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长子、嫡子和嫡长子有什么区别?

表哥慕容复


众所周知古代的人家向来奉行的是“一妻多妾”,即一正妻多小妾。而自从有了妻子和小妾的区别后,他们所生的孩子也就有了不一样的地位。正妻所生之子曰嫡子,第一个孩子曰嫡长子。除正妻外,其余诸妾生下的男主的第一个孩子就叫长子,也叫庶长子。



当然现在很多人都误认为古时候实施的是“三妻四妾”制度,但是实际上在古代的任何一个朝代都不承认一个家庭有三位妻的存在,甚至如果有的话还会遭到严惩。

比如在秦朝被发现一个人有两个妻的话,就会“夫有二妻则诛”。又比如在唐朝则会“诸有妻更娶者,徒一年,女家减一等,若欺妄而娶者,徒一年半,女家不坐,各离之”。再比如在明清时期则会“若有妻更娶者,亦杖九十”。可以说现在人认为的平妻也是妻,平妻之子也是嫡子这种情况基本上是不存在的。



那么在解释了相关的误区后,长子、嫡子、嫡长子都有什么区别呢?他们之间在待遇上到底又有何差距呢?这里就有澳古君来为大家一一解答。我们都知道长子就是男主的第一儿子,但是这个长子并不是正妻所生。而嫡长子就是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嫡子就是正妻所生的儿子,诸如嫡长子、嫡次子、嫡三子等。



那么这三者都有何区别呢?首先自西周开始奉行的都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王位、爵位、官位和财产必须有嫡长子来继承,如果嫡长子去世则由嫡次子继承(当然前提是嫡长子没有儿子,否则由嫡长孙继承),以此类推,当然如果当时的正妻没有儿子,或者说都去世了,那么就从当时的妾室中挑选出地位最高的妾所生的儿子为继承者。



在当时如果这位长子的母亲地位如果不高,那么他几乎就没有继承任何爵位、官位和财产等的机会,当然如果这位长子的运气好到逆天,在他前面的诸嫡子、诸嫡孙和比他地位高的庶子都死了,那么他自然就能继承所有的东西,不过这个机会微乎其微。



不过到了汉朝之后情况出现了些许的变化,此时汉朝规定除了爵位、官位等是必须要嫡长子继承外,其余的财产等则采取“诸子均分”的方法,也就是说此时在财产的分配上嫡子、嫡长子和长子的地位是一样的,他们都能获得相应的财产。

当然在汉朝财产“诸子均分”并不是法定的继承原则,这条继承法律直到唐朝才被纳入到相应的法律当中。当时规定在没有遗嘱的情况下,只要是男主的儿子就能分到数量不等的财产,当然这不包括私生子。而在当时如果出现绝户的情况,男主的女儿还可以获得男主全部的财产。



之后在元朝的时候,私生子开始有了继承权,份额为嫡子的四分之一,庶子的三分之一。而到了明朝则为嫡子的二分之一,同时如果男主没有其他儿子则可财产完全的继承。当然在明清之时,在身份继承和财产继承上制度已经趋于完整,此时在身份继承上,基本采取嫡长子-嫡长孙-嫡诸子-嫡诸孙-庶长子-庶长孙-庶庶子-庶次孙(嫡诸子就是嫡次子、嫡三子....,嫡诸孙也如此)的继承原则,而在财产继承上则采取“诸子均分”制,只要是男主的儿子,不管是私生子,还是什么都拥有继承权。



当然不管如何从嫡长子的身份被确定那刻起,不出意外这个嫡长子日后就是大宗,而长子永远都只能是小宗。当然也有特殊的情况出现,在中国的皇族中就经常出现小宗靠造反坐上了大宗的位置,比如明朝的朱棣就靠造反夺了自己侄子朱允炆的大宗位置。不过在中国古代大多数时候嫡长子的地位永远是最高的,其次是嫡长孙,然后说嫡子,再是嫡孙,再是长子。



说了这么多,我想大家应该就知道长子、嫡子和嫡长子的区别了吧。首先这三者的母亲的身份是有区别的,嫡子和嫡长子的母亲是正妻,也就是家中除男主外,身份最高的,而长子的母亲就只是妾,地位要比正妻低很多,而且身份也是不被认可的。



