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UCA時代,思維能力才是我們最稀缺的能力

VUCA时代,思维能力才是我们最稀缺的能力

文 / 於廣濤

我們今天所處的這個時代,在政治上叫做新時代;在經濟上,引用了一個軍事概念叫VUCA時代。狄更斯在《雙城記》開篇中有這樣一句話:“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說它是一個最好的時代,是因為這個時代給了我們每個人一份寶貴的資產——用陳春花教授前幾天的一篇文章所說的——“改變,是你最大的資產”。當然,資產的屬性就是逐利的,是追求被運用的,如果你不能用它,它就會離你而去,就是所謂的會被這個變革的時代所拋棄,那它對你來講就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因為在這樣一個變革時代,社會在轉型,企業在轉型,個人也需要去轉型。所有的轉型最終都要通過思維轉型來實現,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深刻變革”(deep change)。如果沒有這樣一個深刻轉型,前面所有的轉型成果都會付諸東流。

這個思維轉型,就是通常所說的改革進入深水區的那個“深水區”。表面上,各種鬥爭是利益群體之間的鬥爭,本質上,其實是信念的鬥爭、價值觀的鬥爭、路線的鬥爭。用明朝“一哥”王陽明一句話來說,就是“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王陽明所說的“心”,不是心臟(heart),而是心靈(mind),也就是今晚要討論的思維(thinking)。為什麼要討論思維的問題?在討論前,我們可能還需要區分兩個概念:思想和思維。前者通常來說是thought,後者是thinking,這樣就做了一個非常明確的區分。Thinking,用哲學上的一句話來說叫,“我思故我在”,是一個“思”的概念,也是孟子所說的“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中的“思”。

為什麼思維很重要?前幾年雷軍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站在風口上,豬也能飛起來。”然後,有人馬上跟了這樣一句話:“風停了,怎麼辦?”當然,雷軍本人是謙虛,其實中間有過風停,但小米還是一直在發展。回頭再看這句話的時候,我們會發現:風不可能一直吹,總有停的時候。但是我們也看到了,有很多人,不管風停還是風起,都一直在飛,比如海爾的張瑞敏、華為的任正非,30多年的企業一直在飛。這麼多年企業一直在持續發展,那就不能簡單的歸結為是否站在風口上了,這其中的根本原因還是領導人的思想。當然,我們也許馬上會有這樣的想法:如果我們背過了任正非、張瑞敏等人的一些講話或者書籍,是不是會像他們一樣做出一番成績來呢?這個問題還是要回到剛才所區分的兩個概念上:思想和思維的問題。我們如果只是記住了他們的思想,其實很難做出他們那樣的成就。要想做出他們那樣的成就,最重要的是像他們一樣去思考(thinking)。用孟子的話來說,就是“誦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重要的是知道他所處的時代,知道他所處的情境,知道他思考問題的方式,即思維方式。

書歸正傳,今晚的分享主要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認識你的思維,大概會包括三個內容——什麼是思維?思維有什麼特性?思維模式和商業模式之間會有什麼樣的關係?第二部分是今晚分享的正題——思維如何轉型?《易經》有句話:“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後來演變為一個成語叫窮則思變,很多人其實只是看到了那個“變”,也知道不管身窮還是心窮,要想脫窮只能去變,但這個成語中關鍵的一個字,其實是“思”而不是“變”,所謂飢不擇食、慌不擇路,許多人在途窮時往往因為失去了思考的能力而陷入到更壞的處境中。

1

認識你的思維

1.什麼是思維

因為當老師當習慣了,總是喜歡從概念出發去探討問題,碰到任何事情都想要給它下個定義。實際上,我們碰到任何事物,如果你不能給它下定義,它就可能是鏡中花、水中月,你就抓不住它。人本質上是觀念的動物,就像蘇格拉底所說的“人是理性的動物”。如果一個人在一些關鍵概念上不清晰,他的人生可能就會沒有明確的方向,就會無所依著,生活就沒有根,所以我們要對那些重要的概念進行清晰的定義。今天晚上分享的是思維轉型,那麼首先對思維進行定義。

