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为何不直接杀了慈禧,自己亲政?

小离Olina

关于光绪和慈禧之间的关系,应该分好几个阶段!

在戊戌变法之前,其实光绪对慈禧还是很客气的,慈禧这个人也并不说大家都知道的那样,是一个老妖婆,相反,慈禧对光绪很好。

慈禧的亲儿子是同治,但是同治英年早逝,在任何朝代没有太皇太后,慈禧想要垂帘听政,必须当太后,于是慈禧让他妹妹的孩子,同时也是同治的堂弟,光绪来当皇帝。

光绪进宫的时候只有四岁,所以,在承受了丧子之痛后,慈禧对光绪非常好,也并非不让光绪亲政,相反,谁都明白,熬死慈禧,一切都是光绪的,这个时候光绪是没理由要杀慈禧的。

1887年光绪亲政,但是政权还是在慈禧手里,然而,皇上不急太监急啊,很多人都希望通过光绪这条捷径一飞冲天,通过制造矛盾,解决矛盾然后成为光绪的心腹。

这一点从国的政权爱好者都喜欢,最典型最成功的就是战国时期的范雎了,范雎一开始啥也不是,就是魏国的一个门客,后来到秦国去和秦昭襄王见了面,范雎就挑拨秦昭襄王和宣太后(就是芈月)还有魏冉的关系,已经当了40多年傀儡的秦昭襄王早就受够了。

范雎挑拨秦昭襄王的结果是秦昭襄王驱逐了宣太后和魏冉获得亲政,在位56年亲政15年,范雎因此成为秦国宰相。

所以,后世的很多人都在效仿范雎,希望通过捷径来获取政治地位,这里面最上进的就是康有为了,本来自己就管什么不是,但是却希望通过变法使光绪彻底亲政,以达到自己成为辅助之臣,或者成为类似外国宰相的那种实权者。

刚开始慈禧对变法是支持的,慈禧是清朝末期最开明的人,在位期间任用汉臣,主持了洋务运动等等措施,尤其是在戊戌变法后,仅仅三年,慈禧就颁布了比戊戌变法更进一步的清末新政,所以,那些鼓吹慈禧因为没有变法使得清朝灭亡的人,实际根本就没看过清末的历史。

因为康有为做的不仅仅是维新变法,他是在借用变法的名义使自己上位,培养自己的势力范围,打压慈禧的后党,实际上满清权贵很多都认同变法,大清要是亡了,他们还哪来的特权。但是随着戊戌变法的推进,人们越来越清楚的看到康有为的真面目,后来和袁世凯密谋刺杀慈禧(袁世凯其实也支持变法),老奸巨猾的袁世凯表面答应,实际上已经跑了,他才不会蠢到去做以下犯上并未他人做嫁衣的事,因为,袁世凯本身已经受到重用,他跟没有受到重用的康有为是两个态度。

到了这个地步,慈禧只能结束变法闹剧,康有为口口声声说变法,结果自己最先跑了,到后来,康有为娶了六个老婆,果然是身体力行。

到戊戌变法后,光绪想杀慈禧已经不可能了,相反,慈禧还有废光绪的意思,到1908年慈禧死的时候,光绪在慈禧死前前一天被毒死,其实剧情早就安排好了,就看你怎么猜了,光绪死的时候才38岁。

光绪悲剧的一生,其实就是康有为这帮变法派造成的,光绪四岁当皇帝的时候,慈禧已经将近三十多岁了,怎么熬,熬不死她,你看秦昭襄王,当了四十一年傀儡,不照样把他们撵走了,相反,慈禧还真给光绪亲政,只要光绪表现的好,天下早晚不是他的。


