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壁鳩魯:靈魂需要治療,哲學是法寶

伊壁鳩魯:靈魂需要治療,哲學是法寶

學園之路——伊壁鳩魯

想象一下你的葬禮。它會是什麼樣子?誰會參加?悼念者會說些什麼?你的想象一定來自你自己的視點。這就像你也在現場,從某個特殊的角度旁觀葬禮上的事,也許俯視全場,也 許置身悼念者當中。

如今一些人真心地相信:我們死後仍會繼續活在肉體之外,類似精靈,甚至能看到這個世界上發生的事情。但我們當中也有人相信死是最後的終結,他們面對著一個真正的難題。我們每次竭力想象自己不在那個葬禮上,都不禁會想象到我們參加了那個葬禮,目睹了我們死後發生的事。

無論你能否想象你自己的死,死亡至少都會使你心生幾分恐懼,這似乎很自然。誰不害怕自己的死?只要我們還會為什麼事情焦慮,那就一定是死亡。懼怕死亡(即便它離現在很多年後才發生),這完全合理。這是一種本能的恐懼。從未深思過死亡的活人,為數寥寥。

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Epicimis,公元前341-前270) 認為:懼怕死亡旣浪費時間,也沒有道理。一定要剋制怕死心理。只要你想通了死亡,它便毫不可怕。你一旦想通了,便會更好地享受自己活著的時光——伊壁鳩魯認為這一點極為重要。

他相信,哲學的目的是讓你的生活變好,幫你找到幸福。一些人認為,時刻想到自己必死是一種病態心理;但伊壁鳩魯卻認為:時刻想到自己必死,會使人們更努力地活著。

伊壁鳩魯出生於愛琴海上的薩摩斯島(Samos)。他一生大部分時光都生活在雅典。在那裡,他幾乎成了被狂熱崇拜的人物,很多學生都來投奔他,與他同住在一個公社裡。

這群人裡也有婦女和奴隸——這在古雅典十分罕見。但這並未使伊 壁鳩魯廣受歡迎,只有他的追隨者們,對他懷有近於崇拜的情 感。他在一座帶花園的房子裡開辦了哲學學校。那個地方因此被稱為“學園”。

像很多古代哲學家一樣(也像某些現代哲學家,例如彼 得•辛格,見本書第40章),伊壁鳩魯認為:哲學應當用於實踐,應當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因此,來“學園”向他求教的人應當把哲學付諸實踐,而不應僅僅是學習哲學。

在伊壁鳩魯看來,生活的關鍵問題是要承認一點:我們人人都尋求快樂。更重要的是,只要條件允許,我們人人都會規避痛苦。這就是我們的驅動力。

消除人生中的痛苦,增加快樂,就會使人生更幸福。因此,最佳的生活方式就是非常簡樸地生活,善待周圍的人,置身於朋友當中。如此你便能滿足自己大部分慾望,而不會渴望得到無法得到的東西。你若沒錢買大房子,那麼,你拼命買大房子的迫切慾望就對你毫無益 處。有些東西無論你怎樣努力都不大可能得到,別為了得到那種東西勞作一生。

過簡單樸素的生活,這有益得多。你的慾望若很簡單,它們便容易得到滿足,如此你便有了時間和精 力,去享受更有意義的東西。這就是伊壁鳩魯為人們獲得幸福開出的處方,意義重大。

伊壁鳩魯:靈魂需要治療,哲學是法寶

他這番教導是一種療法。伊壁鳩魯想消除學生們的精神痛苦,也想說明一個道理:回憶往昔的快樂,能使肉體痛苦變得可以忍受。他指出:人們隨時都能享受快樂,事後回憶快樂也是享受,因此,快樂能讓我們長期獲益。伊壁鳩魯快死時感到有些不適,便給一位朋友寫信說:通過回憶他們之間的交談之樂,他轉移了對自己疾病的注意。

這個觀點與如今所用的“epicurean”(享樂主義)這個詞大相徑庭。它幾乎與“享樂主義”截然相反。“享樂主義者”(也叫美食家)酷愛美食,其中有些人沉迷奢侈和感官快樂。

伊壁鳩魯的趣味比“享樂主義”的含義簡樸得多。他主張凡事必須適度。屈服於貪吃的慾望,恰恰會激發出更多的慾望,而未得到滿足的貪慾最終會造成精神的痛苦。要求越來越多,慾壑難填, 這樣的生活應當避免。伊壁鳩魯和他的學生們吃的是麵包,喝的是清水,而不是珍饈美味。

你若喝上了昂貴的酒,不久便會想喝更昂貴的酒,掉進一個陷阱,那就是渴望得到你無法得到的東西。儘管如此,伊壁鳩魯的敵人們還是宣稱:在“學園公社”裡,伊壁鳩魯用大部分時間去吃喝,還在通宵的縱酒狂歡中與其他所有的人做愛。