思維,可能大家都很重視,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一些時髦的概念,比如換位思維、內省思維、前瞻思維、積極思維、成長式思維、發散思維、複合思維、分析性思維、綜合性思維等;還有一些說法,比如上帝思維、司馬光思維、孫子思維、拿破崙思維、老子思維等;還有一些,比如互聯網思維、共享經濟思維、量子思維等。我們在討論這些概念的時候,可能會覺得很時髦,很炫,但其實很少會去問,到底什麼是思維,思維的本質是什麼。如果我們不能知道思維的本質或思維的定義,前面所加的那些形容詞只會讓我們眼花繚亂,但卻無法進行實踐。

思維到底是什麼?從概念上來說,思維是人腦藉助於言語、表象和動作實現的對客觀事物的概括和間接的反映。非常簡單的一個概念,但是這個概念對我們非常有用。我們在理解概念的時候,首先知道思維有很多工具,比如言語、表象、動作等,這都是思維的工具。最重要的是,我們要通過工具知道什麼是思維的本質。

思維的本質就是對事物概括的和間接的反映。這個定義說明了人的思維就是分類,就是對事物透過現象看到本質的過程。這個分類其實貫穿我們的一生,我們的一生就是不斷對人對事進行分類、進行預測的一個過程。

在企業裡面,對管理者來說,員工可能有很多種分類方式,可以有表面上的性別、年齡、教育程度等的分類;可以根據跟自身或領導者之間的關係,分為自己人和外人;可以從績效角度來說,分為卓越員工、達標員工和不合格員工等,當然也可以用字母來代表,比如A類、B類、C類員工等。每一個分類,都代表著我們要解決的不同的問題,也即人在不同的情境中所隱含的那個質是不同的。

這是對人的一些分類,當然,也可以對事物進行分類。對抽象事物的分類,比如能力的概念、領導力的概念、幸福的概念、自由的概念等。相對而言,對事的分類尤其是對抽象事物的分類,對我們的影響可能會更大一些。因為人是觀念的動物,我們對一些事物的觀念直接影響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就拿上次黃師儀老師在分享的過程中提到的能力這個概念來說,什麼叫能力?其實每個人對能力都有自己的理解。通常的概念可能是這樣一種理解,比如說“在企業裡面能夠把卓越員工和一般員工區分開來的一些可測量的或者內在的特徵”,我們把它叫做能力,或者說勝任力(competency)。這是一個分類,其實只是區分性的概念,或一種表現性的概念,但這個概念與其說在幫我們預測結果,不如說它其實就是在用結果來做的分類。這樣的分類或定義,對我們做管理工作確實是有效的一個分類,因為我們特別善於用結果來進行管理。但是從個人的發展、從個體的生活指導來說,我們會發現,很難用這個概念有效地指導自己的生活。對能力這個概念,我個人可能更喜歡另外一個定義,就是“順利完成某件事的心理條件”。這個概念,它給我們指出了,其實能力不是是否可以做這件事情和能不能做這件事情的一個前提,而是說能力本身更應該被看作是一個結果,因為對我們很多人而言,是否能順利地完成某件事情,你只能在做完了之後才知道。

既然做完了之後才知道是否具有這個能力,讓我們回過頭來,那就要在做事情的時候,更應該關注如何把這件事情做好,如何把注意力全部投入到做事情當中,而不是總是去問自己有沒有這個能力。

順利完成某些事情的心理條件,到底是什麼樣的心理條件?都有哪些心理條件?結合我們自己的一些經驗就可以看到,大概就是這幾個心理條件,比如願不願意做這件事情,能不能用腦、用心去做這件事情,能不能堅持去做這件事情。比如我們回頭來看自己一生髮展的時候,許多事情都是事前可能覺得很難完成,但又不得已而為之,或者說只能硬著頭皮去做的時候,當你全力以赴了,咬牙堅持了,並且用心、用腦地去做了,最後可能就做成了。這時候,你才能說你其實是有這種能力的。

