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後,你會讓孩子擠高考的“獨木橋”嗎?

娟子媽媽有話說:

昨天,全國有900多萬考生,來擠高考這座“獨木橋”,但是能成功通過的,只佔很小的比例。相信每一個學子的心中此時都是五味雜陳。

作為過來人,我們都明白,在當代的中國,這場競賽被賦予了太多的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現在,雖然我們的孩子離高考還相距甚遠,但我們也該想一想:有沒有必要為他提前做什麼準備?在親子教育中,又該去灌輸怎樣的教育方式和理念?十幾年之後,到底要不要讓他加入到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之中?

多年後,你會讓孩子擠高考的“獨木橋”嗎?

高考!高考!

對於家庭條件較好的孩子來說,高考可能不會較大的改變他的人生軌跡,但是,作為沒背景、沒資源的農村人,高考是他們逆襲人生的第一張牌,是當下國內最公平公正的競爭平臺。

也只有高考,才能與中國自古以來愛“鑽漏洞”“講人情”“走後門”等現象相抗衡。作為普通人,想要出人頭地,高考這條路似乎無可替代。

多年後,你會讓孩子擠高考的“獨木橋”嗎?

教育的本質不是高考,是培養興趣

雖然高考在中國的地位無法撼動,但是現在一想到我家老大悅悅今年就要進入幼兒園,在前20年的人生中除了上課就是考試,填鴨式灌輸知識的教育,讓分數成為教育最為追求的目標……我會產生一種莫名的悲涼感,我並不希望這樣。

我認識一對年輕父母,為了更好的教育孩子,專門拜訪了教育專家,希望專家能夠教給他們一些教育方法,使他們四歲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結果那位專家給他們提出了幾點建議:

1. 培養學習英語的興趣,比要求孩子英語考得多好更加重要;

2. 不要限制孩子玩的想法,在孩子玩的過程中做個用心的家長來發現孩子的潛能和天賦;

3. 給孩子以培養潛能和展示天賦的平臺,未來無論在哪個方面發展,都有機會成為該方面的精英人士;

4. 培養孩子的自信心,並且讓孩子學音樂、學體育,學校成績保持在85分以上就可以......

我能想象的到那對父母聽到這些建議後的表情,在他們眼裡,這些建議是與現在的教育格格不入甚至背道而馳的。但是我特別贊同那位專家的觀點,培養孩子的興趣,才是最好的教育。

教育的本質,應該是想象力、創造力和智力的合集,應該是教會孩子如何發揮自己的特長和興趣,而不是僅僅由阿拉伯數字來說話。

多年後,你會讓孩子擠高考的“獨木橋”嗎?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有時候是揠苗助長

人生不是百米衝刺,我們不能讓孩子用百米衝刺的速度去跑馬拉松,更不能搶跑。所以教育孩子,一定要慢慢來。

孩子有自己的成長規律,比如3歲是直覺思維期,5歲才有形象思維,大班的孩子才開始出現邏輯思維的萌芽,8—12歲是記憶力最好的時期。

讓充滿想象力,充滿創造力的孩子去記憶漢字,背出一百以內的加法,他雖然不理解,但也能做到,可帶來的後果是什麼呢?想象力的空間被固化的知識填滿了。

如果從幼兒園就開始快跑,需要跑幾年的幼兒園、12年的中小學,那麼到大學就精疲力竭了,大家都想休息喘一口氣。所以,看一看中國大學生髮展後勁不足的現狀就知道,原因就在於此。

多年後,你會讓孩子擠高考的“獨木橋”嗎?

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

教育這件事,除了學校和老師以外,更主要的還來自於家庭,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通過家庭中的言傳身教,給孩子怎樣的傳導,灌輸怎樣的理念,將影響著孩子能有如何的學習思維,以及看待分數的角度。相比填鴨式的課程,更為重要的應該是對孩子健全人格、綜合素質的教育和興趣愛好的培養。

陪伴孩子成長,與孩子一起探求真知,真正的互動體驗,才是最稀缺和重要的。

一位從事教育的老師曾說,父母的陪伴,是愛的一種方式,更是一場愛的教育。

多年後,你會讓孩子擠高考的“獨木橋”嗎?

人生真正的考驗從來不止在考場

記得有個作家說過:“在漫漫人生中,你會發現,人生不在這裡失敗,就會在那裡失敗,不是考試失敗,就是戀愛失敗;不是職場失敗,就是婚姻失敗”。

但每一次失敗都不會是人生的終點,除了高考,我們在人生中需要經受的考驗不勝其數,學歷並不是支撐孩子百戰百勝唯一的護身符。

其實,進入社會時要面臨的難題,遠遠比高考複雜的多。

長大後才會發現不光是考場會錘鍊人,出了考場,社會上有更多的挫敗感,生活中必將有各種不順,都讓人學會承受。

每個家長都對孩子有不同的期待與教育方式,這應該被理解,也應該被尊重。但我只想對我的孩子說,即便她最後不願意參加高考,或者高考後無論分數如何,根據她的意願和興趣來出發,選擇一門有興趣的職業技術學校,也未必就是一個很壞的選擇。

當我們的孩子到了18歲,也許我們無法避免我們的孩子不去走“高考”這座獨木橋,但是我們現在要做的不是急躁地逼迫他向上爬,而是坦然的、輕鬆的告訴他:

沒關係,盡力就好。

畢竟,人生還有很多條路可以通向羅馬,高考只是其中一條而已。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