史论纵横

看了这个题目,和几位老师的高论,虽说对这段历史故事也没有什么新见解,只是跟着嘚吧几句,为悟空这个栏目增添点人气。

说到慈禧这个人,也可以说是在中国近代一位最了不起的女性了,以太后的身份掌权40多年,前无古人也后无来者。慈禧17岁入宫,22岁晋封为懿贵妃,生皇子载淳(同治皇帝)。咸丰帝死后,慈禧联络恭亲王奕欣诛杀顾命八大臣,拥立同治帝继位,由于年幼,慈禧垂帘听政,代掌朝纲。奈何同治也是一个短命的皇帝,二十几岁就死了,慈禧只得又选了他的侄子(丈夫的侄子)兼处甥(妹妹的儿子)载湉为帝,年号光绪。可是光绪这个人挺倒霉的,从四岁登基到30多岁病逝就没赶上过好时候,天下大乱,内忧外患,把国家折腾得不成样子。光绪虽说是一个有志向的皇帝,但从小在慈禧的管束下,真就没有点儿申张的机会,虽身为皇帝,但权利基本都是掌握在慈禧的手中。

光绪也是个人啊,也有着独立的人格,也有着远大的抱负,也想身为皇帝能自己说了算。这就使得母子二人在处理一些问题上产生了矛盾,虽说光绪觉得慈禧对自己太刻薄,不敢放权给自己,但是碍于身份与慈禧的威势也不敢有什么非分之想。

至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方战败,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一事件扰动了中国一些知识分子的爱国热情,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连续上书光绪皇帝要求变法。光绪这个人也挺血性,更兼康有为梁启超文章写得好,说得头头是道,把光绪也说动心了。可慈禧为了皇权,为了帝制的延续,变法她是坚决不同意,这就使母子之间的感情,又增加了一层隔阂。可坏事就坏在了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这些人身上了,竞想策动政变联系了当时最有实权的袁世凯,妄图推翻慈禧,让皇帝归政。可是这帮人低估了袁世凯,袁世凯也不傻,也知道这可是掉脑袋的事,在稳住了康梁等这一伙人后,把事情的真相报告给了慈禧的亲信荣禄。慈禧闻之,这还了得,随即派人囚禁了光绪,搜捕变法党。康梁等人腿快都跑了,谭嗣同,杨深秀等七君子因此输掉了脑袋。

若向当初光绪为何不杀掉慈禧?自己亲政?这个问题嘛,可不这么简单。一则他没有那个机会,也没有那个能力。二则光绪与慈禧是母子关系,嗜母夺权的事,那是人干的吗?就算成功了也要背负千古骂名,草民尚不能为,何况身为皇上?坏事就坏在了康梁这些人身上,猴急的想当官,想实现自己的抱负,策反袁世凯发动兵变(据资料介绍康有为这个人德性也不怎么样,私欲极重)以致把光绪害得好苦,把变法的事忽悠了一阵子,也泡了汤。


手机用户58801659536

首先,驳斥光绪没有亲政这个观点,光绪皇帝1871年生,1875年被慈安、慈禧两宫皇太后立为皇帝,1881年前由两宫皇太后共同垂帘听政,之后慈安过世由慈禧一个人垂帘听政,1889年光绪18岁亲政。

可能会有人说,光绪没有实权,不是每件事都有权做主。不要说光绪刚成年,也不要说慈禧是个秉政已久的老政客,就说我们普通家庭,你父母说句话,你作为个儿子也得掂量掂量怎么处理吧。

再说,光绪亲政后干的两件大事,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首先,这两件事都是由光绪做主发动主导的,这说明光绪还是有实权的,但过程都出乎意料,最后都在慈禧干预下结尾。

总结,慈禧依然是大清帝国的董事长,光绪被定位为CEO,有执政权,执行既定方针,没有人事权。光绪亲政是事实,想干事赢得姨妈信任最终完全放权给他,但事与愿违,他干事急匆匆,毛糙,没能很好平衡各派利益,缺乏耐心周旋、博弈,还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

光绪与慈禧形同母子,他是皇帝,有执政权,有年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假设他杀母夺权,这不是一个正常人能干出来的。

慈禧为何没有废光绪帝,

1、慈禧是有废光绪的打算,他的亲儿子同治帝已早死,光绪是她妹妹的儿子,关系最亲,为何要废掉他呢。

这就要说到戊戌变法维新、戊戌政变,百日维新其实都没有后来清政府立宪运动干得多走得远,慈禧也不是一开始就反对变革维新,因为甲午大败之后,不变没法向天下交差。但是为什么触怒到慈禧呢。维新派都是基层官僚甚至有的还是没入仕的编外人员,光绪跟这些维新派几乎都很难见面,恭亲王在世的时候直接以维新派们级别不够,拒绝皇帝与他们见面,维新派领袖康有为也仅仅与光绪帝见过一面。

