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夫所指,股價一度大跌6%:光線傳媒到底得罪了誰?

千夫所指,股價一度大跌6%:光線傳媒到底得罪了誰?

就在這個週末之前的5月25日,光線傳媒的股票突然大跌,跌幅超過6%,股價收在10.73元,市值為314億元。

光線的股價從2017年年中開始最低點的7塊多開始上漲,到今年3月的時候股價曾經一度達到13.73元,創下三年以來新高。只可惜風向忽然大變,光線4-5月以來股價再次下滑,到上週五已經跌到10元區間。

在股票社交媒體“雪球”上,直接有股民一針見血地提出了問題,“光線為五大之首,電影行業裡的第一名,好厲害,王長田也是個努力的老闆,公司參與投資發行的影片也很多,為什麼股價就老是不漲反跌呢?”

這樣的疑問相信是很多投資人,以及影視圈內人共同的疑惑。這樣的疑惑在這個

5月似乎又被無限放大,一系列的事件出現,把光線推到了風口浪尖,讓更多人對於這家公司的現狀和未來產生擔憂。

流年不利?還是另有原因?光線究竟惹到了誰?

1

5月的光線:幾乎成了千夫所指

即將過去的5月恐怕將是光線傳媒近幾年來過得最辛苦的一個月。

一切從五一檔《後來的我們》開始。電影《後來的我們》4月28日上映,上映4天報收超9億元票房,成為今年“五一”小長假期間最賣座影片。在票房猛增的同時,該片上映首日晚卻被曝出大量集中退票的情況,被業內懷疑為搶佔排片製造虛假的預售成績。

千夫所指,股價一度大跌6%:光線傳媒到底得罪了誰?

此後事件不斷髮酵,各路自媒體或通過內線消息揭露,或轉發,或評論,將這個事件儼然熱炒成了2018中國影壇“第一黑幕”。

遭遇惡意刷票和退票事件,作為出品和發行公司的貓眼聲譽受損。此次造假風波穿透後的大股東卻不是別人,正是上市公司光線傳媒,要知道在電影上映前一天光線當時的股價還是漲停的。

後來,當然是一天一個劇情,但是光線依靠危機公關把事件與貓眼的關係儘量撇清。只可惜與此同時包括淘票票在內的競爭對手以及一眾媒體似乎並沒有放過貓眼和光線的意思,直到《後來的我們》的票房逐漸被《頭號玩家》取代,包括貓眼在內的平臺應監管要求“改革退改簽”而暫時告終。

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貓眼和光線的品牌與聲譽經過這一事件之後已經大受影響,倒不是說將有多大的責任或者業績影響,而是股民開始質疑此事件是否是“業界某些勢力專門針對光線”的作為。

這樣的疑問顯然頗有根據,就在《後來的我們》持續發酵期間,“丁晟的三千七百萬發票事件“非常緊湊地再次跟進,像打組合拳一樣又掃向了光線。

5月3日,導演丁晟和《英雄本色》出品方海上影業,酷仔影業等一起突然無預警地發難,要求光線提供《英雄本色》片3700多萬宣發費用和票補的明細。

千夫所指,股價一度大跌6%:光線傳媒到底得罪了誰?

時隔首映4個多月,正好又是在光線和貓眼應對《後來的我們》還頗顯手足無措,估計公關部門每天焦頭爛額加班開會的時候——這一邊竟然又出包了。

丁晟稱“最終僅收到一張表格“,追問“究竟錢花在了哪裡”,光線的回應是“你們的要求太過分了!“並且發出公告稱“沒有權利和義務向其他任何第三方透露包括宣發明細在內的任何信息和資料”,並表示影片最終的票房是影片品質和宣發共同作用的結果,影片票房不佳,宣發並非全責。一時之間,”最牛的乙方“,”最強勢的宣發方“,等稱號紛紛出爐,連同貓眼的退改事件一起——光線成了千夫所指。

就在丁晟索要發票的同時,一條未知的“隱線“似乎又被埋下。丁晟發聲之後,《英雄本色》的第一齣品方北京文化,按道理是直接與光線簽訂合約的公司,他們是有權直接要求光線提供明細的,但是第一時間北京文化卻並沒有“出手”。