之后在继承权上,首先正常情况下嫡长子是王位、官位和爵位的唯一合法继承人,他的地位是法律规定的,是不容侵犯的。而其余的嫡子们只有在嫡长子去世后,然后嫡长孙又去世,才有继承这些身份的资格,否则永远没有继承的权力。而对于长子来说,基本上他不太可能有继承这些身份的资格,除非是运气逆天,嫡子们和嫡孙们都去世了才有资格,而且还得保证他的母亲地位还要高,只有这样才有资格。



当然在汉朝之后,在财产的分配上嫡子、嫡长子和长子都有相应继承的资格,只不过嫡长子分到的财产要比嫡子和长子多,而嫡子也要比长子多。不过不管怎么说,长子在继承权上永远都是最吃亏的,他能得到的东西都要比嫡子和嫡长子少。反之嫡长子则是获利最大的,他能得到的远远要比长子和嫡子的总和都要多。


澳古说历史


所谓的长子、嫡子和嫡长子是生他们的母亲的地位决定了他们自己的地位,古代时兴一夫多妻,有钱的人娶了许多老婆,正妻就是明媒正娶的,也即是原配(我们俗称的大老婆),拿到现在来说就是领了结婚证的人,古时候有钱人多娶大户人家的小姐来做正妻;纳的妾、侍女、婢女等等就是小老婆,这些人地位较低,拿到现在来说就是小三。


正妻所生的儿子就叫嫡子,嫡子中的老大就是嫡长子,依次有嫡次子,嫡三子;

妾等所生的儿子叫庶子,庶子中的老大就是长子,即使长子比嫡长子年龄大,嫡长子仍然还叫嫡长子。


嫡子的身份要高于长子(庶子),住宅和爵位是由嫡长子世袭的,嫡子和庶子都不能继承;庶子一般不能承奉祖庙的祭祀和承袭父祖的地位;

嫡长子所生的嫡长子叫嫡长孙,在家族继承方面,嫡长子优先于嫡长孙,嫡长孙优先于嫡次子,嫡次子优先于庶子。


如果正妻去世得早,后来再取的正妻叫继室、填房、续弦,她生的儿子也叫嫡子,但原配所生的嫡子优先于继室所生的嫡子,上一任正妻所生的嫡子优先于下一任正妻所生的嫡子。

如果妾侍等人生了儿子,然后走了狗屎运被扶正成正妻,又生了儿子,那么她成为正妻所生的儿子要优先于她做妻侍时所生的儿子,同一个母亲所生的儿子的地位起决于他出生时母亲的身份地位,


其家产方面,在唐代以前,长子(庶子)和嫡子之间的差别还是很大的,嫡子分完之后剩下的才是庶子的,到以后家产就慢慢变成诸子均分了,唯有爵位与祖产是嫡长子的。

遗产君


“嫡”在封建宗法制度中指“正妻”也叫“嫡妻”,与庶妻相反。我们先用汉高祖刘邦来举个例子:刘邦还是热血青年的时候与情妇曹氏,偷偷的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取名刘肥,是刘邦的第一个儿子,也是刘邦的“长子”。由于刘邦当时没有娶曹氏为妻,所以,曹氏没有名分。他后来明媒正娶,光明正大的娶了吕后为妻子。所以,吕后就成了刘邦的正妻,而曹氏只属于偏房(妾室),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小老婆。

正妻所生的儿子统称为“嫡子”,吕后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叫刘盈,他就是嫡长子。不过吕后只生了一个儿子,如果他再生一个儿子,就是嫡次子,然后以此类推。曹氏虽然给刘邦也生了第一个儿子,且比吕后还早。但是,曹氏与刘邦未婚生子,两人没有正式结婚,都没有得到父母的认可。所以,他的儿子叫庶子,刘肥也就是庶长子。