所以康有为他们就鼓动皇帝开懋勤殿(1898年9月14日)甩开军机处建自己的秘书班子,这直接触动旧官僚集团利益,把状告到了慈禧那。开懋勤殿这件事,被慈禧明确否决了,并要求黜退康有为。在太后压力下,光绪9月17日下诏要康有为去上海办报。

百日维新6月开始,到9月因为人事的事情,慈禧与光绪确有矛盾,但还不至于你死我活。但维新派认定皇帝下明诏给康有为,是在暗示慈禧已对皇帝动手,因为维新期间新旧两派交锋你来我往,在民间就在传言慈禧要废光绪另立新帝。维新派觉得士为知己者死,就开始策划废掉慈禧营救皇帝。

9月18日,谭嗣同夜访袁世凯,要求他帮助救皇上。但就在当天,御史杨崇伊上书慈禧,说维新派勾结东洋人伊藤博文祸乱朝政,要求慈禧训政,抓康有为。对皇帝启用东洋人做客卿,慈禧是不满的,准备回皇宫与光绪亲自交流。

9月19日,慈禧从颐和园回到皇宫,亲自训诫了光绪,认为维新派莠言乱政,要求抓康有为这些人。并在第二天9月20号垂帘,参与了光绪与伊藤博文的见面,然后当天就回了颐和园。如果没有其它事情发生,慈禧对维新的干涉就到此为止了,光绪随后怎么操作,就看着办了。

9月19日,慈禧回皇宫,维新派就知道了,也很害怕,康有为当晚20号凌晨就从北京出逃到天津观望政局。9月20日,康有为弟弟康光仁被抓,就把维新派围颐和园废太后的计划招拱了。

9月20号,慈禧参与了伊藤博文见面后,当晚就回颐和园了。她刚回颐和园,荣禄就跑来报告说维新派招供光绪和维新派围园废后的事,她惊了,万万没想到儿子会干这种事。刚回颐和园的她,当晚21号凌晨立即又赶回皇宫,大发雷霆,当晚就杖毙4个光绪近侍太监,扔出宫外暴尸,明诏不得收殓。其它十个太监带枷永世不得取下。

9月21日,慈禧训政,明诏抓捕维新派,除保留京师大学堂,废其它变法措施。

其实,光绪参与废后是莫须有的,主要是维新派在谋划,几乎也难成功。但它确实坏了光绪与慈禧的母子情,从那刻起,慈禧是有废光绪的心思。

2、中外干预,慈禧也无法废掉光绪帝。

1900年慈禧决意立她弟弟女的儿子溥儁为大阿哥作为皇储,可是立储当天,外国使节都不给面子,没参加。这也是慈禧纵容义和团运动和发动第0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之一吧,庚子之乱可称的上是世界大战,参战国达到9个之多。

第0次世界大战,南方的封疆大吏也很不给面子,来了个东南互保运动,没有参与。

关于废光绪帝,国内很多大臣也不同意,其中两江总督刘坤一奏折里有句话流传很广:君臣之分已定,中外之口难防。

围园废后很难,废帝立储也不容易。

戊戌政变之后的慈禧,用处理家事的办法来处理国事,不仅把皇家、满洲带进了坟墓,也把中华民族带进了深渊。


茶亭浪子

于情于理,光绪都没有杀慈禧的必要和理由。

于情,在戊戌变法之前,慈禧对光绪可谓是尽心尽力,用慈禧自己事后回忆看——

皇帝入承大统,本我亲侄。从娘家算,又是我亲妹妹之子,我岂有不爱怜之理!皇帝抱入宫时,才四岁,气体不充实,脐间常流湿不干,我每日亲与涂拭,昼间常卧我寝榻上,看着天气寒暖,亲自为他加减衣衿,节其饮食。皇帝自在醇王府时即胆怯,怕听到大声特别是雷声,每有打雷下雨,我都把他搂在怀里,寸步不离。皇帝三五岁后,我每日亲书方纸,教皇帝识字,口授读《四书》、《诗经》,我爱怜惟恐不至……”(瞿鸿禨《圣德记略》)

