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斌:我對中國資本市場的感悟和對未來格局的一些看法

今天跟大家不僅僅交流個股的問題,主要是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對中國資本市場的感悟。我是1992年從業的,到現在整整24年,經歷了A股市場所有的牛市跟熊市,經歷所有的歷史階段。我們的風格也是慢慢形成的,早期我也是研究基礎分析研究到失眠,也當過國泰君安研究所的首席策略師。後來去做資產管理,負責上海社保、深圳社保、企業年金等,當時管理了幾十億的資金。2003年我自己出來做,2004年成立了東方港灣,目前大概管理了50億規模。總的來說,我個人是一路地在資本市場前進,跟大家一樣都是市場的參與者之一。我今天也是從參與者的角度來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對資本市場的一些看法,包括對未來格局的一些看法,但每個人的理解力、洞察力是不一樣的,僅僅代表我個人的想法。

但斌:我對中國資本市場的感悟和對未來格局的一些看法

我跟大家分享這個圖片,我覺得比較有意思,我是1992年到深圳,正好是股票風波,當時的抽籤表非常瘋狂,很多朋友拿幾麻袋的錢全國各地去鋪抽籤表,很多人抱在一起為了申購抽籤表。我是股票風波後的一週到了深圳,我覺得這個事件是中國未來經濟的一個縮影。這些人緊緊抱在一起,是為了什麼?為了賺錢。在北宋,中國的經濟可以佔世界的70%,只要中國是一個穩定的國家,中國就非常有機會,因為中國有13億人在追求財富。像在座的各位,星期六還來聽講座的,在全世界很少見,全世界把掙錢當信仰的也就中國人了。在這樣的國家裡面,做投資是非常有機會的,因為總會有社會財富承載著社會的演變。我曾經在美國看一場橄欖球賽,週六週日的時候門票是1萬美金一張。裡面都是很多頂級的企業家,他們週六週日都在做這些。也在那邊參加了一個漂流那邊漂流的嚮導是一個地產商。他每年有兩個月的時間在科羅多拉島這邊划船,完全不理生意。這是他們的生活方式,但是中國人不管是什麼樣的階層,都會去談論財富。包括我自己,當然因為我職業的原因,大家都在討論兼併重組或者那邊有投資機會。不會是像那樣的生活方式,當然我現在自己也非常喜歡馬拉松,但是在跑步的時候也會討論一些財富的問題。所以我覺得這個國家是非常有機會的。

我覺得中國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經濟體,也是非常有可能的。因為沒有一個國家的人民是像中國一樣的,包括我去南極路過阿根廷,那邊的人民說一箇中國人的效率就相當於3到5個阿根廷人的效率。

另外我也想分享一下這個圖另外的一些信息。比如說遇到經濟的困境,如何去評價這些東西。就像今天的中國一樣,深圳去年的房價翻了一番。今年前幾個月的稅收增加了50%,但是一到東北,人口流不出,你看到的是另外一個結果。到底中國的密碼是什麼,很多人都像瞎子摸象一樣。摸到耳朵是耳朵,摸到尾巴是尾巴。但到底是什麼樣的全貌,我覺得這個圖已經反映出來了。就是中國人,不管是什麼樣的人,對於掙錢是非常感興趣的,這是最核心的,所以我覺得在這樣一個國家裡面,是有很多賺錢的機會。在國內市場歷史上救市,一次是現在,但現在還是處於救市的狀況。還有一次是九三年、九四年的時候,就是那次深圳保衛戰818,當時深交所實際上是沒有錢的,他們硬把錢給加上去了,去買股票,希望這個市場能夠穩定。但是我的經驗告訴我,政策的底部不是底部,市場的底部才是真的底部。經歷過九三年、九四年的朋友應該知道,真正的救市是非常難成功的。

