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聯網形態改變,BAT三大生態系統逐漸形成

汽車聯網形態改變,互聯網業者所扮演角色從Tier 2走向Tier 1

若將智能網聯汽車拆成單一車輛智能化發展與聯網服務兩部份來看,騰訊與阿里皆較著力於聯網服務,此亦為目前互聯網業者較容易切入汽車市場的環節,只是以往多系以Tier 2角色為車載娛樂系統(Infotainment)提供軟件與應用服務,隨著汽車聯網化的發展趨勢,目前資通訊業者已開始以Tier 1角色直接與車廠合作。

自動駕駛聯網形態改變,BAT三大生態系統逐漸形成

互聯網服務提供商的角色改變,可從車輛聯網方式的改變來看,目前車輛聯網方式可分為3種,包括自建連線(Built-in)、透過手機連線(Beamed-in)與手機帶入內容(Brought-in)。

自建連線(Built-in)是透過嵌入式的遠程訊息處理單元(Telematics)來實現聯網,主要透過應用程序訂購費用來獲取服務收入,此類應用在美系車廠發展已相當成熟,包括Ford Sync、GM Onstar等系統皆已行之有年,但在中國的發展則較為緩慢,目前阿里與騰訊皆是朝此方向發展,透過Built-in方式推出車載系統,整合其於大數據、雲端運算與人工智能等平臺資源,透過用車場景的數據收集,針對車輛聯網所衍生的智能語音、出行、社交或支付等應用服務進行推展。

透過手機連線(Beamed-in)是指使用駕駛(或乘客)手機的藍牙或USB與車載系統連接,使車載系統保持連線狀態以獲取系統更新及各式聯網應用服務,此作法可說是自建連線全面滲透至汽車前的過渡方式,也是目前車輛聯網的主要作法,例如Microsoft與Ford合作的Service Delivery Network即屬於此類。

手機帶入內容(Brought-in)則是指將手機的應用程序透過車內的人機界面顯示於車輛上,亦為目前手機作業系統兩大陣營覬覦市場,分別推出Apple CarPlay與Android Auto,但對於阿里、騰訊等互聯網廠商而言,在Android Auto或Apple CarPlay上提供應用服務,對於用戶數據的掌握程度相當有限,故其理當希望直接切入底層系統的開發,以全面掌握用戶數據。

正如上述原因,使Built-in成為阿里與騰訊進入智能網聯汽車的切入口。

自動駕駛聯網形態改變,BAT三大生態系統逐漸形成

自動駕駛BAT三大生態系統逐漸形成

儘管騰訊、阿里以往發展的路徑繫著墨於底層數據互通的平臺建立,連結既有云端服務或衍生出新的車載應用,但隨著與車企合作的關係的改變,騰訊也開跨入自動駕駛的發展。

騰訊於2017年底才對外透露其於自動駕駛領域的技術發展路線,但在2016年自動駕駛實驗室就已成立,且2017年騰訊也陸續宣佈入股Tesla、蔚來汽車、威馬汽車,並投資智能電動車企AIWAYS、Zoox、Drive.ai等,從資本面向積極進行自動駕駛領域的戰略佈局。

目前BAT中,僅阿里尚未宣佈獲取路測牌照訊息,然其亦於2018年4月宣佈人工智能團隊iDTS已展開自動駕駛技術研發,並已於阿里園區內展開自動駕駛路測,預計杭州地區路測牌照發放後,阿里亦將名列其中,屆時中國自動駕駛技術平臺將形成BAT三大生態系統。

先不論各家技術發展的異同,觀察其現有合作對象仍系以中國本土品牌為主,在中國汽車市場外資股比開放之際,有望透過更多的自動駕駛技術資源累積,提升中國自有品牌的競爭力。

文丨拓墣產業研究院 林雅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