如果还不懂,我们再简短的说一下:在古代,某个男人,娶了第一个妻子,所生的儿子就称作“嫡子”,长子就是嫡长子。如果他再娶了一个老婆,那么这个老婆生的儿子就称作“庶子”,长子就是庶长子。所以,长子就是妻子或者妾所生的第一个儿子,都叫“长子”。正妻所生的儿子,统称为“嫡子”,嫡子当中的老大叫“嫡长子”。

古代最早实行的是“一夫多妻”制度,这种情况容易造成兄弟之间,因为争夺财产而自相残杀。到了周朝,周天子因为儿子众多,他不可能把天子之位传给所有的儿子。为了避免兄弟相残,就按照前朝《宗法制》,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实,就是把“一夫一妻”划归为“一夫一妻多妾”。也就是说,男人只能一个正妻,但是可以多个妾。正妻所生的儿子,被称作“嫡子”,第一个儿子,就是嫡长子,嫡长子可以继承天子之位。如果,嫡长子死了,有儿子的就由嫡长孙继承。如果,嫡长子没有儿子, 就由嫡次子继承。如果,正妻只有一个嫡子,也没有孙子,那么就可以在庶子里面寻找继承人。按照顺序,最年长的庶长子继承。

比如刘邦的嫡子刘盈死后,按理说该庶长子刘肥继承,只是刘肥死在刘盈的前面,所以与皇帝之位擦肩而过。说白了,古代一夫多妻,就是害怕正妻没有儿子,断了后。所以,让妾室来弥补这一个空缺。古代皇帝都是这个样子,如果皇后没有生儿子。要么被废掉,要么从庶子当中领养一个作为继承人。在我国历史上,皇后没有儿子,一般逃避不了被废掉的命运。所以,做皇后没有儿子也很悲剧,不过很多朝代都不按套路出牌。皇后也有可能被废,庶子也可能成为嫡子。比如汉景帝,他的第一任皇后是薄皇后,嫡长子是刘荣,刘荣本来做了太子,结果薄皇后被废,刘荣也跟着被废。王娡成为汉景帝的第二任皇后,也就是汉武帝刘彻的母亲。


谋士说


嫡子、庶子之分,是由古代宗法制决定的,原因就是古代男子的婚姻,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这就造成,一个家庭里面,可能有众多的兄弟,而这些兄弟可能出自不同的母亲。将来男主人去世,家族遗产的继承,将成为一个大问题,尤其是不可分割的政治遗产,如果没有严格的继承法规定,将不可避免造成兄弟相残,严重削弱家族势力。尤其是皇室家族,皇位只有一个,所以必须采用嫡庶之分,以界定皇位继承秩序。



如何区分嫡庶

举个例子,某人有一妻三妾,分别为A、B(嫡妻)、C、D,一共生了十个儿子,分别如下,数字为儿子们出生的顺序:

A:A1、A4

B:B2、B6

C:C3、C5、C8

D:C7、C9、C10

这十个儿子中,因为B是嫡妻,她所生的两个儿子B2和B6就是嫡子,其他儿子们都是庶子,这一支就叫嫡系,其他叫庶系。



嫡系也叫大宗,庶系也叫小宗。大宗之人简称“大人”,小宗之人简称“小人”。

B2是嫡子中最长者,所以叫嫡长子。

A1是所有兄弟中最长者,所以叫长子,因为是庶子,所以也叫庶长子。

继承优先权问题

按照宗法制规定,大宗才有资格继承父亲的政治遗产,且嫡长子优先。所以B2和B6有继承权,且B2优先,这就是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

B6只有在B2去世,或者因犯罪等因素,被剥夺继承权后,才能成为第一继承人。

如果没有嫡子怎么办?两个办法,一个是由庶长子作为第一继承人,另一个办法是,从庶子中选择一人,过继给嫡母,变身嫡子。

比如,吕不韦的“奇货可居”,运作嬴异人成为继承人,看中的就是嫡母华阳夫人无子,把嬴异人过继给她,嬴异人就成了嫡子。

嫡庶之别

从以上信息,就可以看出,嫡庶之间很重要的差别就是,嫡子有继承权,庶子没有继承权(除非没有嫡子)。

实际上,嫡妻和庶妻差别更大,嫡妻是主人,庶妻本质上只是主人的财产,连人都不是。如果庶妻不能生育,将来会很惨,主人去世,继承遗产的儿子可以将她赶出家门,甚至当礼物送给别人。

这就是为什么古代经常会出现夺嫡的情况,实在是地位差别太悬殊了!

