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哪個朝代的滅亡最值得同情?

傳正談歷史

最值得惋惜的應該是明朝了,不稱臣,不納貢,不和親,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朝的皇帝應該是最有骨氣的,明太祖朱元璋是最先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口號的人,這樣的朝代豈能不讓人嚮往、同情、惋惜。



明朝雖然沒有漢唐的強盛,但明朝有骨氣,不以和親避戰;明朝雖然沒有兩宋的繁華,但明朝有尊嚴,不伏地稱臣。



明朝皇帝卻也是錚錚鐵骨,明成祖五徵蒙古,且是御駕親征,最後遷都北京,守護國門;明英宗土木堡被俘,寧死不降,明朝也是另立新君,繼續作戰,逼得蒙古不得不歸還英宗;崇禎皇帝煤山自縊,以死殉國。明朝有又何主動投降之事?這樣的明朝,豈能不令人敬佩。



反觀漢高祖白登之圍,送人送禮,走女人的枕邊風路線才可安全返回;唐朝的安史之亂,唐玄宗棄都而逃;而清朝,清末皇帝寧當日本人的傀儡,更別論兩宋的歲幣政策,卑躬屈膝。

明朝——明成祖親征五徵蒙古,鄭和七下西洋,戚繼光抗倭。。。哪一件事不是令人神往。


青史兩別離

明朝!

雖然在不少人眼裡,明朝多半時間是黑暗的、腐敗的。但是剛明的骨風,還是值得我們後世欽佩。

公元1368年,朱元璋推翻蒙元,開創大明,恢復我漢家天下。隨後,明王師一舉驅逐蒙元,收復燕雲故地,讓漢族得以再次雄立於世界。無論是開國的難度,還是開國的意義,大明朝都是歷代當中,最值得敬仰的。隨後,永樂定都北京,四徵殘元,七下西洋,把明的國力推上了頂峰。



即便到後期,大明仍遠征朝鮮,擊敗倭寇於國門之外。明末面對火器明顯優於自己的西方人,明軍還是頑強的應戰。

當然,說大明最值得同情,不僅是因為它重開了我漢家天下這份功績。更在於明末亡國之際所遭逢的劫難,和那些民族英雄捨身取義、共赴國難的感人事蹟。

明亡不僅是因為政權腐敗,還在於天災。災荒、瘟疫、外患時刻在給明王朝放血。而崇禎皇帝,雖不是曠世明君,但已為自己的國家付出了最大的努力,最後以身殉國,其亡國讓人同情。



滿清入關後,荼毒天下,華夏之劫難不亞於蒙元滅宋。南明朝廷雖然不爭氣,但是李定國、鄭成功這些民族英雄,在自己國家的危難時刻,前赴後繼,抗爭到底,其實已經無愧於自己的民族了!

最後,之所以同情明朝,其實也是在傷懷我們漢人。明朝好不容易恢復了漢家天下,最後卻還是被滿清取代。前明時漢人還是大明的臣民,到滿清那就成了奴才。



漢人的表文化被滿清消滅殆盡。削髮易服、形如猿猴,既可悲也可嘆。在滿清的統治下,中國更加落後。儘管洋務派的漢族大臣都曾為改變國運努力,無奈滿清始終是沐猴而冠,根本沒有這個視野和魄力。而慈禧更是“寧贈友邦,莫惠家奴”,喪權辱國至此,實在是讓後世子孫蒙羞。


這些歷史要讀

大秦二世而亡,讓人痛心疾首!秦始皇嬴政雄才大略,英雄一生,不曾想眾多子女中無一雄主,盡皆平庸之輩,白白斷送了大秦江山!



假使扶蘇有嬴政十分之一的膽魄,那麼他完全可以起兵勤王,只要起兵勤王那麼他就能當讓皇帝。扶蘇當皇帝,儘管才能不及秦始皇十分之一,但是隻要他輕徭役,重民生,那麼大秦百世不亡矣!蒙恬可以擊敗六國餘孽!