再比如,我們生活當中會經常講到“自由”這個概念。很多時候會問這樣一個問題:自由到底是相對的還是絕對的?我們常會為這樣一個相對的自由還是絕對的自由爭論不休,這都是無謂的爭論,因為這種無休止的爭論最終不能讓他們更好地去指導自己的生活。如果我們能夠通過另外的分類方式,比如,我們在行動上不能為所欲為,這時候自由是相對的。但是在思想上,我們可以浮想聯翩,可以想自己所想,從這個角度來說,思想的自由就是絕對的。自由到底是相對還是絕對的,可以合在一起來說,就是在行動上自由是相對的,但是在思想上自由是絕對的,我們每個人都擁有絕對的思想的自由。當我們不去爭論這個自由是絕對的還是相對地,而是努力的去實踐著自己所享有的思想的絕對自由的時候,把絕對的思想的自由充分施展的時候,慢慢地,我們的行為、我們的行動,就有了更大的自由度。

這樣的分類,可以讓我們看到了我們可以做的、我們可以改變的是什麼,不能改變的是什麼。當然,能夠區分這些可以改變的和不可改變的,用美國一位神父的話來說,這就是智慧。所謂的智慧就是能夠區分什麼是可以改變的,什麼是不能改變的。我能夠把自由區分為在行動上自由是相對的,受各種約束的,但在思想上自由是絕對的,擁有完全的自由。當我們把能夠去改變的或者擁有完全自由的思想充分運用的時候,就會發現我們的行動的自由就會越來越大。

再比如,我們生活當中可能還聽說過這樣一些說法,比如這個世界上只有懶女人沒有醜女人,這個說法其實也是一個分類的問題,女人可以分為美和醜、勤快和懶惰。兩種不同的分類對我們的影響是不一樣的,因為美和醜相對來說是很難改變的,這種情況下我們會陷入自怨自艾或者自卑當中,但如果我們把它區分為勤快和懶惰,每個人都可以想我可以變得更勤快一點,而不是懶惰,當我們一直保持這種勤快或者說努力工作,許多東西,甚至美醜都可能有所改變。

從上面這些提到的“能力”和“自由”這兩個概念來說,我們對任何事物都有很多種分類,但是不同的分類起到的作用是不一樣的。什麼是好的分類,什麼是不好的分類?我個人的觀點是這樣:我們的分類,如果能夠讓人看到他的主觀能動性,看到可以改變的地方,看到希望,它就是一個好的分類。這樣的分類,它產生的作用是無限的,就是思想或者概念的積極力量。比如,中國革命成功的三大法寶之一——統一戰線。共產黨提出的概念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這個概念就是能讓人看到每個人的主觀能動性的概念,是一個無限延展的概念,至於它所產生的力量那是我們每個人都耳熟能詳的。相對而言,當年國民黨提出的另外一個概念叫做攘外必先安內。我們回過頭來比較這兩個概念的時候,一個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我們就會發現可團結的人越來越多,我們的力量越來越大。但另外一個概念,攘外必先安內,這時候每個人都要追問我是不是你的內,當我不能確定的時候,可能就會先保持一個觀望的狀態。所以,我們回過頭來再看中國革命成功的經驗時,最根本的還是那些概念的力量,或者叫思想的力量。

關於概括,其實是給概念下定義的過程。再看思維這個定義,它是對客觀事物的概括的、間接的反映,它的概括性是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徵以及事物之間的規律性聯繫。作為一個管理者,有一種能力特別重要,尤其在戰略決策時,叫做洞察力、概念技能或觀念技能,有時候把它叫做抽象能力。我們現在所說的思維的本質,恰恰就是洞察力的本質,就是一個分類的過程,就是概念產生的過程。

所以,對管理者來說,對領導者來說,其實最重要的還是分類的問題。我們不是簡單地從表面上進行分類,從那些一目瞭然的外在特徵比如生理特徵或者社會特徵上進行分類,我們要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東西,要用一般人看不到的東西去分類,那這時候最重要的就是所謂的內在的分類、心理特徵的分類、思維品質的分類。當我們能夠內在特徵進行分類的時候,原來感覺到很難放在一起的兩類人,就可能放在一起。比如哈佛有個教授,他認為那些忙忙碌碌的企業高管和有錢沒時間的小商小販是一類人,並通過他的系列研究來說明了為什麼他們是一類人,最後他提出一個概念叫智力帶寬,儘管從外在特徵來看,有人缺錢,有人缺時間,但他說這兩類人的功能共同特徵是把他們的注意力都在動詞“缺”上,所以成了一類人,這也就是現在人們經常說的,長期太忙或太窮都會變傻。