春節的最後一天,我和我的朋友在成都調研和邦生物,他說這是我們這一代人最後一次發大財的機會,然後4個億的資金買進去,融資8個億,結果是什麼?傾家蕩產,沒有了,跟著老婆抱頭痛哭。好在他給他的老婆留了2000萬的私房錢。我在上海見過幾個朋友,可能是國內做投資真正的大佬,不像我還站在這個臺上跟大家說,他們是不說的。他也是這種想法,第一次救市的時候,大家也記得,就是出了很多的利好。週一的時候千股漲停,半個小時的時間後千股跌停。我們在一起吃飯的時候他說那個週末他發了一個東西,就說感謝黨感謝社會主義,出了這麼多利好。那天他就很興奮,他就說再不救市我就死掉了,他上百億的資產套在那裡,但週一是什麼情況?半個小時前千股漲停,半個小時之後就千股跌停了。我相信他最後肯定是沒有了,因為當一個人花十幾二十年積累了上百億的資產之後,有一根救命稻草可以挽回,他一定會相信這根救命稻草會發揮作用,不會想到那個時候是會是一個逃命的機會,肯定是抱著希望的。看當時週一漲停跌停,週二跌停,週三跌停,週四政府才給拉起來,我想他肯定破產了。後來去上海跟一個朋友吃飯,他就說這哥們破產了,頭髮都白了,但是他心態還不錯,說可以東山再起,但是我想這已經是非常困難的。過去的20年,中國的資本市場,提供了非常非常多的機會,這些機會錯過去再回來找是非常非常困難的。另外你的身體,你的綜合素質,也不一定能夠提供這樣的機會。你從50歲再開始做起,再做20年,再做到100億的時候,又有什麼用?所以

投資有一個正確的理念非常重要。即使你賺很多次錢,一次就可以讓全部都沒掉。

我是九三年、九四年之後再也不融資了,因為那時候炒股票可以1比10的融資,就跟現在的融資是一樣的。我舉一個極端一點的例子,當時我在招商證券炒股票。有一個人他沒有錢,但是他找了個大戶,那個大戶跟他關係挺好,直接往他賬戶放2000萬,他沒有錢,卻給了他2000萬,最後他還贏了1000多萬,但後來全沒了。93年、94年基本上做融資的也全部都幹掉了,所以做投資,能長時間堅持下來的都是要老老實實做人的。我還認識一個在國泰君安炒國債期貨的,他的膽子非常大,只要有盈利就加,有盈利就加,從50萬一個星期做到了一個億,但是他知道收手,做到一個億之後他就收手了。很多人死就死在想喝最後一碗湯,就像我九五年那樣,殘羹冷炙都沒有喝到就死了。

經歷了兩輪股災,我們僅僅借鑑92-94年這段經驗,就相當於第一次從158下來到777的時候,相當於從1500點到3375,再起來到那個位置,就相當於到4010,下來又到4050,再下來證監會就說市場穩定了,然後又來了一輪暴跌,跌到2000、2800,政府又一次救市。救市以後走到了3600,又來了一輪。當時應該是1月8號,壓力非常大的時候,但是比較遺憾的是1月8號又推遲了,那時候還有熔斷,但即使沒有熔斷,也是很危險。其實所有政策中影響最大的是5%以上大股東可以減持,就相當於壘起了一個堰塞湖。本來是溪流一樣的,現在壘起了一個大壩,不讓水流動。那應該是一點點疏導的,他沒有,他就說1月8號可以減持,就相當於突然一下,他就漫出來了。如果政策沒有及時糾正,就會出現這樣的暴跌。當時我就說1月8號的時候可能會有一個大跌,然後二三月份的時候是可以抄大底的時間。所以

現在二三月份也確實出現了這樣一個抄底的機會,但是它跌的不透,它還是政策的博弈,用市場的力量。如果單純是市場的力量的話,那就是一個非常非常好的抄底機會。當然現在政府還是在救,我不知道這個位置能上到多高,3200還是3900我不知道。但是我個人還是覺得往下的概率比往上的概率要大。很多人說反轉,但是我覺得反轉的機會微乎其微。如果是反彈的話,我覺得還是會有往下一波的行情。如果市場的力量真的有往下的那一步的話,那我覺得發大財的機會來了。但是如果風控做不好,越往下挫力度是越狠的。從上面下來這個幅度你看起來很大,其實並不大,但是從這個位置往下走是不得了的。市場現在雖然在反彈,但其實是非常非常弱的反彈。現在像我們這樣機構是非常難做的,因為不是500萬不是5000萬也不是一個億,而是50個億100個億很難做的。想去買創業板,就只有幾千萬的成交量,根本沒有辦法去參加交易。買進去確實非常容易,但是你想出來的時候,是非常困難的,而且你只能在漲的時候出了。所以說有些行情只是看著熱鬧,你參與不了。而且錢多的話必須要左側交易,右側賣出
。但未來的資本市場可能演變比較複雜,總的一個原則就是我認為市場的底部是真的底部,救市是救不出來大底的。