假使胡亥有嬴政百分之一的能力,能在篡位後善待嬴氏宗親,帝國元勳,再重用李斯,貶去趙高,輕徭役,重民生,則大秦亦可百世方亡!李斯與章邯可以聯手擊敗六國餘孽!

假使子嬰有嬴政的能力,亦可在最後關頭力挽狂瀾,扶大廈於將傾,救母國於將亡。招安劉邦,大赦天下,重用韓信,則大秦亦可延續四百年!


漢代秦,標誌著我國古典精英貴族政治的消亡,標誌著黃帝的直系血親失去了統治權,取而代之的是平民英雄政治!


大秦鐵鷹劍士

同情?同情什麼?同情君王自殺、被殺、被囚禁?同情皇族、貴族淪為階下囚?還是同情庶民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朝代為什麼會滅亡?其實,從這個朝代的開國皇帝“興義師”起,就已經註定了他的朝代也會被人造反推翻,他的後世子孫也會被“興義師”的造反者冠以“昏君”稱號,他窮盡畢生精力、九死一生開創的基業,也會被說成“氣數已盡”……

中國古代的封建王朝,短的幾十年,長的也不超過300年,一般就在280年左右。(至於東漢、西漢,嚴格意義上是兩個朝代。)一個統一的王朝滅亡,到一個取而代之的新王朝建立,大都經歷數十年甚至數百年的戰亂,民不聊生、白骨累累,生產遭到破壞,人口銳減。新王朝建立的時候,大量田地荒蕪,主戰場所在地甚至數百里無人煙。開國君主一方面恢復農業生產,鼓勵人口增長休養生息;一方面要封賞開國元勳,大都是分封土地。各行各業百廢待興,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就會出現××盛世、××之治。隨著時間的流逝,貴族、官僚霸佔土地,失地農民淪為佃戶、流民,封建地租高的出奇,一旦遇到“小冰河期”這樣週期性的持續的災害,土地絕收。在賦稅、地租的盤剝下,佃農餓死也是死,鋌而走險也是死,不如搏一搏。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已經風雨飄搖的朝廷缺乏對全國的有效控制,地方實力派趁機起兵,各路“反王”互相攻伐,最終贏家只有一個。

封建王朝的更迭基本都是這樣,土地兼併民不聊生,君主昏聵無能,缺乏對局勢的有效控制,甚至於大權旁落,外戚、宦官專權,君主為傀儡。一旦發生大規模的天災,很可能應對不當,就會是天災加人禍,此時如果再有北方遊牧民族入侵,更加雪上加霜。王朝的滅亡不過是時間問題了。

我們再回到最開始的問題,哪個朝代的滅亡最值得同情?夏桀、商紂都是昏君的代表,不值得同情,不過說實話,有沒有人嚮往紂王的酒池肉林?

周幽王煙火戲諸侯,鎬京陷落,遷都後稱東周,從此周王室失去了對朝政的控制。典型的要美人不要江山。

秦朝和隋朝挺相似,都是強大的王朝二代而亡。祖宗艱苦創業,後人崽賣爺田不心疼。

漢代一直是後宮、外戚、權臣、宦官爭鬥不斷。西漢亡於王莽(外戚)篡漢,東漢外有黃巾起義,內有外戚與宦官爭權。

唐代,到了後期,朝堂上君王被宦官控制,成為傀儡;地方上藩鎮割據中央難以控制;邊境上四方蠻夷虎視眈眈。

宋代,從趙匡胤杯酒釋兵權開始的重文輕武,閹割了中華男兒的血性,屢屢被北方遊牧民族吊打。沒有強大武裝保衛的物資文明和文化成果,幾百年間搖搖欲墜,個個膽戰心驚。

明朝,奇葩皇帝特別多,有愛做木活的魯班天子,有愛修仙學道的,有縱慾過度的一個月天子,還有幾十年不上朝的……明粉都愛宣揚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宣揚崇禎皇帝朱由檢的勤政。

