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最無能的兩位將軍是誰?

第一軍情

逃跑能手李景達,屢戰屢敗李景隆,這是古代的兩個;一槍不放張學良,長跑豬頭是劉峙,這是近現代的兩個。

一槍不放張學良——紈絝子弟數風流,大帥張作霖之子

張學良對國家和民族有功,東北易幟”,協助蔣介石完成形式上的全國統一,對國家有功;發動西安事變,促進聯合抗日,對民族有功。

張學良對國家和民族有過,而且是功不抵過。

張作霖是個硬骨頭,他被日本人炸死時,留給張學良的是高達5000萬的家族資產、包括25個步兵旅、6個騎兵旅、10個炮兵團,總兵力約30萬的陸軍,3000多人、21艘艦隻的海軍,3000多人、100餘架飛機的空軍,以及全國規模最大、遠東前三的瀋陽兵工廠。

與此同時,駐紮東北的日軍總兵力不足2萬人。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如果張學良下令拼命抵抗,完全可以抵抗一段時間,以便蔣介石方面做出應對和支援,絕不至於一敗塗地。

然而,張學良卻下令一槍不放,率領東北軍撤回關內,將東北拱手讓給日本人,一個男人的血性,一個軍人的天職,通通都被放棄,這難道不是民族罪人嗎?

張學良的決策既是沒膽,也是無能。美籍華人學者唐德剛曾經如此評價張學良:把個花花公子和政治家、軍事家分開來做,則民國史上實是車載斗量,沒啥稀奇;可是把這三種不同的行業,拼在一起,搞得三位一體,如魚得水,則學良之外,也就真的別無分店了。

長跑豬頭是劉峙——逃跑斂財真高手,蔣介石的心腹愛將

劉峙曾投筆從戎,又是黃埔畢業,軍事上卻很豬頭,他有幾個奇葩又耐人尋味的外號:北伐戰爭中的“福將”,中原大戰中的“常勝將軍”,抗日戰爭中的“長腿將軍”,解放戰爭中的“豬頭將軍”,還被稱為“斂錢司令”,足以說明一切。

首先是外戰外行,抗日戰爭中,被委任國民黨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二集團軍司令,結果在平漢路戰役,被日軍打的一潰千里,被自己人譏笑為長腿將軍。

其次是內戰內行,滄海戰役中,被蔣介石委任徐州剿總司令,這一任命舉贏得國軍反對和我軍歡迎,國軍將領邱清泉說“徐州乃南京的大門,應派一員虎將把守。不派一虎,也該派一狗看門,今派一隻豬,眼看大門會守不住”,解放軍動員口號更是“打到徐州去殺豬”!

不出意料的是,劉峙到任後不到1個月,國軍就全線垮臺,被解放軍徹底擊潰,劉峙早早逃跑,留下杜聿明兵團全殲,杜聿明被活捉,有力加速瞭解放戰爭進程,功勞可比劉伯承。

屢戰屢敗李景隆——老爹英雄兒軟蛋,名將李文忠之子

李景隆是明初名將李文忠之子,世襲了老爹的曹國公爵位,但老爹英雄兒軟蛋,戰場上所向無敵的李文忠卻生了一個不懂打仗的兒子,偏偏這個兒子還得到建文帝朱允炆的重用。

李景隆曾奉旨出京練兵,建文帝削藩時,他也出力甚多,後來朱棣不服削藩,發動靖難之役,李景隆被拜為大將軍,率軍征討。一開始,朱棣方面完全處於下風,南軍都督瞿能圍攻朱棣老巢北平,險些攻破張掖門,卻被李景隆所忌,只得撤兵,以致功敗垂成。

鄭村壩、白溝河一役,李景隆統帥數十萬大軍,對上朱棣的北軍,在佔據優勢的情況下被朱棣以少勝多,幫助朱棣成功實現逆轉,徹底扭轉雙方攻守形勢,後被建文帝奪職召回。

朱棣率軍突破防守,逼近南京,原本是一招冒險戰術,若南京固守城池,是可以擋住朱棣,甚至與趕來的軍隊裡應外合,擊潰朱棣的,但李景隆卻擅自打開金川門迎敵,致使南京失守。可以說,朱棣能夠靖難成功,李景隆絕對是第一功臣。