當時北京文化強調選擇光線是“尊重導演意願”,還強調了北京文化除了把墊付的費用轉交給光線外,未參與實際宣發工作和宣發費用的支出——態度很明確,北京文化暫時置身事外。

只可惜,這一條隱線當時沒有爆發,現在看來是“不是不爆,時辰未到”,在5月的下半,就當人們似乎已經開始把光線拋在腦後的時候,北京文化又再次拉響了針對光線的新一輪警報。

5月25日,當人們已經開始在展望暑期檔的國產片大戰時,北京文化又是無預警地跳了出來,發起了新一輪“向光線開炮”,打響了“十問光線”的新一輪攻勢。北京文化的這一輪攻勢顯然是有備而來,十個問題,從票務補貼,到宣傳物料,再到宣傳贈品,線下活動,幾乎從宣發的每個細節都扣出了問題,要求光線給予一個支出明細和清晰答覆。

千夫所指,股價一度大跌6%:光線傳媒到底得罪了誰?

千夫所指,股價一度大跌6%:光線傳媒到底得罪了誰?

其實在北京文化突襲之前,5月21日的時候光線就已經提供了涉及1000萬票補和2774萬宣發費的費用結算表,算是給了之前丁晟事件一個明確答覆,但是北京文化顯然認為事情沒完,堅稱部分費用“沒有詳細的說明及相應的依據”。

截止到今天,光線還沒有對北京文化的十問給出一個“十答“或者進一步明確的回應。

看到這裡,整個光線在5月的脈絡已經逐漸清晰,從《後來的我們》,到丁晟要發票,再到北京文化的十問,似乎是一環扣一環,時間點上,再到主線引出支線,支線比主線更為有力——這個節奏把握得相當好。光線的公關部門在5月應該是世界上最忙碌的公關部門之一,面對著一輪節奏緊密的互懟,已經使出了渾身解數。畢竟,在這一輪互懟中,還引出了淘票票VS.貓眼,光線宣發“虧待”熊欣欣《光輝歲月》這樣的支線劇情;牽一髮動全身,但是所有的目標指向似乎只有一個——光線傳媒。

2

財報被放大:光線股價難以承受之重

如果將五月一系列的事件看作是光線股價持續低迷的原因,恐怕就有失偏頗了。綜合起來看,光線股價的下跌與其財報表現或許有著更大的關係。

就在《後來的我們》上映前夕,4月25日,光線披露一季報,數據表面上看似不錯,但是引起了外界的一些擔心。

數據顯示公司2018年一季度營收4.01億元,同比下滑34%,由於作價33.17億元出售所持有新麗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股權,實現淨利潤19.93億元,同比增長977%。扣非後,光線傳媒淨利潤僅有8796.38萬元,同比下滑52%。

千夫所指,股價一度大跌6%:光線傳媒到底得罪了誰?

同時披露的年報顯示,2017年光線傳媒淨利潤為8.15億元,較2016年增加10.02%,但是相比於2016年增幅84.27%出現大幅放緩,而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為4.61億元,較2016年下降11.01%,這是光線傳媒扣非淨利潤三年來首次下降。

除主營業務之外,支撐光線傳媒去年利潤的一大板塊是投資收益。2017年,光線傳媒對聯營企業計提的投資收益、增持天津貓眼股權後的投資收益,合計達到3.7億元,佔利潤總額比例44.96%

所以綜合光線去年一年以及今年第一季度的財務表現,可以總結為:增速放緩,利潤下降,投資收益成了主要依靠。投資收益的佔比增加也意味著光線的主營業務盈利能力正在逐漸削弱——說大白話就是影片缺爆款、電影製作成本提升以及衍生品銷售不佳。

光線傳媒2017年收入前五名的影視作品分別為電影《大鬧天竺》《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嫌疑人X的獻身》《縫紉機樂隊》以及《春嬌救志明》,收入共9.49億元,佔全部營業收入比例51.51%。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光線主營業務上的隱憂:爆款影片不多,除了靠著春節檔紅利大賺一筆的《大鬧天竺》基本沒有票房力作,這與同級的萬達,博納以及華誼兄弟相比可謂差強人意。

千夫所指,股價一度大跌6%:光線傳媒到底得罪了誰?