其實,人們最感惋惜的是,如果大明朝能再挺幾十年,等滿清過了那股銳氣,還是由漢人改朝換代,現在的世界格局絕對不同。說不定就不會有被列強瓜分的恥辱,而是全世界都是中華的地盤。


天地人和103804796

關於哪個朝代滅亡最值得同情這個話題還得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先說說各個朝代滅亡的原因吧:

夏朝:夏桀失德,成湯聯合其他部落滅夏建商。

商朝:商紂失德,武王聯合其他部落滅商建周。

周朝:西周因為周幽王昏庸,犬戎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於驪山腳下,西周滅亡。東周因為諸侯國勢力越來越大,周王室名存實亡,最後被秦國所滅。

秦朝:秦二世失德,全國農民起義,劉邦攻破咸陽,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

漢朝:西漢因為外戚專權,王莽篡漢而滅亡。東漢因為宦官專權,皇帝昏庸無道,全國農民起義,後被曹丕取代。

曹魏:因曹睿臨終前託孤不當,導致後來魏國的朝政動盪,被司馬昭晉朝取代。

晉朝:西晉因為少數民族問題,尤其是在八王之亂後西晉元氣大傷,內遷的諸民族乘機舉兵,造成五胡亂華的局面。匈奴王劉淵攻破長安,西晉滅亡。東晉滅亡因為中央集權太弱,割據問題嚴重,最終被劉宋取代,進入南北朝。

隋朝:隋煬帝失德,引發隋末民變和貴族叛變。後隋煬帝被宇文化及所殺,但隋煬帝死後,隋朝並未立馬滅亡,兩月後,李淵逼迫隋恭帝禪位,唐朝建立。中原地區得知煬帝死訊後,洛陽都城留守“七貴”擁立隋煬帝次孫越王楊侗為帝,即隋哀帝;次年,王世充廢隋哀帝,兩個月後弒之,隋朝亡。

唐朝:安史之亂後,唐朝開始走下坡路。黃巢起義後,唐朝基本上名存實亡。唐朝滅亡的原因和東晉相差無二,各地節度使割據,比如朱溫和李克用,白馬驛之禍後,朱溫逼唐哀帝李柷禪位,唐朝滅亡,進入五代十國。

宋朝:北宋滅亡因為宋徽宗的昏庸,金兵攻破汴梁,靖康之變。南宋在寧宗以後,奸佞當道,政治腐敗,國勢日衰。雖然聯蒙滅金,但是面對強大的蒙古騎兵,南宋全線敗退,崖山海戰後,隨著趙昺隨陸秀夫及趙宋皇族八百餘人集體跳海自盡,許多忠臣追隨其後,十萬軍民跳海殉國,至此南宋徹底滅亡。

元朝:蒙古統治者變本加厲向漢人收取各種名目繁雜的賦稅,民族壓迫十分嚴重,漢人被掠奪更為常見。將各民族分為不同等級,殘酷剝削漢族群眾,人民揭竿而起。徐達率軍攻陷元朝的首都元大都,元作為一個全國性質的統治結束。元惠宗北遁,元廷退居漠北,史稱北元。數十年後,元臣鬼力赤篡奪政權建立韃靼,北元滅亡。

明朝:明朝末年發生了東林黨爭、國本之爭等重大事件,對外有朝鮮之役與薩爾滸之戰,明朝開始由盛轉衰。外加宦官專權,天啟年間朝政混亂導致內憂外患加劇。崇禎皇帝用人多疑、剛愎自用、舉棋不定導致局勢愈加糜爛。後農民起義不斷,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煤山自縊,明作為一個全國性質的統治結束。南明建立後,依舊是內鬥不止,後永曆帝被吳三桂絞死,南明亡。

清朝:因為晚清時期,中國遭到西方列強的入侵,加上人民保守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2月12日,清朝發佈退位詔書。至此,2132年的帝制歷史告終結。

因時間有限,上述沒有詳細列舉三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還請原諒。


五味社

最值得同情的是漢朝,早在晉朝時期就有人心思漢想象。

漢朝經歷了400多年,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王朝之一。也是歷史上第一個走出東亞,擁抱世界的朝代。

(西漢疆域)

自從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後,漢朝的使節和商人就絡繹不絕的來到中亞甚至西亞一帶。他們讓世界瞭解了中國,也讓中國開始瞭解世界。

(與西方互通有無的漢朝人)

今天常見的很多蔬菜水果都是那個時候傳到中國的,比如核桃、葡萄、黃瓜、茄子、石榴等,而中國的絲綢也隨之傳入了西方。可以說,漢朝對西域的開拓讓世界第一次進入全球化時代!