逃跑能手李景達——逃跑戰線屬第一,南唐中主李璟之弟

李景遂和李景隆看似親哥倆,實際卻差了幾百年。李景隆是明朝人,李景遂則是南唐人,但兩人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特別不擅長打仗,偏偏還被領導委以重任,最後敗光家底。

李景達是南唐烈祖李昪(也稱先主)四子,南唐中主李璟的弟弟,封齊王。後周顯德年間,周世宗柴榮率軍親征,與南唐爭奪淮南。兵強馬壯的後周佔據上風,不斷攻城略地,南唐不得已向後周求和卻被拒絕,李璟孤注一擲,派李景達掛帥,領六萬大軍渡江北上發動反擊。

當時的後周將領趙匡胤還沒什麼名氣,他正統率3000兵馬駐紮六合,李景達輕敵出戰,被趙匡胤以少勝多,斬殺1萬多人,李景達扔下大部隊,倉皇渡江返回南京。

李璟不知悔改,不久後又派李景達率軍5萬馳援壽州,柴榮命趙匡胤等將兵分三路,突襲南唐援軍,李景達再次大敗,再次倉皇逃跑,渡江返回南京,徹底辜負了李璟期望。

綜觀古今四位無能將軍,共同特點是懦弱又無能,但卻又都受到領導的信任和重用,其根本原因就在於他們不是領導的心腹親信就是領導的忠誠走狗。任人唯親而非賢,難怪他們的領導會失敗。


狄飛驚

其實並不想用最無能這個詞,只是有些人偏偏不是這塊料,卻坐在了那個位置,結果自然可想而知了。

舉個例子,宋徽宗趙佶,明明就是個出色的書法家,可偏偏坐在了北宋皇帝這個座位上,你讓他怎麼辦?



同樣的道理,一樣的可以用在本為的兩個主角身上。其一為張學良,其二為李景隆。

(一)、張學良

從某一方面來講,張學良於國家有功:

改旗易幟,讓中國名義上歸於統一;西安事變,促成了民族統一戰線。

從另一方面來講,張學良於民族有過:

918事變,張學良不放一槍一彈,導致日軍毫不費力的佔領東北。數十萬東北軍,面對2萬關東軍,如喪假之犬一般退出了東北。

東北的淪陷,不僅讓數以千萬計的東北民眾慘遭日寇蹂躪,更是讓讓日軍獲得了入侵中國的跳板,已經無數的資源。當日軍用掠奪的資源製成彈藥,傾瀉在中國軍人身上的時候,不知道張少帥心中是何感想。


別說是蔣介石讓張學良不抵抗的,老實說1931年蔣介石剛剛經歷中原大戰,根本指揮不動擁有數十萬軍隊的張學良。只是張學良,毫無主見,蔣介石不說話,便慌了神,慌慌張張的將軍隊撤出了東北。

想想衡陽會戰的方先覺將軍,以區區2萬不到的兵力,困守孤城,面對10萬日軍的進攻,整整堅持了47天。

想想常德保衛戰中的餘程萬將軍,以8000人馬,在常德城中阻擊了日軍一個師團數萬兵力,堅持了整整12天。

也許,張公子就適合生活在一個經濟富庶的和平年代,可以流連於煙花之地,縱享快樂人生。作為一個領兵作戰的將軍,不太適合他。



(二)、李景隆

李景隆只恨自己為什麼是李文忠之子,為什麼不是哪個地主家的公子哥。

靖難之役時,李景隆被朱允炆拜為大將軍,統帥55萬大軍,征伐造反的燕王朱棣。可以說,朱允炆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全部交給李景隆了。

李景隆也是夠義氣,55大軍輕輕鬆鬆就被朱棣給料理了,灰溜溜的給逃了回來,然後順便打開了南京城的大門,將朱棣給放了進來。

想想李景隆的父親李文忠,一身南征北戰,立下無數戰功,死後配享太廟,肖像掛在功臣廟裡,位次第三。要是他看到自己的兒子如此草包,恐怕九泉之下也會氣得吐血。


小鎮月明

在這裡我說兩位近代史中跟抗日戰爭有關的“無能”將軍,他們就是張學良和韓復渠,當然我這裡說的“無能”並不是指他們沒有什麼能力,能坐到那個位置上的人,誰也不是善茬、誰也不是憑空得來大位的,我這裡的無能主要表示的意思是在抗日上的“無能”。


