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戳破硅谷的技术泡沫了

是时候戳破硅谷的技术泡沫了

美剧《硅谷》(Silicon Valley)主创亚力克·伯格(Alec Berg)的初衷只是想让观众会心一笑。五年前,当他开始编写这部讽刺连续剧时,硅谷在他眼中就是一部讽刺漫画,充斥着炒作过度的技术产品和自我吹捧的企业使命宣言。在那里,“傲慢”披上了“无私”的外衣。

于是,他和电视剧创作人迈克·贾什(Mike Judge)开始对初企行业的种种现象展开讽刺,比如将愚蠢的社交应用乔装成改变世界的创意,制造出无法遵从指示的自动驾驶汽车和吹捧只顾产品不顾后果的无人性工程师等等。“这些人吓死我了,”伯格笑着说道。他记得刚开始创作这部剧的前几年曾与多位开发人员交谈,当时他就感到惊慌,这些开发人员对于编码内容可能造就的危险几乎毫不关心。“我很想对他们吼道:‘白痴!你们开发的这些东西很危险,你们知道的吧?’但他们就是看不到这一点。”

如今,“这一点”已经明显得让人无法视而不见。类似Facebook、推特和YouTube等社交应用正在损害大众的切实利益;特斯拉和Uber的自动驾驶汽车已导致几个人丧命;血液检测初企Therano被SEC(证券交易委员会)以大规模欺诈起诉,SEC称其虚假血液测试科学让患者承受了极大的风险。与此同时,旧金山湾区也没能解决多样化缺乏的问题,住房危机加剧了收入不平等的现象,从任人唯亲的投资人到自负的硅谷分离派都在进一步孤立科技界。换句话说,目光短浅的工程师们被困在了自己的泡沫中。伯格说,即使是现在,“人们也没有深刻地意识到这些东西有多不好的负面影响。就怕类似切尔诺贝利事件重演之后人们才知道问题的严重性。”好像现在问题还不够严重似的。

是时候戳破硅谷的技术泡沫了

尽管如此,这个位于从旧金山到圣何塞101高速公路旁的科技中心却始终无太大改变。

2017年,独角兽公司们获得的风投资金创下历史新高,大部分科技股票持续飙升;虽说人们一直在讨论对科技的核心理念进行反思——这个核心理念就是“不计一切代价增长”——但这似乎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

是时候戳破硅谷的技术泡沫了

我听过人们呼吁硅谷采取更多行动来加强包容性,改变傲慢的态度和深刻反思产品的含义,还有一些声音批评了硅谷公司的薄弱管理,但是,很少人提到要对硅谷进行颠覆性的改革。

我问苹果老将兼移动设备先驱Palm前任CEO唐娜·杜宾斯基(Donna Dubinsky),若她有一根魔杖,她会改变什么。“噢,我不觉得有太多需要改变的,”她说,“硅谷在创新、变革和进步方面都非常了不起。这里产生了许多大想法和改变世界的技术,简直令人惊奇。”

硅谷始终将自己看作非凡创造力的诞生地,而外面的人却越来越将它看作一个威胁,这意味着什么?从某种程度上讲,科技界正经历着创新者的困境:它无法依靠颠覆来推动整个行业的进步,从根本上改革模式则会摧毁行业的创新引擎。如果不拥护改变(讽刺的是,“改变”正是硅谷长久以来奉为圭臬的价值观)硅谷将有可能被各方势力所瓦解,包括新的科技中心、政府规制乃至开始有不同想法的消费者们。

是时候戳破硅谷的技术泡沫了

硅谷里面某些圈子的人认为,科技界已经忘记初衷,走向了腐败的道路。协助引发PC革命(以及苹果和微软的崛起)的施乐帕克研究中心(Xerox PARC)的计算机科学家艾伦·凯(Alan Kay)感觉硅谷的抱负自1960和70年代之后就发生了改变。在他写给我的一系列长邮件中,他描述了硅谷如何变得只专注于“增长和创业”,不再关注能够改善和推动人类进步的创新,而是“宣扬便利……过度喂养我们无法抵抗的欲望”。

但是,一开始在车库里构建奇妙未来的不止有休利特(Hewlett)、帕卡德(Packard)、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这些伟大的科技人员。“不知情的人们会认为以前的年代很美好,大家都只想拯救世界,赚钱只是顺便,”历史学家兼《麻烦制造者:走向成熟的硅谷》(Troublemakers: Silicon Valley’s Coming of Age)一书作者莱斯利·柏林(Leslie Berlin)说,事实上,“许多人的初衷就是赚钱,”而且将硅谷团结起来的并不是什么“伟大想法或使命感”,而是“潜在的生态系统和经济基础设施”,也就是从斯坦福等名校流向硅谷的人才以及从(硅谷)沙山路喷涌而出的金钱。然而,在某个时刻,公众开始将硅谷的理想主义(以及耗资巨大的品牌营销)与道德准则混淆起来。

不同的是——柏林称之为“转折点”(不是切尔诺贝利事件那种转折点)——当今时代的普通人都“清楚地意识到硅谷对我们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数十年前,我们可能还没意识到汽车中的防抱死刹车是由微处理器运行的,如今,我们的大脑依附着载满Facebook和Uber等应用的iPhone和安卓设备。我们深刻地意识到技术行业的垄断和存在的偏见,以及在引起我们对社交媒体上瘾并挖掘我们的数据方面所扮演的共谋角色。当人们充分意识到谷歌如何套现Gmail和搜索历史的内容之后,谷歌最初那句“不作恶”的座右铭是否还能令人信服?

是时候戳破硅谷的技术泡沫了

康奈尔科技校区(Cornell Tech)的院长丹尼尔·胡腾洛赫尔(Daniel Huttenlocher)就帮忙在纽约罗斯福岛建立这样一个创新中心。七年前,当他推荐康奈尔将计划建立的新科技园区设在纽约时,他发现大多数竞争对手都只想复制硅谷及其颠覆性的发展模式。如今情况已经不同。“纽约的人们都说,‘我们甚至不想称自己为‘硅巷,’”他说,“人们意识到成为硅谷是一种失败,而不是成功。”胡腾洛赫尔设想康奈尔科技校区成为一个初企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这个生态系统会鼓励各种各样的企业家专注于解决与社区相关的问题,并将对人类造成的影响考虑在内。“硅谷那种颠覆性心态并不是为了服务社会——摧毁只是为了自身利益,”他说。

某些真正具有硅谷精神的“反叛分子”看到了巨大的机会。“硅谷企业家被敬奉为神的黄金时代——穿连帽衫的企业家统治的时代已经结束!”Web 2.0连环创业家兼Flickr和Hunch联合创始人卡特丽娜·菲克(Caterina Fake)说。不久前,菲克创办了名为Yes VC的新投资公司,目标是纠正硅谷的错误做法。“鉴于硅谷目前的坏名声,我们找不到更好的机会来改正错误和重思未来。”

然而,就算是自称拥护技术乌托邦的菲克也只能回归硅谷的传统做法。“一切都在被颠覆,”她兴奋地说,“实在太棒了!”

上一篇:没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