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分為6個地區的廈門

廈門,隸屬於福建省,別稱鷺島, 簡稱鷺, 副省級城市、經濟特區,東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港口及風景旅遊城市。廈門由本島廈門本島、離島鼓浪嶼、西岸海滄半島、北岸集美半島、東岸翔安半島、大小嶝島、內陸同安、九龍江等組成,陸地面積1699.39平方公里,海域面積390多平方公里。21世紀廈門逐漸成為現代化國際性港口風景旅遊城市,擁有世界文化遺產、第一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鼓浪嶼。廈門市常住人口401萬人,截至2016年底,廈門市有6個市轄區,26個街道、12個鎮, 361個社區、147個村。

劃分為6個地區的廈門

思明區隸屬福建省廈門市, 位於廈門半島南部,由廈門半島南部與鼓浪嶼全嶼組成,北與湖里區連接,東、西、南與小金門諸島及漳 州隔海相望,總面積84平方公里。思明區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地勢西北高東南低。雨量多,溫度適中,雨日少。

劃分為6個地區的廈門

湖里區位於廈門島北部,南與本島思明區接壤,西與集美半島隔海對望。全區陸地面積73.77平方公里,佔廈門本島面積的47%,在廈門市六大區中面積最小,海岸線長達24公里。湖里區 於1987年11月22日新成立的一個行政區,原先該區域是廈門最早的經濟特區,後擴展致全島,該區是國家信息技術產業基地的中心,集裝箱吞吐量居全國第六位,是中國十大港口之一,是廈門島對外交通的重要樞紐。湖里區,戶籍人口約36.7萬人,總人口約103.3萬人。湖裡是廈門經濟特區的發祥地,廈門海港、空港,廈門島陸上通道高集海堤、廈門大橋、海滄大橋、集美大橋、杏林大橋、翔安隧道、海滄海底隧道及翔安大橋均在湖里區。

劃分為6個地區的廈門

集美區,西北與漳州長泰交界,東北與同安區接壤,西南與海滄區毗鄰,東南連接廈門島,位居廈門市的幾何中心,區位優勢獨特。全區總面積276平方公里,設立有杏林、集美兩個臺商投資區,是廈門經濟特區對外開放的一個重要窗口。

劃分為6個地區的廈門

海滄區,與廈門島隔海相望,屬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年均氣溫21℃。地貌主要由丘陵、臺地、平原組成,地勢平坦,地質結構穩定。優越的港口條件和廣闊的發展空間早在三百多年前就使其成為福建南部拓海貿易的重要港口。孫中山先生在他的《建國方略》中提出了把海滄建成“東方大港”的宏偉構想。20世紀初期,英國“亞細亞”和“美國美孚”兩大國際財團也將海滄作為輸送石油的中轉站和船舶的加油基地。

劃分為6個地區的廈門

同安區(古屬泉州府同安縣)是廈門市的六區之一,別稱“銀城”,於西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置縣,不久廢。唐貞元十九年(803)析南安縣地立大同場,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年)復置。後晉天福四年(939年),升大同場為同安縣,屬泉州府。1958年析同安縣劃歸廈門市,1970年06月劃同安縣歸晉江專區,1973年06月復析同安縣歸廈門市。實施縣治,因縣城呈束腰銀錠狀故稱“銀城”。歷史上曾管轄過金門、廈門兩島及集美、漳州臺商投資區部分地區,解放後行政區域曾幾度變更,1973年劃歸廈門市管轄,曾是廈門經濟特區的唯一轄縣,地處廈、漳、泉金三角(閩南金三角)開放區的中心地帶,是我國沿海較早的開放縣之一。 舊稱“同安縣”,1997年5月撤縣設區。2003年09月,廈門市區劃調整,原同安區一分為二,拆為同安區和翔安區。調整後,仍為廈門市最大行政區。同安區是廈門最大的行政區,是著名的僑鄉和臺胞祖籍地,土地總面積658平方公里,連接翔安區和集美區,距離廈門島大約40分鐘車程。環東海域位於同安區,翔安區交界處,是廈門市政府新規劃的北部市級中心。

劃分為6個地區的廈門

翔安區(古屬泉州府同安縣)是福建省廈門市所轄的一個區,2003年10月19日翔安區正式掛牌成立,地處海峽西岸經濟區最前沿,位於廈門市東部、以北,東北與泉州市接壤,南部隔海與廈門島、金門島相望,居廈漳泉閩南“金三角”中心地帶。2003年09月,廈門市區劃調整,原同安區一分為二,拆為同安區和翔安區,翔安半島正式交權於廈門市,翔安半島與廈門島之間的海域自古名曰 潯江港,是大船進入同安東咀港的主要通道。全區三面環海,海域面積134平方公里(廈門344平方公里),佔全市39%,海岸線長75公里。

劃分為6個地區的廈門

廈門位於福建省東南端, 西界漳州, 北鄰南安和晉江,東南與大小金門和大擔島隔海相望,通行閩南方言,是閩南地區的主要城市,與漳州、泉州並稱廈漳泉閩南金三角經濟區。1980年10月7日,批覆設立經濟特區,廈門先後獲批開發開放類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即“新特區”),自由貿易試驗區,廈門已成為兩岸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合作示範區、東南國際航運中心、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和兩岸貿易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