張學良的人生以及九一八事變

張學良大家都很熟悉,有兩件大事貫徹了他的一生,第一件事就是不做絲毫抵抗地丟掉了東北,第二件事就是在西安和楊虎城聯手逼蔣介石抗日。

除此之外他的人生中也有幾件事情值得我們說一下:

比如在1928年他撤銷北洋旗幟換上青天白日旗為促進統一的大義,還有中原大戰期間等待時機,最後成為蔣介石贏得中原大戰的最後一根稻草,成為北中國之王的大業,這兩件事情無不說明張學良並不是一個簡單的人。

但是我們如果說到九一八事變,沒有一個人是會感到不憤慨的。

因為當時駐紮在東北的大軍有20來萬人,日本關東軍在東北只有3萬人,在日本試探性的攻打下,張學良選擇了一退再退,最終日本人在看到東北軍根本不還手後,猛力攻擊起了東北軍。

於是在日本人的猛烈攻擊下,張學良就在北京遙控著東北軍退出了山海關外,將東北留給了日本人。

把張作霖辛苦大半輩子在東北打造下的先進工業系統,以及龐大的兵工廠、炮工廠,還有積攢著多年的武器彈藥,還有200多架飛機都留給了日本人。

(東北炮工廠)

當時的東北是能自主生產大口徑重炮的,而蔣介石一直到抗日戰爭時期,遲遲都未能大規模生產出火炮,由此可見當時東北工業系統的發達。

張學良放棄東北的過錯

實際上張學良並不是真的想丟掉東北,他原本以為日本人只是隨便打一下而已,並不是真正的佔領東北。

所以他為了不跟日本人爆發衝突而讓日本人有真正爆發戰爭的口實,所以他選擇了退讓,他當時的想法是在風頭過後,請求國際列強的協調,然後就可以拿回自己的東北了。

但是最後是事實讓他失望,隨著九一八事變無可比擬的成功,東北徹底從他的手中丟掉了,日本人是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會將東北還給他的。

有很多人說日本軍隊的戰鬥力空前強大,3萬日本關東軍根本不是這麼20來萬懶散的東北軍可以抵擋的。

雙方的戰鬥力我們就不進行比較了,因為我以前分析過,如果要寫的話能寫一大段。

在我看來,戰鬥力根本不是為張學良洗脫的藉口,東北丟了就是丟了,這是無論如何都無法抹滅的事實。

張學良和蔣介石在九一八事變中的責任,以及張學良的軍閥身份

至於說蔣介石,他在這裡面是有著一定過錯的,他作為國家的統帥理應為守土貢獻一份力量,但是他因為深知日本工業水平的強大,所以選擇了對日本的侵略避而不見,在這裡面蔣介石的過錯也是無法掩蓋的。


不過總的來說,張學良仍然是要負主要的責任,因為他是東北的軍閥,東北是他的私產。

東北首先名義上的主人是張學良,最後才會是蔣介石。

就比如山西的閻錫山和廣西的李宗仁一樣,他們雖然都早早投靠蔣介石,併入了國民黨的系統中,但是在蔣介石想滲透進山西和廣西,削弱他們軍隊的時候,他們都怒而拿槍起,直接和蔣介石大戰了起來,在真正的利益面前,所有名義上的東西都是虛的。

從這些事情,我們可以看出軍閥和蔣介石之間的聯繫有多麼的薄弱,如果說是簡單的命令,他們是會執行的,但是如果涉及到根本的話,那就是沒得商量的事情了。

而有人說張學良是因為有蔣介石的命令才丟掉東北的,我們先不說有沒有這個命令,即便是有這個命令,以當時張學良的實力以及軍閥們和蔣介石之間的聯繫,他就必須得聽蔣介石的話嗎?

其實是不盡然的,說到底東北還是他的根本,不可能蔣介石一句話就能讓他說丟就丟的,軍隊和地盤可是軍閥們最重要的東西,如果張學良真的那麼聽蔣介石的話,為什麼不在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想侵吞他東北軍時,將整個東北軍全盤送給蔣介石?