到了東漢末年天災人禍頻繁,群雄並起,這個時候漢朝迎來了再一次浴火重生,上一次發生在王莽篡漢時期,劉秀建立的東漢讓漢朝又興盛了100多年。

這一次,扛起復興大旗的是中山靖王之後劉備。如果不是因為北方的曹操瞎攪和,劉備奪得漢中後,北上佔領關中,出函谷關平定山東各地,再南下一舉吞併東吳。漢朝將會迎來再一次中興。

(劉備)

如果這樣,中國可以避免慘絕人寰的三國時期,避免進入混亂的西晉時期等。這對中原的各族百姓來說無疑是一大幸事。

可惜,曹操家族過於強悍,將劉備中興漢室的計劃扼殺,這直接導致三國時期人口大減。到三國結束時,全國在編人口僅剩700多萬了。不僅如此,司馬家族奪取曹魏政權建立西晉後,一系列錯誤的政策導致永嘉之亂、五胡亂華等事件發生。給本來就衰弱不堪的中原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

(連續幾百年的戰爭讓中原地區受害嚴重)

直到南北朝末期這一切才改變過來,不過那已經是幾百年以後了。


歷史風暴

開門見山,直接答題!我個人認為有兩個,一是秦帝國,另外一個就是大隋!其實這兩個王朝有很多共同點的,原來一直準備發一篇關於秦朝和隋朝比較的文章,可是一直遲遲沒有發。那就在這裡先簡單闡述一下!



秦朝和隋朝的最大共同點就是二世而亡,為什麼會亡國,好多人都將其歸於暴政和濫用民力!這也許有一定道理,但不是全部,秦隋滅亡的深層次原因暫且放到一邊不論。這裡只說為什麼會說秦隋二大帝國的滅亡最值得同情和可惜。




首先秦朝時中國歷史上首個完成華夏大一統的國家。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秦朝在短短几十年中在中央創建皇帝制度,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水系。還把中國推向大一統時代,為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開創新局面。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深遠影響,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其中對華夏最大的貢獻卻是秦朝使華夏“大一統”理念深入人心,在此之後無論哪個朝代的統治者都把大一統做為最高榮譽。



再說隋朝,歷史和民間對隋煬帝的評價都是殘暴和荒淫。但是更多的忽略了其歷史貢獻和豐功偉績。隋朝結束了南北朝三百餘年的動盪局面,也完成了中國的大一統。並進行了一系列的政治軍事經濟體制全盤改革。 1、中央官制行政體制運行,整合成著名的三省六部。 三省:中書省主要謀劃決策;尚書省轄六部執行具體事務;門下省審核議論。 裁撤多餘官職和職權重疊,運行效率大幅度提高。 2:地方官制改革。北朝州、郡、縣三級地方行政機構改為州、縣二級。廢除地方行政機構的僚屬任免權。地方人事任免權收歸朝廷吏部。 3:開皇律,中華律法系的宏偉豐碑唐律,是由隋律改良,沿習北朝一脈。 4:推行均田制,積蓄人力財賦,軍事經濟實力大幅增長。 5:設置糧倉,改革貨幣。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監察控制力,打通掌握全國經濟命脈。 6:府兵制,軍隊由募兵制的非職業轉向朝廷直轄地方上的平時農耕操練戰時大用的職業軍隊。 7:修建京杭大運河。罪在當代。功過千秋。 8:開創科舉制度。 軍事上隋朝以長孫晟的謀略分裂打擊了強大的突厥,四處開疆闊土。




