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VC类精华在白天用会产生皮肤毒性?

有一种VC类精华在白天用会产生皮肤毒性?

之前发过一个关于酯化VC(抗坏血酸棕榈酸酯)光毒性辟谣的视频。由于时间仓促,我们分工翻译的疏忽,导致数据计算有误。因为担心这部分内容会给大家造成误导,也为了确保客观和对大家负责,故而删除视频。之后我们连夜重新翻译并整理了原文献的所有细节,提取一些重要的结论。

然而,再重新整理完资料后,我们这次得出的观点依旧没有太大改变,这个文献依旧是不具有参考意义的。

前情回顾

上一期基础班之后,有一部分小伙伴询问过酯化VC光毒性的问题,而我们要测评的乐敦CC也涉及到这个成分,因此这里我们需要做一个观点上的确认。酯化VC是否真的有光毒性?

如果去搜索酯化VC光毒性的关键词的话,应该会搜到很多相关的内容。

有一种VC类精华在白天用会产生皮肤毒性?

顺着内容出处,我们了解到所有内容应该是源自于一个科普大号(为防引战,不注明)。同时我们在该推文上找到了支持其论点的原文献出处。

(发表在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上,Volume 119, Issue 5, Pages 1103–1108)

原文文献是纯英文,大家可以自行检索下载原文献,因为太长所以不好Po,我和大家说一下文献主要内容。

(高能预警:以下内容会涉及到更深的细节,理解难度大,小白在此止步。)

文献内容概要

这个论文研究了AA6P(抗坏血酸棕榈酸酯)对活体细胞的多方面的影响。涉及到LPO、ROS、EGF受体、erk2、p38和JNK激酶、细胞活性等维度。其中,用来取证AA6P光毒性的有LPO和JNK激酶、细胞活性三个维度,但除了这三个维度之外,其余维度却一致表现出AA6P抵抗自由基以及对细胞某方面的保护作用。

取证AA6P光毒性的三个实验

LPO量化实验

有一种VC类精华在白天用会产生皮肤毒性?

作者由于担心探针被光学漂白,借用了两种不同的探针(具有荧光反应的脂质),分别设置了两种LPO的量化实验。但两种实验中,作者都是将探针插到活体细胞膜上,进行紫外处理,实验组经过不同浓度的酯化VC预处理,对照组用抗坏血酸处理,或者不处理。最后通过不同浓度AA6P处理后,探针的荧光改变程度来反映AA6P促进脂质过氧化程度。

②JNK激酶表达

细胞受到刺激的时候,JNK激酶会在细胞核中产生聚集现象。该实验通过对JNK激酶催化活性的确定来判断细胞中JNK激酶的表达情况,借此衡量细胞受到的刺激的程度。作者试图通过对不同浓度AA6P影响JNK激酶的表达程度来判断AA6P对细胞产生的光毒性。

③细胞活性实验

利用钙黄绿素作为细胞活性指示,细胞存活比例会影响指示剂的荧光强度。通过AA6P和紫外处理后进行荧光鉴定,确定细胞的死亡率变化,来判断AA6P对细胞产生的光毒性作用。

对原文献的质疑

(1)LPO探针材料的疑问

LPO量化中使用的两种探针,都属于极易被氧化对紫外线异常敏感的脂质,比AA6P还要不稳定。但实际上,我们皮肤会出现的过氧化的大多数是一些不饱和脂肪酸以及磷脂,而这些又比AA6P要稳定。

有一种VC类精华在白天用会产生皮肤毒性?