所以在九一八事變中,張學良是負主要責任的,但是這也並不是說張學良是個一無是處的人。

他在九一八事變前後作出的不少事情也都是值得我們認可的,只不過九一八事變的過錯實在太大了,所以就導致了他的許多事蹟都被掩蓋,一直到了西安事變的大功之後張學良的形象才慢慢改變一些。


不過當時人們對西安事變的評價不太一樣,當時幾乎很多知識分子對張學良的此事都是保持討伐態度的。

因為雖然當時蔣介石還沒有對日本人宣戰,但很有人都知道蔣介石當時是在為戰爭做著籌備,只要再準備些時間,根本不需要張學良逼迫,蔣介石就會對日本人發動戰爭,所以很多人對張學良這件事情都不是很看好。

不過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西安事變畢竟是有功的。

10萬大軍撤出山東,不抗日的韓復榘

接下來我們說一下韓復渠,因為上面篇幅用得太多了,所以我們下面就簡單的說一下吧。

其實韓復渠在抗日戰爭前是很有能力的一名軍閥,他在北伐戰爭中是飛將軍,是第一個打到北平的人,由此可見軍事能力的不俗,在中原大戰後,他因為背叛馮玉祥被蔣介石冊封為了山東的軍政大員。


當時的山東很落後,但是在韓復渠數年的努力經營下,山東漸漸富足了起來,工業商業也很繁榮茂盛,在教育水平上也居當時各省前列。

在抗日戰爭爆發前,日本人向他拋出的橄欖枝時也被他斷然拒絕了,在抗日戰爭爆發初期,他也很是和日本人打了幾場硬仗,儼然就是一個抗日軍閥的好形象。

但是最後卻因為他和蔣介石爆發的矛盾,在衝突激化後,他公然以蔣介石丟掉國都南京為由將10萬大軍撤出了山東,導致了日本軍隊長驅直入佔領了山東,然後毫無障礙地向南侵略了起來。

雖然韓復渠有著這樣那樣的苦衷,但這絕對不是他不抗日的藉口,他丟掉山東的行為足以使他成為歷史的罪人,徹底地釘在恥辱柱上留待後人評說。

所以說如果從不抗日方面來看,張學良和韓復渠都絕對算得上是一名無能將軍,當然,每個人都是不簡單的,他們雖然在抗日上無能,但卻在別的方面都有著不俗的表現,這是不能一概貫之的,功是功過是過,我們不能因為功而掩蓋了他們犯下的過錯,我也不能因為過而忽略了他們曾經有過的功,這就是我的一點點看法。


孤客生

我推舉兩位:第一位,陸海空軍副司令:張學良;第二位,陸海空軍總司令:蔣介石!兩位司令,身居要職,但是在軍事上表現一般。



先說少帥張學良,不放一槍一彈,拱手將東北讓給了兩萬關東軍!雖有三十萬雄壯之師,中國最大兵工廠,最強空軍,最強海軍,卻不敢抵抗日軍。

想想淞滬抗戰,就發生在九一八事件半年後的1932年。當時,負責防衛上海的中國軍隊是蔣光鼐及蔡廷鍇指揮的粵軍的十九路軍。十九路軍同樣被命令不準抵抗,但是,粵軍是爺們,照樣打了!國民政府不僅不給十九路軍彈藥支援,之前還拖欠十九路軍600萬軍餉。但是,粵軍就是不撤退,拼死也要打!

整個淞滬抗戰,十九路軍加上張治中將軍部隊,共計五萬人;日軍7萬人,還有23艘戰艦和飛機支援。但是,十九路軍和第五軍,頂住了日本人的進攻!打贏了淞滬抗戰!不知道少帥對於"淞滬抗戰"有何感想。


