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會文藝演出副總導演潘魯生講述演出幕後故事

峰會文藝演出副總導演潘魯生講述演出幕後故事

潘魯生(左二)與張藝謀在彩排現場。

藝術闡釋“上海精神”,展現中華文明

視覺藝術往往超越語言和文化的閾限,主題形象鮮明突出,富有感染力。“作為燈光焰火藝術表演,既以最璀璨絢麗的方式呈現,又要在相對較短的時間裡精準的表明主題、表達思想、表現意境。”潘魯生說,如何在二十多分鐘裡以焰火燈光的藝術語言詮釋“上海精神”和峰會主題、展現中華文明,是總導演張藝謀、總製作沙曉嵐和主創團隊最富思想深度和藝術功力的地方。

“合作海闊天空,文明熠熠生輝。”他介紹,為落實習近平主席外交理念,主創團隊經過深入構思、反覆研討、不斷論證推敲和完善,形成了“有朋自遠方來”的主題,並按照序篇“上合之光”及“天涯明月”“齊風魯韻”“國泰民安”“築夢未來”與“命運共同體”五個篇章展開,集中呈現上合組織發展歷程、齊魯文化特色、中國發展成就以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願景,詮釋了禮樂文明和大國外交風範。最後的大型焰火表演,象徵四季平安,寓意合作共贏,表現友誼繁花似錦,達到交流對話的高潮。

當晚,嫦娥奔月的舞蹈、太空人的表演,童聲朗誦的《論語》、“一山一水一聖人”的影像畫卷以及人民笑臉、生命連理樹等畫面給來賓和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這臺演出展示了大量的山東元素。”潘魯生表示,語出《論語》的“有朋自遠方來”是“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的主題,納百川之海、可覽群嶽之泰山、聖人孔子是文明的象徵。同時,以民間剪紙形式表現的濟南、青島是自然人文風光,濰坊風箏、菏澤牡丹、膠州秧歌和膠南農民畫等,展現齊魯文化,表現山東人民的獲得感,是一幅具有新時代氣息的齊魯生活畫卷,熱情歌頌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

科技拓展舞臺意境,體現時代精神

“先進的舞臺技術、世界一流的燈光設備、輝煌的焰火表演,都是科技對藝術的支持和拓展,從藝術語言上來看,也是一種推陳和創新。”潘魯生認為,這使演出所傳達的文明理念、文化思想、友誼合作理想等更加富有時代氣息。悠久的文明歷史、美好的藝術語言、發展中的高新科技本身,也成為對中國、對上合、對國際交流發展願景的一種生動詮釋和表達。“從中能夠體會到一種昂揚向上的進取精神,是‘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志之所趨,窮山距海不能限’的進步力量與方向。”

主創團隊傾力創意,對每個細節精益求精

這場藝術表演的籌備過程歷時半年多。“如何克服海上作業及排練的種種困難,特別是要把城市景觀作為舞臺、把舞臺變成城市與大海的組成部分,為創作提出新挑戰。”潘魯生參與了籌備過程,談到張藝謀導演以及團隊所有成員的創作熱情、創新精神和敬業態度時,他深有感觸,“從頭腦風暴創意設計到節目的編排落地,張藝謀帶領創作團隊不知經歷了多少次取捨與顛覆,從細節中發現創新點,從理念中力求突破。”

“再重來一次”,“半秒都不能有誤差”,潘魯生介紹,在整個創作中,張藝謀對每個細節精益求精,傾力創意。而面對天氣變化與預案處理,藝術表現與技術支撐等方方面面的問題,他都以樂觀的態度認真對待困難,嚴謹修改方案。

潘魯生表示,正是導演組以及導播、演出、舞美、燈光、激光、焰火、視頻等工作團隊,密切配合,夜以繼日加班加點推進各項工作,保障焰火、燈光等技術安全,最終呈現了一件令人讚賞的藝術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