管理工作,最重要的或最終就體現在對人對事的分類問題上,當你用那些相對客觀的外在特徵進行分類,比如說性別、年齡、教育程度等,這些通常也是很難改變的東西,那就很難激發出人們的主觀能動性。我們也可能用內在特徵進行分類,比如思維品質、勝任力或者內驅力等這樣一些分類,當我們用這些內在特徵進行分類的時候,就很容易看到他們的可變性以及變化的幅度,就能夠看到事情的可能性和人的主觀能動性。對一個領導者來說,重要的是激發員工未來的可能性,這個可能性不是過去的或者外在的特徵,而是內在的特徵,當然,首先你得看得見,然後才可能把它給激發出來。

2. 思維的特性

關於思維的特性,有三點要注意。首先,思維是一個過程,是在過程中存在的。是過程,那就有個套路的問題,比如說模型、框架、定勢、習慣,等等。

其次,思維是問題引導的。有問題才有思維,沒有問題就沒有思維,所以我們做白日夢不叫思維,我們讀書,如果只是在讀,沒有思考,不叫思維。只有當你問一個問題,問自己簡單的問題,或者說用5W1H來引導自己讀書行動的時候,這時候才有思維的問題。就像斯圖爾特·克雷納所說的“管理沒有最終的答案,只有永恆的追問”,我們要做好管理工作,其實最重要的是要學會不停地問問題,問一些對企業、對自己的發展來說最重要的問題。

第三,思維的過程就是決策的過程。思維的品質其實就是決策的品質。所以說,如何提升決策的品質?最重要的是提升我們思維的品質。

3. 思維模式和商業模式之間的關係

前面討論了思維的定義,對管理者來說,我們還關心一個概念叫做商業模式。那麼這兩者之間到底是什麼樣的關係?

商業模式有時候也叫做商業邏輯。前些天,美團收購摩拜,在網上有篇文章,我覺得說得非常有道理——“不要談什麼商業邏輯,其實人生邏輯大於商業邏輯”。也就是說,你在從事任何商業活動之前,首先要搞清楚你到底想過什麼樣的人生,“做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知道你在做什麼”。當然,在企業實踐中,從商業模式到思維模式不是直接聯繫起來的,中間從管理的角度來說,還有兩個模式,分別是:

(1)管理模式。採用什麼樣的一些具體的管理體系去解決企業管理過程中的問題,尤其是內部整合的問題,如何把人組織起來。這樣一些管理模式,通常是在企業員工尤其是領導者所信奉的人性假設的基礎上建構起來。比較經典的,比如麥肯錫的7S模型,就是一種管理模式的分析框架。

人生邏輯、思維模式或者心智模式,實際上是我們內心深處的關於我們自己、別人、世界等一個抽象的假設或觀念,這種觀念決定了我們對這個世界的一些看法,也決定了我們對環境的應對方式,即行為,以及與什麼樣的人聯繫和怎樣聯繫,還有就是要做什麼樣的事情。所以說,思維模式、行為模式、管理模式、商業模式,我們可以建立一個內在的邏輯關係:商業模式是企業跟社會之間的關係;管理模式是企業內人和人之間、人財物的關係;行為模式是個體所展示出來的一些外在的可觀察的行為;思維模式是個體不可觀察的、內在的心理過程。這四個概念之間的關係,其實是一圈套一圈,我們可以用同心圓模型來看待它。

VUCA时代,思维能力才是我们最稀缺的能力

組織生活的同心圓模型

這四個概念就是我們在企業變革的時候所包含的四個層面的變革。可能許多時候會關注商業模式的變革,但如果商業模式的變革沒有管理模式的變革作支撐,這個商業模式的變革也不會實現。同樣,管理模式的變革,如果沒有通過員工的行為習慣體現或者塑造員工新的行為習慣,這個管理模式的變革也最終無法落地。當然,所有的變革最終都要通過改變人們的思維習慣才能夠最終實現我們變革的目的,即從“要我做”變為“我要做,我們要做”。

