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得了强迫症,只是心在别处

一、

小许说他得了强迫症,每天出门之后都担心门没锁好,有时候还会专门再上楼去检查一遍。

我问他还有其他类似强迫症的症状吗?他说没有。

那你锁门的时候都什么状况?心里有想什么没?我再问他。

他回想了一会,说好像没想什么,一般都是匆匆忙忙急着往外走,门随手一带关上。

你不是得了强迫症,只是心在别处

我让他从今天开始,锁门的时候认真点,用点心,不要慌张别的事情,确定门锁好了再下楼,坚持几天。

他大笑:就这么简单?

就这么简单。

过了几天,他说问题解决了,自己现在没有担心过锁门的事情了,原来我的确没有得强迫症啊,可是为什么之前我总会有那样的症状呢?

二、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你在锁门的时候,脑子里塞满了要迟到的焦虑,没有留意锁门的事情。过后心里当然无法确定是不是锁好了门。

只因为那句话:没有活在当下。

有很多人的一天,都是人“心”分离的,也就是说,他手上在做一件事情,心却在想别的事情。

有人早晨起床,就开始着急:今天还有好多工作,开始在心里列计划ABCD,起床气就来了:真不想面对啊,就想赖在这床上。

刷牙洗脸到出门,都是慌慌张张:快点,要迟到了。

遇到棘手的工作,他想的更多的并不是如何解决,而是如果做不好怎么办,deadline就要到了我还没完成一半,明天要是交不了我死定了,老板那么变态客户太难缠我着急死了——还没做事就先想到结果,焦虑得不得了。

你不是得了强迫症,只是心在别处

三、

“活在当下”是一个简单却极具人生智慧的词。

如果我们能做到这四个字,能解决我们人生中大多数的焦虑和情绪问题。

有一个信徒问佛祖释迦牟尼:“您常常教我们活在当下,那究竟怎么做才算活在当下呢?”

佛祖说:“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如此而已。”

猛一听,很吃惊,这么有智慧的佛祖怎么会说出这样的大白话呢?

可再仔细一想,佛祖的教诲,我们真的做到了吗?我们真的会吃饭、会睡觉吗?

就像前面说的,有人醒来,不是让自己复苏,而是随时让心思切入工作状态;洗漱不是在洗漱,锁门不是在锁门,是机械地完成一个程序,而且满心焦急;吃饭不是在吃饭,他可能满腹心事想到昨天家人打过来的催婚电话,食之无味;睡觉也不是在睡觉,他在想着烦心事,辗转反侧。

这样说来,我们很多人,真的做不好一件自生下来就会做的事情,不会吃饭,不会睡觉。

四、

我们常常活在过去。

快乐的不快乐的,都能让我们不停反刍。感动过的故事,怨恨过的曾经,遇见过的前任,我们从来没有忘记,也不想放下。触景伤情是常有的事,仿佛当初如果不那样就不会有今天的境地。

我们也常常活在未来。

我们既向往未来,又恐惧未知,永远在谋划将来,设想以后,为明天做准备。房价在飞涨,我得拼命工作才能挣到首付;时代在进步,我必须不停学习,囤了几十门网课,只等有空时候来听,可是一直没空,我着急,再不学习就要被时代淘汰了啊。

我们却无视眼前的生活,无视眼前的问题和困难,似乎只要跳过现在,以后就一定会更好。

哈佛大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感到沮丧,是因为对过去不满,如果一个人感到焦虑,是因为对未来太多恐惧。

不满、自责、担心、焦虑,都是对自己内心的攻击,只会加重心理负担。

美国的“孔子”爱默生说:“较之于当下在我们之内的,于我们身后的过去和眼前的未来,都是琐事。”

不要让琐事缠身,是人生的大智慧。

五、

然而,活在当下,却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非常困难的四个字。

谁能做到不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任何人在当下的瞬间,也总会有思绪回到从前,或者飘到未来。

那么,没有必要逃避那些心里的瞬间,这些情绪,也是我们当下感受的一部分。我们要做的,只是找到合适的排解办法,而不是任由情绪蔓延,直到让自己焦虑到无法解决。

解决当下的负面情绪,也是活在当下的一部分。

活在当下,不是“今朝有酒今朝醉”,不是放任今天的生活,也不是对未来毫无规划。而是,做好眼前的事情,感受当下的心情。

是专注。

你不是得了强迫症,只是心在别处

无数个当下,终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成过去。而明天,就是由现在的当下瞬间组成,有这一刻,才有下一刻。

不能专注于这一刻,下一刻依然要收拾这一刻留下的烂摊子,思绪无法进入下一刻,人自然无法活在当下。

钱钟书说:“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食物符合你的胃口,主要是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轻松的灵魂可以专注肉体的感觉,以此来欣赏,来审定。”

太妙了,做一个轻松的灵魂,专注肉体的感觉,吃好饭、睡好觉,哪里还会担心自己是不是得了强迫症,有没有锁好门。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