我跟一些做期貨的朋友交流發現這次股災做期貨的人比做股票的人做的好。我以前也做過期貨,國債期貨、商品期貨。做期貨的人有一個特點,就是相信市場。其實中國第一代靠投資做起來的富豪,都是做國債期貨做起來的。我覺得投資比的就是洞察力,比誰看得遠,看得準,敢重倉,能堅持。還有一句話,破產要趁早,不要等到我這個年紀再去破產,要東山再起就很困難了。最好30歲左右破一次產,那個時候你就知道資本市場的威力了,之後的歲月你就不會有大問題了。你在很順的時候要小心,但是你在非常不順的時候,要相信自己,只要認為自己還有賺錢的能力,還有洞察力,在這個市場就還能有機會。因為中國的投資市場,在未來50年還是會有很多的機會。

有一次全部股票跌停的時候,那時候也是一路漲,後來政府不想讓它漲了,連出12道金牌,一下就是全部股票跌停,連跌3天。

資本市場離開了誰都是可以的,它有自身規律。以我幾十年的經驗發現,越是股災的時候機會越大。很多國內的人,都以為我是買茅臺的,其實我在全球市場上買的基本上全是以互聯網為主的。我們對互聯網的關注不是現在才開始的,是在2001年的時候關注的,當時就是股災,當時我們一百萬元買了3個股票,搜狐、新浪、網易。這三個股票只要剩下一家我們就贏了,但是比較遺憾的是,這個錢打到美林證券了。我讓那個朋友去開戶,去開戶的時候開戶人就跟朋友說你千萬別買這三個公司,一買進就會破產。因為在美國,一個股票如果在一塊錢以下,時間長了是要退市的。當時我們對國際大行的人員還有點盲目崇拜,以為他們很了不起,但實際上,比如你有一筆錢在摩根或者美林證券,為你們服務的其實跟國內證券營業部的人員是沒有區別的。他們是沒有專業能力的,只是為你服務的,給你提供一個信息,這個信息的參考價值是非常非常低的。當時他讓我朋友別買這三個公司,然後我也沒有堅持,就這樣錯過了一個機會。

我有一個朋友,他當時就買了網易,他說當時錢並不多,就兩百萬美金,網易讓他賺了幾倍,創維讓他賺了幾倍,蘋果讓他賺了幾倍,就從兩百萬美金,做到了幾十億美金。當然如果有人更有能力,不斷地做短線,更賺錢。但他就這麼幾次重大投資。實際上我個人認為,

如果你有洞察力,一個是長期的大的社會變革的洞察力,市場的洞察力,產業方向的洞察力,公司的洞察力,如果你有這樣一個長遠的眼光,足夠的耐心,你就可以靠自己的智慧,賺到很多很多錢。能夠持有不動,享受巨大盈利的人,世界上是非常罕見的。一個股票,10倍以後你還敢繼續持有嗎?那100倍、200倍呢?所以當我錯過新浪搜狐網易,當騰訊出現在我眼前的時候,我一點都沒有猶豫,我在海外買的騰訊非常多,我70%左右的倉位就買騰訊,而且一直持有到現在。到現在,騰訊的回報大概是56倍,而茅臺的回報是50倍左右。深圳跟杭州有一個不同,深圳那邊有很多就是隻買一個股票,把一個公司研究地透透的,然後賺了很多錢,有騰訊幫,茅臺幫,以前還有萬科幫。他會持有很長時間,是做真正的價值投資的。我的那個朋友沒有買那幾個互聯網公司,後來漲的很厲害也是比較後悔的,後來也更相信我一點。他想買默克爾,我說你買默克爾還不如銅川科技,你不是求穩嗎,又另外搭配了3個穩的股票:滬杭甬、深高速、寧滬高速,高速公路更穩當一點。銅川科技是其中賺的最多的,賺了5倍就跑掉了。一個好的企業,如果他的基本面非常紮實,即便遇到08年的金融危機,總的來說它的回報還是非常非常驚人的。所以
對投資人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如何選擇好的公司,這是投資勝出最關鍵的一點。當然現在A股的ST、重組什麼的,有些人也是能做的,做點擦邊球什麼的,但是很多例子都告訴我們,你之前做的順風順水,可能最後一件事情就能讓你傾覆。

