍賣。可見,缺乏足夠的審美能力和對於美的內在追求,國民很難在內心深處真正樹立文化自信,也很難在繼承歷史的基礎上再進一步、不斷提升現代文明的水位。

從這個意義上講,美育是一種剛需。從現在起,全社會真正行動起來,支持美育發展,建立科學的美育評價制度,為時不晚。尤其是學校教育,要把美育課的開展真正重視起來,不斷完善相關課程,配備充足的教師,探索科學的教學思路與方法,徹底從只重知識傳授、技能訓練,輕視人格養成與心靈教化的功利式教育中解放出來,注重引導學生的感知能力與審美情趣,保護好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

美育就是日常生活。很多時候,為美而獻身,比為麵包而活著更加幸福。這個日常生活體現了每一位受教育者能夠通過美育教育的薰陶,在生活中不僅是去創造,更重要的是去發現美和欣賞美,讓自己的日常生活得到美化。這是教育作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基礎工程裡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當每一個公民都擁有發掘美好的眼睛與心靈,擁有完善的性格、更富情趣的人生和更高的精神境界,不僅是個人之福,也是國家之幸。

趋势|化美启智 立德树人
趋势|化美启智 立德树人

中華兒女

家國天下,民族脊樑

長按二維碼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