其實光線影片的疲軟已經不是今年一季度或者去年一年的事了,2016年光線上映了《美人魚》、《誰的青春不迷茫》、《火鍋英雄》、《大魚海棠》、《從你的全世界路過》、《你的名字》,這些影片的成績明顯已經好於2017年,有不少是爆款,收入約17億,淨利潤約7.5億,淨利潤率45%, 但是業務增長還是低於外界預期。因為其中投資收益有

2億多,主要是賣出天神娛樂股票收益,剔出這部分,電影相關業務收入增長低於50%,利潤增長也低於50%,當時在2017年初光線的股曾經一度跌到了9塊多,比現在的股價還要低。

千夫所指,股價一度大跌6%:光線傳媒到底得罪了誰?

因此,根本上來說,影響光線股價走勢的主要是其財務表現,以及整個A股大盤的變化走勢,與光線近期遭遇的各類曝光事件或許並沒有太直接的聯繫。

那麼,我們是否就能認為5月光線碰到的千夫所指就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炒作一陣,早晚都會過去呢?如果這麼認為,顯然忽視了這一系列事件與光線主營業務收入放緩之間潛在的必然聯繫。

3

頻繁遭遇公關危機:變化的環境,光線的隱痛

前面列舉的光線2016-2018年以來的財務數據已經很好地說明了光線在影片票房表現上的不盡如人意。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光線所急需的就是票房大賣。因此光線在宣發上像是被套上了緊箍咒,而且在與其他影視公司及其項目的競爭上也進入了白熱化的階段。

《後來的我們》票房大賣,這是光線急需的;《英雄本色》票房不利,光線把宣發的工作交給了貓眼,而貓眼又把時間精力砸在了同期上映的印度神片《神秘巨星》上,結果《神秘巨星》票房達到7.5億,遠勝《英雄本色》的6000多萬,這其實對於光線來說也是急需的——投入產出的角度來說,這樣的分配與安排完全有道理。

千夫所指,股價一度大跌6%:光線傳媒到底得罪了誰?

只不過,這樣力拼主營收入,同時拉動貓眼收入的做法顯然引起了強烈反彈。《後來的我們》上映兩天後立刻有媒體詳實爆料,揭露退票真相——沒過幾天丁晟又立刻跟進要求宣發經費的發票——同一時間沒有立刻聲援的北京文化三週之後突然又高調要求光線給個公道:如果說這些事件沒有聯繫,在五月有節奏地打出牌來是純屬偶然地話,恐怕沒人會信。

無疑,原來在影片宣發上口碑出眾的光線引起了內外一些人和公司的強烈不滿。宣發經費的使用歷來是一條灰色潛規則,就算是好萊塢六大在超級大片上的宣發明細歷來也不是全透明的;至於售票平臺的“退改簽“混亂,也不是一時一日的現象,而這個月卻挑光線和貓眼的項目來了一個算總賬,恐怕背後更多也是人為的因素在作祟。

一個公司的行事作風,都是由這家公司的“人”來決定的。

當然,從光線的財報和股價中我們也可以理解,作為光線內部的員工來說,恐怕是太想發好一部影片,能夠獲得票房大賣的同時又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拿到自己的宣發經費;畢竟,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無論是業績和收入,都是無法迴避的第一要務。

千夫所指,股價一度大跌6%:光線傳媒到底得罪了誰?

其實,回頭去看,2012年光線投資《泰囧》大熱,2013年發行《致青春》《中國合夥人》表現出眾,一度佔全國國產片票房接近20%,光線也就是在那三年時間在營業利潤、利潤總額、淨利潤均上都走在了行業前茅,一舉成為行業翹楚。

千夫所指,股價一度大跌6%:光線傳媒到底得罪了誰?

但是進入

2016年,光線傳媒電影及衍生品的營收為12億元同比下滑5.84%,是近3年來公司在電影業務上的首次下滑,之後一直到現在都進入了一個相對的低迷期。

“風險高、業績缺乏足夠的穩定性已成為影視公司普遍較為頭痛的問題”。光線傳媒自己也很清楚,在年報中也寫道:“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單部影視作品面臨的不確定性日益提高,對公司的整體業績也產生不確定性影響。”

這樣的不確定性被放大之後,就出現了今年五月光線受到的千夫所指。

偶然,必然;財報,股價;指責,辯護——在這一場又一場的“好戲”背後,或許還是有跡可循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