我們公司是2004年成立的,是中國最早的陽光私募之一。我的個人巔峰主要在2004年-2007年,我在2007年頂部的時候寫了一本書叫《時間的玫瑰》。2003年到2007年我們大概賺了18倍,但公司成立2004年到2007年賺了13倍多。我們主要就買了幾個股票:茅臺、雲南白藥、煙臺萬華,持有之後就沒有動,我們一年的換手率只有7%。就這四年13倍多,當然在2008年有一個比較大的回撤,因為我當時的理念是,持有好公司股權,跟企業一起成長,無論遇到經濟危機還是行業危機還是企業危機,就跟一個女孩子跟人結婚了一樣,無論他是生老病死,我都跟他在一起。當時就是這麼想的,然後碰到了2008年金融危機。我是市場分析出身,2007年高點的時候我也判斷出會有一個比較大的調整,然後就跟我的搭檔說,能不能先把客戶的本金賣出來,用剩下的利潤去堅持。因為我們堅持了這麼多年的風格,不可能去改變,但是還是要把客戶的本拿出來。但是他沒同意,然後我們就全力以赴地做了,然後就遇上了2008年的股災。當時我們管理規模33個億左右,到2008年底的時候,剩了8個億。

我還是要說,在你最順的時候,往往是要出大問題的。2008年的時候,我們做了很多總結,反思自己還有沒有賺錢的能力,還有沒有對未來事物的判斷能力,這很重要,如果還有東山再起的機會,如果你認為沒有了,那你的事業基本上垮掉了。當時總結,第一,你買一個股票邏輯起點很重要,3塊錢買5塊錢賣,後來又跌回去3塊錢,這就說明你的邏輯起點是不正確的,這樣的股票沒什麼投資的價值,一旦遇到股災,就什麼都沒了。如果你買一個股票,他雖然漲了,但你老是賣錯,他還能再漲,這就說明你的邏輯起點是對的。其實A股市場對中國老百姓還是很好的,一個股票不會真讓它沒了,但是在國外,一旦被查出來資產沒了、財務作假什麼的,第二天開盤就能直接跌90%,之後就直接沒了,再也不會出來了。A股市場,即便犯錯無數次,你還是能活下去的。A股市場允許很多扭曲的、錯誤的觀點存在,個人這些扭曲的觀念還能賺錢,這是有很大的問題的。第二是高估的問題,高估也比較關鍵,A股現在是不講估值的,當年我買茅臺的時候,2007年的時候市盈率是101倍,到了2012、2013年,茅臺的市盈率變成8.8倍了。市盈率損失90%。這是很殘酷的,但後來茅臺為什麼能創新高,因為它的淨利潤增加了近十倍。如果這是創業板,我們現在最高的市盈率是多少,平均市盈率接近150倍,如果8年以後,創業板的市盈率跌到30倍、跌到10倍,市盈率損失多少,而且這個還是需要盈利跟上去的,盈利跟不上去,風險會有多大?

當然,因為我們的持有周期都是短期化的,公募基金現在也散戶化了,散戶的就更加散戶。公募基金上80後、90後變的很快,都是把它當作一個籌碼來炒,但是投資背後非常深刻的東西,大家一定要非常警惕,炒沒關係,但是腦袋裡一定要繃一根弦,為什麼我們2008年犯了那麼大的錯誤,就是高估的問題。如果你的持有周期只有幾天或者一個星期的時間那就沒有太大的關係,像我持有周期這麼長(5-10年的持有周期)的話,那你就會死定了,而且如果你看到我們並沒有看錯茅臺這支股,我們在2007年買入為什麼一直持有不賣呢?就是因為我們認為這支股票是高增長的股票,雖然它確實是高增長的,但是它的結果是非常差的結果。

