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石油庫存幾乎消失 石油市場未來6年該怎麼走?

昨日,國際能源署(IEA)發佈《石油市場報告2018》,對未來6年(2018~2023年)國際石油市場進行了分析與預測。

報告認為,當前全球石油庫存幾乎消失,油價已經回升。油價上漲為減產國家帶來回報,也推動美國新一輪石油產量增長,預計2020年前,非歐佩克國家創紀錄的原油供應將大於需求增長,市場足夠滿足需求。但市場仍需要更多投資保障供應,以滿足未來強勁增長的石油需求。

未來6年石油市場將經歷兩個階段:

2020年前非歐佩克國家原油供應將大於需求增長。

2023年,如果投資持續不足,全球作為緩衝的有效備用產能將僅能達到需求的2.2%,在新的供應投產之前,石油價格波動增加的可能性上升。

中國石油需求增速放緩

從需求來看,在展望期前段,全球經濟增長率約為3.9%,支撐石油需求增長,預計石油需求增速將達到年均120萬桶/日。其中,2018年預計增加140萬桶/日,到2023年增速將放緩至100萬桶/日。

2023年,全球石油需求將達到1.047億桶/日,比2017年增加690萬桶/日。其中,中國和印度將合計貢獻近一半的全球石油需求增長。

中國未來五年的石油需求增速,與2010年-2017年相比有所放緩,而印度石油需求增速將略有上升。

增速放緩的原因

中國意識到城市空氣質量問題後,相關措施正不斷加強,包括用其他能源產品替代石油。不過,報告同時指出,石油需求在可預見的未來不會達到峰值。

從新能源汽車方面來看,全球石油需求也將持續增長,到2040年不會達到峰值。目前,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更多的是對公眾心理層面的影響,而對行業影響還很小。去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售77萬輛,佔到全球銷售總量的一半。而中國去年整體汽車銷量超過2800萬輛,新能源汽車佔總銷量不足3%。

從目前來看,新能源汽車對石油的替代在比例上是極其微小的。而展望未來中期甚至長期,替代量還不足以實現對石油的顛覆性影響。

因此新能源的異軍突起以及我們對於空氣質量問題所採取的措施,都將放緩我們對於石油需求的腳步。

化工產品成重要驅動力

另一方面,報告認為,化工產品是石油需求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之一。全球石油需求增長中增加最快的是化工產品,尤其在美國和中國。美國的頁岩氣革命為化工業開闢了廉價原料的主要來源。到2023年,全球新增石油總需求的25%將來自於乙烷和石腦油。

上游領域投資僅微弱復甦

供應方面,由於OPEC的產能增長緩慢,應更多關注以美國為首的非歐佩克產油國,這些國家在全球石油市場將逐步佔據主導地位。

受輕質緻密油驅動,2023年美國產量將增加370萬桶/日,屆時將超過全球總產能增量的一半。美國的石油總產量將達到近1700萬桶/日,幾乎與其國內石油需求相當,輕鬆成為全球最大產油國。巴西、加拿大和挪威也將為供應增長做出貢獻。非歐佩克產油國2020年前可以滿足全球需求增長。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報告同時指出,到2023年,如果投資持續不足,全球作為緩衝的有效備用產能將僅能達到需求的2.2%,這是自2007年以來的最低值。

報告認為,隨著價格波動風險的增加,到2023年石油市場供需將趨緊。

這也提示市場需要關注投資。

上游領域投資僅微弱復甦。全球上游投資自2015和2016年分別歷史性下滑25%以來,復甦才剛剛開始,2017年投資與上年持平,近期數據顯示2018年也僅溫和增長,這或將為未來埋下隱患。值得擔憂的是,絕大多數投資集中在美國的輕質緻密油領域。

因此,上游領域的投資可能不足以避免2023年全球備用產能的大幅壓縮,即使這些項目的成本下降且效率得到提升。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產能自然遞減正在放緩,但仍需要更多的投資。全球每年油田老化導致300萬桶/日的供應損失,這相當於每年損失一個北海油田的產量。這也意味著,目前投資面臨的挑戰一個是維持當前產量,另一個是滿足未來的需求增長。

所以,投資顯得非常重要,應加大上游投資帶來更多的新增量,滿足市場的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