2

如何實現思維轉型

我們都會說“窮則思變”,但是真正遇到事情的時候,許多人只知道要去變,忙著去變,但沒有思考,病急亂投醫。我們中國有個“身窮心窮”的概念,“身窮窮一時,心窮窮三代”,所謂“心窮”就是沒有任何的想法,思維沒法得到有效的發揮,“屁股決定腦袋,用腳投票”等等,都是“心窮”的典型表現。

當我們遇到困難、挑戰、挫折的時候,如何實現轉變?不僅是遇到挫折和挑戰的時候,其實生活當中我們的現實和理想總是有所差距的。如何在現實當中慢慢地實現自己的理想?這都是改變和轉型的問題。如果上面一部分是討論“境由心造”的問題,這第二部分其實就是討論“境隨心轉”的問題,如何通過思維轉型帶動周圍情境的轉型。對這樣一個問題,最重要的是如何來思,可以用一個比喻,思維就是搭建此岸和彼岸、現實和理想之間的橋樑。

VUCA时代,思维能力才是我们最稀缺的能力

為了更好地去把握轉型的要素或途徑,我用勒溫的一個理論來解釋如何實現思維的轉型,這個理論叫場理論。思維也可以認為是一種內在的行為,就是B,即行為(behavior),它是環境E(environment)和個人P(person)的函數。從公式B=f(P,E)可看出:B是P和E交互作用的結果。

我們可以把P分為兩個部分,就是主體我(I)和客體我(me),E分為他人(other)和整個環境(environment)。這樣,我們就建構起四個部分,主體我I,客體我me,他人other和環境environment。要解決思維轉型的問題,實際上就是解決主體我(I)和這四個概念之間的關係的問題,就是I和I之間的關係、I和me之間的關係、I和other之間的關係、I和environment之間的關係。

剛才我們提到了思維的特性,思維是問題導向的,沒有問題就沒有思維,我們要去做思維的轉型,就要在遇到挑戰、挫折、危機的時候能夠去思而不是沒有思地去轉變。首先要學會問問題,按照剛才介紹的勒溫場理論的框架,可以問自己四方面的問題:

(1)I與I即“我”和“我”之間的關係。我到底想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我的理想目標是什麼?這個問題其實就是管理學大師德魯克所說的,“不要只顧低頭拉車,還要及時地抬頭看路”中路的問題,也是哲學家王爾德所說的,“即使是生活在陰溝裡,也要仰望星空”,最終把我們從“陰溝”裡拯救出來的,就是這種對星空地仰望,而不是對陰溝的厭惡。這個問題也是四個問題中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對我們所生活的這個現實世界來說,幾乎一切事物都是他因的,如果非常找一個自因的事物,唯一能找到的大概就是這個主體我,“我”想成為什麼樣的“我”,這是“我”的選擇問題,是個自由意志的問題。

(2)I和me即“主體我”和“客體我”之間的關係、“自由意志的我”和“生物學的我”之間的關係。

我到底在幹了些什麼?我怎樣跟自己相處?我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內心的感受是什麼?feeling是什麼樣子的?我是否能夠調動一些身體的能量?是否能夠做到知行合一?內心是否有一種充實感和踏實感?是否跟著感覺走?

(3)I和other即“我”和“他人”之間的關係。我跟身邊人之間到底是什麼樣的關係?我們如何去建構這樣一個關係?誰先誰後?如何與他人相處?當你對他人的期望落空,付出的熱情沒得到回報,你如何處理?在這個問題上,孟子有很好的建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

(4)I和environment即“我”和整個 “外在環境”之間的關係。是否做到了與時俱進?如何與時俱進?我是否關注到了環境變化的信號,是否得到了大自然給我的啟示,思維是否一直保持開放的狀態,是否與周圍的人和事融為一體?