这个制度的设计者,就是我国第一位大思想家,周公姬旦。设计这个制度,就是为了永保大宗势力的长期优势行。

嫡长子继承制的利弊

这种人为划分嫡庶的制度,对我国的历史影响深远,自西周直到清朝,一直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这个制度最大的好处就是,严格界定了继承顺序,有效避免因为继承权,导致的兄弟相残。

最大的弊端就是,规定太死,第一继承人往往不是最佳人选,甚至是最混蛋的一个,也只能按方抓药凑乎用,导致国家治理出现问题。

直到清朝中期,以秘密立储方式,取代嫡长子继承制,才部分解决了这个难题。


寻根拜祖


要讲清楚这三者的关系,需要先了解古代的婚姻制度,与平时常常提及的三妻四妾不同,古代实行的其实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一个大家庭的内部由女主人说了算,其他妾室地位都比较低,所以他们的后代也就分出了高低贵贱。

正常情况

女主人所生的儿子称为嫡子,其他妾室所生的儿子称庶子,这是由他们母亲的身份所决定的,无法通过后天改变。

长子则直接根据年龄划分,所有儿子中年龄最大就成为长子,这样嫡长子就很好理解了,既是嫡出,又是长子。

特殊情况

以上的正常情况下的身份划分,但实际中常常存在很多特殊情况,例如女主人去世了,男主人另娶新人,这由如何考虑呢?

这又需要分为两种情况考虑:

1.原来的正室有子女,那么嫡长子的地位不会发生变化,因为后娶的女主人相当于原来女主人的妹妹,所以她所生的儿子是嫡子,但不会是嫡长子。

2.原来正室无子女、已死亡、被废,这时候后娶的女主人可以说完全取代了原先的女主人,其所生的儿子都是嫡出,年龄最大为嫡长子。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没有迎娶新人,而是扶正妾室,那妾室扶正之前所生的孩子是嫡子还是庶子呢?

答案是:扶正之后所生的还是为嫡出,扶正之前的所生的孩子依然是庶出。

但其实这种情况很少,主要是考虑到妾室的出身问题,男主人考虑到家族等原因,并不会因为喜欢就将妾室“转正”,有的朝代甚至直接明令禁止“以妾为妻”。

例如唐朝的法律就直接规定将拿妾当妻子需要服刑一年。

嫡庶和长幼的区分,往大了说,代表着封建社会宗法制度下的等级划分;往小了说,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下的具体产物。

总结

长子、嫡子和嫡长子这三者就是封建社会特有的产物,将大家族中子女的各种情况进行了细分,从年龄和出身两大方面来划分地位。

我们并不能简单通过好和坏来评价,但由一个需要注意的事实就是,与其说嫡长子的地位和身份来源取决于母亲,倒不如说源自于娘家背后的势力。

因为古代讲究的是门当户对,正室的家庭背景和丈夫相差无几,嫡子或者嫡长子身份的高贵是两家实力的结合与延续。


正一品贵妃


嫡长子:意思就是正妻生的长子;

长子:意思就是最年长的儿子;
嫡子:意思就是正妻生的儿子,但未必是长子。

那么,嫡长子、长子、嫡子都有哪些区别呢?

首先,嫡长子拥有无可辩驳的继承权优势,也就是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

这个制度源自西周推行的礼仪改革,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衍生出宗法和封建制度,最终塑造出:

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的社会结构。

虽然这个结构在春秋战国后遭到瓦解,但嫡长子继承制被遗传了下来。

以西汉王朝为例:

西汉共有11位皇帝,除了无子的5位皇帝,其他6人都立过太子,其中汉惠帝、景帝、栗太子刘荣、卫太子刘据、元帝、成帝都是嫡长子。

至于嫡子、长子,则是另外两种情况。

长子的意义很好理解。一般在没有嫡长子、嫡子的情况下,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皇位。

