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西我是朗讀者|何荷《故園無聲》

肥西我是朗讀者|何荷《故園無聲》

肥西我是朗讀者|何荷《故園無聲》

本期朗讀者 何荷

  • 鄉村文化工作者。業餘時間愛好閱讀碼字,讀與寫是她認識世界,找尋此生意義的方式,也是此生的意義所在。
  • 座右銘:活著,為了講述。

朗讀作品 《故園無聲》

何荷

午後,堂屋裡,一家人討論一個孩子的初中入學問題。雖然還有半年時間,一屋子人神情鄭重、言辭激烈。大家在找門路、花錢,學校好壞上說來說去,兜了老大一圈,最後一致贊同——關鍵在於孩子自己。眾望所歸的目光朝孩子才開始坐著的地方一瞧,凳子是空的。此時,一樹橖梨花在後郢村,盛開的超凡脫俗、素雅迷人。細碎潔白的花朵,累累枝頭,似停駐的雲朵、似皎潔的月光。風吹過,花瓣雨飄飄灑灑,有幾片落在小小的後背上,正是那個坐不住的孩子,他在樹下挖洞。

肥西我是朗讀者|何荷《故園無聲》

薄荷不是刻意找尋過去的,關於小鎮、後郢村,記憶太多,步履匆促就有些蹉跎。她漫不經心走過的振興街,原是後郢村邊的崗地,地勢起伏隱蔽,因為毗鄰街道,有些年成為小鎮青年談情說愛的首選地。這個方便看見落日雲霞、田野莊稼的浪漫之地,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期,被拓建成南北朝向的馬路,往後這些年,路兩邊陸續被房子擠滿。儲蓄所、交管所、藥材公司門店相繼進駐,街市氣息濃郁。

肥西我是朗讀者|何荷《故園無聲》

二十年前走在街上,會遇到熟悉的面孔。後郢村遷到馬路邊的鄉親,都認得出薄荷,把她小名喊得讓人捨不得長大。這家抓一把花生,那家塞一包糖果,逮著手噓長問短。街頭巷尾,薄荷承託著那份厚厚的情意,沾盡了祖輩好口碑好人緣的光。外婆是鎮上的老裁縫,許多人都穿過她裁剪縫製的衣服。現在,舅家隔壁九十多歲的王大爺,被小輩們服侍著穿戴,有時會口齒含混的嘟囔——啥破衣裳!哪有曾大姐做的穿舒服!

肥西我是朗讀者|何荷《故園無聲》

一九八九年冬天,外婆去了另一個世界。既沒有機會看見小鎮外霓裳美衣的花花天地,也沒有機會看見八十年代後,各種新潮對小鎮的衝擊,在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改天換地,越來方便快捷、美麗實用。而外婆一代的老一輩所秉持的潛心技藝,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正被髮掘弘揚,成為新時代彌足珍貴的奢侈品。

肥西我是朗讀者|何荷《故園無聲》

如今,相對於街上安居樂業的後來者,薄荷成了陌生的外人,沒有人認識她,也懶得認識她,鎮上南來北往的過客那麼多。放在交通閉塞的二十年前,古道熱腸的街坊們定要將陌生來客問個水露石出,友善的提供食宿方便。外鄉人無緣由受了冷落委屈,鄉里人覺得理虧,面子上掛不住,好像給小鎮淳樸安良的民風抹了黑。薄荷走在街上,不時看到外地牌號的車。她想起,小時候每逢暑假,去小姨上班的地方,坐著響震天的黑頭三輪車,顛簸在小鎮唯一一條通向外面的路上——石子路,坑坑窪窪。所謂坐車顛散了架,薄荷是深有體會的。有一次,隨身包裹被顛散開,沒有及時發覺,致使最喜歡的裙子丟了,為此,她鬧心了好幾天。

