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了6000年的人头壶,到底在凝望着什么?

前段时间《国家宝藏》让国宝们爆红,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在2018年开年,国宝们又成为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的主角,让人们看到了360度无死角的活起来的国宝。

穿越了6000年的人头壶,到底在凝望着什么?| 新智典

尤其是人头壶,不仅萌翻了观众,也让人在那最初的凝望里,看到了6000年来的沧海桑田、斗转星移。

人头壶,1953年发现于陕西省洛南县灵口镇焦村遗址,现藏于西安市半坡博物馆。

器物为泥质红陶,火候较高,陶质坚硬,素面。人头与壶浑然一体,眉目清秀,鼻梁修长,双目上视,嘴唇上翘,发型以扁平锥刺纹表示,器物整体呈高颈鼓腹小平底形状,高22.5厘米、腹颈13.5厘米、底颈6.3厘米。

穿越了6000年的人头壶,到底在凝望着什么?| 新智典

《如果国宝会说话》在展现人头壶时,根据人像仰头的形态,把它放在一片星空的背景之下,向观众展现出了一幅45度仰望星空的唯美画卷,它凝望着繁星,凝望着银河,思索着,仿佛看透了6000年来人类命运和世事的变迁。

穿越了6000年的人头壶,到底在凝望着什么?| 新智典

但文物不是寂寞的,即使是一个仰望星空的陶器,它的身上也承载着工匠的情感、历史的厚重、主人的寄托,在历史长河里诉说着喜悦、孤寂、悲伤甚至残酷……

红陶人头壶,由仰韶文化先民制作于六千至六千五百年前。那时候的人们不断打磨手中的石器,开始驯养家畜、开垦田地、形成聚落,而人类历史也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的纪元。

而人头壶,也许并不是一个壶,因为它狭窄的出水口并不实用。当我们通过它去窥探新石器时代的文明崛起时,我们发现那个以磨制石器为标志的时代,古老质朴又神秘。

穿越了6000年的人头壶,到底在凝望着什么?| 新智典

因此,红陶人头壶象征着人类文明的觉醒,古人参照自身捏造出了人头壶的形象,人头壶比它的制作者更加长寿,经过6000年的沧海桑田,它依旧保持着当初的模样。

穿越了6000年的人头壶,到底在凝望着什么?| 新智典

陶壶的人像难以分辨男女,但那微微上翘的嘴唇,仿佛儿童般纯真地扬起,整齐的发辫分梳于头的两侧及脑后,一副典型的蒙古人种型扁平的脸,笑得两眼眯成一条线,嘴微张着,好像在那里咿呀学语,或是在那里向大人诉说什么。

穿越了6000年的人头壶,到底在凝望着什么?| 新智典

这张充满稚气的小脸,在雕塑艺术家的手下刻画得那么传神、逼真,使得每一位观赏者都在这张充满生活气息的甜蜜的小脸前,露出会心的笑。

穿越了6000年的人头壶,到底在凝望着什么?| 新智典

陶壶的壶身,即是壶,也是人的身体,那宽大浑圆的腹部,似乎隐喻着女性的丰腴身材与生育机能。

穿越了6000年的人头壶,到底在凝望着什么?| 新智典

而当水从人头壶的眼睛流出,恰如泪水流淌,纪念着人类孕育的最初痛楚。

泥土与水、火交织在一起,经过物理化学反应,便形成了陶器。或许从对泥土的把弄开始,人类就认识到了自身创造万物的非凡能力,初生如光明照耀,死亡如黑夜降临,人类一次次地发出悠长的疑问,也一次次地溶解在沉重的泥土里。

于是,用泥土塑造的人头壶不仅向世界诉说着新石器时代人类的智慧,也向6000年后的世人,展示着原始艺术的魅力。

穿越了6000年的人头壶,到底在凝望着什么?| 新智典

6000年,村落成了国,符号成了诗歌,透过人头壶的凝望,我们好似穿越到了另一个时空,看到了那颗古老而纯净的内心,不以物质变化为转移,不以时空而变幻,它依然在继续凝望着中华这片土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