再說蔣介石,不想抗日,就說要“攘外必先安內”;抗日失利,叫”以空間換取時間”。

視百姓生命為何物?蔣介石炸花園口,以水代兵,河南人民會永遠感謝他的。三年內戰,蔣介石八百萬軍隊被我黨消滅。只能跑到臺灣,搞沿海封鎖。


勇戰王聊歷史

很多人都在說“忠孝仁義”張漢卿,在這裡我給大家說幾句客觀之言。

第一,1930年9月18日,張學良揮師入關,成為中原大戰的最大贏家,任中華民國海陸空總司令,一時之間風頭無兩,此後又抽調東北軍征伐石友三,東北軍力空虛。

第二,從七七事變到1945年,整整八年,傾中華之全力,拋頭顱灑熱血,多少英雄豪傑葬身沙場,方換的今日之太平,不要被現在的抗日神劇所洗腦。

1928年6月,張作霖在瀋陽皇姑屯被炸死,張學良掌權東北,當時僅29歲。

31歲,在一群老謀深算的軍閥中,能成為中原大戰的最大贏家,這樣的人,其政治眼光和能力都不能說上是很差勁。

其次,抗日戰爭打得有多悲壯,我相信大家都應該清楚,僅靠一個張學良,能守得住東北嗎?日本關東軍入侵東北,就算張學良抵抗了,東北也是守不住的,不要想著所謂的援軍,中東路事件可謂是前車之鑑,而且到1936年了蔣介石還口口聲聲的說攘外必先安內呢。

而且,當時的關東軍,向來都是一群瘋子般的擴張,先斬後奏,九一八事變就連日本參謀部都不允許的行動。當然,不要以為張學良當時抵抗了日本人就不會進攻東北了。從張作霖慘死在皇姑屯,就已經決定了日本對東北從偷偷覬覦到顯露狼子野心。

因此,我們現在站在上帝視覺去口誅筆伐這個31歲的年輕人,是不是有些苛責了?

說到底,九一八事變誰的損失最大,無疑還是他張家的損失最大。

他並不是一個傻子,傻子不會成為中原大戰的最大贏家的,也不會讓張作霖在眾多子嗣中培養他為繼承人。

因此,張學良老年說,他當時不是不想抵抗,而是沒有想要,以為只是一次滋事挑釁,卻沒有想到九一八就這樣來了。

這句話,還是比較可信的。

東北軍力空虛,給予日本關東軍以可乘之機,而後張學良的判斷失誤,關東軍如同瘋子一般的擴張,最後釀成了九一八事變。

當然,這一切的一切,並不是你張漢卿一槍不發丟東北的理由。說到底,他瘋不瘋是你的事,而你作為東北少帥,守衛國土,抵禦外敵這是你的責任,你丟失了國土,那就是你的罪責了。

如果九一八事變,張漢卿都能洗白的話,那讓楊靖宇,馬占山將軍,情何以堪?

但是,說了這麼多,我只是希望,大家能對張學良這個人,多一點理性的思考,不要以現在的眼光看待當時的時局,才是對歷史最大的尊重。

最後,我認為,張漢卿,是一個志大才疏,德不配位的人。身為東北少帥,他並沒有承擔起東北少帥這份權利和這份責任的意志,算是一個懦夫,但是說是最無能的將軍,還是言重了些吧。

我們回到這個問題

其實,在我看來,最無能的將軍,這個問題很難評定。

紙上談兵的趙括算不算?

沒有三顧茅廬之前的劉備算不算?

草包將軍李景隆算不算?

逃跑將軍韓復渠算不算?

自古風雲多變幻,不以成敗論英雄。

在我看來,能在史書上留其名的人,一定是那個時代裡,算是很厲害的人啦。又何必非要以輸贏,來判定誰是英雄誰是狗熊呢?

英雄之前,也可能輸的很慘,狗熊之前,也可能輝煌勝利。

自古以來我們都喜歡蓋棺定論,可是人性複雜,又豈是一句好壞,一句英雄狗熊,就能一言以蔽之的?