肥西我是朗讀者|何荷《故園無聲》

走在街上,薄荷深感小鎮發展變化的巨大,街道多了,叫不出名;通向外面、新修的柏油路也多了,分不清。每次回來,得開著導航才能找到距家最近的路。早些年,本來是家的地方,被開發建設成小區式樣的高樓,單門獨戶的宅院在薄荷心裡,魂牽夢縈。 她懷念外婆家看得見日出日落的房院,也欣賞現在方便實用的高樓居所。小鎮上,平房樓房混雜,佈局稍顯凌亂,倒也個性十足。街道邊,簡樸的農家小吃店與洋氣的超市比肩,有著不同文化元素混搭的妙趣。走在鎮上,因為土生土長的親切溫暖,所有地方都美好無比。

肥西我是朗讀者|何荷《故園無聲》

薄荷在對往昔的反芻中,走街竄巷。定睛路邊,傾牆而出的花朵熱情燦爛,一閃而過的面孔暗淡漠然。午後的陽光,賦予這個曾經被戲稱為肥西西伯利亞的小鎮,深淺不一的光陰感。新了又舊的房子,由起始的張揚中沉靜下來,日積月累著生活的內涵,每個房子裡都生長著與人有關的故事。

車馬人聲熙來攘往,小鎮記憶沉寂在薄荷的時間裡,無人知曉。她以本地人眼中相見不相識的外來者身份行走著。走進生於斯長於斯的後郢村,遠遠地,一樹潔白的橖梨花,在鱗次櫛比的房簷間靈氣飄逸,鄉情鄉意的召喚真切無聲。薄荷朝那棵樹走去,孩提時代豁然眼前——那時,民風厚朴、百姓勤勞;村莊田園,美麗豐饒。樹下,一個孩子,心無旁逸、專注挖洞,沒有留意到她的走近。

薄荷不知道是什麼東西引起如此挖掘,這塊神奇的土地,將會給孩子什麼樣的呈現?她站在小小的身影后,不聲不響,靜靜等待。

肥西我是朗讀者|何荷《故園無聲》

▎朗讀者心聲 ▎

《故園無聲》是我寫於2017年清明回鄉之後。前幾天,和朋友開玩笑,“從內陸地區走出去的人,是不是都有些地理因素的拘謹?”我是個不善言辭的人,多數時候寧願做默默無聞的旁觀者。我的故鄉是江淮分水嶺上的小鎮,直到新橋機場落址建成,機場高速與合葉六高速相繼通車,交通才真正便利起來。

肥西我是朗讀者|何荷《故園無聲》

小時候,我就喜歡在鎮上東遊西逛,至今未變。每次回鄉,會抽出小半天,走走看看。外婆的羽絨街還在,小小的街口陳列著琳琅滿目的商品。走進去,窄窄的街道,兩邊伸出的攤位一家挨著一家,多是日用百貨、成衣店、鞋店,找不到外婆時代的布店、裁縫店。現在,鮮有人能夠耐心等待裁剪縫紉的過程,因此也少了延遲滿足感的美妙享受。

肥西我是朗讀者|何荷《故園無聲》

淠河岸邊的敬老院也在,和以前的逼匝陰暗相比,變得寬敞明亮、井井有條。老人們有在棋牌室玩牌打麻將的,有在走廊下安靜坐著的。人在幼年、老年,是最接近精靈狀態的吧?他們沉思默想的樣子讓人怦然心動。

肥西我是朗讀者|何荷《故園無聲》

淠河老橋是鎮上的標誌性建築,半個多世紀來,連接著橋南橋北兩個世界,一邊屬政(鎮政府)教(教育),一邊屬商賈。現在,隨著交通的發達,這種界線被打破,無分彼此。小時候的淠河水清澈見底,站在橋上經常看到游來游去的魚群。清晨,橋下搗衣聲聲,河邊浣衣是鎮上的美麗晨景。現在,這幅景象已不復存在,水中的帶狀藍藻,光怪陸移。

肥西我是朗讀者|何荷《故園無聲》

不知道故鄉會給未來的孩子什麼樣的呈現,但願如我小時候那般美,或更美。很大程度上,沒有人能和故鄉真正分離,她是我們的因,我們是她的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