大家有興趣可以看看《投資者的未來》這本書,這本書在一開始就將標準石油(現在的埃克森美孚)和IBM進行對比,按我們在座各位的選擇,如果在70年前將這兩隻股票放在你眼前,我估計百分之百大家都願意選擇IBM做投資,因為IBM在70年前就再也沒有比它還性感的公司。行業的利潤、行業的增速、行業的地位等各方面都符合最好的題材,但是如果持有70年,哪一隻的股票回報多?是標準石油,為什麼?因為IBM當時的估值透支了它未來70年,甚至100年的利潤。標準石油當年是10倍利潤現在還是10倍,它用70年每年分紅,它的回報遠遠超越IBM,即便IBM成為了最偉大的企業,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高估是多麼可怕。現在我們的A股市場因為持有周期很短,只有幾天、幾周、幾個月,不用考慮那麼多,反正資金在不斷地週轉,某一個熱點一起來大家都衝進去,當它撤了大家又撤出來,比如說無人駕駛,到底產生多少利潤我們並不知道,反正就是一個想象。這個熱點輪完以後再有新的熱點,比如充電樁來一把等等,但是最後產生了多少的利潤並沒有人去計算。投資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今天我和大家交流,我的觀點可能不一定對。

茅臺是水和糧食釀造的,毛利90%多淨利50%,你明知道這東西很賺錢,但是你還是模仿不了,金礦會有挖光的一天,但是隻要中國的白酒文化不變,它就會像液體黃金一樣永遠地存在,大家可以去看滬港通買的最多的就是茅臺。我去過美國幾次,在哈佛的時候和美國的幾個基金經理交流,一個是在1萬多億美金的企業,另一個是在600億美金的企業,1萬多億美金企業工作的基金經理自己管理了1000億美金,他說去年自己全美前十名,其中重倉的是茅臺,茅臺給他帶來了很大的收益。投資是一個世界性語言,再好的東西也是全球分享的

另外,我們公司這12年的複合回報率,國內是24.47%,海外的大概在25%左右,總得來說還算經歷了這些變化。這是由摩根士丹利提供的數據。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在股災的時候,我們在2013年海外投資回報是99%,整個資產翻了一番,投資了奇虎360、特斯拉、蘋果等。我們買奇虎360的時候正好的中概股股災的時候,很多公司都認為中國公司造假所以紛紛拋售中國股票,而奇虎360是被做空機構做的最多的一家公司,我們在18塊錢的時候買了奇虎360,後來跌到13塊錢,當中概股的危機過了以後,這家公司從13塊錢一直漲到了130多塊錢,我們大概是在100多塊錢的時候賣掉的。機會總是有的,當你錯過互聯網泡沫的時候,後面還是有機會的,如果在2006年買了騰訊也是差不多56倍的機會,如果騰訊又錯過了那也還有機會,在2012年中概股暴跌的時候,所有股票都下跌,只有唯品會不跌。現在我用了一些數據,在我的電腦屏幕上正常的時候會有50-60支股票的顯示情況,但在千股跌停的時候,也就是股災時屏幕上就一隻股票——齊星鐵塔,它一直顯示著買入信號,而且是持續地、非常強勢地買入,股災其他股票都跌停了,就這支股票有非常強的市場。我們用很多參數做了一個大數據的東西,當時如果有中概股的數據這支股票就相當於唯品會,後來當中概股反彈的時候,它在兩年不到的時間裡從4美金漲到了230美金左右,所以

投資最重要的還是你能不能找到它,你有了商業洞察力、行業洞察力那就能買到這些股票,而且有時候就算是5%、10%也能夠賺到很多錢。

另外我也想跟大家分享一個產業變革,大家可以看李嘉誠和李澤楷的例子,我們可以說李嘉誠是全中國甚至全世界最偉大的商人之一,你一看到他兩年前賣中國的資產,當時一個教授說不讓李嘉誠跑,去年李嘉誠開始把公司都離岸化,我們看現在香港的情況,可見李嘉誠是多麼具有遠見的人。實際上做投資家和做企業家是一樣的,就是比誰看的遠,看得遠才能提前幾年做大的佈局。大家可以看到李嘉誠看的就非常的遠,而且他的行業是房地產、港口,房地產是過去38年改革開放獲益最多的利益階層,而且也是分享了中國大蛋糕的階層,在福布斯富豪行榜裡房地產板塊的富豪非常多,而且李嘉誠有個特點,他在北京、上海、深圳的地都是最好的地,即便是這樣的人他還有港口,深圳的鹽田港是他的,這個最好的港口是他的,而且又是穩定的。即便是這麼兩個行業都沒有他兒子不犯戰略性錯誤獲得的資產多,如果他兒子在騰訊的220萬美元不是在兩年以後以1260萬(僅僅賺了6倍)就把騰訊賣了,他用15年的時間,只需要持有騰訊不動,他的資產就可以超過他老爸一輩子的努力。

