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時代應該如何選書 丨 世界讀書日

碎片化時代應該如何選書 丨 世界讀書日

文/ 王靜文

卡爾紐波特在《深度工作》中告誡說,“如果你生活中每一刻無聊時光都用瀏覽智能手機打發的話,你的大腦已經被重新編排,出現了‘心智殘疾’,此時你的大腦已經無法勝任深度工作了”。——有沒有觸目驚心?!反正我被嚇了一大跳。

還是放下手機,讀本好書來壓壓驚吧。

其實我們很多人並不是沒有讀書的興趣,只是缺乏一點點推動力,如果你隨時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書,就很容易把自己沉浸進去。借這個世界讀書日,跟大家分享一些我的找書心得。

一是別人推薦。豆瓣每年年末會推薦一套“年度好書”,涵蓋當年各個領域的好書,基本上都是評分最高的精品,可以直接找來讀(順便說一句,豆瓣評分可以作為我們選書時的重要參考)。除此之外,還可以參照本專業領域那些大家推薦的書,比如我會看“讀書界的職業運動員”何帆老師公號上的“週末薦書”,看社科院張明老師每年給研究生們列的書單等等。

二是經典圖書。如果想更新知識體系、升級思維框架的話,可以找專業領域那些多次再版、歷久不衰的經典書,肯定不會錯。我年初逛書店時偶然發現過一本《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已經出到了第13版,讀完確實受益匪淺。此外,那些優質出版社或者著名出版商的書往往也有質量保證。比如商務、三聯、廣西師大出版社以及財新“思享家”系列、張立憲的“讀庫”系列等,大都可以找來一看。

碎片化時代應該如何選書 丨 世界讀書日

三是按圖索驥。如果很喜歡某一個作家,則可以把他的書大都找來看看,比如讀完東野圭吾的《白夜行》,可以再讀一下《嫌疑人X的獻身》《惡意》《解憂雜貨店》等。讀完桐華的《步步驚心》,可以再讀一下《大漠謠》《雲中歌》《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時光》等(這幾本書我都沒讀過,是聽大白說的)。在一本書中,作者往往會談到自己喜歡的作品或者對他影響至深的作者,也可以按圖索驥找來看。比如李笑來的《財富自由之路》談到對他影響最大的三本書,《圍城》、《動物莊園》和《超越感覺》;張佳瑋寫美食的書少不了會談到唐魯孫王敦煌老舍汪曾祺等。

除此之外,還可以選擇聽書。當你眼睛沒空但耳朵閒著時,可以選擇來聽書,不管是羅胖的“得到”還是“荔枝”“蜻蜓”“喜馬拉雅”,都會提供各種好書,等待跟你的耳朵邂逅。今年我在喜馬拉雅“天天聽好書”欄目聽到的《親密關係》、《深度工作》等幾本書,都很讓我驚喜。不過要說明的是,聽書節目只是保留了原書的梗概和骨架,並加入了別人的理解,其間的起承轉合、枝節脈絡都被簡略掉了,包括那些夾雜在字裡行間、可能只會打動你的小細節。所以,遇到心儀的好書,最好還是自己再讀一遍。

不管是紙質書還是電子書,還是那句話,“開卷有益”。但人們之所以選擇刷手機而不願讀書,倒也符合心理學上的“最小阻力原則”,當你發現刷手機毫不費力且能帶來各種新奇的刺激時,就會習慣性地劃開手機。但如果你願意稍微花點時間,找到一本自己喜歡的書來讀時,就會發現:讀書給你帶來的頭腦充實、心靈寧靜,遠非碎片化的信息刺激所能比擬。

碎片化時代應該如何選書 丨 世界讀書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