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趙匡胤之死(一)

宋太祖趙匡胤之死(一)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宋朝開國皇帝。

後唐明宗天成年間(927年3月21日)生於洛陽夾馬營,祖籍涿郡,父親趙弘殷,母親杜氏。趙匡胤於後漢隱帝時投奔郭威,郭威廢漢建周,得任東西班行首,始入宦途。後從徵南唐,多有功績。

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榮於北征回京後不久駕崩,逝世前任命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次年(960年)元月初一,北漢及契丹聯兵犯邊,時任歸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的趙匡胤受命前往禦敵。初三夜晚,大軍於京城汴梁東北二十公里的陳橋驛發生譁變,將士於隔日清晨擁立趙匡胤為帝,史稱“陳橋兵變”。大軍隨即回師京城,後周恭帝柴宗訓禪位,趙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國號“宋”,史稱“宋朝”、“北宋”。

開寶九年十月二十日(976年11月14日),趙匡胤逝世,享年五十歲,在位十六年,諡曰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廟號太祖,葬永昌陵。

趙匡胤的死,一直是個謎。公元976年10月20日,夜,皇帝陛下死在了皇宮中的萬歲殿裡,時年50歲。“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如此簡單,只有結果,沒有經過,更沒有原因。

查閱宋史記錄,包括以後的筆記,還有《續資治通鑑長編》等文獻資料,也會查到關於趙匡胤突然生病,並且由宮裡的太監王繼恩在開封城內建隆觀設黃籙醮為之祈福的記錄,但這毫不足信。因為歷朝歷代,都有為暴死的皇室成員或者政府要人死後宣佈“病例”的規矩,何況連記錄了趙匡胤生平的《太祖實錄》都能篡改,這點為死人看病的小文章做一下又算得了什麼?

回到公元976年10月20日的那天晚上,記錄了那天晚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並按照什麼順序發生的文獻記錄實在是太多了。有宋代不世出的史學大家司馬光的個人筆記《涑水紀聞》;有當時的和尚釋文瑩所寫的《續湘山野錄》;還有南宋徐大焯的《燼餘錄》;南宋史學大家李燾的《續資治通鑑長編》;甚至還有《遼史》,就連契丹人都對趙匡胤的死有著自己的看法。

但是,在辨別它們的可信程度之前,我們要先明白一件事。那就是這些資料的來源到底可不可信,如果連最起碼的可信的理由都不存在,那麼還有根據它們而研究下去的必要嗎?

先看《宋史》,這是被公認為最官方、最正統、最權威的宋史研究材料了。但是非常遺憾,這是由元人為宋人所寫的,318年的歷史,無數的史料經券,居然只用了兩年半的時間就完成了,這能談到史學的嚴謹和考證的精神嗎?

再看司馬光,此人的史學鉅著《資治通鑑》的確高乎人寰,世間少見,但他只寫到了後周顯德5年,也就是公元958年,就此徹底打住,對於宋朝本代歷史此人一字不提,明哲保身。而且他的《涑水紀聞》早己被史學界鑑定為“小說界的史書,史書界的小說”,膾炙人口而已,絕對談不到採信;

至於南宋史學大家李燾和他的《續資治通鑑長編》,這可真夠神奇的。宋人南渡,國破家亡,無數的史書經典都在異族的鐵蹄戰火之下散佚失蹤了,而他居然能以私人之力,把整個北宋史料重整如新,並且無限加細,篇幅弄得比《明實錄》、《清實錄》之類最詳最細的日記式史料都長,實在是讓人無限的佩服。但是他的可信程度,不說其它,只在宋太祖之死這一關鍵事件中最敏感的當事人語言留存方面,就有著極大的爭議——他把原話給改了。詳情我們稍後再說;

南宋徐大焯的《燼餘錄》則純屬宋人的私家筆記,看也可,不看也可。研究歷史,永遠都是先官方史,再其它史料,直到什麼也沒有時,才可以去看私人筆記;

其它的,如那本由和尚所寫的《續湘山野錄》,根本就不值一駁。請問這位叫文瑩的釋家子弟到底是何方神聖?除非他是宋太祖皇帝身邊的人,並且還機緣巧合親歷其事,不然他有什麼發言權呢?更何況由他所記載的公元976年10月20日之夜所發生的事,完全是一個經典的、充滿了佛教趣味的神話傳說,如果我們真的要信,那麼就先集體皈依吧,佛曰由信生解,因解而行,因行成證……要是不信的話,那就一切別提了;