不臉譜化的看待歷史上的人物,也算是對歷史的一種尊重吧。

以上。


木劍溫不勝

中國歷史上最無能的將軍當然是首推少帥張學良。

1928年12月,張學良在東北宣佈易幟後,麾下尚有40餘萬大軍,坐擁東北四省。但是張少帥沒有在東北整軍經武,積極防備日本人,而是先殺了東北軍重要人物,號稱北方小諸葛的楊宇霆,自毀長城。其後蔣馮閻中原大戰,張少帥又禁不起蔣介石的金錢和權力誘惑,命東北軍精銳入關幫助蔣介石打敗馮閻,並取得了京津地區。東北軍精銳大部入關,關外空虛,而張少帥又在北京城忙著花天酒地。以至於數百人的關東軍制造了一起摩擦事件就把少帥嚇得屁滾尿流,幾十萬大軍一槍不發,潰退到關內,將東北三千萬同胞丟給了日本人,最後美其名曰保存實力,實在是丟盡了中國人的臉。



能與張少帥一較高低的還屬明朝大將李文忠的兒子李景隆。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建文帝聞訊命李景隆率50萬大軍北上平叛。李景隆揮師圍攻北平城多日不下,結果被朱棣回師大敗。其後,李景隆與武定侯郭英等會師60萬再戰燕軍,結果在白溝河再次大敗,喪師數十萬,致使南軍無力北上平叛,奠定了建文帝的悲劇。建文四年,朱棣進圍南京,又是李景隆打開金川門投降燕軍,建文帝就此下落不明。


墨水2333

我們都很喜歡崇拜英雄,尤其是那些久經沙場而又經常取得勝利的著名人物,如衛青、霍去病、趙雲等等,感覺他們如同天神下凡一般,想想都感覺自己意氣風發,能指點江山了。可和這些常勝將軍相比,我國曆史上有兩個讓人感覺很窩囊的將軍,他們不但沒有取得過勝利,而且還是屢戰屢敗、屢敗屢戰。

第一位就是西漢著名的貳師將軍——李廣利,估計如果不是因為他的妹夫是漢武帝劉徹,就不知道要死多少回了。一個人沒有才能沒關係,但你不能沒有那本事還要往前衝,打仗是一名技術活,而且還需要很大的天賦。而我們的貳師將軍卻是創造了西漢將軍對敵的一個新高度:一個人打了敗仗沒關係,難能可貴的是打了一輩子的敗仗,最後還要投降敵方,估計漢武帝都氣的吐血了。

第二位就是明朝末年的楊嗣昌,此人不單是明朝的兵部尚書,而且還是一位詩人。估計是想學班超,棄文從武,結果事與願違。當後金大軍在東北鬧得翻天覆地的時候,這貨總督各路援軍,不知道是因為害怕還是什麼,帶領著裝備精良的明軍眼睜睜的看著後金軍燒殺搶掠而無動於衷。等到皇太極燒殺搶掠完後,他才率領著明軍尾隨皇太極“出境”,難怪皇太極都感覺不好意思,留下“百官莫送”的字樣。而且這位兵部尚書還有一項特殊的“技能”,那就是推卸責任,每次打了敗仗,他總是能找到找到一大堆理由,把罪責推卸到下面的官員身上,而他自己卻安然無恙。


第一軍情

身為統兵之將,最可恨即是面對外敵,做了逃跑將軍,葉志超與張學良在相隔三十幾年的歷史之中,一前一後的接力狂奔身影,永遠刻在中國人民的心頭。

公道來講,葉志超與張學良都立過戰功,之前也都打過很多大勝仗,面對外侮,並不是一味貪生怕死。尤其是葉志超,本是漢族,安徽草根出身,投入淮軍後,靠的就是一次次與太平軍、捻軍的交戰中的戰功積累,才逐漸走上了將軍崗位。

甲午年間,朝鮮東學黨起義,清廷應邀派兵鎮壓,葉志超率聶士成部2000多人走海路抵達牙山,在牙山戰場上,中日兩國的軍隊人數是3000比4000,中方軍隊人數並不處絕對劣勢,後來葉志超率部經過激戰,奪路撤回平壤,此時的清廷還是對葉志超十分看重的,任命他做所有派遣清軍的總統領。

葉志超所能節制的清朝派遣軍一共有20000人,駐守平壤的有15000人左右,與前來攻打平壤的日本軍隊數量16000餘人接近。在平壤一帶同時開戰的三大戰場上,清軍雖然付出極大代價,但基本上頂住了日軍的進攻勢頭。