嫡子的定义则比较宽泛:无论是原配,还是继室,或是被扶正的妻子,生的儿子都是嫡子。

举个例子吧。乾隆在1785年曾写过一首诗:

满旬冀授吾嫡子,其继应称太上皇(我期待乾隆六十年(1795)时能把皇位传给我的嫡子,这样我就能成为太上皇)。

这个嫡子就是当时生母还只是皇贵妃的嘉庆。后来,他的生母被乾隆追封为孝仪皇后——没有当过一天的皇后,只是被追封为皇后,嘉庆都有资格称为嫡子。

由此可见,嫡子的定义是非常宽泛的。

当然,这只是针对皇帝的情况。对于普通家庭,没有那么复杂。无论是嫡长子、嫡子还是长子,没有明显的地位差距。


HuiNanHistory


因为封建家族的权势,地位,财产,人脉等由第一继承人继承大半以上,因此,古代对第一继承人的认定十分严格。他们的继承顺序是:嫡长子,嫡子,庶长子,庶子等以此类推。



嫡子是正妻所生的儿子,他们的地位高于所有的姬妾等所生的庶子。如《红楼梦》中,贾宝玉是王夫人所生,是嫡子,他在贾母等人眼中就是“心肝”“宝贝”,“凤凰蛋”。

贾环是赵姨娘所生,是庶子,不但福利的主子们看他不起,就算芳官,麝月,莺儿,金钏等丫头也看不起他。贾政死后,顶多也就一所宅院,几处庄田而已

长子是男主人的第一个儿子。而不论其生母是谁。长子又分嫡长子和庶长子。嫡长子的生母是嫡室正妻,如贾珠就是贾政的嫡长子。庶长子的生母是姬妾等。如果尤二姐能生下那个儿子,就是贾琏的庶长子。



过去有立嫡立长的说法,因此嫡长子的地位非常重要,为了保证正妻的权益,有规矩的家族,一般在正妻生下儿子之前,不允许妾,通房等人怀孕。但尽管如此,为了家族繁盛,庶长子也是频频出现,甚至因为年龄的关系,智商与情商比较高,风头抢过了嫡子,出现许多的嫡庶之争。



家族越大,利益越多,嫡庶之争越厉害。特别是皇家,因为有“天下”这一块世上最大的饼,宫妃之间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更是花样百出。甚至影响到了朝堂,宫妃的家族。


萍风竹雨123


我们知道,古代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也就是说一个男人只有一个妻子(或者说夫人),但可以有几个妾,妻子的地位是仅次于丈夫的,而妾的地位远低于夫人的,古代一般讲究门当户对,所以妻子基本都是家世比较好的,而妾就不讲究了。

大家都看过以前的古装剧,里面有嫡长子即位,当皇帝驾崩的时候,为什么其他的孩子不能接这个位置呢,原因就是妻子的地位等级不同,有正妻,便是后,然后才是众多的妃子。

古人把儿子的地位排位年长的说话分量重,地位也重,不过要是嫡系,庶出是没有一点继承皇权可能性的。里面还有很多排前面的大皇子,大嫡次子,这些都分成太子,亲王,郡王,世子,才有了三六九等的诸侯之类的爵位。正妻所生的儿子就叫嫡子,嫡子中的老大就是嫡长子,依次有嫡次子,嫡三子;

妾等所生的儿子叫庶子,庶子中的老大就是长子,即使长子比嫡长子年龄大,嫡长子仍然还叫嫡长子。

嫡子的身份要高于长子(庶子),住宅和爵位是由嫡长子世袭的,嫡子和庶子都不能继承;庶子一般不能承奉祖庙的祭祀和承袭父祖的地位;

嫡长子所生的嫡长子叫嫡长孙,在家族继承方面,嫡长子优先于嫡长孙,嫡长孙优先于嫡次子,嫡次子优先于庶子。

举两个例子:

(一)刘邦的儿子为例

刘肥是刘邦的长子,是曹氏所生,所以是庶长子,而刘盈是刘邦的第二个儿子,是妻吕后所生,是嫡子,更是嫡长子,刘邦死后,是由嫡长子刘盈继位的,不过他对刘肥也不错,封了他做齐王。