最後說《遼史》,《遼史》很奇妙,許勝不許敗。我們在《遼史》裡很少看到遼國人失敗過,他們永遠勝利,勝利,再勝利……直到徹底的亡國滅種,煙消雲散。不過《遼史》也有一般好處,它在談論別國興亡大事時堪稱心直口快,一針見血,尤其對它的鄰邦宋朝,從來都不慣毛病,一針一針又一針,直到宋朝人喊救命……

好了,不管怎樣,以上就是能查到了關於趙匡胤之死的各種史書資料,不管它怎樣繁雜,或者可不可信,我們都儘量把它細化,再簡化,濃縮成如下幾個問題。相信只要能夠如實回答,那麼真相雖不中,亦不遠矣。

宋太祖趙匡胤之死(一)

問題1——當天晚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本來按照著作人的聲望而論,我們應該先參看司馬光先生的《涑水紀聞》,可是很可惜,司馬先生的大作裡關於“燭光斧影”一段的紀錄,開頭就是從“癸丑,上崩於萬歲殿”開始,只寫了趙匡胤死後發生了什麼,絕不涉及半點太祖之死的隱密。

真正有頭有尾情節豐富的,是文瑩和尚的《續湘山野錄》和徐大焯的《燼餘錄》。

先說一下南宋徐先生的《燼餘錄》,這本書裡記載的事情非常香豔而經典——趙匡胤病了,昏迷中他最寵愛的妃子花蕊夫人在床前侍候,他最親愛的弟弟趙光義來探病。美色動人心,光義一時把持不定,欲行不軌,而花蕊掙扎,一下子把太祖皇帝給鬧醒了,於是大怒,於是趙光義殺人……還需要再分析什麼嗎?把光義改成楊廣,太祖變成文皇,一切就都對號入座了。要說有什麼評價,我只能說,這可真是充滿了濃郁的中國特色,在田壟地頭間很有市場的民間小說。

再看文瑩和尚的紀錄,《續湘山野錄》寫道——當宋太祖與太宗兩位皇帝還是平民的時候,和一個道士相識在關河,該道士姓名無定,常用的一個叫“混沌”,一個叫“真無”。眾所周知,那時趙匡胤兄弟都極窮,而這個道士只要伸手探囊,隨時都能拿出金子來。他曾經準確地預測出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日期,所以趙匡胤對他非常的迷信。可惜的是,趙匡胤當上皇帝,此人就不見了。直到他臨死的那一年,這人才突然出現,趙匡胤大喜,直接問他——我一直找你,想問一件事。我還能再活多久?

道士回答——在今年10月20日的夜裡,如果天氣晴好,你還可以再多活12年。如果陰,“則當速措置”。也就是說,如果陰天,趙匡胤就將必死。說完此人就再次消失了。

趙匡胤牢牢記著這些話,到了這一夜,他獨自登上皇宮裡的太清閣四面遙望,只見天晴氣朗,星斗明燦,他剛剛有些高興,卻不料突然間陰霾四起,天地陡變,只是片刻之間,大雪夾著冰雹從天而降……趙匡胤移仗下閣,急傳宮鑰開端門,召來自己的弟弟開封府尹趙光義。兩人進入寢宮,把所有的太監宮女以及侍衛人等都斥退,開始喝酒。

守在外面的人,只能遠遠地看到,窗欞燭影之中,趙光義不時地離席站起,向後退縮,像是在推脫躲避著什麼,其它的什麼也聽不見,更看不清。等到他們喝完,時間已經到了最標準的深夜,三更天。這時大殿外積雪已有數寸之厚,趙匡胤和趙光義走了出來,所有的人都看到了趙匡胤拿著柱斧戳雪,回顧趙光義說——好做!好做!

宋太祖趙匡胤之死(一)

然後他獨自回到殿裡解衣就寢,鼻息如雷。到了五鼓時分,也就是天已經快大亮時,殿外的守衛人等就再也聽不見任何的聲音了,宋太祖已經在睡夢中死去。而當天晚上,趙光義一直都在皇宮中,他馬上就接受了他哥哥的遺詔,在趙匡胤的靈柩前即位,成為了宋朝的第二位皇帝。

以上,就是著名的“燭光斧影”事件的最初出處。沒錯,就是由一個和尚說出來的,而且沒有任何證據能夠表明,他這麼說有什麼根據。下面請司馬光先生登場,他將為我們講一下“燭光斧影”之後發生的事情。不過請留意,這一僧一俗的各自記錄之間有一個最根本的分歧。