秦隋一系列政治,經濟制度措施甚至說推動了中國歷史幾千年的發展。秦之後漢王朝的文景之治,漢武霸業;隋後面大唐的貞觀之治,大唐盛世可以說和前朝的歷史貢獻是分不開的。


周秦漢唐

值得同情的不少,大明,隋朝,南宋,值得拍手稱快的也挺多,蒙元,滿清,高句麗如果它算個國家的話,被大唐滅族還是挺讓人解氣的。不過現在想說的卻是一個算不上大朝代的,共歷二帝,享國四十三年。他就是三國中的蜀漢王朝,昭烈帝劉備建立。

為何要選這個不起眼的蜀漢呢,原因很簡單,只因為他們的那份難得的情義。一個丞相諸葛亮為了繼承遺志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個姜維在後主已降還在拼死抗爭,不過這種忠臣良將史上也不罕見,最難得是劉關張三個異姓兄弟生死與共的情義。

記得雍正王朝裡康熙有一句話,一部二十四史,多少人倫慘變,縱觀中國幾千年歷史,為了皇位父子相爭,兄弟相殘的比比皆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齊桓公,趙武靈王都是因為兒子爭位,一代霸主居然被餓死,楊廣為爭位直接弄死老爹,李世民玄武門之變,趙光義斧聲燭影,朱棣靖難,造了侄子的反,武則天更不用提,親生兒子殺了好幾個。這些還都是親骨肉,再來看結義兄弟們,史上有名的幾個跟未來皇帝拜把子的其一劉邦項羽,曾經的山盟海誓,到頭來刀兵相見項羽要宰了劉邦父親,劉邦還說,“我二人約為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要煮了他,請分一杯羹給我”。。其二宋太祖的“義社十兄弟”,聽上去浩浩蕩蕩人不少,都是趙匡胤起家共同打天下的功臣,建國後趙也沒虧待他們,只不過趙匡胤不明不白死了之後,十兄弟沒見任何動靜,卻都乖乖做了趙二的順臣。其三陳友諒,曾跟張定邊、張必先結拜,後陳友諒自立為王,不負誓言讓張定邊做太尉,張必先為丞相,然而陳死後,張必先被常遇春所捉,不僅自己投降,還去勸降張定邊,不知他以後有何面目去見陳友諒。

有了這許多反面教材,您是不是也覺得劉關張的結義之情難能可貴呢,不僅共患難,也能同富貴,更是做到了同生共死,很多人吐槽劉備沒本事只會哭,但是你們沒發現能做到跟結義兄弟同生共死的的皇帝,只有這亙古一人麼,因此我覺得他建立的蜀漢敗亡在敗家子手裡,實在可惜!


如畫四季

我並不認為有哪些王朝的滅亡是特別令人惋惜的,如果按照這個標準去說,每個王朝都有其天命所在,氣數已盡,誰也不能改變。

很多人提及北宋的滅亡,覺得特別可惜。不錯,北宋的確開創了中國古代歷史上經濟最繁榮、民眾相對最自由、文化最繁盛的時代之一,但北宋的滅亡也有其必然原因。宋徽宗不務正業,治國無方,造成方臘起義、宋江起義之類的底層反抗層出不窮,就算沒有金兵南下,也未必就能撐多久。只是因為北宋亡於異族之手,才喚起了民眾的同情心。但其實即使在南宋初年,宋高宗也要忙著平叛天下,根本不是一些人所想象的那樣,宋朝有多麼好的民眾支持的基礎。

唐朝的滅亡也讓人可惜,因為它畢竟是歷史上最輝煌的朝代,但可以看到,安史之亂之後的唐朝就走下坡路了,但就算是這樣,晚唐還苟延殘喘了將近一百年,算是中唐時間就更長了。唐朝可以說是僵而不死,直到朱全忠滅了唐,才算是劃上了個句號。唐也不是突然滅亡的,而是有一個緩慢的過程。