(二)曹操的儿子为例

曹操家族,长子是曹昂,不过英年早逝,没能继承父亲的位子,然后又是曹冲,不过也是英年早逝,这两个都是曹操最中意的接班人,之后才到了我们所熟知的曹丕,他是文武双全,后来在宫廷角逐中取得了父亲的继承权,而最有文采的便是曹植小儿子了,本子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诗就是他写的。

据说他能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来,这份文学功底历史上也没有几个诗人能达到文思泉涌这个层次啊。不过魏文帝照样是曹丕,这样的帝王,在称帝之后对家族的众多弟弟们都是一个打压啊,不过还是留了弟弟们的活路,没有赶尽杀绝,这还是有仁义的。

所以在古代,皇帝世家大族里面儿子们的纷争是很强的,每天都在勾心斗角,而他们的妈妈们,从皇后正一品到从一皇贵妃,然后再是庶一正二庶二之后这么排下去,所以说后宫佳丽三千我偏偏独宠你一人,有这个能力的自然是皇后和排名靠前的几位,那些儿子的地位也跟着妈妈们的地位从大到小开始排列了。

这些地位不同的标志还是由于皇帝本人的喜欢,还是围绕着帝王来变化这些等级,有正室,有侧室,还有平室,皇帝喜欢谁谁就能立后,所谓母凭子贵也对,子凭母贵也没错,这样的封建帝制是这样的。

那我们来看看民间的状况,就是大老婆【妻子】,姨太太排位了,孩子就是嫡长子,嫡次子,庶出之类的,也有这样类似于帝王家族的分类,毕竟古代的大户人家一名成功男性身上有一些女人追随是很正常的,因为本人养得起。

现在的社会其实也存在着这些,离婚前的正室的孩子和离婚后再婚迎娶的等级排位就不一样了。

另外有几种比较特殊的情况,一般来说一个夫只有一个妻,但是妻子可能会过世,那么这个夫就可能迎娶新的妻,或者将原来的妾扶成妻,那么一夫前后会有多个妻,那么新妻的儿子也为嫡子,而且前面的妻的嫡子是要胜过后面妻的嫡子的,因为是再娶不是原配呐。

说到这里,还是认为现在的情人一堆老婆一个的名流圈还是有历史根源的,出轨都成了常事,不过我们老百姓还是提倡一夫一妻,遵循从一而终是最好的,这样我们这些男同胞竞争女性的压力就小了很多呀。

关注我@烈焰糖糖品历史,我每天都会给大家分享精彩的历史故事和干货、问答,大家畅谈历史,谈古论今,以古鉴今,提升硬核实力,增强社会竞争力。

烈焰糖糖品历史


一、案例剖析

《史记·五宗世家》中,常山宪王舜儿女众多,有王后修所生的太子勃,有其宠妾所生的儿子平、商,还有不被他所宠爱的姬妾生的长子棁。宪王舜平日里就不把长子棁当做儿子看待,百般冷落不说,及至去世,也没有半分遗产给棁。而太子勃,在宪王病重弥留之时,由于先前其母修因为其他宠姬而受到冷落,所以母子二人从来不去侍候宪王,宪王去世后仅六天,勃便沾花惹草,饮酒赌博取乐,然而他还是继承了宪王位。

二、长子、嫡子、嫡长子的区别

以上的例子,在古代并不少见,如刘邦长子刘肥的年龄是大于嫡长子刘盈的,而最后继承皇位成为汉惠帝的却是刘盈。即便是在现代,不少地方仍保留着“长兄为父”的传统观念,这是对长子在其辈分当中地位的设定与肯定。这种观念由来有自,在中国古代,普通人家并不是现在很多人所向往的妻妾成群,而是一夫一妻,

长子地位如现在所保留的传统观念,而在皇帝、王侯将相之家,则出现了长子、嫡子、嫡长子的区别。

(一)权力更迭的文明产物

周道尊尊,周道文,文者法地,尊者敬也,敬其本始,故立长子(此处引文中的长子是指嫡长子),是说周朝法制中,上一任周王死后,由太子继承,太子若是死了,由嫡孙继承。这是在家天下的背景下,防止权力更迭之时发生动乱而设立的一种合法的继承模式。在此基础上,更加确立了嫡长子制度,也就是嫡子当中的长子为合法的、先天的优先继承人。