而且慈禧对光绪的教育也吸取了自己亲儿子同治皇帝的教训,是非常重视的,光绪5岁的时候就让光绪开蒙,给他请了翁同龢这样的大儒做老师,并且她自己“(皇帝)每日所作诗、论及对子,均缮写清本,随功簿一并呈览”

在光绪才满10岁的时候,就开始让光绪跟在自己身旁学习处理政治事务,而且有时还让10岁的光绪代为批示大臣奏折,这一切的一切都可以证明,慈禧从本心上说确实是想把光绪培养成一个好皇帝的。

公正来说,慈禧对光绪的培养比明光宗对明熹宗、明世宗对明穆宗那是强多了,而论亲情,在生活上慈禧对待光绪皇帝的关怀,能让明穆宗朱载垕嫉妒的两眼发红(他由于自己老爹迷信,几乎没怎么见过自己父亲)

这样的亲情,光绪皇帝如果为了要“亲政”就要杀慈禧,那只能说光绪是天生的“雄才大略”,可惜光绪不是。

这是于情。

于理,慈禧早就归政给了光绪,具体建议大家看社科院近代所正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马勇先生的《慈禧太后归政光绪始末》,在论文里,马老师用无可辩驳的史料论证了慈禧还政于光绪确实出于真心。

甚至马勇老师还引用当时人的笔记,认为当时人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当时慈禧继续训政,说不定甲午之战、戊戌变法、庚子国变这些事情都不会发生——

慈禧太后希望完全归政的决心是坚定不可动摇的,其诚意也是不必怀疑的。然而现在看来这个决定究竟是利是弊,却很难说。清末笔记《异辞录》就说,假如慈禧太后当时接受了屠仁守的建议,继续训政,那么后来的甲午战争、戊戌维新肯定都会不一样,慈禧太后也可以避免第三次垂帘听政的尴尬,可免大阿哥入嗣之举,可免义和团之乱、八国联军入都,乃至《辛丑条约》的战争赔款。

总而言之,于情于理,光绪都没有杀慈禧的理由,而且他也确实亲政,一直到康有为坑死他的“围院之谋”暴露以后。


兰台

事实上,光绪并非没有亲政过。自光绪十五年到光绪二十四年,光绪皇帝整整亲政十年。

这十年间,不可否认,慈禧的心腹大臣们仍然占据要职。但是,很多大事的决策权是属于光绪的。慈禧及其心腹们,并未掣肘。

如果光绪有能力,完全可以一边使用着慈禧重用的旧臣,一边慢慢提拔自己的人马。同时抓住某些大的时机,为自己立威。

历朝历代,权力更迭,不都是这样的吗?

慈禧能够一步步站上权力巅峰,也不是无故得来的。按她自己的说法,灭长毛(太平天国),平捻子,为大清国操碎了心。

正是通过这些大事,她在朝廷上立了威,这才能够让李鸿章等人中龙凤甘心受其驱使。

光绪应该也想过立威的事情,比如甲午战争,就是光绪皇帝力主的。

如果当时这场战争打赢了,我敢打赌,光绪绝对能够顺利从慈禧手中接过权柄。可惜,他输了。

光绪亲政期间,做的第二件大事就是“戊戌变法”。其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依然是失败。

光绪的病根,是能力不足,尤其是不能识人。甲午战争时,他听信翁同龢;戊戌变法时,他听信康有为。事实证明,这二位都非能臣,甚至可以说,这二位都是谋私不谋公的小人。

这样的一个皇帝,即便杀了慈禧,独掌大权,又能如何呢?何况,他根本杀不了慈禧。

一来,清朝是儒家立国,忠、孝为儒家最重要的两大信条。如果光绪胆敢弑母,如何向天下人交代?如何向身为儒家信徒的大臣们交代?

