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有激情還不夠,家電業治“芯痛”得上手段!

光有激情還不夠,家電業治“芯痛”得上手段!

是個企業,都想造芯片,這個思路是不對的。媒體更不要鼓吹家電企業造芯片,前景可期、大有可作。拋開一些家電企業的戰略投資,如果只是為了解決自家產品芯片配套,完全不用投資幾百億搞芯片工廠。當前家電的通用芯片,全球沒有政策門檻和貿易制約。

華辛||撰稿

提到“芯片”,整個中國的心都會痛。在美國商務部對中興通訊實行為期7年的芯片禁運,導致中興通訊進入休克狀態後,整個中國都沸騰了。芯片依賴進口,成為中國企業難以言說的傷痛。這次事件之後,從政府到企業,都開始重視芯片自主研發。

在這輪轟轟烈烈的造“芯”運動中,家電企業也不甘落後。先是董明珠高調對外稱格力將不惜投500億元進入芯片領域,後有康佳集團宣佈成立半導體科技事業部,開始造芯;在此之前,長虹也早就聯合中科院進行智能語音芯片研發,美的也與燦芯合作並打造“美的燦芯(中芯國際)半導體聯合實驗室”,海爾也早在多年前已進入芯片研發領域。

看似眾多家電廠商已經為芯片著魔,有的不僅投入海量資金、重建企業組織架構,甚至還與其它企業合眾連橫等,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佈局芯片業務。這是自1999年以來,家電巨頭第二次大規模進軍芯片業。彼時,中國加大對芯片產業的扶持,並出臺相關的政策進行支持,多家家電巨頭嘗試探索芯片領域。但過去的20年裡,能夠真正堅持下來,並將這一產業的規模最大的家電企業並不多。

那麼,此次家電企業的“造芯”行動,到底是真正為了未來的發展佈局,還是借勢炒作引發輿論關注,甚至是為推高股價添磚加瓦?

有夢想要造芯是好事,但不適合所有企業

在家電行業中,芯片無處不在。比如,通用的是電源管理類芯片、穩壓電路等;白電以及小家電的核心芯片是MCU(微控制單元)和電機驅動芯片;黑電的核心是MCU和音視頻編解碼SoC芯片。當前的家電智能化轉型中,還會用到各類屏驅動芯片、WIFI芯片、語音控制芯片等。目前,這些芯片幾乎全部依賴進口。

為了解決這一產業窘境,早1999年國家加大對芯片產業的扶持,出臺了《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隨後,多家家電巨頭嘗試向芯片領域延伸,如海爾於2000年在北京、上海成立了兩家集成電路公司。過去10多年來,包括長虹、美的、TCL等企業,相繼進軍芯片領域。

然而,20多年過去了,家電企業仍然沒有解決芯片依賴進口的難題。因為,芯片是一個需要長期積累、投入巨大的產業,並不是國家政策扶持一下和企業的頭腦發熱一下,就能夠成功的一項工程。

從全球經驗來看,企業研發芯片至少需要邁過三道坎:資金、技術、人才。家電企業如果光有錢、捨得投資,還不行,重要的還要有人才儲備和技術積累。否則,貿然進入芯片,風險會很大。另外,芯片研發的短期回報率極低,以華為為例,其芯片研發費用是利潤的兩倍,而且近五年來,華為在研發上投入的資金,每一年都超過淨利潤。

家電企業造芯片的積極性的確可圈可點,但是光有熱情是不夠的。如果只是為了蹭熱點,吸引一時的關注度,那也無可厚非;如果真的是要涉足這一領域,就需要評估好風險,切莫花錢打水漂。畢竟,這不像家電企業造手機、造機器人、造電腦,眼看著不行就馬上撤退,虧損也不會太多。

如果真想幹,併購或合作才是正確出路

不過,在中國家電製造規模、消費需求,已經擁有稱霸全球的實力之際,最後一塊“芯片”的核心技術受制於外人,不僅是產業鏈的經營風險,更是令整個家電產業遺憾的事情。如果說,對於大量中小企業來說,自己造芯片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但是,對於一批千億級的家電巨頭來說,卻是可以進行戰略佈局的領域。

當前,中國家電企業造芯之前要考慮自身的優劣勢。例如,格力、美的、海爾等家電巨頭來說,在行業內有號召力,也有資金和技術優勢,同時也擁有讓芯片快速商業化的平臺。缺少的無非是專業化的芯片製造和研究力量。因此,這些企業到可以通過參股、合資等方式進入這一領域,並引導同行一起加入,整合一切可以發揮作用的力量,共同推進芯片的研究。

當然,一些擁有技術基礎和實力的家電企業,也可以採取直接投入巨資、海外挖人等策略,組建自己的自主研發和創新體系,組建自己的技術研發團隊和平臺。率先圍繞家電為中心的一系列芯片研發和製造,形成一套逐步發展的商業新體系。

可以說,造芯的過程,對於中國家電企業來說,不只是簡單的跨界擴張,重新出發,招人才、組班子、帶團隊,還涉及到對外的一系列經營手段、經營理念,甚至是資本運作的創新和變革。絕對不要只是自己投錢造芯片,還要善於借外社會資本、外界資源,一起探索造芯之路。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對於中國家電巨頭來說,造芯之路,道阻且長。光有激情還不夠,重要的還是恆心和毅力。當然,中國的芯片之殤,還要靠中國的企業齊心合力才能逐步化解。

====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