(二)三者待遇不同。

通过开篇的案例可以看出,刘棁虽然是长子,但是他并没有资格继承宪王位,而是由王后的儿子修来继承,当然朝代不同,制度也有所差异,甚至同一朝代,不同统治者也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如有的朝代除了绝对的嫡长之外,立嫡长是可以顺继的,也就是说嫡长子之下,嫡次子相对于其他嫡子便是嫡长,以此类推。但有的朝代就不是如此,如

康熙后期的九子夺嫡,就是在二度立废太子之后,众皇子之间的夺权斗争。不过,在封建时期的这种待遇不同,其实也就是一种软规定,事实往往是有悖于此规定的,有背于统治者希望权力和平更迭过度的初衷的,如隋朝隋炀帝杨广通过阴谋诡计陷害太子杨勇,甚至杀害其父,最后夺得皇位,制度不得不让位于野心、实力和权谋;初唐时期,唐太宗李世民既为了皇位,也为了个人安危,组织自己的势力,悍然发动了宫廷政变——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灭其势力,最后软禁了其父李渊,自己当上了皇帝。

(三)出生不同。

嫡长子和嫡子之间是序齿的不同,而子和嫡子之间最关键的就在于个“嫡”字。其实待遇不同这是表象,而出生才是划分嫡与非嫡的本质区别。古代有钱有势的人,一夫多妻,除了正室妻子明媒正娶,其他都是侧室,并且不得从正门迎娶,需走侧门,甚至不得白天迎娶,只能晚上接入。所以,嫡子和普通儿女(庶子)之间的地位实际上是从母亲的地位就开始划分出来了。《红楼梦》中,同是贾政的儿子,贾宝玉锦衣玉食,深受家人宠爱,而赵姨娘的孩子贾环则粗衣粗行,别说家里尊贵之人,便是下人都小看他三分。即便是嫡子之间,除了长幼之别,如果是原配正室的孩子,那是正宗的嫡子,最具有合法性,如果是续弦继妻,其子嗣也是嫡子,但是,本身续弦继妻的地位就不如原配,所以这种不平等也就延伸到了嫡子之间。如果是皇家,只有皇后生的才是嫡子,其他都是庶子。

从这里可以看出,为什么古代很多贵妃、嫔妃如果有了孩子,很多人会想方设法的提升自己的地位,直至能够成为皇后,所以在古代,母凭子贵不若子凭母贵更贴切些。不过,万事总有个例外。明朝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彩凤因为家中贫困被卖到裕王府当丫头,后来被裕王也就是后来的隆庆帝临幸,怀上了后来的万历,万历做了皇帝,李丫头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了李太后。本身裕王能够当上皇帝,就含有诸多机缘巧合,幸运成分。而万历说白了,连庶子都算不上,可是命运就是如此安排,谁能想到一个丫鬟的儿子竟然能够成为大明天子。

然而之后还有更神奇的,万历皇帝之后的明光宗,竟然也是万历在李太后的慈宁宫私幸宫女王氏怀孕而生,万历起初不敢承认,但是内起居注中记载了此事,并有当时万历赏赐给王氏的信物为证,万历抵赖不掉,还被李太后骂了一顿,最后册封王氏为恭妃,其子也就成为了太子朱常洛,后来也就成为了明光宗。


勇哥谈历史


古代王公贵族,富贵人家有一妻多妾,或者三妻四妾。而只有第一个明媒正娶的才是正妻,或者说嫡妻(也称为结发妻子、元配、原配、大老婆、正房),而与正妻相对的就是平妻(也称偏妻、偏房、侧室、庶妻、妾、小老婆)。而这些大小老婆生的儿子就对应有嫡子,庶子的区别。

