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春柳,柳有千丝情,垂垂若帘楹,千古美文,流芳后世

春风尽吹,万物萌芽。大地回春,莺歌燕舞。一派生机,气像万千。

《咏柳》

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词中的春柳,柳有千丝情,垂垂若帘楹,千古美文,流芳后世

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比拟和比喻新奇贴切是此诗的成功之处。诗的结构独具匠

心,先写对柳树的总体印象,再写到柳条,最后写柳叶,由总到分,条序井然。在语言的运

用上,既晓畅,又华美。

《咏柳》

唐 韩偓

褭雨拖风不自持,全身无力向人垂。

玉纤折得遥相赠,便似观音手里时。

《咏柳》

宋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诗词中的春柳,柳有千丝情,垂垂若帘楹,千古美文,流芳后世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洞仙歌·咏柳》

宋 苏轼

江南腊尽,早梅花开后,分付新春与垂柳。

细腰肢自有入格风流,仍更是、骨体清英雅秀。

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

断肠是飞絮时,绿叶成阴,无个事、一成消瘦。

又莫是东风逐君来,便吹散眉间一点春皱。

诗词中的春柳,柳有千丝情,垂垂若帘楹,千古美文,流芳后世

词上片写柳的体态标格和风韵之美。下片转入对垂柳不幸遭遇的感叹。

全章用拟人法写柳,以婉曲的手法,饱和感情的笔墨,描写了一位品格清淑呵命运多舛的少

女形象,对之倾注了同情。

《念奴娇·咏柳》

宋 秦观

纤腰袅袅,东风里、逞尽娉婷态度。

应是青皇偏著意,尽把韶华付与。

月榭花台,珠帘画槛,几处堆金缕。

不胜风韵,陌头又过朝雨。

闻说灞水桥边,年年春暮,满地飘香絮。

掩映夕阳千万树,不道离情正苦。

上苑风和,琐窗昼静,调弄娇莺语。

伤春人瘦,倚阑半饷延伫。

《蓦山溪·咏柳》

宋 姜夔

青青官柳,飞过双双燕,

楼上对春寒,卷珠帘,瞥然一见。

如今春去,香絮乱因风,

沾径草,惹墙花一一教谁管。

阳关去也,方表人肠断。

几度拂行轩,念衣冠,尊前易散。

翠眉织锦,红叶浪题诗。

烟渡口,水亭边,长是心先乱。

诗词中的春柳,柳有千丝情,垂垂若帘楹,千古美文,流芳后世

《减字木兰花·咏柳》

宋 赵长卿

柳丝摇翠。翠幄笼阴无限意。

不绊行舟。只向江边绊客愁。

月明风细。分付一江流去水。

娇眼伤春。谁是章台欲折人。

《一剪梅·咏柳》

明 夏完淳

无限伤心夕照中,故国凄凉,剩粉余红。

金沟御水自西东,昨岁陈宫,今岁隋宫。

往事思量一晌空,飞絮无情,依旧烟笼。

长条短叶翠濛濛,才过西风,又过东风。

诗词中的春柳,柳有千丝情,垂垂若帘楹,千古美文,流芳后世

夏完淳面对无动于衷的物象,觉得空茫无着,无能为力。人不如柳,痛苦可想而知,但是人的崇高、人的灵性,又正在有痛苦。所以,咏柳系借柳之无情以返观一己痴苦。全篇除首句“伤心” 字样外,纯以意象结撰,词体小令,容量见大。

《咏柳》

唐 李咸用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用拟人手法刻画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新颖别致,把春风孕育万物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烘托无限的美感。

《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

宋代: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诗词中的春柳,柳有千丝情,垂垂若帘楹,千古美文,流芳后世

一首脍炙人口的七绝名诗。诗僧志南亦因这首描写二月春景的诗而名留千古。

语语清淳,从容不迫,在写景时充分注意了春天带给人的勃勃生机,富有情趣,所以为崇尚理趣的朱熹所赞赏。

《春夜洛城闻笛 》

唐代: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词中的春柳,柳有千丝情,垂垂若帘楹,千古美文,流芳后世

这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折柳既是一种习俗,也代表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人还有折柳寄远的习惯,是盼远游亲人早归的意思。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词中的春柳,柳有千丝情,垂垂若帘楹,千古美文,流芳后世

浓郁的春意,写出了自然之美给人的强烈感受。把感情寄托在景色中,诗中字里行间流露

着喜悦轻松的情绪和对西湖春色细腻新鲜的感受。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竹枝词》

唐代: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诗词中的春柳,柳有千丝情,垂垂若帘楹,千古美文,流芳后世

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此诗以多变的春日天气来造成双关,以“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对于表现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十分贴切自然。最后两句一直成为后世人们所喜爱和引用的佳句。

用谐音双关语来表达,青年男女的爱情,更为贴切自然,既含蓄,又明朗,音节和谐,颇有民歌风情,但写得比一般民歌更细腻,更含蓄。因此,历来为人们所喜爱传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