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县荣誉市民”——袁锦富

4月26日,安徽省蒙城县人大常委会五楼会议室里掌声雷动——蒙城县第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蒙城县人民政府的提议:授予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袁锦富“蒙城县荣誉市民”称号,以表彰他为蒙城城市建设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他怎么也想不到,九年前的自己曾站在这里描绘蒙城美好的规划愿景,九年后的今天又在这里接受这一方土地给予的至高荣誉。他编制的260多个规划项目中有40余个获得国家、省部一、二、三等奖,仅全国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就有4项,但是“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接过荣誉证书,袁锦富激动万分。

“蒙城县荣誉市民”——袁锦富

蒙城县人大主任郭飚(右一)向袁锦富颁发“蒙城县荣誉市民”证书

务实合作,缘定一份盒饭

暮春时节,穿行在蒙城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皖北小县城,沿着城南嵇康河景观带望去,清流绕新都、绿意衬城郭,一幅城市画轴正在具有千年历史的庄子故里次第展开,宛若一个小江南。繁华的都市之畔,蜿蜒着数百米的生态亲水绿廊,如今的嵇康河景观带已经成为当地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其实,这只是袁锦富带领下的团队用如椽画笔绘就宜居蒙城的一个缩影。

“蒙城县荣誉市民”——袁锦富

嵇康河景观

“蒙城县荣誉市民”——袁锦富

滨水商业街景观

“蒙城县荣誉市民”——袁锦富

沿河住宅和绿化景观

早在2009年,安徽蒙城县委、县政府做出了拉开城市框架、建设城南新区的战略决策,大建设势必需要科学的规划指引方向。此时,袁锦富来到了蒙城,与当地领导班子讨论城南新区规划和蒙城县总体规划的编制思路。

“我们从上午十一点一直谈到下午两点多,县里准备了午饭,我当时想如果是大吃一顿,我就不会再来了,但他们准备的是盒饭,这让我很感动,我觉得这是一个务实的领导班子,我也愿意跟他们务实地合作。”正是这一顿盒饭,让袁锦富与蒙城结下了十年的不解之缘。

“蒙城县荣誉市民”——袁锦富

立足长远,谋划城市发展大格局

规划伊始,袁锦富带领团队成员一次又一次奔赴蒙城,深入挖掘城市的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为城市把脉问诊,梳理蒙城发展的问题。正如许多中小城市一样,蒙城的城市建设也进入发展的瓶颈:一方面是经济发展带来城市规模扩张的需求,另一方面则是老城区人口聚集度高,基础设施老旧,不堪重负。这样的发展“剪刀差”,让这支规划队伍开出了“建设新区、疏解旧城、滚动开发”的药方,利用现状500米左右就是一条水沟的自然条件,构思了一个“水网、绿网、路网”三网合一的特色框架,奠定了蒙城未来作为花园式城市的基础。

“蒙城县荣誉市民”——袁锦富

现状水系

“蒙城县荣誉市民”——袁锦富

规划水系

“蒙城县荣誉市民”——袁锦富

原来的长流沟

“蒙城县荣誉市民”——袁锦富

现在的长流河

“蒙城县荣誉市民”——袁锦富

“水网、绿网、路网”三网合一的新区骨架

针对现状开发区沿国道在城市东部布局、发展空间受限,而新建高速公路道口在城市南侧的特点,规划将新的产业园区结合南部高速道口设置,使城南新区建设和产业发展形成互动格局,同时为东部开发区转型发展提供空间。为了防止城市无序蔓延,规划涡河景观带、城南绿化隔离带两个永久绿廊,明确城市增长边界。

“蒙城县荣誉市民”——袁锦富

城市结构示意图

“蒙城县荣誉市民”——袁锦富

涡河景观带

“蒙城县荣誉市民”——袁锦富

城南绿化隔离带

城南新区的规划突出三大目标:强调功能复合、强化中心氛围、打造活力之城;完善设施配套、营造水绿环境,构筑宜居之城;集约利用资源,提倡绿色环保,建设生态之城。袁锦富表示,城南新区的建设等于再造一个蒙城,一个现代、生态而又宜居的城市新区,它对于蒙城的发展是革命性的,对展示现代蒙城的形象亦至关重要。