包括漢朝、明朝和清朝這些國祚時間很久的朝代,也是在亂世亡國之象出現幾十年後,才真正走向了滅亡,並不是突然崩潰的。倒是歷史上有些小的朝代,割據政權,其滅亡非常突然,讓人覺得稀奇古怪。但對一個龐大帝國來說,滅亡的宿命背後都有很多必然原因,也不能說讓人多麼意外和惋惜。


黃帥

我認為是北宋。

首先北宋所處的地緣環境是中國歷史上九個大一統王朝所面臨的中最差的!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自古以來對中原政權威脅最大的外患無非就是來自北方的遊牧民族,自秦漢時的匈奴,魏晉時的五胡,隋唐時期的突厥,及宋明時的契丹、女真及蒙古,可見北方遊牧民族和中原的漢族是構成了中國歷史的兩條主線,而由於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的不同,歷史上絕大部分時期都是遊牧民族在不斷侵襲中原,最嚴重的情況就是宋明兩朝皆亡於北方異族之手,而北宋的滅亡讓人尤為痛心疾首,暗自垂淚!



這是因為北宋相比以往各朝,完全失去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最大利器:長城的保護!我們知道唐宋之交的五代十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僅次於五胡十六國時期的一段晦暗時代,中原神州陸沉,六合奸雄鷹揚,在這種背景下出了一箇中國曆史上最險惡,也最無恥,更是最要命的一個“漢奸”——石敬瑭!為一己之私竟將中原政權世代經營的“燕雲十六州”拱手送給異族敵國,從此,中原王朝在面對異族遊牧騎兵的凌厲攻勢時再也無險可守!遊牧騎兵越過長城,馬踏燕雲,直指中原,自此沃野千里,如履平地,踏馬一日兵鋒即指汴梁城下,在冷兵器時代還是以步兵為主中原漢軍是根本無法應付如此機動的騎兵力量,結果每每疲於奔命,卻只能被動挨打!

有宋一朝,始終在痛苦的承受著遼國的不斷侵襲,對遼防禦雖然形成了一定的慣性,但是卻沒能防住突然崛起的金國,本來大宋還和金國一起聯合攻打遼國,可是當遼國一滅,金國就立馬移師攻打北宋,凌厲的兵鋒長驅直入就到東京城下,加之宋廷朝政腐敗,臨陣應變堪稱災難,諾大的北宋王朝在沒有嚴重內憂的情況下就突然滅亡了,而且製造了漢族歷史上最痛心的一幕“靖康之恥”!長期以來,歷史都將這一切歸結為北宋重文親武,但都忽略了失去燕雲十六州的嚴重後果和無奈,秦皇漢武都可倚靠長城匈奴北卻匈奴,進可攻,退可守,不至於一味防守捱打,唯有北宋,是在漢人失去燕雲關山的情形下,徹底失去了主動出擊的底氣,是進無法攻,退無險可守,只能被動防禦,最終不免悲劇發生……可以說,失去燕雲十六州的北宋是可悲的,無奈的,也無力的,因此他比以往歷史上任何一個大一統王朝天生就高出很多不可抗的外患風險概率,客觀上說是歷史的一種不公平,是無力改變的,好比一個人天生就殘疾,你還要求他能做到正常人的能力範圍,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公平的。因此,北宋亡的可惜,此其一也!

其次北宋的滅亡和以往歷史上秦漢隋唐等數個大一統王朝的滅亡方式是不同的,他們的滅亡均有不可調和的矛盾,都有一定的歷史必然性,或內憂,或外患,或內憂外患共同作用,最終到了無法解決的地步,改朝換代就是必然事件了,具體我們在此不做詳細討論。但是北宋當時的情況是:內憂是有,但還沒有到不可調和地步,北宋後期“王安石變法”雖然失敗,但是社會生態並沒有完全失衡,最重要的證據就是當時還沒有類似明朝末期那般的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即內憂只是在量變積累階段,沒有到達質變節點,就是說,從內憂的角度來說,北宋實不該亡,亡則可惜!此其二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