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老师大胆管教孩子 让学校教育回归常态

鼓励老师大胆管教孩子 让学校教育回归常态

日前河南一所小学教师的辞职信让舆论哗然,与前些年同样引起舆论关注的“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的浪漫情怀辞职信不同,这封辞职信是憋屈的,让人揪心,更应该引发我们的思考。

鼓励老师大胆管教孩子 让学校教育回归常态
鼓励老师大胆管教孩子 让学校教育回归常态鼓励老师大胆管教孩子 让学校教育回归常态
鼓励老师大胆管教孩子 让学校教育回归常态

这位来自河南基层乡镇的四年级班主任,因为把学生在校默写古诗的成绩和照片发到了家长群里,引来部分家长不满。“没有考虑到个别差生及家长的感受与自尊,给个别家长造成了严重的心理伤害”。于是家长要求这位老师登门道歉,否则就告到县教体局。还不仅如此,“中午有家长在家长群里说当事学生受到了伤害,有自残的可能,我又感到深深的恐惧。”信中,这位老师带着强烈的感情色彩:“我为人师已第15年,误人子弟总是有的,但切切不敢伤人性命。”

鼓励老师大胆管教孩子 让学校教育回归常态

“刚才我强忍心中情绪,给学生讲解第30课练习册,当纠正学生默写在黑板上的词语时,我冒出了一身冷汗,如果写错字的同学心灵受到了伤害,回家自杀了,或者若干年之后自杀了说是因为我指出了他的错误才轻生的,我该如何面对自己?”因为“很惶恐,深感自己专业知识不足,不能胜任”,因此辞去班主任与一切职务。

不知道有关部门的介入,是否彻底消除了老师的“魔障”。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经历了这件事,在“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心境下,他今后会怎么做,就不能不令人倍加关注。像默写等学习方面信息,选择和家长“一对一”交流,可以避免无意中对学生的“伤害”,但有些时候“伤害”可能就免不了。比如有学生违反课堂纪律,老师管还是不管?如果管,怎么管?能不能批评?当着全班同学批评,会不会也被认为是一种“伤害”?

鼓励老师大胆管教孩子 让学校教育回归常态

这位老师有不妥,至少不完美,我们不必袒护,这位老师的信显然是情绪化的,甚至用另外一种方式反击嘲讽,但却真切地反映了很多老师面对的现实与无奈:对孩子们不敢管,稍有差池,最后被处理的都是老师。

去年年初,一位中学女老师激愤之下扇了一位16岁男同学一个耳光,结果马上被这位少年扇了回来,最后的结果是这位男同学“受到伤害”,老师上门道歉并被处分。去年教师节前后,黑龙江一位中学副校长批评一位同学,这位同学竟然和老师在教室直接对骂起来,结果同样这位副校长被处分,学生安然无恙。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一些地方教育环境呈现出一种病态。对学生,只能表扬鼓励,不能批评,更不要说惩戒。对于老师,则动辄就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学生怎么都没有错,错似乎都在老师。对于学习,动辄就讲快乐幸福,而不是辛苦付出,甚至测试都被扣上应试教育的帽子,各种检测手段都不能轻易使用。

其实,老师的憋屈倒在其次,在这种理念与舆论环境下,教育与育人环境已经被严重扭曲。

一方面孩子脆弱不堪,遇到一点点风吹草动、挫折困难就寻死觅活;另一方面教师已经成为一个高风险的行业,战战兢兢,很多人不得不放弃最基本的管理职责。你想想,仅仅是公开通报了默写成绩,家长就说孩子受到伤害要自残,老师哪里承受得起?

这种事情可能不普遍,但却频频发生,寒蝉效应明显。日前网上流传一个视频,在一个中学的课堂上,老师在前面认认真真上课,后面几个同学却大大咧咧在教室里拼起座椅,吃饭喝酒,如无人一般。

学校管理走到这一步,老师不得不放弃最基本的管教职责,中国教育将会怎么样?是我们家长想要的吗?

针对河南小学老师辞职事件,有网友评论“最不该娇惯的是孩子”,说得真好。但现实是,在家长过度保护下,一些孩子没有抗挫折能力,因一点小事而轻生的事件,近年来发生多起。学生、家长反感、拒绝任何负面评价,老师就只夸不批评,赞声中“玻璃心”更易碎……部分家长、学生、老师,已经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其中最大的受害者是学生。

如何走出这一恶性循环,有教育专家提醒家长:想让孩子身智得到全面发展,而不是成为温室里的花朵,自己要先告别“玻璃心”;一旦哪天更多老师成为“惊弓之鸟”,该说的不说,该做的少做,孩子成长受到影响,再后悔估计就迟了。

同时,我们需要舆论大声地鼓励我们的老师去管教孩子,需要学校与相关部门在类似的问题上,有担当,理直气壮地保护教师,也需要广大的家长,对于老师在孩子的管教中表现的不足给予一定的宽容,让老师敢于管教,让学校教育回归正常轨道。

《21世纪英语教育》综合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