“蒙城县荣誉市民”——袁锦富

梦蝶湖公园

“蒙城县荣誉市民”——袁锦富

鲲鹏湖公园

“蒙城县荣誉市民”——袁锦富

沿河布置的住宅区和学校

把控尺度,用“工匠精神”铸造精品

“中小城市建设切勿贪大,蒙城经济实力不算太强,新区建设框架拉得过大,反而会给城市发展造成负担。”在袁锦富看来,确定合理的先期启动区很有必要,一是蒙城有能力建成,二是有利于尽快形成人气和面貌。新区后来的繁荣兴旺也佐证了他的规划预见多么正确,现如今蒙城的新区建设已经成为周边城市纷纷学习的对象。

根据中小城市的发展特点,袁锦富及其规划团队大胆创新,早于中央城市工作会议6年提出了“窄马路、密路网、小街区”的布局形式。然而,由于“路宽才不堵、才气派”的想法盛行,使得这一先进的规划理念在当时不被接受,他们没有放弃努力,积极阐述自己的规划思路和设计理念,最终得以顺利实施。他们还把中小学、社区中心放在城市的次干路和支路,既保障了主干路交通畅通,又给予居民安全的步行环境,构建了“宜居生活圈”。

“蒙城县荣誉市民”——袁锦富小街区密路网的格局

“蒙城县荣誉市民”——袁锦富

步行街

“蒙城县荣誉市民”——袁锦富

沿支路布局的商业街

“蒙城县荣誉市民”——袁锦富

小区公共服务设施

为了设计出城市新区河流的合理尺度,他亲自调研了六个城市的十几条河流的尺度,最终把上版总体规划确定的沿河绿带(河+绿化带)90米的宽度压缩到60米,既发挥了绿地的功能,节约了用地,又保持了合理的尺度和较好的景观效果,体现了宜居适度。正是秉承着这样的“工匠精神”,通过十年的坚持,造就了今日的蒙城。从城南新区东区到城南新区西区,再到西北片区,蒙城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好,从好到精的历史跨越和不懈追求。

“蒙城县荣誉市民”——袁锦富

适宜的河流尺度

政府坚守+公众认同,让规划走得更远

十年来,蒙城的城市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区建设让整个安徽省为之侧目,一跃成为皖北崛起的典型样本。

规划不被实施就是一张废纸。领导可以变,但规划的连续性和严肃性不能变。十年来,蒙城三任领导集体坚守着规划的理想,快速有序地推进规划的实施。真正做到了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一张蓝图管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正如蒙城县人大主任郭飚所说,蒙城的今天是“政治设计师与规划设计师的完美统一,县委县政府与规划设计师之间的契合是完美的。”一位在外地工作的蒙城籍领导称赞蒙城新区的建设做到了“领导肯定、左右认同、百姓自豪”。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除了规划的科学理念和方法,关键是把以人为本,尤其是原住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规划团队充分考虑拆迁居民的实际利益,在规划城市中心区的黄金地段安置拆迁居民,并做好周边设施的配套,让新区快速形成人气。袁锦富解释说,许多城市把拆迁安置当作消极因素,常常选择在郊区建设大型的拆迁安置区,不仅周边缺少配套,居民出行成本高,交通也很不方便,而且让居民失去了谋生的手段和环境,彻底破坏了社会结构。“我们则把拆迁安置当作积极的资源,以高标准的社区建设模式就近安置居民,不仅防止了社会阶层的分异,而且解决了新城配套难的问题。”这样的规划,为蒙城创造了新城建设拆迁无一例上访的奇迹。

“蒙城县荣誉市民”——袁锦富

安置区布局示意

“蒙城县荣誉市民”——袁锦富

拆迁安置区

蒙城的规划建设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低城市化水平下,城市新区高起点规划建设的成功范例,也是城市规划引领城市健康发展的经典之作,为广大的中小城市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实践了规划创造价值,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想。如今的蒙城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园林县城、省级森林城市和安徽省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县,成为了我国中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成功实现新型城镇化的一个卓越样本!

“蒙城县荣誉市民”——袁锦富

为“袁锦富”工程师,


安徽有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 (新媒体:蒙城身边事、蒙城微生活,逍遥论坛)

0558-777701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