我在中歐畢業以後去聽一個臺灣教授講平臺經濟,我們中國人喜歡做研究,但是特別像我們直接做投資的很難去做理論的研究,只是一種感性的認識,當教授在講課時候的三張表出現以後,我就覺得這個表非常有價值,這個表給我了很大的貢獻,讓我在化妝品上賺了好幾個億,軟飲料上賺了差不多10個億。我2009年看到這個表以後,一看化妝品行業回報率最高,當時A股市場化妝品只有一個公司(上海家化),在看到這張表以後我就去調研上海家化,然後就買進了上海家化,我從買進一直持有,直到葛文耀先生離職。還有就是軟飲料,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在2012年時買了很多的白雲山,當時叫廣藥,我是在香港重倉買的,大概在7-8塊的時候買了近5000萬股,一直到38塊錢我們都沒有賣,我們是在38塊錢拐過頭以後才開始賣的。在香港市場廣藥都屬於藍籌股,都算大型股票了,當拐頭想賣的時候非常難賣,少的時候一天只有幾千萬的成交量,多的時候也就一個億,而且不可能一天的成交量都是自己的,如果你一賣,股價馬上就下來了,所以香港的成交量一般的小機構是不敢買小股票的,因為它沒有流動性,如果你進去,萬一看錯了想出來基本上是出不來的。我有幾個朋友在玩小股票,成為了第一、第二的大股東,但是卻出不來了,它一天的成交量只有幾百萬根本無法出來。我們的A股其實對大家是非常好的,像茅臺前段時間才幾個億的成交量,垃圾股幾十億的成交量,小股票也有很大的成交量。在海外做投資我的體會就是越做越小氣,但是A股卻好像越做越大膽,不過現在具體的我也不怎麼清楚,經過這次股災以後我瞭解了浙江一些做的比較出色的朋友,看了他們寫的一些東西,我想可能有些人也在這輪的股災遇到一些挫折,他們也在反思。

我覺得投資就是一個不斷學習和反思的過程,另外這是1992到2006年的,這幾十年的數據還是非常有說服力的。我們A股市場的人喜歡炒垃圾、重組股,我覺得這些早晚都會改變。我們主要還是思考行業天花板,商業模式盈利能力以及管理層,我們公司成立那麼多年,盈利方面,我個人的體會是輕資產、高盈利,有很強護城河的公司才能真正賺到大錢。另外還有估值,當然估值方面在座的各位不見得像我們一樣深入地思考或者比較,因為我們特別喜歡用重點估值法,在估值方面現在A股市場還是存在挑戰的,此外我們也從2008年慢慢地總結出來還是需要更加分散的,因為過去我們只是集中在幾個行業,現在我們行業選擇更多了,而且過去我們持倉只有4-7只股票,現在我們可能更多的會持有20-30只股票,另外也需要去看長期的邏輯。

我分享一下對未來的一些看法,也有些觀點需要糾正一下,因為很多人微博上跟著說我看十年牛市,這個“十年牛市”是我在2012年寫玫瑰底的時候,那天跌到1900多點的時候,當時我認為市場的A,B,C已經走完了,這是一個歷史大底,走完之後會是一個非常大的十年牛市,甚至是更長遠的牛市,到目前來說這種可能也還在,只是會有些變化。

我們去看美國1942年是這個時刻,1942年之前鋸齒型的和中國很像。1942年之後就變成另一個樣子,我們可能說這個位置下來以後到了1800點或者1900點再上漲,然後再展開牛市,但是這個並不是非常明確。我們現在看短期是這樣的情況,美國長達100多年的情況,在美國幾個主要的階段,1942年到1966年,當時我看1942年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一個是馬歇爾計劃,就和我們現在的一帶一路一樣,還有一個軍工,另外當時部分股票的市盈率高達70倍、80倍,包括確認了美元為國際貨幣的地位,跟現在中國還是有很多像的地方。