由於日本軍隊攻擊平壤的後路安州,導致清軍軍心不穩,葉志超做出了錯誤的判斷,下令全線後撤,在後撤的過程中,軍中士氣低落,又遭遇日軍埋伏,遭到重創。

這就是後世人們所說的“葉志超狂奔500裡”,一路退回中國邊境的事蹟,清廷後來把葉志超判了斬監侯,後雖赦免,但葉志超沒幾年就鬱鬱而終。

中日甲午一戰後,就連清廷當初援助的朝鮮,其國內的報紙上都譏笑連連,號召朝鮮人奮起努力,也學日本人壯大自己,好去跟大清開戰,也分上幾億兩白銀,佔據個遼東半島什麼的,其國民態度,實是發人深省。

葉跑跑從此被定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日本人得寸進尺,勢力覆蓋了朝鮮半島,又步步為營的滲入中國東北,再經過了三十多年的積蓄力量,在1931年,又開始了下一次冒險歷程。

逃跑,如同接力棒的傳遞,是可以保持連續性的。

這一次他們的對手是張學良將軍。

張學良將軍手中的牌大概相當於兩王四個二,至少還帶著另兩個炸彈,當時的東北從軍事力量到經濟水平都是在中國國內無出其右:飛機有一二百架,大多數是從法國新訂購的新式戰機;海軍艦艇二十多艘,3萬多噸總排水量;坦克大炮等重武器在國內也是首屈一指,關鍵是東北的兵工廠自成體系,從重炮到機槍到子彈,都保持源源不斷的產出。

東北軍當時有40萬人,其中關內關外幾乎各佔一半,奉天的兵力在7、8萬左右,對手日本關東軍只有1萬餘人,加上鐵道守備隊等其他人民才能湊齊2萬餘人。單說一個北大營,8000餘名守軍卻在500多名日軍進攻下大部不經任何抵抗即行潰退。

張學良將軍晚年也承認,自己當年是誤判形勢,以為國際調解會阻擋日本人的腳步,但需知東三省100多萬平方公里國土的陷落並非一朝一夕,至少經過了四五個月的時間,這小半年中,他的誤判一個接著一個,當蔣介石、顧維鈞多次代表國府勸其固守錦州時,張學良也毅然撤退,堅決不抵抗。

張學良將軍的誤判,使得東北軍撤入關內,助長了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侵略戰爭的勇氣,使中華民族差點滑入危險的深淵。


歷來現實

在歷史上有常勝將軍、有戰無不勝的戰神,當然,在中國歷史上,總有那麼些人,幾乎逢戰必敗!俗話說,一個將軍打敗仗是家常便飯,但是一輩子打敗仗就難了!如果能夠做到,最無能將軍必然有他一席。

既然是兩位,那就古代和近代各舉一例。

西漢李廣利。

李廣利,漢武帝寵妃李夫人之兄,是昌邑哀王劉髆(bó)的舅舅。

雖然同為外戚,可李廣利比起之前的衛青、霍去病卻差了十萬八千里。衛青和霍去病兩位外戚統帥橫掃漠北,打得草原悍狼匈奴嗷嗷狂逃。

因為妹妹受寵,李廣利就這樣平步青雲,在衛青去世後接替了大將軍的職務。當時他面臨的是比衛青好的多的形勢,但是在這個歷史時刻,李廣利這位庸才粉墨登場,差點把漢匈戰爭的大好格局都賠進去。

二徵大宛,李廣利率六萬大軍出塞,屢戰屢敗,雖最後勉強迫使大宛投降,可漢軍的損失居然高達六分之五,這樣的"勝仗"居然還未讓漢武帝清醒。

之後三徵匈奴之戰,漢武帝壯志滿懷,一心要把匈奴趕盡殺絕,可李廣利實在讓他失望了。第一次徵匈奴,李廣利率三萬大軍在天山大戰右賢王,先勝後敗,被匈奴人重重圍困,險些腦袋搬家。

不過這次畢竟面對匈奴優勢兵力,還算情有可原,第二次徵匈奴,漢武帝動了血本,把二十一萬大軍交給李廣利,與匈奴單于10萬大軍在蒙古土拉河血戰。久戰不下後匆忙撤軍,靠著漢朝斷後部隊的殊死奮戰總算全身而退,可這次畢竟還算把部隊完整的帶回來,不算太丟人。

