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川縣:退耕還草生態好 養牛實現致富夢

呼和浩特日報訊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提到內蒙古,很多人想到的就是這樣的情景。

武川,這個呼和浩特地區的大農業縣如今也能看到這樣的草原景色——二份子鄉姚家村,連綿不斷的草坡像海浪一樣伸向了天際,成群的牛羊在草坡上悠然地咀嚼著青草……

數百年來,這片土地上農耕文化和遊牧文化不斷交流融合,農民們耕種土地的同時,也放牧著牛羊,農田和牧場交織在一起成了一幅獨特的半農半牧的田園風光。但是,相對乾旱寒冷的氣候和土地耕種的過度開發,讓這裡的田地不再肥沃,農民耕種的收成也越來越低。趕上大旱,姚家村的村民們便陷入了貧困的境地。

近年來,在綠色發展理念的指引下,武川縣委、縣政府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力度不斷加大,在全縣範圍內開展退耕還林、退耕還草工作,姚家村的部分耕地也實施了退耕還草。耕地變成了草場,農民們雖然拿到了退耕還草的補貼,但這還改變不了其貧困的狀況。為了能夠根除貧困,縣委、縣政府和有關包扶部門便想到了在這裡發展肉牛飼養產業。肉牛肉羊養殖業是武川縣近年來提出的“四條產業鏈”之一,也是針對武川中西部鄉鎮實際情況制定的產業發展規劃。二份子鄉臨近希拉穆仁草原,長期以來這裡的農民就有養殖業的傳統,發展肉牛肉羊養殖業在這裡有一定的基礎。那麼,是重點發展養牛,還是養羊,或是兩者並行呢?縣包扶負責人和姚家村村委會的幹部們認為,養羊雖然見效快,但是對草場的破壞也比較嚴重,養牛雖然見效慢,但是市場穩定,而且合理控制規模便不會對草場造成破壞。於是,從2015年開始,村委會開始在全村推動肉牛養殖業。

剛開始的時候,村委會給全村39戶貧困戶每戶補貼6400元購買基礎母牛,並且花費30萬元購買了3頭種公牛。2016年,村委會利用扶貧開發資金90萬元在村裡建設牛舍30套,為貧困戶們提供了集中圈舍飼養的基礎條件。三年下來,貧困戶們當初分到的基礎母牛產下的小牛,再加上後期追加資金購買的肉牛,現在全村已經有肉牛140多頭,平均每戶5頭左右。

劉廣龍從2015年開始養牛,從1頭基礎母牛發展到現在的7頭肉牛和12頭牛犢,資產已經超過8萬元。這期間他還流轉出去50多畝土地,每畝流轉費用100元,土地流轉的收入每年也有5000元。劉廣龍對自己的牛看管得格外細心,每一頭牛都是他的寶貝。3年來,他還沒有賣過一頭牛,他打算用這些牛擴大畜群,形成規模以後再開始銷售。劉廣龍是因種植土豆、莜麥趕上大旱導致欠收從而欠債陷入貧困,如今卻因養牛為自己積累下了一筆資產實現了穩定脫貧。

養了十幾頭牛,劉廣龍的飼養成本是否也很高呢?首先是飼料成本。在姚家村實現退耕還草以後,山坡草地的植被得到恢復,草坡上種植的大量優質牧草為村民們提供了養殖所需的飼料。其次,是圈舍問題。村委會建設的30套圈舍是免費提供給貧困戶使用的,而且在圈舍附近搭建了給牛飲水的水管、水槽等設備,這些也是免費的。同村的藺蘭柱說:“夏天放養不用喂料,冬天喂料也都是自己打的草,成本不高。縣裡政策好,我們養牛基本上沒什麼成本。”

藺蘭柱是因災致貧的貧困戶,夫妻倆現在養了5頭牛,他們今年打算賣掉兩頭1歲公牛,照現在的市價計算,這兩頭牛能賣1.7萬元。今年他家的母牛即將產下1頭牛犢,到明年預計還能再產3頭牛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