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从无销路到年收入1200万,这位90后农人如何实现的?

小马哥有话说

许多人都心怀一个农场主梦,再加上如今国家政策对规模化农业的支持力度,不少经营户心动,许多商业资本也开始涌入大规模种植的领域。

但是调研显示,中国目前有个奇怪的现象,种植面积几亩到几十亩的种植户赚钱的比较多,上百亩甚至上千亩的大户反而很多赚不到钱。理论上来说,按照规模经济的效应,规模越大理应越赚钱,大户赚不到钱,核心问题在哪呢?

农业发展已进入黄金期,农场却陷入难赚钱的困境,所以义田农学院研究员小马哥就来系统分析一下,我们做农业在管理和营销出现了什么问题?

农产品从无销路到年收入1200万,这位90后农人如何实现的?

1 农业本身未做好

很多以商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对农业生产并不熟,甚至并不是看重农业本身,只是看重政策,主要的精力放在跑关系、跑政策,真正用到农业生产上的精力并不多。

2 只有生产没有运营

很多种植大户虽然专注于农业生产,但是在规模扩大之后,不懂得自己的角色已经不是“生产者”,而是“运营者”。小农经营只管生产,虽然有利润,其实更多的只是“苦力钱”,运营和销售的事基本上被经销商做了,而在规模扩大成为农场后,不仅运营方面的各种成本增加,农场主运营能力也有了更高要求。

3 农场管理不科学

在农业社会,小农生产靠节约确实能增收。但规模化之后就不一样了,需要讲求投入产出比,农资投入等方面靠省钱已经不能带来利润,该加大投入的地方必须舍得投入。

4 农场盈利模式单一

很多种植大户在设计盈利模式时,主要就是想着要靠自己的产品赚钱。其实光靠农产品,赚钱能力有限。不妨借鉴点互联网思维,现在很多互联网产品都不靠产品本身赚钱,比如杀毒软件,比如各种资讯类APP,它们主打的产品其实都免费,那怎么赚钱呢?既然免费,用的人就多,有了足够的人流量,广告商自然愿意掏钱!

其实做农场也一样,农场里可以利用的资源是很多很多的,一些聪明的种植大户,并不只靠自己的农产品赚钱,转变思路,让盈利点多元化。

农产品从无销路到年收入1200万,这位90后农人如何实现的?

下面小马哥和大家一起来分析一些通过现代农业管理和营销思维而扭亏为盈的农场案例

案例1 降低成本管理出效益

人物:兴文县大坝苗族乡朝阳村种粮大户卢建文

土地:2600亩

变化:水稻全部由插秧变为直播(一种水稻种植技术),并耗资11万元平整320亩坡耕地

收益:共计节省成本35万元左右,大春一季纯收入预计超过40万元

卢建文说,“以前盲目扩大规模,效益不高。”在他眼里,田块里的潜力还没完全释放。

为尽量释放田地潜力,2016年大春,他打算在2600亩田里全部种上水稻。但与往年不同的是,他不再雇人插秧,而是采取“直播水稻技术”的方式,一亩田能省出100元成本,而产量不受影响。

农产品从无销路到年收入1200万,这位90后农人如何实现的?

卢建文的2600亩地,有320亩土地属于坡耕地。因为地形的因素,灌溉困难,一般只能种植玉米、红薯或大豆,与种植水稻相比,每亩产值要少200元以上。更恼人的是,到了收获季节,每亩地投入的人工成本比平整地块还要多100元。“这样一算,一亩地少收300元,320亩就是9.6万元。”

于是,过去这个冬天,卢建文花了11万元平整了这320亩土地,把水渠修到了田头,也都种水稻。“就是为了在自己有限的地里,挣得到更多的钱。”卢建文计算过,如果一切顺利,320亩水稻的收益基本就能收回平整土地的投入,“而总共2600亩地,光大春这一季,纯收入估计就能超过40万元,2015年一年我的纯收入总共才42万元。”

【解析】按照企业生产经营的经验,当产品价格、产量不变的情况下,要增加收益,降低生产成本是唯一途径。义田农学院建议将企业运营的经验用在农业生产上:管理出效益。

案例2 传统变休闲,市场定效益

人物:河南漯河沙澧春天生态农庄CEO苏博

土地:1200亩

变化:从传统经营蔬菜、水果转变为休闲农庄

收益:门票和活动年收入600多万,农产品销售600万左右

沙澧春天生态农庄,位于河南省漯河市,占地1200亩,以前是普通农田经营蔬菜、水果、苗木种植等,两年前在90后现代农业经理人苏博的努力下,转型成为集农业体验、休闲观光、生态餐饮、亲子教育、户外拓展、婚纱摄影等于一体的都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CEO苏博分享说:“2014年成熟的农产品,没有销路,白天和员工开车拉着水果一家店一家店的铺货,下班后到商圈做产品的试吃和售卖,第二天凌晨用大车拉大批量的水果送去批发市场,我相信很多庄主都处于这种状态。”

目前沙澧春天由传统农业转型到国家3A景区,再到亲子农庄,荣获20多项荣誉,转型后的农庄年接待客流10万+,客流有散客家庭、幼儿园、小学、民营企业、地产公司、拓展公司、旅行社……其中亲子游人数占总游客量的60%。

农产品从无销路到年收入1200万,这位90后农人如何实现的?

仅靠门票和活动年收入600多万,农产品销售600万左右,凭借产品品质和营销策划,去年园区的有机葡萄月售40000斤,刷爆朋友圈。

【解析】“产品需要根据市场营销和战略转变。”当传统种养殖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时,义田农学院建议要勇于转变,改变生产价值,让效益更大化;多元化生产,满足不同的客户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