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奇遇:溫州這些橋,屢建屢毀,屢毀屢建

在2016年,一場颱風同時吹毀了泰順3座橋,這3座橋都是廊橋(三魁薛宅橋、筱村文重橋、文興橋)。這三座廊橋在2017年得以修復。

“廊橋”顧名思義,就是有屋簷的橋。在歷史上,這種橋被洪水沖塌,不在少數。廊橋幾乎都是全木結構的,廊橋建造過程中,不使用一顆釘子,而是利用橋身的重力、木塊與木塊之間的作用力支撐起來的。這樣的結構,註定它們最怕受到前後的衝擊力,一旦橋孔被衝破一個,整個橋身就會在瞬間坍塌。從整個浙南廊橋的保護情況來看,除去天氣因素,大部分廊橋無法得到持續的、定期的、全面的保護和維修。

城市奇遇:溫州這些橋,屢建屢毀,屢毀屢建

廊橋結構圖:在平臺上蓋橋屋,以木料、瓦片、磚塊等分量加壓,將各著力點壓緊實,越壓反而越牢固。

泰順是“廊橋之鄉”,境內保存完好的唐、宋、明、清代的木拱廊橋達30餘座。然而,“廊橋”這一稱謂泰順還是最近幾年才開始採用的。幾百年來,泰順人一直稱木拱廊橋為“蜈蚣橋”,實際上木拱橋並沒有“蜈蚣腳”。

城市奇遇:溫州這些橋,屢建屢毀,屢毀屢建

歷史上的泰順,村落分散,交通偏僻。人們出外行走十幾裡都難以見到人煙。按照泰順先祖們的“交通規劃”,在相隔一定里程的大路(石砌路)邊上,要建上一座供人歇腳的風雨亭。而橋上建造屋簷,不但可以保護木材建造的橋樑免受日照雨淋的侵蝕,而且起到風雨亭的作用。

同時,廊橋是當地鄉民休息、交流交易的場所。如北澗橋上一個個分割均勻的攤位,可想當年如溫州五馬街般繁榮的景象。橋頭形成一條小小的店鋪街,底層當店鋪,二層供主人居住,必定足租金最貴的地方。據當地的老人介紹,以前常常在北澗橋的橋頭上演木偶戲,而另一頭聚集上千觀眾。

泰順的廊橋數量之多、工藝之巧、造型之美以及與周邊環境之和諧,在世界橋樑史上堪稱一絕,是《清明上河圖》中虹橋結構的再現,座座廊橋如瑰寶般鑲嵌在群山之間。

北澗橋:世上最美麗的廊橋

城市奇遇:溫州這些橋,屢建屢毀,屢毀屢建

北澗橋,位於泗溪鎮下橋村,因跨北溪之上,故此得名,被譽為“世上最美麗的廊橋”。 該橋宮殿式重簷,結構精巧,造型古樸。始建於清康熙十三年(1675年),後經6次重修,至今容顏不改。橋長51.07米,寬5.39米,高11.22米. 橫跨北溪之上的北澗橋整體結構合理,氣勢如虹,橋屋灰瓦紅身,飛簷走獸,橋旁古樹掩映,橋下二水交匯。青山、碧水、虹橋、古樹,相互輝映,構成一幅迷人的風景畫。

溪東橋:北澗橋的“姐妹橋”

城市奇遇:溫州這些橋,屢建屢毀,屢毀屢建

溪東橋,位於泰順的泗溪鎮下橋村,為疊梁式木拱廊橋。始建於明隆慶四年。橋長41.7米,寬4.8米,淨跨25.7米,離水面約9.6米。處在“將軍逗獅”風水模式中的溪東橋,“虹氣臨虛,影搖波月”。橋拱上建有廊屋15間,當中幾間高起為樓閣。屋簷翼角飛挑,屋脊青龍繞虛,頗有吞雲吐霧之勢。此橋無橋墩,由粗木架成八字形伸臂木拱,頗為罕見

