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需要建立自己的人權話語體系

關於人權問題,我們經常看到西方國家藉此指責發展中國家。這其實是西方國家借“人權”話題展開的“人權外交”戰略,發展中國家在“人權外交”中經常處於被動。為什麼會這樣?其根本原因是因為人權話語權被西方國家所掌握。

在西方“人權外交”戰略下,中國難以避免經常被指責。這種“人權外交”戰略雖然不能像搞亂其他國家一樣搞亂中國,但已經影響到了中國在國際社會上的聲譽。

如果要在“人權外交”中有所突破,中國就必須有自己的人權話語體系。由中國人權研究會、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共同主辦的“構建新時代中國人權話語體系”理論研討會4月12日在湖南長沙舉辦。中國人權話語體系的建立正當時。

首先,中國人權事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由於歷史背景、文化傳統、經濟發展、法治程度等等不同因素的影響,每個國家都有自己對人權的正確認識和把握。就中國而言,對人權的認識和把握完全基於自身的發展,並且是適合於自身的發展的。中國人民最首要的人權是生存權和發展權。作為一個擁有13億人口、人均資源相對貧乏、曾經長期遭受外國侵略掠奪和壓迫的發展中國家,享有生存權和發展權,歷史性地成為中國人民最迫切的要求。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的綜合國力大幅增強,人民生活實現了從貧困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中國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環境等各方面的發展權不斷得到有效保障。中國以不足世界10%的耕地,養活了世界20%以上的人口;中國改革開放後7億多人口擺脫貧困,佔全球減貧人口的70%以上;中國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人均預期壽命從1949年前的35歲提高到2015年的76.34歲,居於發展中國家前列;中國人民受教育水平大幅提高,小學學齡兒童淨入學率達99.88%,高中階段入學率為87%,高等教育已接近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十八大以來,中國堅持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人權法治化保障邁上新臺階。中國政府將人權保障貫穿於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各個環節,尊重和保障人權成為立法的一條重要原則,全社會法治觀念和人權法治保障意識顯著增強。所有這些都表明了中國在人權保障方面取得的令人矚目的成就。

其次,習近平主席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中國建立人權話語體系提供了理論保障。“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包含了和平、安全、穩定、平等、發展、環境等諸多內容,不僅僅涉及國際關係,而且是超越國家界限的以全人類為範圍的人權發展理念,是人類社會新時代的人權思想。人類命運共同體以和平為前提,合作發展為條件,揭示了國家與個人的發展權的重要地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必須注重人類的發展權,特別是貧困國家和地區人們的發展權,將人權與國際社會的合作發展機制結合起來。

2017年3月23日,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34次會議通過關於“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和“糧食權”兩個決議,決議明確表示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首次載入人權理事會決議,標誌著這一理念成為國際人權話語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也表明了中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理論作為人權話語體系的基礎是可以得到國際社會認可的。

第三,發展中國家渴望打破不公正的西方“人權外交”戰略。

“人權外交”戰略是西方國家的政治手段,廣大發展中國家並不認同,這從2018年3月23日聯合國人權理事會通過中國提出的“在人權領域促進合作共贏”決議可以得以體現。中方這個決議呼籲各方在人權領域促進合作共贏,加強對話合作,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推進全球人權治理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方向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許多國家在當天會議發言中都表示,中國提出的決議充分反映了國際社會的共同願望,有助於提升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人權領域的話語權和議程設置權,將有利地推動全球人權事業的健康發展。

通過對話和合作才能更好促進和保護各國的人權事業,這是中國在人權保障方面的觀點,也符合當前國際大潮流。構建中國人權話語體系,需要中國政府積極主動地開展人權對外交流和國際傳播工作,加大向國際社會介紹說明中國人權觀和中國人權事業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積極主動回應國際社會對中國人權的關切,不斷在國際舞臺發出中國的人權話語。

(《北京週報》評論員 蘭辛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