這就是“epicurean” 一4司的現代詞義的來源。倘若伊壁鳩魯的學生們真的那樣做過,那就徹底違背了他們老師的學說。那些說法更可能完全是惡意的謠言。

伊壁鳩魯確實把很多時間花在了一件事情上,那就是寫作。他的著作很多。據記載,他在一卷卷草紙上寫下的書稿多達300本,儘管都沒有流傳下來。

我們對他的瞭解,大多來自他追隨者們的筆記。他們把他的著作記在了心裡,但也把他的學說寫成了文字,互相傳看◦他們的一些筆記殘篇被火山灰保存了下來。

壁鳩魯學說的另一部分重要信息來自長詩《物性論》,其作者是古羅馬哲學家、詩人盧克萊修。這篇長詩於伊壁鳩魯去世兩百多年後寫成,概括了伊壁鳩魯學派的主要學說。

我們回到伊壁鳩魯提出的那個問題:你為什麼不該怕死?其理由之一是你體驗不到死。你的死不是你能遇到的事情。你的死一發生,你便離開了人世。20世紀哲學家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在其著作《邏輯哲學論》裡也提出了類似伊壁鳩魯的觀點:“死亡不是生命中的事件。”這就是說:事件是我們經歷過的事情,但我們絕不可能經歷過自己的死亡,而且我們意識不到它,經歷死亡之後便不會活下來。

伊壁鳩魯認為,我們想象自己的死亡時,大多都會犯 一個錯誤:以為我們還有某種東西去感覺已死肉體發生的一切。但這是對我們本質的誤解。我們被繫於我們獨具的身體和骨肉。

伊壁鳩魯的觀點是:我們是由原子構成的(但“原 子”這個術語的意義與現代科學家使用的意義略有不同)。一旦這些原子在死亡時分散,我們便不再是具有意識能力的個體存在了。

即使後來有人能把所有的原子仔細地聚在一起,把生命吹進這具再造出來的肉體,它也和“我”毫無瓜葛。這個有生命的新身體不會是我,儘管其外表很像我。我感覺不到它的痛苦,因為肉體的機能一旦停止,任何東西都無法讓它起死回 生。身份的鏈條將會斷裂。

消除追隨者們對死的恐懼,伊壁鳩魯還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指出:我們對未來的感覺不同於我們對以往的感覺。我們關心的是前者,不是後者。請想一想你出生以前的時間。

你雖未出生,時間照樣存在。這裡所說的時間,不單單是你早產前 在母親子宮裡的那些日子,甚至不單單是你母親懷孕前的那段時間(那時,你成為你父母的子女僅僅是一種可能性),而是你降生前的數萬億年。

我們通常不會因為自己沒活在我們出生以前的數萬億年中而焦慮。為什麼有人竟會為了他們不曾活過的時間而焦慮呢?這個觀點若是正確的,那麼同理,我們為什麼要如此關心我們死後並不存在的數萬億年呢?我們的思想失去了平衡。我們過分焦慮的是我們死後的時光,而不是我們出生以前的時光。

但伊壁鳩魯卻認為這是個錯誤。你一旦想通了這一點,便會幵始用看待你出生以前的時間的方式,去看待你死後的時間。如此,它便不再會使你憂心忡忡了。

有些人以為自己死後會在來世受到懲罰,為此焦慮萬分。伊壁鳩魯也消除了那種焦慮。他自信地告訴他的追隨者們:眾神其實對他們的造物並不關心。眾神並不和我們一起生 活,也不捲入世界上的事情。因此你們應當安心。

把這些觀點 綜合起來,就是伊壁鳩魯消除焦慮的辦法。它若有效,你便會大大放鬆,不再因為自己未來的不存在而焦慮。伊壁鳩魯在他 的墓誌銘上概括了他的全部哲學:

我過去不存在;我存在過;我現在不存在了;我不介意。

你若相信我們只是肉體的存在,由物質構成,死後也沒有受懲罰的重大危險,那麼,伊壁鳩魯提出的論據便很可能讓你相信:你的死亡沒有什麼可怕的。

你也許還會害怕死亡的過程,因為那個過程往往十分痛苦,無法逃避。這是真的,即使對死亡本身感到惱火毫無道理。但請記住:伊壁鳩魯相信美好的回憶能止住痛苦,因此他甚至也回答了這個問題。

但是,你若認為自己是寄寓在肉體中的一個靈魂,那個靈魂能在肉體死後繼續活著,伊壁鳩魯的辦法便不大可能對你有效:因為你能想象你的心臟停止跳動之後你還活著。

並非只有伊壁鳩魯主義者才把哲學看做類似心理療法: 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很多哲學家都是如此。斯多噶派哲學家 (Stoics)尤其如此。他們告訴我們面對不幸時怎樣做到心理上堅忍,其學說因此而聞名。

摘自《40堂哲學公開課》 作 者:奈傑爾?沃伯頓 譯 者:肖聿 北京:新華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