二来,慈禧是个老谋深算之人,不可能不考虑自己的安全,而且掌握兵权的又是她的心腹。光绪就算真的想杀她,也没那么容易。

所以,光绪要想接过慈禧的权柄,不在于杀不杀慈禧,而在于他自己是否有能力掌握这个权柄。

事实证明,他并没有这个能力。


趣谈秘史

先不说光绪杀不了慈禧,就算是自己亲政,以他的性格能不能拯救了大清朝?

其实光绪与慈禧之间的矛盾,不仅仅是他们之间的个人矛盾,也是两个所代表集团之间的矛盾,更是清朝走向强大与落后之间的矛盾。

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的失败和签订辱国丧权的《马关条约》而告结束。

从此,中国陷入更为严重的民族危机之中。这个教训应该是惨痛的,也是屈辱的。

可是尽管如此,还是没有让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认识到清政府的落后性。

而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想找强国之路必须大刀阔斧的变法。

而这些变法却触动了顽固派的根本利益,是他们所不允许的。

如果他们认识到了这是在保卫国土,救国救民的话,或是说能认识到不变法丧失的不仅仅是他们的利益,还是全国的利益的话,也许他们会同意变法的。

也只能用也许了,必定历史不可能倒流,给我们留下的是惨痛的教训。

1898年春,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公开摊牌:“ 太后要是还不给我处事的权利,我愿退让此位,不甘做亡国之君。”

而慈禧太后一直认为,没有她这一皇太后,光绪如何能做得上皇帝?因此当她得知这一消息后,愤怒异常地说:“他不愿坐此位,我早不愿他坐之。”

慈禧太后迟迟不愿放弃手中的权利,也是那些紧跟身后的权臣所希望的,他们在乎的是自己的利益,而没有考虑国家的实际情况。

尽管如此,慈禧太后还是不敢立即与光绪帝公开撕破脸面,直接从皇位上将光绪帝拉下来。

这是因为,光绪帝自继位以来,虽性格怯懦,政绩平平,但并无明显的失政失德行为,慈禧太后不得不对朝廷内外的舆论有所顾忌。

同时,她也料定光绪帝处于无权无勇的地位,尚不至于对她构成实际的权力威胁。

故而对光绪帝依靠并不掌握清廷实权的学士言官,以及康、梁维新派等进行的变法活动,暂时采取了姑息容忍的态度。

她曾对其亲信说:“由他(光绪)去办,俟办不出模样再说。”

光绪帝接近并利用维新派,力图变法维新的政治举措,引起了亲后势力的不满与惶恐,与慈禧太后发生政见、权力冲突已经很难避免。

几乎与此同时,慈禧太后还曾试图废掉光绪帝,另立某亲王之孙为帝。

因其为皇族之人,“皆知西后之凶残,畏居帝位之苦累,不欲贪虚名以受实害”,因而“佯狂不愿就”,更兼之以“恭亲王亦力争废立,西后颇惮之,其谋遂止”。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当时的权利还是在慈禧手中,光绪凭借什么能力能杀了慈禧?唯一能比的就是年龄,我不杀你,静等你老去吧。

可是在帝、后党争日趋激烈的时候,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租借军港,划分势力范围,民族危机愈加严重,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发生政见分歧与公开的权力冲突已经不可避免。

慈禧太后之所以发动戊戌政变,主要是对光绪帝骤裁京师闲散衙门,“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

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引起朝野上下的不安与不满。

光绪帝罢斥了礼部六堂官后,慈禧太后及其亲信更真切地感受到变法给其既得利益带来的危害,“方憎帝操切”。

后来康有为、谭嗣同等人密谋兵围颐和园,囚禁慈禧太后的消息泄露后,慈禧太后以生命、利害攸关,故此才发动了戊戌政变。

时任顺天府尹的陈夔龙也说:“光绪戊戌政变,言人人殊,实则孝钦并无仇视新法之意,徒以利害切身,一闻警告,即刻由淀园还京。”

不是慈禧不支持光绪变法,而是康有为等一批爱国人士意识到了变法的重要性,想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状态。

