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字不識一個的李衛,是如何做到官至封疆大吏並得到善終的?

識不識字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能夠得到雍正的賞識和器重,中國官場歷來如此,能力是一方面,但得到領導的賞識和提拔最重要。

李衛第一次被注意到,是他和雍正的一次談話。通過這次談話,雍正對李衛有了清晰的判斷:此人但取其心地。意思是李衛的才能一般,心地還不錯。

大字不識一個的李衛,是如何做到官至封疆大吏並得到善終的?

由於李衛的出身比較乾淨,沒有和朝中其他大臣有何瓜葛,雍正決定重用培養。於是對其進行了多次提拔,李衛的政績也是讓雍正大喜過望。幾年的時間,李衛從一個江南鹽驛道升為布政使,走到浙江巡撫,又兼兩浙鹽政和浙江總督,幾乎是一年一提拔,而且都是當時江南比較富庶的省份。

明清兩季,讀書人正常來講,只有通過八股文四級考試製度,院、鄉、會、殿試。一步一個腳印去掙前程。運氣好的考中進士授為翰林院庶吉士,到六部掛副職鍛鍊,或者被分到地方下放鍛鍊,然後再繼續深造成為四殿二閣大學士,進內閣或軍機處。

大字不識一個的李衛,是如何做到官至封疆大吏並得到善終的?

有個很淺顯的道理就是八股文寫不好不代表不識字,但是八股文寫不好基本上不太可能走以上那條路了。但是明清的官場還是給一些有錢但學習不好的子弟留了條“救濟政策”。那就是“捐官”。

歷史比較悠久,從秦統一的時候,就有了,目的其實是為緩解朝廷財政困難。明碼標價,但明清兩季,這種捐官往往非實缺。名義上的類似員外郎的這種名義副職官職。

大字不識一個的李衛,是如何做到官至封疆大吏並得到善終的?

很巧,李衛其實並非《雍正王朝》裡的小叫花子,而是就是這種捐資員外郎,補職於兵部。平時鄉里鄉親的見到李衛都會打個揖,道聲員外郎。康熙58年,機緣巧合遷任戶部郎中(這就不一樣了,郎中是實缺正職,雖然歷史並沒記載原因,但是這會應該李衛已經入得雍正法眼了,極有可能與戶部追比欠款的差事有關)。

有雍正的信任與賞識,李衛的官運想不興也不行。李衛自從入了雍正的法眼之後,那各種掛職鍛鍊的機會就多了,歷任戶部郎中、雲南鹽驛道、布政使、浙江巡撫、浙江總督、兵部尚書、署理刑部尚書、直隸總督等職。李衛能成功在於他對雍正忠心;對老百姓講良心;處理問題比較細心、巧心;對貪官汙吏比較狠心。

大字不識一個的李衛,是如何做到官至封疆大吏並得到善終的?

但李衛雖然是個捐官出身,但是本身為官清廉,不畏權貴,民望很好。而且李衛腦子比較活,善於通過非常規手段去解決錯綜複雜的問題。這也是雍正比較看中他的地方。這些在《雍正王朝》和《李衛當官》裡都有所表現,雖然電視劇誇張不實,然而對李衛的聰明能幹還是刻畫得非常符合歷史人物原型。雍正初年進行大規模改革,推廣新政,雍正需要李衛這樣會變通的能臣幹吏,因而信賴有加。

李衛大字不識一個而能身居高位,這與他遇上了雍正這個識才用才的好皇帝是分不開的。眾所周知,康熙晚期吏治鬆弛,貪汙腐化,為此康熙用人總是把有清名、官聲好的作為首選,這使官場弄虛作假之風盛行,人人當清官,實際背地裡幹著貪汙的勾當。

大字不識一個的李衛,是如何做到官至封疆大吏並得到善終的?

正是有見於此,雍正上臺後,選官比較務實,不看名聲、不看出身,只看你有沒有真本事,只要有能力、人品好就用,而李衛恰逢其時,如若在康熙朝恐怕他就沒有這樣的機遇了。雍正慧眼識才,不問出身,任用李衛,也為我們留下一段佳話。

所以到了乾隆朝,李衛仍受重用 ,最終死於任上。諡號敏達,按總督例賜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