嫡子:正妻生的所有儿子

指的是正妻生的所有儿子,比如隋文帝娶了独孤皇后,因为杨坚特别喜爱独孤伽罗,所以两人年轻的时候相约不纳妾,就不会有嫡庶之分,两人生了五个儿子,都是独孤皇后所生,都是嫡子,分别是长子房陵王杨勇(废太子),次子晋王杨广(后来的隋炀帝),三子秦王杨俊,四子蜀王杨秀,五子汉王杨谅。这5人都同父同母的兄弟。

当然还有李渊和窦皇后生的4个儿子,也是嫡子,分别是隐太子李建成,次子秦王李世民(后为唐太宗),三次卫怀王李玄霸(《隋唐演义》李元霸的原型),四子齐王李元吉。

嫡长子:正妻生的大儿子

杨坚的嫡长子是杨勇(废太子),后来太子之位被废,次子杨广变成了太子;李渊的嫡长子是隐太子李建成,后被次子李世民射杀,太子之位落到李世民手里。

长子:最大的儿子,如果正妻生的就是嫡长子,如果不是正妻生的就是庶长子

因为娶的正妻还没生育,或者开始纳妾了,娶了小老婆了,而妾和平妻反而先生了儿子,这个大儿子的身份就是长子。

比如刘邦开始的时候游手好闲,跟村里的寡妇私通生了长子刘肥,就是长子身份,但是后来刘邦又明媒正娶了大家闺秀吕雉,吕雉生的刘盈,是嫡子,继承权在嫡子手里,而且吕雉只生了刘盈和妹妹鲁元公主,刘盈是唯一的嫡子,刘邦的帝位由刘盈继承,就是汉惠帝。

而长子刘肥并没帝位的继承权,被刘邦封为齐王。

还有清太宗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因为皇太极的皇后博尔吉特.哲哲没有生儿子,只生了女儿,所以皇太极就没有嫡子,所有儿子都是庶出的。这个时候长子就有了继承帝位的权利,但是皇太极的十四弟多尔衮掌握了近一半的兵权,也出来争帝位。豪格和多尔衮互不相让,女真人差点内斗。

这个时候,皇太极的另一位身份尊贵的皇子出场了,就是九皇子福临,福临虽然不是长子,也不是嫡长子,但是他母亲大玉儿(后来的孝庄太后)是皇后哲哲的侄女,都是蒙古科尔沁博尔吉特氏出来的,算是半个嫡子的身份,经过两位博尔吉特氏娘娘的多番运作,最后皇九子福利得到了帝位,就是顺治皇帝。

帝位继承权先后顺序:嫡长子-》嫡子-》长子,只有在嫡子都缺失的情况下(或没有,或夭折,或废黜),长子才有继承的机会

从帝王继承权的优先权来看,先是嫡长子立为太子来继承帝位,如果嫡长子没了,就是嫡子中的次子,三子.....依次来当太子的位子。所以我们看到,为了争夺继承权,也就是太子的位子,虽然是一母同胞的嫡亲兄弟,争夺起来也是毫不手软的,杨坚的次子杨广弑兄,杀了杨勇,当上太子,就是后来的隋炀帝;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亲手射杀嫡亲大哥李建成,将嫡长子搞没了,就获得帝位的继承权。

可叹隋文帝杨坚还对独孤伽罗说:“历来皇位竞争,血腥无比,杀伐不断,就是因为不是亲兄弟,有嫡庶之分,如今我们5个儿子都是我们两人生的,他们应该不会互相残杀了”。结果杨广为了帝位,弑父杀兄,嫡子之间不争位闹成了千古笑谈。

帝王家的皇子之间争夺的是太子,帝王位子,而一般诸侯士大夫家儿子继承权就是爵位了,至于商贾之家儿子们继承的主要就是财产了,其先后顺序也是嫡长子-》嫡子-》最后到长子。如果长子就是嫡长子,就优先继承,如果长子是庶子,那就排在所以嫡子之后。

至于古代的贫民百姓家庭,生活都困苦不堪,娶一个老婆都困难,还想娶几房老婆?确定祖坟冒青烟了吗?所有贫民百姓最多只有一个老婆,生的儿子也就没有嫡庶之分了。也没有那么多的争夺了,或许这让贫民百姓家庭少了一个烦恼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