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言变成现实,徜徉未来宇宙……阿西莫夫脑海里,还有多少可能性?

前不久霍金的去世,让人们纷纷感叹:最了解宇宙的那个人离去了,仿佛带走了无数尚未参透的奥秘。

但有这么一个人,虽然已逝世二十六年,却为世人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未来宇宙画面,建立起稳定的机器人理论体系,影响力跨越大半个世纪,其作品持续为后来的科幻作家、导演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

预言变成现实,徜徉未来宇宙……阿西莫夫脑海里,还有多少可能性?

这个人,正是与儒勒·凡尔纳(《海底两万里》)、H·G·威尔斯(《隐身人》)共同被誉为“科幻史三巨头”的——伊萨克·阿西莫夫

预言变成现实,徜徉未来宇宙……阿西莫夫脑海里,还有多少可能性?

晚年的阿西莫夫和他标志性的“金刚狼”发型

预言变成现实,徜徉未来宇宙……阿西莫夫脑海里,还有多少可能性?

喜爱科幻题材的读者或影迷,想必非常熟悉这个如雷贯耳的名字。

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年出生于俄罗斯的一个犹太乡镇,家中开了一家磨坊。3岁那年,年幼的阿西莫夫随父母移民到了纽约布鲁克林。

年幼的他可以说是整个纽约最“幸运”的孩子了——自己的父亲开了一家糖果店,但真正吸引小阿西莫夫的,却是书报架上那些廉价的科幻杂志。

预言变成现实,徜徉未来宇宙……阿西莫夫脑海里,还有多少可能性?

父母并没有阻止孩子阅读这些低俗的科幻小说,因其始终是围绕“科学”展开的。从此阿西莫夫一只脚跨入了科幻的大门,11岁开始自己写小故事,19岁便有作品正式发表。

预言变成现实,徜徉未来宇宙……阿西莫夫脑海里,还有多少可能性?

年轻的阿西莫夫

约翰·坎贝尔可谓是阿西莫夫的伯乐,这位《惊险科幻小说》的主编一手塑造了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将阿西莫夫引入了科幻文学史的殿堂,两人也成为一生的挚友。

预言变成现实,徜徉未来宇宙……阿西莫夫脑海里,还有多少可能性?

或许年幼的他不曾想到,多年后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幻杂志《ASIMOV》会成为科幻迷的精神圣地,每年人工智能、科学前沿的顶尖专家以他的名义汇聚一堂、参加“伊萨克‧阿西莫夫辩论大会”(“Annual Isaac Asimov Panel Debate”),就最前沿的科技问题进行精彩纷呈的讨论,至今已连续举办了18年。

无数人追随着他的思想,引申出无限的可能性。大量的文学、影视在阿西莫夫的作品基础上创作出来,传为经典。

预言变成现实,徜徉未来宇宙……阿西莫夫脑海里,还有多少可能性?

预言变成现实,徜徉未来宇宙……阿西莫夫脑海里,还有多少可能性?

阿西莫夫辩论会现场

预言变成现实,徜徉未来宇宙……阿西莫夫脑海里,还有多少可能性?

阿西莫夫一生著作等身,相当高产。他的写作生涯横跨青少年至晚年,但其一生最重要的创作阶段、奠定其科幻小说史教父地位的重要作品,都集中涌现在上世纪五十年代。

预言变成现实,徜徉未来宇宙……阿西莫夫脑海里,还有多少可能性?

1950年,阿西莫夫第一部长篇小说《苍穹微石》(Pebble in the Sky)横空出世。同年,第二本短片小说集《我,机器人》(I, Robot)接着问世。次年,科幻小说史上最重量级的作品之一——《基地》诞生了。

预言变成现实,徜徉未来宇宙……阿西莫夫脑海里,还有多少可能性?

阿西莫夫第一部长篇小说《苍穹微石》(Pebble in the Sky)

接下来的五年里,阿西莫夫先后完成了多部长篇小说,形成了“基地系列”“银河帝国系列”的正传。 “基地系列”通常将处在同一架空宇宙的“机器人系列”和“银河帝国系列”包括进来,构成总计起14册长篇作品的“大基地系列”。

预言变成现实,徜徉未来宇宙……阿西莫夫脑海里,还有多少可能性?

“基地”系列三部曲

“基地”系列

“基地”讲述的是“未来的历史”——统治银河系达一万两千年之久的银河帝国,已经逐渐走向衰亡。只有一代心理史学家哈里·谢顿预见未来将会经历一段长达三万年、充满无知野蛮和战争的黑暗时期。

谢顿集合帝国中最优秀的科学家,来到银河边缘的一个荒凉行星建立起“基地”(Foundation),希望它能成为未来人类的灯塔。

预言变成现实,徜徉未来宇宙……阿西莫夫脑海里,还有多少可能性?

预言变成现实,徜徉未来宇宙……阿西莫夫脑海里,还有多少可能性?

预言变成现实,徜徉未来宇宙……阿西莫夫脑海里,还有多少可能性?