文瑩說,宋太祖死的當夜,其二弟趙光義是在皇宮裡的,並且和他哥哥同桌飲酒,在場只他們兩人,再無第三者;

而司馬光的一切紀聞有一個最大的前提——當晚趙光義根本沒有出現在皇宮裡過,晉王一直都老老實實地呆在自己的王府裡。直到……有個叫王繼恩的太監來找他。

當天夜裡,趙匡胤死後,到了四更天的時候,他的皇后宋氏,命令宮中的大太監王繼恩出宮,召貴州防禦史趙德芳,也就是當時的二皇子。很顯然,這是召德芳來靈前即位。但是據司馬光記載,這位姓王的太監想了想,想起了趙匡胤活了這麼多年,一直以來都是要讓趙光義來當接班人的,所以他自作主張,把趙德芳放在一邊,直接去開封府宣召晉王趙光義。

這裡要留意,一切的事都是王繼恩的錯,趙光義就像當年陳橋之夜的趙匡胤一樣,是被騙的哈……是沒有責任的。

王繼恩來到開封府門前,卻突然發現府門前有人。一看,是開封府左押衙程德玄。王繼恩心裡有事,馬上問你在這兒幹什麼呢?

程德玄回答——我正在信陵坊睡覺,突然聽見外面有人叫我,說是晉王召見。我急忙出去看,卻沒有人。等我睡下,外面又喊,如是者有三回。所以我害怕了,想是不是晉王生病了,所以我才趕來。

這裡要特別指出,據《宋史·程德玄傳》記載,此人善醫,深通藥性。

王繼恩不再羅嗦,他直接扣門求見。時值四更之後的深夜,趙光義立即接見,聽說他哥哥死了,而且要他馬上進宮即位,他“大驚”,且“猶豫不行”,最後說——我得和家裡人商量一下。然後進入內室,久久不出。

這時王繼恩急了,他向裡面叫了一聲——再耽擱,就要白給別人了!

趙光義馬上出來了,當時天降大雪,他和王繼恩、程德玄一共三個人(注意,司馬光說,當夜只有這三個人),徒步踏雪進皇宮。進去之後,王繼恩想趙光義按著以往的規矩,在直廬前等候。他說——請晉王在這裡稍等,我王繼恩先進去為您通報。

漫天大雪之中,趙光義沒言語,他身邊的程德玄說出了八個字——“便應直前,何待之有!”於是三個人直接進入了萬歲殿。殿裡守著趙匡胤屍體的宋皇后聽到王繼恩回來了,她問——“德芳來耶?”

王繼恩回答——“晉王至矣。”

然後宋皇后就看見了晉王趙光義。她的反應是“愕然”,之後她馬上喊(遽呼)官家,說——“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

這裡請留意,“官家”,在人們的印象中,它是宋朝人對皇帝的特殊稱呼,有點像清朝的“老佛爺”,似乎很是口語話。但事實上,“官家”取自“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是五代至宋朝對皇帝的普遍稱呼。宋皇后見到趙光義之後,馬上就改口,直接叫了趙光義為皇帝,並且清晰無比地求饒,把她、和趙匡胤所有子孫的性命全都交了出去。

這時趙光義的反應與他一貫的仁德形容非常般配,他哭了,邊哭邊說——“共保富貴,勿憂也。”之後天就亮了,趙光義在清晨時分,於趙匡胤的靈柩前即位,成為了宋朝的第二位皇帝。

以上,就是司馬光版的“公元976年10月20日夜賽跑奪權,先到先得事件”的描述。在這裡,司馬光沒有提到任何“燭光斧影”的痕跡,在他的筆下,趙光義之所以能夠搶在二侄兒趙德芳之前,接任他哥哥的皇位,完全是由於太監王繼恩的自作主張,以及趙匡胤的皇后宋氏的主動禮讓。甚至連他走進停放他哥哥屍體的萬歲殿,都是由於程德玄的強迫。自始至終,他都沒有半點的主動,更加絕對談不到有什麼不軌之圖。

再以下,就是宋史資料中的第一大部頭《續資治通鑑長編》了。在這本融匯萬千於一體的鴻篇鉅著中,南宋的李燾先生把以上的所有版本去蕪存菁,合而為一。既有文瑩和尚的“燭光斧影”的傳說,更有後來王繼恩奉旨出宮,卻變向叫人的司馬光版當夜記實,更有甚者,他把趙匡胤以斧戳雪,回顧趙光義時所說的話由“好做!好做!”改成了“好為之!好為之!”

