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賢皇后去世後,乾隆皇帝性情大變,手下大臣個個噤若寒蟬

乾隆當政初期,大體而言還是比較愜意的,而其中也有孝賢皇后的功勞。正因為有了這樣一個賢內助,皇宮內寧靜和諧,乾隆也無後顧之憂,可以安心理政。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看似圓滿的開局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後戛然而止。

隨著孝賢皇后的去世,乾隆的脾性也隨之大變,執政風格由原來的寬容轉為嚴苛,皇后的葬禮問題更是演變成一場宮裡宮外的全國性災難。

首觸黴頭的是皇長子永璜。

孝賢皇后去世後,乾隆皇帝性情大變,手下大臣個個噤若寒蟬

當年三月十四日,也就是孝賢皇后逝後的第四天,永璜迎駕至天津。父子相見後,大阿哥對母后去世的反應讓乾隆十分惱火。

八天後,在孝賢皇后的喪儀初定之時,乾隆頒下諭旨對大阿哥的師傅大加指責,其中稱:

“阿哥之師傅諳達”,平日裡對阿哥應“誘掖訓誨,教阿哥以孝道禮儀者”,孰知“今遇此大事,大阿哥竟茫然無措,於孝道禮儀,未克盡處甚多。”

乾隆氣憤地說,這樣的事,難道還要親身經歷後才懂得如何做嗎?究其原因,這都是大阿哥的師傅諳達們平時未盡心教導所致。

為此,乾隆宣佈處罰措施,“伊等深負朕倚用之恩,阿哥經朕訓飭外,和親王、來保、鄂容安,著各罰食俸三年,其餘師傅諳達著各罰俸一年。”

至於另外兩個師傅張廷玉與梁詩正,因為“俱非專師,著免其罰俸。”

孝賢皇后去世後,乾隆皇帝性情大變,手下大臣個個噤若寒蟬

孝賢皇后的死令乾隆悲哀煩躁,動輒發怒,許多大臣官員在喪儀問題上接連受到嚴厲叱責與治罪。

當年四月,翰林院所奏大行皇后冊文中“皇妣”二字譯成滿文時錯譯為“先太后”,乾隆發現後大發雷霆,說翰林院官員事務清簡,如此草率行事,這不是“無心之過,文意不通”;

更有甚者,待他看出其中“大不敬背謬之處”而欲傳旨詢問時,刑部尚書兼翰林院掌院學士阿克敦等人皆已散去,這簡直是豈有此理!

要知道,向來“呈覽之本留中而未降諭旨”,請旨大臣卻棄而他往,試問有此先例乎?

乾隆說,眾大臣中,大學士張廷玉尚可說是年老,難道阿克敦也老邁了嗎?當然不是!這都是因為阿克敦因前日解其協辦大學士而心懷怨望所致。

試想“伊於皇考時獲罪後復起用,朕用伊至尚書。數年來實無出眾宣猷之處,而每以文學老成自命,不得升用,輒懷怏怏。人臣無將,此之謂也。阿克敦著革職,交刑部問罪。”

孝賢皇后去世後,乾隆皇帝性情大變,手下大臣個個噤若寒蟬

最後,阿克敦被判處斬監候,秋後處決(後加恩寬釋),侍郎盛安等官員也受到革職留任的處罰。

斬監候雖然未必致死,但因為文字上的一點小過失即將刑部尚書這樣的大員予以如此重罰,乾隆之躁怒可想而知。

可怕的是,因孝賢皇后病逝而引發的“喪葬風波”,這還僅僅開了個頭。

當月,乾隆前往靜安莊祭奠孝賢皇后時,發現各王公、滿漢文武四品以上官員遠未到齊,其發旨切責,說:

“齊集乃禮制攸關”,“試思朕車駕親臨,而諸臣若罔聞知,偃息在床,有是理乎?撫心自問,於汝安乎?……此次朕復從寬,免其議處。若再靦不知恥,僥倖求逸,國法具在,毋冀屢邀!”

乾隆痛失愛妻,其內心的悲痛毋庸置言,而讓他感到失望乃至痛恨的是,手下的那些大臣們不能理解他的心情,幾無人能與他君臣對泣,同氣相悲。

由此,對那些辦理喪儀欠妥、不敬皇后的人,乾隆是絕不放過的。

孝賢皇后去世後,乾隆皇帝性情大變,手下大臣個個噤若寒蟬

五月間,工部因辦理皇后冊寶,“製造甚屬粗陋”而遭誡責,尚書哈達哈等人革職留任,侍郎索柱連降三級。光祿寺辦理祭奠事務時,因所用桌子不夠“潔淨鮮明”,負責官員一律降級調用。

其後,禮部官員辦理冊諡皇后事務時因未議王公行禮之處而被斥“辦事糊塗”,尚書海望、王安國被交部查議。

這不到幾個月的時間裡,一時被責罰的大臣比之前執政十三年的還要多,這在乾隆初期是少見的。

而更悲催的是,之前一向主張寬容、反對父皇雍正過於嚴苛的乾隆,此後執政風格大變,而變得越來越不寬容、越來也不講情面了。

這一切,大概和孝賢皇后的去世有著直接的關係吧?

孝賢皇后去世後,乾隆皇帝性情大變,手下大臣個個噤若寒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