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塬上话帝陵

朋友,如果您来到咸阳,看到最多的一定是北塬上那蔚为壮观,气势宏伟的连绵丘冢,当地人叫它冢疙瘩,实际上多是帝陵。

咸阳塬上话帝陵

唐昭陵

人说“江南的才子山东的将,咸阳塬上埋皇上”,此话毫不夸张。从咸阳的乾县起,止富平县的西北,在这条三百余里的塬上,有唐陵十八座,西汉陵九座,形成了中国最多的陵园,有着丰富的历史沉淀和文物宝藏,有着“东方金字塔的美誉”,而这道塬由于位置不同,称谓也不同,有的地段称五陵塬,有的地段称蟒原,有的地段称荆山。令人称奇的是唐朝十八座陵里,埋着十九位皇帝。乾陵是合葬陵,埋着唐高宗李治和武周的武则天,可谓是两个皇帝。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皇帝在这里都有他们的陵园,如唐太宗李世民,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唐玄宗李隆基,唐睿宗李旦等,同时在这道塬上,还有许多著名的将相墓。如徐茂公,魏征,卫青,霍去病,秦琼,萧何,白起,王翦等,之所以把他们的坟茔称为墓,是因为过去,不论是将相还是皇亲贵族,他们的坟茔是不能称为陵的,只有皇帝的坟茔才称为陵。咸阳塬上话帝陵

在帝陵的四周,主要出于防水需要,地势越来越来高,一般呈现了和皇帝越亲近,距皇陵就越近这一规律。关于坟墓的记载,最早起源于春秋末期,孔子的父亲死了,为了便于祭祀,孔子在其父的墓地立了坟头。需要说明的是地表以上部分称为坟,地表以下部分称为墓,这一丧葬制度到秦始皇时才扩大传承,此后,人们代代相传,直至今

咸阳塬上话帝陵

秦公一号大墓

日。这里也顺便提一提周陵,主要是西周陵。东周和西周是以平王东迁划分的,标志性事件是幽王在骊山的烽火戏诸侯。西周在咸阳建都二百七十余年,由于西周早于孔子时期,当时的人们不树不立,所以,周陵至今发现的较少。帝陵在安葬时有严格的规定,即便是皇后,也只能和皇帝同陵不同穴,这主要是礼制所限,朝臣们尊承皇帝,为了避免皇后也享受皇帝的祭祀。才有了这一做法。汉陵和唐陵一个明显的区别是,汉陵是平地起陵,唐陵是依山建陵,所以,在咸阳塬上的看到的汉帝陵都是平地而建 ,唐帝陵是以山而建 ,这些陵墓在建造

咸阳塬上话帝陵

汉武帝刘彻陵

时,有的呈“申”字型,有的呈“中”字形,有的呈“甲”字形。有两墓道的,有四墓道的。汉陵的结构在地下基本呈“倒斗状”,中间是棺椁,四周是葬殉;椁用来保护棺,处在棺的外围,多是木制的,当椁用柏木做时,因为柏木的心是黄的,称为“黄肠题凑”,这一规格只有皇帝可以享用,其他是不能享用的,否则有被杀头的危险,当然,也有天高皇帝远的大臣,形成了势力,偷偷的为自己建造。在地表上,四周的葬品多是车马、兵器,及器皿之类。古人视死如生,皇陵除了始皇陵可能有江河山川建造,其他皇陵,多以其生前的宫廷为蓝本,在陵园四周建造了许多宫殿和城墙,有南朱雀北玄武东青龙西白虎等称谓,这是四种动物;人们把陵前那个又高又大的石柱叫华表,是用来向皇帝建议或申诉冤屈的;在陵前两边边摆放的石人石马,独角兽等葬品,有礼仪的,有出行的,有镇陵的;把陵前左右的土丘叫“阙”;把石人石马中间的路叫神道;把安置棺椁的部位叫“玄宫”。这些陪葬品与皇帝当时所处的朝代有极大的关系,如果他的朝代富强繁荣,这些就陪葬品就华美精细、种类繁多;

咸阳塬上话帝陵

上官婉儿墓

如果他的朝代战火连绵,天灾人祸,这些东西就少而粗,简而陋。由于风雨和战争等原因,这些葬品至今留存的不多,多数都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了。

这就是我所知道的咸阳帝陵,我生活在这片沃土上,深深的爱着这里,为她骄傲、自豪!我是业余爱好者,文中不足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2017年11月23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