试想一下,如果用这类探针判断某物质对脂质的保护,我个人认为这是可行。

因为,如果某种物质,对这种不稳定的东西都有保护作用的话,那肯定也是可以保护我们的脂质的。但是,用这种不稳定的东西,去判断两个相对稳定物质的相互影响,我觉得,这是完全不符合科研逻辑的。

相关逻辑:

a>b, b>c的情况下可以判断a>c,

而b>a, b>c的情况下,是无法判断a>c的。

除此之外,从这个探针的选取上,让我产生一种对作者当时思维的推测。即作者起初其实是想论证AA6P对的细胞膜脂质保护效果,所以才选择了这样的探针。而之后在实验中偶然出现的结果却让作者改变了推论导向,换句话说,这个文献论述可能是作者临时起意的。如果是这样,那么作者是不是应该考虑更多的细节?比如溶剂。

(2)AA6P的溶解问题

AA6P是一种固体粉末,不溶于水,油脂中溶解度也并不是很高。具体溶解性能如图(来自DSM)

要知道,流式细胞术采用的基质是水溶性培养液,固体的AA6P必须借助流动相才能和细胞充分接触。所以,究竟是采用什么方式溶解的AA6P?文献作者只字未提。而我翻遍了全文,也并未找到确切的关于AA6P的溶解说明。

有一种VC类精华在白天用会产生皮肤毒性?

文献中,作者用到了300μM甚至更高浓度的AA6P,换算分子量浓度在0.012%,那么按照DSM的资料,在植物油中的溶解度是30mg/100ml,即纯植物油体系中AA6P可以溶解0.03%。那么溶解0.012%的AA6P最少需要油相占到40%的比例,这个细胞实验中显然是不太可能的。

那有没有可能是酒精呢?0.012%需要的酒精溶剂0.12%以上就可以了。这显然是比较容易做到的。然而,这又引申出了另外的问题。

(3)实验对照

假设溶剂是采用的酒精,那么0.12%的酒精看上去是很低的浓度,皮肤外用这个浓度基本感受不出。但是,请别忘了,这是一个细胞实验,我们身体的细胞对体液和血液中的酒精是比较敏感的。

有一种VC类精华在白天用会产生皮肤毒性?

如果再加上UVB的作用,会不会发生乙醛(强毒性刺激物)的转化,这点很难说(已知部分粘膜细胞有能力转化乙醇为乙醛)。然而我们实验采用的表皮细胞中并没有相关的乙醛代谢酶,而0.1%的乙醛对细胞是有着相当强的杀伤威胁的。

当然,这个是一种猜想,但即便溶剂不是乙醇,采用的是其他溶剂。作者是否应该说明并单独采用溶剂做一组相应的空白用于排除溶剂造成的影响呢?

为什么我会说他没有考虑溶剂的对照,因为接下来的实验数据作者很难解释。

(4)原实验中的数据波动

有一种VC类精华在白天用会产生皮肤毒性?

如图,这是原文献作者做的细胞活性实验,如果说AA6P在紫外线对细胞的损害是一种光催化的关系,那么从零点(空白组)开始,应该是会出现死亡率依次递增的情况(即便是不出现递增也不会出现骤减的情况)。然而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在3-30μM浓度的AA6P处理的实验组,竟然比空白组的死亡率要低,而这个偶然与实验预期不符的现象,作者竟完全没有理会和解释。

在前面LPO量化实验中,作者自己还发现,一定浓度之后,荧光强度和添加量没有了关系,只和UVB强度有关了。

有一种VC类精华在白天用会产生皮肤毒性?

这点可以判断,光毒性物质和UVB作用的转化可能有一种剂量上的关系,现有的UVB强度来不及转化高浓度的光毒性物质。

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低浓度下(3-30μM),现有的UVB强度是完全可以转化的。

这样一来,如果仅用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这种理论来讲,也说不过去。那我们是不是应该仔细思考一下这个事情?我们可以怀疑:出现这种结果很有可能不是单一AA6P的影响。

所以,这里可以提出另一种猜想——这个结果受双因子影响。

有一种VC类精华在白天用会产生皮肤毒性?

