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水有术,必观其澜——读葛晓音《唐宋八大家:古代散文的典范》

刘宁, 1969年生, 江苏江阴人。1987至1997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获得文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任教。现任中国唐代文学研究会理事,韩愈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唐宋诗文研究,关注与此相关的思想史、经学史问题。著有《唐宋诗学与诗教》《唐宋之际诗歌演变研究》等。

中国古代散文这条长江大河,在唐宋时期曾掀起壮阔的波澜,形成继先秦之后的又一次高潮。八大家的散文,则是这一高潮中最壮丽的景象。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读葛晓音《唐宋八大家:古代散文的典范》

八家之文,又被称为“古文”。韩愈作为古文宗师,提倡为文以三代两汉为法,在形式上以奇句单行为主,回避骈俪色彩;在内容上则强调“发明古道”。“古文”并非单纯复古,而是以复古为创新。韩愈以巨大的艺术创造力,通过古文写作表现了复兴儒道的现实思考,其艺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宋代散文作者以韩愈为法,继承古文创作道路而益之以丰富的精神艺术创变。清人刘开云:“文章之变,至八家齐出而极盛。” (《与阮芸台宫保论文书》,自《刘孟涂集》)这个评价洵非过誉。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读葛晓音《唐宋八大家:古代散文的典范》

从两宋之际,人们就开始自觉对古文艺术进行总结和研究,越来越将研究对象集中在“唐宋八大家”这八位作者身上。从今天传世的文献来看,“唐宋八大家”这一并称,始于明代茅坤的《唐宋八大家文钞》,但对八大家的特别重视,是长期古文研究中所形成的。

清人方东树说:“唐、宋以来,号能文者,无虑数十百家,日久论定,其卓然不可易者,八家而已。”他认为八大家罕有伦比的典范地位,是千百年历史沙汰的结果。当然,也有人对此提出异议,清代才子诗人袁枚有诗云:“诗亡原只存三百,文古何曾止八家”(《小仓山房文集•补遗》),认为论文只谈八家,并不足取。清代文章家储欣亦提出“大家岂有定数”(《唐宋十大家全集录•序》),他编选《唐宋十大家全集录》,就是要打破八家之限;其后还有《唐十二家文选》(蒋湘南)、《唐十八家文录》(张文虎)等选本,对唐文的选取,更为宽广。

刘开则指出八家成就参差不齐,不当相提并论:“韩子之文,冠于八家之前而犹屈;子由之文,即次于八家之末而犹惭。”(《与阮芸台宫保论文书》)虽然有这样那样的异议,但还是有更多的意见肯定八大家远过于其他唐宋散文作者的典范地位。清代著名选家张伯行,就从八大家何以为“大家”的角度,对此有详细的分析:“夫立言之士,自成一家为难,其得称为大家,抑尤难也。是故巧言丽辞以为工者,非大家也;钩章棘句以为奥者,非大家也;取青妃白,骈四俪六以为华者,非大家也;繁称远引,搜奇抉怪以为博者,非大家也。大家之文,其气昌明而伟俊,其意精深而条达,其法严谨而变化无方,其词简质而皆有原本。……此韩、柳、欧、苏、王诸公,卓然不愧大家之称、流传至今而不朽者,夫岂偶然哉?”(《唐宋八大家文钞•原序》)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读葛晓音《唐宋八大家:古代散文的典范》

《孟子》云:“观水有术,必观其澜。”观于江海者,要从壮阔的波澜去领略江海的伟大。求道如此,为文亦如是。要体会古典散文的艺术成就,唐宋八大家是必须领略的奇观,葛晓音先生这本《唐宋八大家》则是学习八家之文绝好的津梁。

葛晓音先生长期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尤其是中古以及唐宋诗文方面,取得了精深而卓越的成就。她的《八代诗史》《汉唐文学的嬗变》《山水田园诗派研究》《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唐诗宋词十五讲》《先秦汉魏六朝诗歌体式研究》等专著,都引起学界的广泛重视。对于唐宋古文,葛先生有一系列重要的论文,如收入《汉唐文学的嬗变》一书中的《论唐代的古文革新与儒道演变关系》《古文成于韩柳的标志》《中晚唐古文趋向新议》《欧阳修排抑太学体新探》《北宋诗文革新的曲折历程》等。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读葛晓音《唐宋八大家:古代散文的典范》

葛先生对唐宋诗文演变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全面的把握,她特别从儒道内涵的演变出发,对唐宋古文运动的精神追求,做出深入观察,指出中唐古文运动的成功,主要在于韩、柳对儒家传统的政治观和文学观进行了全面的清理,提出了许多反传统观念的新解,得到当时新兴庶族士人的响应,才能以“道”的变革带动古文自身的革新。

对于北宋诗文革新,前人多将宋初富于骈俪风格的西昆体创作,视为欧阳修等人革新文风的对立面,葛先生则通过细致的梳理,指出北宋诗文革新经历了反对五代体、西昆体和太学体三个阶段,其革新的成功在于彻底纠正了尊雅颂、贬风骚的观念,确立了以风骚为本的风雅观,树立了影响有宋一代的平易典要的文风。这些思考都揭示了唐宋古文运动的深层原因。对于唐宋古文的艺术成就,葛先生曾在《古文成于韩柳的标志》一文中围绕韩柳的文体革新之功,做出过深入的分析。她指出,韩柳在应用文章中灌注了自己的个性、遭遇、感慨、意志和心绪,从而使散文跨入了自由的艺术领域;而中晚唐古文创作的衰落,则进一步反衬韩柳高超的艺术创新成就。这些认识都对唐宋古文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为一位深入唐宋散文之江海、探骊得珠的研究者,葛晓音先生编选这本八大家读本,无论是对八家成就的条析论列,还是对具体篇目的编选解说,都深具会心。书前的导言,提纲挈领,观其大体,读者可以由此对唐宋古文运动通观衢路。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读葛晓音《唐宋八大家:古代散文的典范》

书中所编选的八家之文,全面地呈现了古文作者的文道追求,对文章艺术的品鉴亦颇堪玩味,如其论柳宗元“永州八记”之《袁家渴记》:“写一路所见到的重洲小溪、澄潭浅渚、佳木异卉、美石岩洞,令人目不暇接,似乎漫无中心,最后却拈出一个‘风’字,用华美铺陈的辞藻,将水声、花气、树响一总收束到山间水上冲荡回旋的大风中,染出奇光异彩,使缤纷繁杂的画面归结于‘幽丽奇处’的主要特征。”评说苏轼《赤壁赋》“旷达的情怀,明彻的哲理,融和在山水与箫声之中,交织成一个诗意盎然,韵味深远的优美境界。《后赤壁赋》写冬夜游于赤壁之下,山高月小,断岸千尺,江流有声,孤鹤夜渡的景色,字字如画。境界的萧条森爽,又与《赤壁赋》的清旷邈远迥异其趣。”如此精妙的解说,既揭示了文理,又神韵悠然,回味无穷。

相信这本对唐宋散文艺术观澜索源的读本,会对所有期望领略八大家波涛之盛的读者,有切实的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