另外就是滯漲期,很多人會問中國會不會滯漲,如果真的滯漲的話我們A股市場會面臨很大的問題。另外在1983年-2000年這個時期,收購兼併比較多,像我們現在A股收購兼併非常多,基本上涵蓋一大半公司都有收購兼併。此外,互聯網興起,有很大的轉變,股市也上漲數倍,另外長期資金進入股市,現在實際上面臨一個問題,中國的經濟過去靠間接融資推動,工業和房地產基本上到頭了,需要靠直接融資來推動,像日本和美國一樣推動中國的增長,所以直接融資這塊,不管有沒有註冊制,一定是會有很大的變化。2014年時我給了這樣的一個判斷,當時的中國和1942年的美國對比,一個是產能過剩,依賴新經濟,一個是工業革命,不同的革命期階段,還有就是國際貨幣化的過程,下行的利率環境,現在低增長,如果滯漲就很麻煩。

未來股市會怎麼走?在2015年1月初時,我參加了一個私募交流的活動,當時我用了三頁PPT,其中我打了一個問號,這波怎麼走,當時我按照玫瑰底的想法,既然當時我看的牛市,如果是看牛市的話,當時打問號這波的想法就是創新高,突破6124點才叫牛市,所以說我當時打問號的時候我想這波會到哪裡,我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我在2015年6月初的時候約了朋友喝下午茶,結果早到了就去洗腳,我發現洗腳工一邊在給我洗腳一邊在看股票,我記得當時他看的是張江高科,然後幾個人在互相交流自己賺了多少錢,那時候我就想市場快完蛋了,因為我做了那麼多年的投資,風風雨雨、起起落落,大牛市、大熊市都經歷了好幾輪,凡是在這種時候是一般就是風險非常大的時候。所以我們吸取了2007年、2008年的教訓,在那個時候做了輕倉的準備。我們公司成立一直到5000點都是滿倉的,但是就是這一次(2015年6月)我們的倉位賣了90%,我雖然認為“玫瑰底”是看對了,但是覺得長期的方向可能看錯了,可能當時整個都是A,後來是B,現在才走了C。在1992年股市成立的時候才幾個億的成交量,去年都到達過2萬億,這個量把中國能動員的量全動員進去了,這麼多年的能量轉換,從頂部的能量轉到底部的能量,一個需要幅度,再一個需要時間。而且中國經濟高速增長37、38年會不會在這裡到頭了呢?如果像日本一樣持續衰退,我們的市場會怎麼走?我們中國從來沒經歷過這種歲月。

去年我看了一本書叫《臺灣大崩潰》,當時臺灣的市場是從12000點跌到2000點的過程中,臺灣經濟是高速增長了40年,當時臺灣在12000點的時候和我們現在A股市場的股民想的是一模一樣的,大家有興趣的可以去翻一下那本書,當時有個市愚率,當年臺灣在高峰期的平均市愚率是100倍,我們經歷了4輪股災了,我們A股市場的中位數有個表,創業板的中位數還是86.6倍,中位數比平均市愚率更重要。每一個泡沫為什麼維持總是有它的理由存在,就像我們有些同行寫的,他說創業板是堅硬的泡沫。另外雖然註冊制推遲了,但是總的來說這非常關鍵,因為在過去的24年中是需求大於供給,包括現在的新股還是這樣強勢。我覺得股票市場有兩個最基本的原則,一個是估值,估值太高會產生泡沫,而估值泡沫本身就有風險,第二就是供求關係,過去20多年所形成的一有股災暫停新股,在未來我覺得可能性比較小,新股發行的速度,現在排隊的700多家,每天發一家就要發三年,問題是發完以後還有。現在市場那麼高的估值,想上市的企業無窮無盡,我在2015年6月18日參加一個活動有一個發言,那時候我說A股一定會經歷一波1987年的股災,因為市場的高估值,當時創業板的估值高達150倍左右,以10倍的企業上市150倍賣掉,這個利潤比賣毒品還高,包括中概股迴歸,還有些公司股票要上A股借殼,因為這些股票在香港賣很便宜,而在

A股的估值很高,但是這是短期的,一定會有修復的。

另外我也說了5000點左右是高點,神創板將成為歷史,當然雖然成為歷史了,但是它彈性還是很足。中國的A股市場在從高點往下走的時候,會跟臺灣股市從12000點到2000點的過程一樣,而A股市場成交量這麼大,我相信跟臺灣是一樣的,每一次反彈,像梅雁吉祥、特力A這些妖魔鬼怪就出來了,最近的一波小反彈又有50%的股票出來了,我們的賭性就是這樣。我在2015年8月時候說道,去泡沫比去槓桿更殘酷,新手死在山頂上,老手死在抄底上,就像我的幾個朋友一樣,本來股災之前都出來了,然後又進去了,把整個身家給輸光了。