这个基于猜想并绘制的分析模型。

蓝色线:AA6P溶剂在紫外线作用下对细胞的毒性作用。(随着毒物浓度增加致死率增幅加大)

红色线:单纯的AA6P对细胞存活率的提升作用。(随着浓度的提升,对细胞存活的提升作用越来越不明显)

柱形图:双因子叠加影响下细胞的综合死亡率

从图中,我们也比较能体会到,随着添加的AA6P量的增加,携带着的溶剂的浓度也逐步提高,在双因子的作用下,出现存活率的跳动异常也就更符合逻辑。对比之下,原作者的简单结论并不是很站得住脚。

(5)不能明确的结论信息

文献中,每次结论的位置作者总会用上一些是是而非的词汇而不能落实定论。

有一种VC类精华在白天用会产生皮肤毒性?

译文:总的来说,在浓度范围超过100-300μM浓度时,AA6P的氧化特性所造成的潜在损害可能超过其抗氧化潜力所带来的好处。

注意:probable(可能),即使是超过这个浓度,造成损害也只是一种可能,作者并未定论。

有一种VC类精华在白天用会产生皮肤毒性?

译文:关于JNK激酶的信号是否会引起角质细胞的凋亡反应,这点现在还不明确。

注意:即使AA6P促进了JNK激酶的表达,这个实验依旧不能直接证明AA6P的毒性,作者依旧属于猜测阶段。

有一种VC类精华在白天用会产生皮肤毒性?

译文:然而,这些在紫外线作用下产生的急慢性炎症,并在此基础下形成的太阳红斑,皮肤老化和肿瘤,也许会受到维生素C衍生物的负面影响。

注意:也许(may be),作者态度依旧暧昧。

(6)作者文献中的概念错误

有一种VC类精华在白天用会产生皮肤毒性?

译文:和不稳定的抗坏血酸相比,AA6P有着极性头部和长疏水链,即亲水也亲油,不仅更稳定,还有水溶性的商业价值——它在众多的非处方药和局部防晒护理产品中广泛使用。(Darr et al, 1997). 而这些产品AA6P的浓度高达15%(360mM),超过了我们实验中使用的剂量范围1000倍了。

看到这里,我非常怀疑原文作者是不是搞错了对象,因为他描述的对象非常像另一种VC衍生物——VC乙基醚。而AA6P明明是极难溶于水的,溶解度比较高的酒精也就是1:10的关系,纯酒精也差不多只能溶解10%的AA6P,那么请问15%浓度是怎么来的,又真的有这样的产品么?

而对于这个概念错误目前也只能有两个解释:

①作者摘取时,弄错了概念或者单位,比如实际上是360μM,浓度也就0.014%,或者摘取的是其他VC衍生物的文献。

②作者从一开始就用错名字,一直用来做实验的根本就不是抗坏血酸棕榈酸酯(AA6P),而是另外一种VC衍生物。这样的话,就更可怕了,可能整篇文章的论述和AA6P就没有关系。

但无论是哪一种可能,都让我对作者关于AA6P方面的专业度彻底的否定。并对整个文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实验的重现性产生了极大的置疑。

总结

抗坏血酸棕榈酸酯(AA6P)是一种常见的保护剂,可以保护油脂和一些脂溶性的活性物,常用于食品行业,并有诸多相关文献证明其有优异的抵抗脂质过氧化的性能。而论述AA6P光毒性的这篇文献本身逻辑上就有诸多问题,结论亦不明确,且再无更多相关文献来佐证其论点,因此个人认为不具备可提取论点的价值。

而国内美妆科普号引用此单一文献来大范围宣称酯化VC光毒性显然是非常不合适的,已属谣言范畴。

当然,条件受限,我们目前仅能从理论出发提出观点,没有机会利用实验去证伪,更无法还原此文献作者的实验方法。所以大家可以保留自己的想法,可以争议,可以探讨,也可以拿出有效证据资料来反驳。

有一种VC类精华在白天用会产生皮肤毒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