无论从那个角度来说,光绪杀慈禧是不可能的。

从道义上光绪是慈禧扶持起来的,不感恩戴德也就罢了,还能杀了给后人留下把柄?从实力上来讲,光绪的实力远远赶不上慈禧几十年的经营。

而列强的侵入也加剧了他们之间的矛盾,也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有书共读

俗话说皇帝贵为九五之尊,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光绪皇帝作为大清一代正统皇帝,本应该手握生杀予夺大权,集国家各项权力于一身,但是为何表现的唯唯诺诺,而且一辈子也没有行使过什么像样的权力,就连自己娶得老婆也无法做主,有人说光绪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的亲爸爸慈禧太后太专权了,并且朝中也有许多的大臣对慈禧恨之入骨,那么如果光绪皇帝派人暗杀慈禧然后自己亲政有没有这种可能呢?

首先持有这种说法根本就行不通,不是说暗杀慈禧究竟有多难,而是暗杀掉慈禧后光绪皇帝也活不了,主要有以下四点原因:

首先光绪皇帝之所以能当上皇帝并不是自己唯一的血统,同治皇帝死后无子,慈禧为了继续专权因此将自己的外甥以及同治的表兄弟光绪立为了皇帝,自从同治皇帝死后慈禧太后就再也没有任何的后人了,因此光绪皇帝无疑是慈禧太后最为亲切的人,光绪自从进宫以后,无论是学习还是理政都是慈禧太后亲自辅导,而光绪对慈禧也是敬畏有加,凭他们之间的感情来说,光绪绝对没有暗杀慈禧这一二心。

其次是中国传统的封建礼教根深蒂固,就连普通百姓被这礼教枷锁禁锢的无法动弹,何况是光绪皇帝这样的一国之君,光绪见到慈禧也是从来不敢摆皇帝的架子,而是三跪九叩,所有宫里的礼节统统到位。如果光绪皇帝胆敢暗杀了慈禧,那么光绪无疑是封建礼教最大的迫害者,依托封建礼教生存的大清朝自然人心不古,惶惶不安。到时候大臣也会群起而攻之,那么中国又回到了五代十国那样荒唐不堪的年代。

然后是光绪皇帝的胆识,我承认光绪皇帝是一个梦想励精图治将大清朝恢复到鼎盛时期的皇帝,但是光绪皇帝有见识但不一定有胆识,从光绪皇帝对慈禧日常的恭敬就可以看出光绪皇帝胆识很小的,当年维新变法的时候从康有为建议杀掉慈禧,而光绪大为反对,只是说将慈禧监禁起来就可以,最后还是找袁世凯办理此事。

最后一点慈禧太后在那个历史时期是一位关键人物,她懂得的国家机制运行以及日常理政,可谓是中流砥柱式人物,在外国人的心目中光绪并没有慈禧重要,并且光绪皇帝是一个理想型的皇帝,许多东西只会想而不会实际操作,甚至是上了康有为的坑爹贼船都不知,如果光绪皇帝杀掉慈禧,清政府无疑是陷入到瘫痪的状态,到时候可不是年纪轻轻的光绪皇帝能够摆平的了。


卟铃卟铃

你好,光绪帝杀不了慈禧,因为实际权利都在慈禧太后手上。毕竟光绪帝的帝位都是慈禧太后的安排,就是可以杀,他也不会杀,毕竟是有亲近血液关系。其实光绪帝是为好皇帝,他一直想办法,让中国变的强大自主,甚至还说过,如果能让中国变得强大起来,我做不做这个帝位都没有关系,只要国家可以强大,可见光绪帝,是多么想吧祖国变得想当时西方国家一样强大,中间也推行的很多新政,但是由于没实权,最后都飞走了。


用户282294397

你好,光绪其实与慈禧的关系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差,他作为慈禧的侄子兼外甥本来没有多少机会当皇帝的,是慈禧让他做的,其实从当皇帝到亲征,到制定维新变法政策都是受慈禧支持的,也一直比较顺利



,可以说光绪是很感激慈禧的,也比较孝顺,慈禧对光绪也是投入了真感情的,自己儿子死了,把他当亲儿子养,光绪也一直管慈禧叫亲爸爸,这并不仅仅是口头上的称呼而是发自内心的。娘俩的关系从什么时候破裂的,维新变法(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废除八股文,开办新式学堂,兴