現在的A股還是處於去泡沫的階段,因為泡沫還是很重的,我們說泡沫多殘酷,大家有興趣可以看一下希臘國家商業銀行,在2007年的時候這個公司的578,現在是6毛錢。曹仁超先生剛去世,他有一本書大家也可以看一看,他在香港金融危機的時候買了一家公司,這是個藍籌股,這個公司已經跌了90%,在跌了那麼多的情況下風險應該很小了,但是他買了以後又跌了90%,所以說去泡沫是很殘酷的。

但是你只需要做一個動作——合理的資產配置,那你就大贏了,特別是對於掌握了很大財富的人,只需要做出這樣一個專業的判斷就行了,這才是真正大類資產的風險控制。早期我可能不太理解,但是實際上真正地做資產管理是從配置上賺到錢,這是我現在才理解的。

此外,我們現在面臨一些短期的問題,一個是國家的救市,兩萬億接手,還有5%以上大股東不能減持,本來在1月8日減持禁令我們判斷會來一下,雖然有這麼一下,但是因為大股東3個月內減持股份不得超過1%,那麼在4月份可能又會有新的一輪政策出來。現在因為股災上漲一倍歡樂持續不了太多,下跌了50%就集齊了所有的怨恨,往往是在跌50%的時候沉渣泛起,越是錯誤的言論就越能佔據主流,其實下跌那麼多,反彈是很弱的,而且還動用了國家的資金。

現在做投資難度在哪裡,你不知道上漲是國家隊買的還是誰買的,因為這是非常難做的,可能錢少的還好點,錢多的時候是非常難做的,我與一些管理上百億資產的同行交流,現在是非常難做的,現階段的上漲到底是被動的還說主動的都不清楚,無從下手。當然我覺得也有可能反彈到3200點,但是這3200點是什麼力量推動的很難去猜測,

即便是到了3200點,這樣的幅度也是很有限的,不過做短線的話這幅度應該是夠大家做的,它比較有韌勁,但是實際上很多問題都沒有集中解決。我們去看納斯達克PE的情況,大家可以看到它在經歷股災之後,它的PE基本上是30多倍,而現在我們的情況,我覺得是比較遺憾的,經歷了3輪股災了,我們中位數的估值創業板PE的估值是86.8倍,中小板PE估值是63.6倍,主板是36倍,這是很貴的估值,所以我覺得它走不遠,很難有大的機會,就是場內資金的博弈,而且經歷了幾輪股災還那麼貴。

在整個大的下行環境中還是有些盈利增長的行業,我們可以看到有些行業增速還是比較快的,像傳媒、通信、醫藥等,另外像A股的利潤也可以看到,傳媒、旅遊、醫藥等逆市上漲,這都是轉型的效果。當然全行業的利潤增速也是在下降,這跡象並不是特別好,即便像日本那樣長期衰退,我們也希望找到像豐田汽車這樣的公司,實際上對於投資來說,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經濟環境,都能夠找到好的公司,就像2001-2004年我們找到了像茅臺、雲南白藥這樣的公司,即便是在大熊市中它們的盈利增長也是往上走的,

在熊市中一個更好的策略就是讓投資標的更集中、更明確,這才是更好的選擇。這是過去幾年中國A股市場一些大的玩法,總的來說目前是到了這樣一個階段,我相信即便沒有註冊制供給還是會增加,包括前幾天我看到證監會的公佈說戰略新興板在研究中,所以說我覺得供給會繼續增加。

此外,場外的企業也有多種的上市手段,我們可以看市場未來的變化,另外我們看增長比較快的行業比如像娛樂、電影行業的增速還是非常可觀的,萬達院線我們關注過也買過,但是股災之前我們也賣掉了,像萬達院線雖然高估一點,但是整個A股市場有時候只能高舉高打,還有就是人口老齡化對醫藥行業的需求、還有虛擬現實、雲計算、工業自動化等都是各位比較關注的,另外還有在線教育,像我們在海外買的好未來、專注於K12的這樣的一些企業還是非常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