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來了,教育便開始了

幼兒園裡的孩子永遠是最愛問問題的,比如我聽到他們問的這些問題:爺爺的肚子裡為什麼會長石頭?我下輩子還可以做媽媽的寶寶嗎?豬籠草是用來關豬的嗎?為什麼葫蘆要叫葫蘆,而不叫蘆葫?把蘋果放進土裡會不會長出很多蘋果來呢?人為什麼會有鼻屎?……看到這些問題,許多人的第一反應是“好好玩呀,孩子們的想象力真豐富!”但是你思考過沒有,為什麼孩子們要問這些問題呢?

問題蘊含著幼兒的生長點。孩子問問題源自他們的興趣和好奇,他們看得到成人看不到的很多事物,不信,你試試跟孩子一起讀繪本看看,你一定會發現孩子們看到的永遠比你看到的更多。

印度的蘇伽特·米特拉說:“如果孩子有興趣,教育就開始了。”因此可以這樣說,當教師和家長傾聽和重視了孩子的問題時,就能發現孩子的興趣點和好奇點,就可以開啟一段學習旅程。當孩子們問出“為什麼我吃了葡萄以後手指變成了紫色”,有心的教師就可以從這個興趣點出發,帶著孩子們探索做染料,再用染料來染布的實踐和體驗活動了。

問題體現著幼兒情感聯結。孩子問問題可能源自想要和他人產生感情聯結的需求。比如說提出“爺爺的肚子裡為什麼會長石頭”的孩子,他的爺爺住院進行結石手術,他很擔憂,於是就跟教師分享這件事情,他可能想要得到教師的安慰和理解,找到解決辦法。同樣的,“我下輩子還可以做媽媽的寶寶嗎?”“媽媽可以永遠都不變老嗎?”問這樣問題的孩子,也許渴望著一個肯定的答案,也許因為他很愛自己的媽媽,或者媽媽就要出差面對分離,他產生了焦慮。

問問題可能是為了尋找意義。德國哲學家普雷希特這樣寫道:我們在生活中到處尋找意義,我們不論做什麼都應該有一個意義。我們的語言有意義,我們說的話也是有意義的。人類可能是如果沒有意義就無法生活的唯一動物,那些不是我們創造而且早在我們之前就存在的事物,我們也要賦予它們意義——通過為它們命名的方式。因此,孩子們會問:“為什麼葫蘆要叫葫蘆?”“為什麼我每天都要吃飯?”“為什麼我要上幼兒園?”……

孩子問問題是為了尋求一個答案嗎?哲學家普雷希特這樣說道:真正的哲學問題,就是沒有準確答案的問題。這句話會不會讓教師和父母豁然開朗呢?我們往往認為,孩子問問題,我得給出答案。如果你還這樣想的話,你就陷入了固定思維的怪圈,固定思維的人會更追求結果;而成長型思維的人,更注重過程。因此,當孩子問出一個問題的時候,實際上是你和他產生情感聯結、開啟學習項目和旅程的大好機會。

那麼,當孩子問出一個問題的時候,我們如何去呼應孩子呢?

首先,你可以從耐心地收集、傾聽、記錄他的問題開始,也許從現在起,你就可以在家裡或教室裡做一棵問題樹,把這些問題張貼出來。接下來,你可以把問題拋回給孩子,問問他的看法是什麼。也許,你可以對孩子說:我對於這個問題還不太瞭解,我需要查詢資料,思考一下才行。也許,你可以用繪本來回應孩子的問題——關於生與死,關於物質和精神,關於愛,關於我是誰——《我的爺爺變成了幽靈》《田鼠阿佛》《猜猜我有多愛你》等繪本都可以激發孩子更深層次的思考。也許,你可以和你的同伴以及家庭成員一起討論孩子提出的這個問題,思考一下問題的背後是什麼?尋找繼續支持孩子學習和思考的策略。

人不問問題到底會不會死呢?有個童話叫《國王長著驢耳朵》,當一個人不能說出秘密時,即便挖個樹洞也要說出折磨自己的秘密。不知道不能問問題的孩子會不會也這麼難受呢?可是我們很多時候,是不是無意中忽略和迴避孩子提出的問題,沒有給孩子提供一個樹洞呢?

哲學起源於困惑,創新起源於困惑,教育起源於困惑,讓我們給幼兒創造一個自由自在平等探究的環境,尊重他們提問的權利,傾聽和重視他們提出的問題。

(作者系成都市溫江區海科幼兒園園長)

《中國教育報》2018年06月03日第2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