新学。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当变法损害了慈禧的利益时(慈禧担心权利被光绪夺去。)慈禧就开始干涉了,光绪遂下圣旨给维新人士希望他们可以帮助自己调和与慈禧的关系。而康有为擅自做主,矫了光绪的旨意,让谭嗣同找袁世凯要杀荣禄围颐和园,囚禁慈禧,万不得已就杀掉慈禧,这事惹恼了慈禧。慈禧遂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而光绪的政治生涯就此结束了。由此也开始记恨慈禧,19

00年八国联军侵华,慈禧要带走光绪(怕联军把光绪扶持也起来夺了自己的权利)而珍妃(光绪最宠爱的妃子)不让光绪走,要光绪留下,而慈禧想着这女人居然


敢干涉,敢对自己说不,又想带着她麻烦,可能还会生出什么事端来,于是让太监把珍妃给扔到井里了。可怜的珍妃就这样死了,光绪遂痛苦不已,由此非常痛恨慈禧,可是他已经被囚禁也没有能力杀慈禧了。可怜的光绪。慈禧快要死的时
候派人去试探光绪看他对自己有没感激之情还恨不恨自己,光绪得知慈禧快要死了,脸上露出喜悦之情,被派出去的下遂告诉慈禧,慈禧非常生气又伤心,于是乎就派人把光绪给毒死了(用砒霜毒死的。)光绪毫无疑问是个十分可怜的傀儡皇帝,也是个令人十分同情的皇帝。


金雕10867371

光绪帝,是清朝出了名的傀儡天子,亲政与不亲政也没什么两样,一个名义而已。

大清王朝的实权一直握在慈禧太后之手:垂帘听政,军国大事,杀伐决断,这位“九五之尊”说了不算……那么光绪帝为何不杀之?



“戊戌变法”的康有为等人,曾经建议光绪杀掉慈禧太后,但光绪帝拒绝了,只说软禁起来即可。

光绪帝不敢杀慈禧太后,是没胆量?太怂?还是于心不忍?直接说几点主要原因:

1、帝后的感情因素

光绪帝4岁被慈禧太后“扶”为皇帝,并且一直是慈禧太后亲自精心培育这个“小皇帝”。

在慈禧太后的呵护和谆谆教导下,相伴小皇帝成长长达三十多年。从光绪帝呼慈禧太后为“亲爸爸”这一点,足以看出这份感情。后来的“帝后之争”,二人在政见上相左,也是矛盾夹杂着感情的。要光绪帝对陪伴自己三十多年的老慈禧痛下杀手,恐怕是不太可能的。而光绪帝只想“软禁”慈禧太后,拿回权力,从不想杀慈禧太后。

2、光绪帝的性格因素

光绪帝从小在强势的慈禧太后身边长大,慈禧的强势对光绪帝的成长和性格形成影响很大。光绪帝甚至对慈禧“唯唯诺诺”,执礼甚恭敬。



我们知道,有个很奇怪的事儿,就是太过强势的母亲,儿子多半懦弱。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几个儿子,也是这样。光绪帝的性格,也决定了他在对杀慈禧这件事上,是没种的。

3、杀慈禧的条件

先不说光绪帝敢不敢、或想不想杀慈禧太后,就算敢杀,也未必就一定能杀的了慈禧。

作为大清帝国的最高掌权者,身边的防卫力量不会弱,且朝廷的四梁八柱多是慈禧的势力,耳目众多、亲信遍布,真要想干掉慈禧,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更重要的是,还得有军事力量愿意跟着皇帝“杀后”。从当时大臣袁世凯告密慈禧,反对光绪帝,进而光绪帝被可怜巴巴的囚禁,这期间已然可以看出端倪:多数朝臣并没有响应“帝党”,更多的是支持慈禧太后封杀维新派、并惩罚这个“行为出格的皇帝”。所以说,能杀掉慈禧的条件也并不充足。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原因。综上,三点主要原因可以看出,光绪帝不是个狠角色,对慈禧始终抱有幻想,也缺乏杀身成仁的魄力和勇气,所以就注定了难成大事。

【撰文:老朋友峰子哥,欢迎加关注及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