第三次徵匈奴李廣利率七萬精銳,在內蒙古杭愛山與匈奴決戰,先是打了個開門紅,迫使匈奴撤軍,可之後又被匈奴來了個反包圍,七萬大軍全軍覆沒,連李廣利本人也投降匈奴。

此戰使漢朝精銳幾乎損失殆盡,漢武帝不得不下輪臺詔,暫時停止了對匈奴的戰爭。可幸的是,漢朝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匈奴雖然三次挫敗李廣利,卻始終沒有改變漢匈戰爭的大格局。

不但打仗不行,李廣利的人品也著實有問題,此人打仗無謀,為官卻陰狠奸詐,實在是聰明用錯了地方。

他在任大將軍期間,勾結丞相劉屈髦(máo),結黨營私,陷害太子,直接造成了漢武帝末年的巫蠱之禍。作為將軍,他更是忌賢妒能,排斥異己,徵匈奴期間,坐視李陵孤軍被圍而不救,斷送了一個名將的前程,而自己最後也兵敗投降,可悲的是當漢奸也沒當好,投降沒多久就被匈奴重臣衛律陷害身死。

民國張學良

張學良對國家和民族當然還是有功的,東北易幟和西安事變都說明了他的作為,但他的功勞卻比不上他的過錯。

九一八事變是中華民族永遠的痛,這一天,以及接下來的短短三個月月,日本侵略軍如入無人之境,將東北全境輕鬆佔據,而造成這一切的原因,跟張學良不抵抗脫不了干係。

當時東北軍共有陸軍獨立步兵18個旅,獨立騎兵5旅,炮兵4團1營,工輜各一營,陸軍總兵力189,505人以上,槍支96,897枝。空軍4個大隊,飛機262架(這個空軍比南京也差不離)。海軍船艦約3萬噸。除此以外,東北還有中國最大的兵工廠,一旦開戰可快速生產武器。

而在對面,日軍在東北的正規軍僅為1.5萬餘人,即便加上在鄉軍人和警察等輔助部隊約1萬餘人,總兵力也才約2.7萬人。

兩萬多人對二十萬人,結果卻是東北軍跑的跑、投降的投降,除了馬占山部和長春駐軍有抵抗以外,再無聲息。

對於自己的拱手讓土,張學良自己的解釋是:“是我們東北軍自己選擇不抵抗的。我當時判斷日本人不會佔領全中國,我沒認清他們的侵略意圖,所以儘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給他們擴大戰事的藉口。”

平沙趣說歷史

中國歷史上最無能的將領是誰?這個可不好評價,如果放到古代,那麼袁紹可能算一個,坐擁七十萬大軍卻被曹操打敗,而且原因就是因為其本人過於剛愎自用。從民族角度來講,吳三桂也算是無能,面對李自成攻克北京,吳三桂居然是選擇投靠滿清來保自己的利益,全然沒有一點氣節可言。不過放到近代,那麼無疑就是唐生智了。

或許有人會說近代最無能的將領應該是張學良,因為當時面對區區數百關東軍,張學良居然下令不許反擊,導致北大營丟失。而後更是直接要求東北軍撤出東北,一槍未放丟了東三省。但是好歹張學良還是有一點魄力和能力的,比如東北易幟和西安事變,這些都是他能力的體現。

而唐生智其人為何無能,其無能就體現在他的那張嘴上。當時他去守南京時,他曾經向老蔣保證與南京共存亡,這使得南京守軍下定了必死的決心,城中民眾也沒有及時的撤離。這麼做的結局就是唐生智一跑,守軍軍心立刻就散了,整整十幾萬守軍,在沒有進行巷戰的情況下投降,被殘忍的日軍屠殺,整個南京城都被日軍血洗,只因為唐生智的突然逃跑。

本來南京城在淞滬會戰之後,就有人提議可以守,但是迫不得已的時候可以放棄。但是個別拍馬屁者卻表示南京必須守,而這時唐生智就被推出來了。其實如果唐生智不拍胸脯死守,或許可以事先叫民眾疏散,或者就不會下令把撤退用的船隻銷燬。這導致十幾萬守軍撤不出來,抵抗又沒人組織,所以說唐生智無能,沒有一點主見也敢出來領兵,害苦了南京軍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