逆境中,或壓力情境中,我們的負面情緒反應是本能性的,是自然的,但也是這種情緒化的反應,擠佔了正常思維的資源,湮沒了人們的認知理性,出現了一些腦子短路的事情。如何在逆境時刻在高壓面前重建理性,重啟思維,最關鍵的就是從問題開始,有問題才有思維,有思維,才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好的決策,都是深思熟慮、絞盡腦汁後的成果,而不是拍腦門拍出來的。這也是我們經常說的,這個世界上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但前提是,你能先解決自己的情緒問題。

這樣4個問題,對應著我們剛才在討論思維的定義時所說的四個概念,分別是思維模式、行為模式、管理模式和商業模式。問自己到底想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這其實是一個思維模式的問題;我到底在幹些什麼,我有什麼樣的行為,我在做這些行為的時候內心是什麼樣的感受,這是行為模式的問題;我與他人之間的關係,尤其在企業當中,在管理當中,實際上就是管理方式和管理模式的問題;最後一個實際上是商業模式的問題。

就像前面給大家推送的同心圓模型一樣,這幾個模式之間或者這幾個問題之間,它的內在邏輯關係是由內而外、由外而內、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一個過程。這四個問題之間的關係,以及我們剛才所說的四個模式之間的關係,回答了我們中國古人一直討論的一個話題,就是“內聖外王”的問題。

對中國傳統文化來說,“內聖外王”其實一直是一個文化的謎題。通常的一個研究課題是:“內聖”如何開出“外王”?好像更多地強調我們的思想是如何影響了我跟他人的關係、我跟世界之間的關係,而忽視了我的思想的發展也受他人影響,也受我跟這個世界互動的影響。這種只強調由內而外、只強調“內聖工夫”的觀點,很容易陷入到主觀唯心主義、虛妄論中。這四個模式之間的關係或者這四個問題之間的關係,它不是單一方向的,而是相互交互的過程。所以我們說“內聖外王”的過程,不是“內聖”開“外王”,而是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

這個過程也可以用現在比較流行的一些概念比如自我建構、社會建構等去解讀,我們可以認為它是一個從自我建構到社會建構、從社會建構到自我建構循環往復的一個過程。

VUCA时代,思维能力才是我们最稀缺的能力

心理資本理論

為了更好地說明這個轉變過程是如何展開的,我用心理資本理論解釋一下:心理資本(我是誰),“我是誰”這個概念是由我的目標、我的理想來定義的;作為人力資本(我知道什麼),實際上是通過我的行為所展示出來的;社會資本(我知道誰)實際上就是我跟他人之間的關係;經濟資本(我擁有什麼)指的是財富和金錢。對這樣一個模型,我們可以用剛才的話來說;它就是一個從自我建構向社會建構的過程,單方向是從“內聖”到“外王”的過程,但是現在來看,這樣一個單方向是不夠的,它其實是一個互相促進、循環往復的過程,其實也是“對外”影響了“對內”的過程,就是社會建構也在影響著內在的自我建構,就是反饋也是系統發展的一部分,它既是果,也是因。

我簡單總結一下今天晚上的分享,其實回過頭來看確實還是蠻水的一個分享,就說了幾個空洞的概念和理論。

第一,主要說了幾個概念,比如思維,什麼是思維,這個概念給我們的啟示就是作為領導者和管理者,最重要的是分類的問題,我們如何來通過分類產生一些有成長性的或者說能夠看到人的主觀能動性的,或者叫生成性的分類。

第二,我們探討了思維模式、商業模式之間的關係,我們用了四個模式聯繫起來,比如思維模式、商業模式、管理模式、行為模式。

第三,我們用勒溫的場理論做指導,建構了思維轉型的策略。思維的特性是問題引導,沒有問題就沒有思維,思維的改變也是在問題當中通過對問題的回答和追問不斷實現轉變的。我們可以通過問自己四個問題,從而引導自己思維的轉變,這四個問題是:你到底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到底在幹些什麼樣的事情?你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內心的感受是什麼樣子的?你跟他人之間到底是什麼樣的關係,如何去重建這種關係?你如何做到與時俱進,如何能夠做到思維保持開放的狀態?

關於這個主題的分享,我就先說這些。大家有什麼問題,或者說有什麼建議,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