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撮毛”爆紅網絡,背後的溫州人還有這麼多身份……

“我從叫醒一片葉子開始,漸漸叫醒一棵樹,再叫醒一片森林,進而叫醒一座山岡……”半書房內的朗讀聲與窗外的滴答雨聲相互交織,詩歌中樸素又明朗的語言,訴說了詩人的真誠和善良,同時也觸人心懷。

這首詩名為《叫醒》,是溫籍作家馬敘前些年的作品。很多人認識馬敘一般是從他的詩歌開始,可沒想到,他後來寫起了小說、散文,甚至玩起水墨畫,多重身份的轉化,著實在文學界引起了不小的波瀾。

詩人、作家

馬敘

“一撮毛”爆紅網絡,背後的溫州人還有這麼多身份……

1959年生,畢業於南京大學中文系。作家、詩人。浙江省作家協會散文創委會主任,浙江省散文學會常務副會長。作品發表於《人民文學》《十月》《當代》《天涯》等刊物,入選國內多種選本。出版有詩集《傾斜》《浮世集》,小說集《別人的生活》《偽生活書》《他的生活有點小小的改變》,散文集《時光詞語》《在雷聲中停頓》。獲《詩神》1995年年度詩人獎,第十屆十月文學獎。

1、與詩歌結緣

馬敘最早關於文學的記憶,是從父親不多的藏書開始的。“家裡簡陋的書架上擺有古代文學、詩集等書籍,在文學讀物睏乏的年代,在山裡能有這些讀物,對我產生的影響自是不言而喻的。”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馬敘到工廠工作,他在自制的檯燈下讀梁宗岱譯詩集,讀馬拉美、瓦雷裡,開始了詩的寫作。

“一撮毛”爆紅網絡,背後的溫州人還有這麼多身份……

1982年,馬敘的第一首詩歌作品發表在《浙南日報》上(《溫州日報》前身),儘管後來也寫小說和散文,但他直言自己三十多年的寫作生涯裡,堅持最久的、最放不下的還是詩歌。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馬敘在家鄉樂清的“上林村”建了一座石屋,屋子背靠雁蕩山,面朝樂清灣。面對時而巨浪其上,時而萬丈波平的海灣,馬敘創作了大量與大海相關的詩歌,其中《大海,階梯》等詩歌作為中國東部的“東海詩群”在《中國當代文學發展史》中被提及和論述。

馬敘坦言在詩歌創作上,智利詩人聶魯達對他的影響很大,“第一次看聶魯達的作品是在甌海的一家老圖書館裡,我讀《詩歌總集》,看他寫太平洋,寫馬丘比丘高峰,寫智利沿岸的風光,描繪出一幅幅拉丁美洲五彩繽紛的人文歷史,展示遼闊的時空感,給人永恆的思緒,讓我很震撼。”

"所以,你在讀馬敘的詩歌的時候,能感受到他與聶魯達相通的部分,能感受到他是一個情感經驗豐富的詩人,他對事物的思考是審慎的、充滿哲思的。"

面對大海,馬敘抒發:

大海上有一條船。船上有一個人。

他從未原諒過大海。劇烈搖晃的海浪,一視同仁。

海岸上的炊煙,一視同仁。

在茫茫的大海上,他精疲力盡,對所有的事物一視同仁!

這樣語言直白,意義深刻的詩歌,也讓馬敘在詩壇很快樹立了鮮明的風格,先後出版《傾斜》、《浮世集》等詩集。其中《浮世集》是一部兩千多行的系列長詩,是對這個時代的深度個人化表達,也是馬敘最重要的詩歌寫作成果。

2、趴著的寫作者

在文人圈內,馬敘算是極其低調的一位,正如他的名字,馬敘,

馬的敘說,需要將頭低下才能傾聽到內心的聲音。

馬敘在文學創作上,也一直保持著“低姿態”,有人形容他是趴在地上創作者,執拗於生活中那些零碎、平凡的事——讀書、喝酒、散步、睡覺、看報等,這些日常生活中最不起眼、最平庸的人和物,往往最能讓馬敘沉迷,捨得花大量筆墨描寫。

“一撮毛”爆紅網絡,背後的溫州人還有這麼多身份……

1986年,馬敘開始寫小說,他的小說三部曲《別人的生活》、《偽生活書》、《他的生活有點小小的變化》,都帶有“生活”二字,“寫作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對生活有感悟。”馬敘認為,只有平庸才更接近生活的本質,人在平庸、無聊的狀態下,會呈現出生活深處的一些元素,這其實包含著巨大的人性因素,也直通內心。“人們都希望不平庸,但是這種努力大多都以失望告終,最後都會回到平庸上來。”