阿西莫夫宇宙体系放大图

上图可以看到:位于银河中心位置的Imperial有个小小的“Trantor”(川陀),正是银河帝国的首都行星

“银河帝国”系列

“银河帝国”系列与基地系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可视为相对独立的故事存在。故事描述了地球上诞生了首个会思考的机器人,人类在其帮助下迅速开启星际殖民运动,最终形成一个统治超过2500万行星、疆域横跨十万光年、总计数兆亿人口的庞大帝国——银河帝国。

然而,彼时尚年轻的心理史学家哈里·谢顿,毫无征兆地提出了第一个预言:已存在一万两千年之久的银河帝国,即将走向灭亡……

预言变成现实,徜徉未来宇宙……阿西莫夫脑海里,还有多少可能性?

预言变成现实,徜徉未来宇宙……阿西莫夫脑海里,还有多少可能性?

“银河帝国”系列的插图

“机器人”系列

“基地”与“银河帝国”系列充满了哲学思考、庞大的宇宙架构,而“机器人系列”则提出了人类与机器人共同生活的多种可能,充满了严谨又不失趣味的细节。

预言变成现实,徜徉未来宇宙……阿西莫夫脑海里,还有多少可能性?

智能家具、机械工具在当今社会已司空见惯。但早在六十多年前,阿西莫夫的笔下已出现过不少类似的场景:能陪伴孩子的机器朋友;能说话、听懂主人指令的汽车;与动物外表一样的仿生电子宠物……某种程度上来讲,阿西莫夫堪称是未来的预言家。

预言变成现实,徜徉未来宇宙……阿西莫夫脑海里,还有多少可能性?

预言变成现实,徜徉未来宇宙……阿西莫夫脑海里,还有多少可能性?

“数年前你能想象到的随身科技,就是把科幻小说放到口袋里”

但随着机器人、无人车的技术越发精湛,许多问题也渐渐出现。第一个获得公民身份的仿生人Sophie,以假乱真的程度让人有些惊恐;无人车驾驶屡屡出现车毁人亡的事故,表面上是技术不成熟所导致,本质上是否源于人们对机器的过度信赖?

预言变成现实,徜徉未来宇宙……阿西莫夫脑海里,还有多少可能性?

可想而知,人类对于机器人的追求不会有尽头。而阿西莫夫在数十年前就为人类指明了一个方向:

“一个完全依赖机器人的社会,由于极度单调无趣,或者说得更玄一点,失去了生存的意志,终究会变得孱弱、衰颓、没落而奄奄一息。(出自《基地》)”。

预言变成现实,徜徉未来宇宙……阿西莫夫脑海里,还有多少可能性?

伊萨克·阿西莫夫

(1920年1月2日-1992年4月6日)

预言变成现实,徜徉未来宇宙……阿西莫夫脑海里,还有多少可能性?

大师轶事

  • 阿西莫夫未满16岁便完成高中学业,1939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1948年回校取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1979年大学为表扬他的写作,晋升他为生物化学教授。

预言变成现实,徜徉未来宇宙……阿西莫夫脑海里,还有多少可能性?

  • 阿西莫夫出生在俄罗斯,但由于父母只使用意第绪语和英语沟通,所以他不会说俄语,但能讲流利的意第绪语跟英语。(意第绪语:德国犹太人使用的一种语言,全世界约有三百万人使用)

  • 毫不意外地,阿西莫夫是著名高智商人类协会——门萨协会的会员。

预言变成现实,徜徉未来宇宙……阿西莫夫脑海里,还有多少可能性?

  • 阿西莫夫也是一名历史爱好者。1960年代起,他写了14本大众历史作品,著名的有《希腊人大冒险》(The Greeks: A Great Adventure)、《罗马共和国》(The Roman Republic)、《罗马帝国》(The Roman Empire)、《埃及人》(The Egyptians)和《近东世界:千年历史》(The Near East: 10,000 Years of History)。

  • 二战后,阿西莫夫短暂地加入过美国陆军,服役九个月就光荣退伍。

预言变成现实,徜徉未来宇宙……阿西莫夫脑海里,还有多少可能性?

阿西莫夫与红颜知己、同为科幻作家的Janet Jeppson在一起,后者使他本就脆弱的原配婚姻摇摇欲坠

  • 阿西莫夫有嗜幽癖(并非幽闭恐惧症),在他的第三本自传中提到:小时候总想拿本杂志躲进纽约地铁站里,在轰隆隆的车声中感受极致的快乐。他也惧怕坐飞机,小说人物里常有惧飞症的阴影,比如伊利亚·贝莱(“机器人系列”的主要角色)。

预言变成现实,徜徉未来宇宙……阿西莫夫脑海里,还有多少可能性?

  • 阿西莫夫在第一本自传《In Memory Yet Green》里提到过一件关于其姓氏念法的趣事:

    “有一天我接到一封信,询问我的姓氏到底该怎么念,据说事关一场豪赌。我经常解释,把三个很简单的英文单词has、him、of放在一起,就成了‘has-him-of’。先用正常的速度念一遍,然后把两个‘h’拿掉再念一次,不就是‘Asimov’了吗!说真的,有那么困难吗?”

预言变成现实,徜徉未来宇宙……阿西莫夫脑海里,还有多少可能性?

本期互动

你最喜欢大师的哪部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