城市奇遇:溫州這些橋,屢建屢毀,屢毀屢建

劉宅橋:精巧別緻的木平橋

城市奇遇:溫州這些橋,屢建屢毀,屢毀屢建

劉宅橋位於三魁鎮劉宅村水尾,又名仙洞虹橋,建於明代永樂三年(1405年)。其為木平橋,二層重簷,是泰順眾多屋式木平橋中造型最為精巧別緻的一座。

同樂橋:泰順最年輕的廊橋

城市奇遇:溫州這些橋,屢建屢毀,屢毀屢建

同樂橋由廊橋活化石董直機建的。 橋總長34米,跨度23米,橋身高8米,寬5.2米,牛頭5.8米;廊屋分三層,廊屋較傳統更為美觀,共有三層鬥,且名目繁多,如蘭花鬥,四方鬥等形式,廊壁更是雕龍刻鳳。為傳承千年造橋術,再現古廊橋風韻,保持泰順以及浙閩山區木拱橋民間建造的純潔性和真實性,建造整個過程中禁止利用現代設備和方法,只用一把小小的墨斗和刀斧鑿鋸,不用一根鐵釘,全用木榫結構。

毓文橋:形同水中半月

城市奇遇:溫州這些橋,屢建屢毀,屢毀屢建

位於泰順西部的洲嶺鄉。始建於清,位於兩山缺口處,全長23米,高4米,單跨7.6米,有橋屋6間,三屋樓閣,二樓為文冒閣,系石拱木廊橋。拱卷青石築砌,呈半月狀,與周圍古松,溪水溶為一體,是現存造型最豐富優美的廊橋。

永慶橋:演繹內在美的木廊平橋

城市奇遇:溫州這些橋,屢建屢毀,屢毀屢建

永慶橋為伸臂式木廊橋,橋墩青石砌築,上置二層直角相交的挑梁木,面鋪行道橋板,有廊屋12間,明間為二層重簷樓閣,內設扶梯上下,屋面回翼角高翹,造型雅樸,是縣境內優美的古代木廊平橋。

仙居橋:古代木拱廊橋經典範例

城市奇遇:溫州這些橋,屢建屢毀,屢毀屢建

仙居橋位於仙居村水尾,距羅陽縣城二十公里,是泰順現存的木拱橋中跨金徑最大的。仙居橋始建於明景泰四年(1453年),歷史上多次被洪水沖毀,也多次重建。現在我們看見的仙居橋為康熙十二年(1673年)建造的,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城市奇遇:溫州這些橋,屢建屢毀,屢毀屢建

被洪水沖毀的三座橋

在2016年,泰順三座國寶級的廊橋被洪水沖毀,在2017年得以修復。他們分別是:

文興橋:獨行左右不對稱之美

城市奇遇:溫州這些橋,屢建屢毀,屢毀屢建

文興橋,位於泰順縣筱村鎮坑邊村,橫跨玉溪之上,全橋長40.2米,寬5米,單孔淨垮29.6米,距水面11.5米,為疊梁式木拱廊橋。該橋始建於輕咸豐七年(1857年) 興橋的的結構非常奇特,左右不對稱的結構使得該橋在泰順眾多廊橋中倍受關注。相傳當年建造該橋時的把墨師傅是金華人,他帶了一名當地的請難為徒。造橋時徒弟怕自己負責的一端不牢固,而加用了幾籮鐵釘,因此該橋橋身向少鐵釘的方向傾斜。

城市奇遇:溫州這些橋,屢建屢毀,屢毀屢建

文興橋修復現場

文重橋:溫恭如君子

城市奇遇:溫州這些橋,屢建屢毀,屢毀屢建

文重橋又名東洋橋,始建於清乾隆十年(1745年),屢建屢毀。沖毀前的文重橋建於民國10年(1921年),為伸臂梁木平廊橋。 石砌的橋墩架著園木鋪上木板而成,橋面一溜平直,橋廊是半開放式的,即迎風的一面全部封閉,另一面僅築有欄杆和橋裙,可以憑欄遠望。

橋身上沒有什麼過多裝飾,只剩古樸典雅,彷彿一幢民居,讓人感覺異常親切。

薛宅橋:世界橋樑史有他一席之地

城市奇遇:溫州這些橋,屢建屢毀,屢毀屢建

又稱錦溪橋,位於三魁鎮薛外村,始建於明正德七年(1512),後多次重建都毀於水患。沖毀前的薛宅橋建於清咸豐六年(1856),1988年列為泰順縣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此橋跨梁長而斜度大,橋頭坡度30多,是泰順縣內橋面坡度最大的木拱廊橋,造型古樸大氣,巍峨挺拔,已被載入《中國橋樑史話》,在世界橋樑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浙南的廊橋,是本土橋樑建築史的一個異數,也是一塊珍寶。這些廊橋如同一道道彩虹橫跨在清水小溪上,分不清是畫在景中,還是景在畫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