所以,他將這種“平庸”印入了內心,又化作筆尖的蓮花。其代表作《觀察王資》,九千字,用藍色的原珠筆寫在四百格的稿紙上,小說以一種緩慢而平淡的語調描述了一個平庸者對另一個平庸者近距離的觀察,無聊的“我”默默注視無聊喝茶的“王資”,文風雖然冷淡,但隨著故事一層一層地剝開,意外喚醒了平庸生活背後的樂趣和對人性的暗示。

後來,馬敘也提筆寫散文,他出版散文集《時光詞語》,2003年,還獲得了由作家馬明博所主持的年度“新散文獎”,授獎詞中有這樣一段話:“在散文中,馬敘東拉西扯,不厭其煩,把一些瑣碎的事物扯得更加瑣碎,從而讓讀者透過生活的表象,看到生活的本質”。

的確,馬敘的作品有著強烈的個人風格,敘事節奏耐心且緩慢,詩一樣的文字令人著迷,卻又不敢輕易模仿,但他本人又一直保持創新,“以前的小說著重寫平庸與無聊的遞增,表現人們深深無聊感。而到了後期,在保持書寫平庸的基礎上,進一步敘述了人的疏離感及生活與內心的幽暗狀況。”

3、“一撮毛”之父

雖然馬敘的作品被烙上“平庸”的標籤,但他本人卻是極其有趣的,詩人、小說家、散文家三棲發展就不多說了,這些年,馬敘還變身為水墨畫家。

“就是尋一件有意思的事來做吧。以前我畫過水粉和鋼筆畫,但水墨的體驗感最好,宣紙,毛筆,水,墨,它們之間的關係很微妙,相互滲透,似斷非斷。”

2013年,馬敘第一次把自己的水墨作品貼在微博上,他完全沒想到這個扎著“沖天辮”,留著大鬍子,穿著長袍的古人形象,會引起這麼大的關注。

“一撮毛”爆紅網絡,背後的溫州人還有這麼多身份……

“一撮毛”爆紅網絡,背後的溫州人還有這麼多身份……

“一撮毛”爆紅網絡,背後的溫州人還有這麼多身份……

這位逍遙、自在、對世界充滿好奇心的畫中人網友稱為“一撮毛”,很快便走紅網絡,在北京798藝術區等地舉辦《我有偏見……》、《無緣無故的世界》、《風,及自在》等水墨個展時,還有不少人聞訊而來,想一睹其風采。

“一撮毛”爆紅網絡,背後的溫州人還有這麼多身份……

“一撮毛”爆紅網絡,背後的溫州人還有這麼多身份……

看著馬敘水墨畫,一股濃濃的詩意撲面而來,不激烈,不衝撞,但你卻能讀出風趣與幽默,如馬敘本人一樣,淡然又隨性。

“一撮毛”爆紅網絡,背後的溫州人還有這麼多身份……

“一撮毛”爆紅網絡,背後的溫州人還有這麼多身份……

樂清人寒山是“一撮毛”的第一位知音,寒山早年在外打拼,後來回到老家開了棉書堂書吧,“一撮毛”就在這時撞進了他的視野。2015年春天,棉書堂與馬敘開始合作,有了“一撮毛”酒坊,隨後衍生出了一系列“一撮毛”文創產品,古越龍山等知名酒品牌都與其推出了聯名款,讓“一撮毛”煥發出新的生機。

“一撮毛”爆紅網絡,背後的溫州人還有這麼多身份……

“一撮毛”爆紅網絡,背後的溫州人還有這麼多身份……

如今,馬敘還保持著每天畫畫寫寫的習慣,但他表示自己分配在繪畫和寫作的時間是隨心所欲,“它們都是內在需要的表達,想要用某種形式表達時就用某種形式,不必太拘泥。

今年年底,馬敘將出版一本散文集,很多人問他該如何寫好文章,而他給的答案是閱讀、經驗、沉思,既要廣泛閱讀,又要充分把握經驗,同時融入“思”的品格。“任何一種文體創作,都應合理地從其它文體中吸取精華;否則,“自說自話”的閉門心態,勢必會導致寫作的僵化與刻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