不知他出於什麼目的,按說當時南宋裡憂外患,君王臣宰日夜不安,一來根本就沒人願意理會他這個自顧自拍字著書的鄉下書生(可是奇妙的是,南宋官方沒有找李燾的麻煩,居然在後世被理解成了南宋的官方已經認可了李燾的宋史主張);二來《續資治通鑑長編》成書於1183年,那時趙光義最後一位當皇帝的子孫趙構已經當了21年的太上皇,馬上就要老死了,天下人早就都知道趙光義斷子絕孫定了,還有必要再拍他的馬屁嗎?

但是李燾這位堪稱名副其實的史學大家就是這樣改動了趙匡胤留在人間的最後一句話。一字之變,變化萬千,稍後我們再分析四字變六字的內在奧妙。

現在要做的是,根據以上羅列的所有有關趙匡胤之死的官方、非官方、私人筆記資料,來論證以下的兩個關鍵問題。相信所有的疑問,都包含在這兩個問題裡。

第一,趙光義到底殺沒殺他哥;第二,趙光義就算沒殺他哥,得位可正?

第二,首先,把第一個問題再細分。即,1,沒殺,可有證據?2,殺了,用的什麼辦法?

第三,回答1——世間尚存的趙光義有作案嫌疑的資料,只能從文瑩和尚及司馬光的兩篇私人筆記中搜尋了。其中以文瑩的《續湘山野錄》中的記載比較露骨,因為據他記載,死者生前最後一個在場者正是趙光義。趙光義有作案的時間、機會以及動機(誰讓他是最後的受益者)。可是無論怎樣細緻推敲,也找不出趙光義曾經對他哥哥做過什麼的真憑實據。

第四,至少他們在當夜三鼓時罷宴,各自睡覺,趙匡胤還活生生地出現在世人面前,在大雪中對弟弟說——好做!好做!之後,他才回到殿裡“鼻息如雷”,直到五鼓時分“悄無聲息”地死去。

第五,世人分析“燭光斧影”,總是會想到,趙光義為什麼會在窗欞燭光的映襯下時不時地離席躲避,像是在推辭著什麼。那麼,也就是說,他的哥哥在強迫著他什麼。強迫他什麼呢?這在後面酒局結束之後,趙匡胤送他出殿,在漫天大雪中公開對他所說的——“好做!好做!”中得到解答。

連貫起來,只能得到一個結論,即他的哥哥在要他做皇帝,而他推辭,可他哥哥不止一次地強迫他,所以他才“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甚至直到兩人分開時,趙匡胤還在繼續強求,並且一再叮嚀——“好好去做!好好去做!”

完全是在千叮嚀萬囑咐弟弟把治理帝國的重任接過去。

當然,也有史學家把“好做!”解釋為“你做的好事!”,並且直接聯想到趙光義在酒桌上搗鬼,給他哥哥下了毒,之後他連連躲避他哥哥,是因為趙匡胤已經發覺了不對,要親自動手除掉趙光義。甚至他們說,在燭光搖動中,外面的人根本看不清那是趙光義在躲,還是趙匡胤在踉踉蹌蹌地舉步進逼。所以這直接證明了趙光義親自出手謀殺了他哥哥。

但是其後發生的事又怎樣解釋呢?根據文瑩和尚的記載,至少趙匡胤在酒局結束之後,還曾來到過殿外,以柱斧戳雪,才說出了“好做!”的話。當時眾目睽睽,侍衛、太監、宮女所在多有,他完全可以當即下令把趙光義拿下,就算自己死,也會讓仇人死在他前頭。

可為什麼沒這樣呢?

所以通篇連貫理解,只把把“好做!”解釋為“好好去做!”即從始至終,趙光義都是清白的,甚至之所以接過治理龐大帝國的重任,都是他哥哥強加給他的,才讓他後半生勞累不堪,既傷且病,最後飲恨而終。

再看司馬光的記載,前面己經說過,以《涑水紀聞》為據,那麼趙光義在公元976年10月20日之夜,純粹是閉門家中坐,富貴天上來,他一切的行動都是被動的,都是被強迫和不得己的,而且在他哥哥死之前,他從來沒到過現場,根本就談不到有半點的謀害之嫌。

所以綜上所述,如果說趙光義是清白的,那麼,絕對是言之成理,證據確鑿。(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