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得到真實惠 精準扶貧暖人心——冀南新區駐魏縣楊柴曲村扶貧工作隊精準扶貧紀實

群众得到真实惠 精准扶贫暖人心——冀南新区驻魏县杨柴曲村扶贫工作队精准扶贫纪实

精心打造遊園7處,安裝太陽能路燈262盞;

建造2800平方米文化廣場一個,村史館一處;

發展產業項目8個,幫辦民生實事40餘件;

2017年,17戶46人實現穩定脫貧,全村貧困戶僅剩2戶3人…………

群众得到真实惠 精准扶贫暖人心——冀南新区驻魏县杨柴曲村扶贫工作队精准扶贫纪实

村民馬廷俊給駐村工作隊送錦旗。冀南新區駐村工作隊供圖

沉下心思做有心人

“恐怕又是走走形式、做做樣子吧?”“堅持不了多久,最後還不是回城裡去?”初到楊柴曲村,冀南新區駐村工作隊就面臨著村民們的質疑。

這,讓他們感受到了壓力,卻也堅定了他們幹好工作的決心。

“以前我是冀南新區社會事務管理局局長,從現在起,我是這個村的第一書記,工作隊每一名成員都是村子發展的服務員。”駐村後的首次村“兩委”幹部座談會上,隊長賈向東向全體村幹部立下“軍令狀”——堅持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決不當扶貧路上的“過路人”,要讓群眾得到真實惠。

他們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

駐村第一天,工作隊便一頭扎進村裡,在村“兩委”的配合下進行了一場村情戶況大走訪,挨家挨戶摸透實情、宣傳政策,對老百姓的困難、期望他們都一一記在心上。村民楊五成家的屋頂破舊,工作隊第二天就請人幫他修繕一新;楊運廣家臨街的院牆年久失修,工作隊當天就動手幫他翻砌了新牆,並粉刷一新……

一件件溫暖人心的實事,讓工作隊慢慢“駐”進了村民的心裡。

在幫扶過程中,最讓工作隊感到欣慰和暖心的,是貧困戶馬廷俊的轉變。

因村內道路整修需推掉其門前自壘土臺一事,馬廷俊與工作隊和村幹部產生矛盾。去年他家中發生火災,工作隊第一時間幫助其撲滅火情,並及時與保險公司聯繫溝通,為他爭取賠償,最大程度幫他挽回損失。考慮到他家中房屋破舊,已經影響到居住安全,工作隊又主動籌措資金,聯繫施工隊,對其房屋進行了修繕加固……工作隊的真心幫扶讓馬廷俊一家非常感動,專門製作了一面錦旗送給工作隊。

從剛開始有名的“釘子戶”,到專門為工作隊送錦旗;從對村幹部的不信任,到村裡的工作帶頭配合幹。如今的馬廷俊逢人便說駐村工作隊的好。

群众得到真实惠 精准扶贫暖人心——冀南新区驻魏县杨柴曲村扶贫工作队精准扶贫纪实

甩開膀子改窮樣

入村道路坑坑窪窪、臨街牆體斑駁破舊,街道衛生一片髒亂、村內小學年久失修……第一次進村時,楊柴曲的貧窮落後的面貌就給每一名工作隊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村容村貌的髒亂差,不僅影響村民的居住環境,更影響著他們脫貧致富的精氣神兒!”工作隊當下就決定,從建設美麗鄉村入手,改變村容村貌,提振幹部群眾的精氣神,激活村子的發展動力。

隨後,工作隊抓住縣委、縣政府確定的“將所有貧困村建設成為美麗鄉村”這一機遇,對接有關部門,爭跑項目資金。同時,工作隊員各顯神通,積極籌措扶貧款項。先後爭取部門幫扶資金、物資170餘萬元,接受企事業單位、公益組織捐贈資金、物資17萬餘元。鋪設完成2條進村瀝青路面約5000平方米,精心打造遊園7處,安裝太陽能路燈262盞,建造28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一個,栽植苗木數萬棵。此外,大力改善楊柴曲小學校園環境,優化學校操場,完善活動設施,讓校園重新煥發了活力。

村莊美了,如何保持環境衛生整潔成為擺在工作隊面前的又一道難題。對此,工作隊與村“兩委”班子創新思路,探索實行生活垃圾“戶直達”模式,引進新型生活垃圾處理器,對村內垃圾進行終端處理。同時,利用部分捐款購買毛巾、襪子、醬油、醋等日常生活用品,對將生活垃圾倒放在村垃圾處理站的村民,依據垃圾的數量給予相應的獎勵。“戶直達”不僅有效解決了垃圾收不上來、亂堆亂放等問題,更促使群眾養成了主動收集垃圾、集中處理垃圾的良好生活習慣。

美麗鄉村,三分靠建設、七分靠維護。改變一個習慣,自家孩子對家長的影響有時比傳統宣傳教育更有效。工作隊堅持從學校入手,從學生教育入手,利用課餘時間,每週組織開展一次“小手拉大手,共建美好家園”活動,教育學生撿拾垃圾、勸說不文明行為,改變群眾日常不良行為習慣,實現了教育一個學生,帶動一個家庭,文明整個村莊的目的。

如今的楊柴曲村,群眾都喜歡在朋友圈“曬”家鄉變化。其實,他們“曬”的不僅是對家鄉的熱愛,也是一種油然而生的自豪,更是一種對家鄉未來發展的美好期盼……

群众得到真实惠 精准扶贫暖人心——冀南新区驻魏县杨柴曲村扶贫工作队精准扶贫纪实

立足長遠拔窮根

輸血不如造血,發展產業是實現穩定脫貧的治本之策。工作隊在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村容村貌的同時,始終堅持以增強造血能力為目的,大力發展致富產業。

“我們最大的願望,就是將來離開這裡的時候,村裡能夠有自我發展的能力!”賈向東說。

建設“扶貧微工廠”,讓困難群眾就地就業、脫貧增收。扶貧微工廠是縣委、縣政府探索實行的一條企業增效、集體創收、群眾脫貧、產業發展的產業化扶貧路子,對帶動貧困群眾脫貧增收,壯大村集體經濟具有重要作用。為實現村子的長遠發展,工作隊始終把建好用好扶貧微工廠作為頭等大事,想方設法破解用地難題,建成了800平方米的微工廠。同時,積極牽線搭橋,吸引長期在外從事服裝加工的成功人士返鄉創業。據該村黨支部書記楊俊廷介紹,扶貧微工廠的建成投用,帶動村裡40餘人就業,吸納貧困群眾11人,人均增收1800餘元,村集體年收入2.4萬元。

改變種養殖結構,在發展特色種養業上做文章。從楊柴曲村的實際情況入手,工作隊堅持因戶施策,宜養則養,宜種則種,最大程度助力貧困戶脫貧增收。建成蔬菜大棚18個,由懂技術、有經驗的村民負責統一經營管理,每個大棚年收入6000元,帶動24戶貧困戶年均增收6000餘元;組織成立魏縣俊成養殖專業合作社,建成一箇中型養豬場,吸納35戶貧困戶入股,人均分紅增收300元;培育壯大5家蛋雞養殖場,平均規模達到1萬隻蛋雞,日產雞蛋6千餘斤,日銷售收入3萬元以上,帶動貧困戶就業10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