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川縣:“摘帽”的後山富起來了

武川縣位於大青山北麓,一直被稱為“老、邊、山、窮”的後山地區,2012年以來被列為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經過多年精準幫扶,終於在2019年4月18日摘掉了貧困縣的帽子。1月17日,北方新報正北方網記者跟隨2020年內蒙古網絡媒體“新春走基層”採訪團,見證了武川縣家家戶戶、各級單位為脫貧致富付出的努力。

張小仁勤勞致富

曾患鼻癌因病致貧,病情穩定後卻主動要求摘掉貧困帽子,不等不靠不要,靠養殖業勤勞致富……幾年來,依靠勤勞的雙手和政府幫扶,武川縣可鎮福如東小花以力更村民張小仁的日子越過越好。

1月17日,北方新報正北方網記者來到張小仁家,“勤勞脫貧示範戶”的牌匾格外醒目,走進院落,乾淨利落,羊圈裡擠了好多隻大肥羊。2016年危房改造後,張小仁住上了敞亮的新房,基本家電一應俱全。“這個村十年九旱,大家都比較貧困,2014年之後,國家扶貧力度加大,村裡有錢打井,95%的耕地成了水澆地,村民的日子終於好過了。”村書記郝樹平表示,由於沒有勞動能力,通過土地流轉,張小仁20多畝水澆地每年有6000元收入以及1000元糧食補貼,村裡還根據他的情況給評為貧困戶,採取社保兜底的方式納入低保,看病不再是負擔,補貼危房改造2萬餘元,還給老兩口安排了公益崗位,每月有固定收入。

“生活有了保障,但我不能等、靠、要,重體力活做不了,我還可以養羊,做點輕省活兒。”65歲的張小仁說,村幹部給他協調了良種公羊,幫他進行技術繁育,從起步的5只羊到現在的40多隻,張小仁的生活越來越好。說到高興處,他念起了順口溜:“國家政策真是好,幫我來把養殖搞,健康扶貧報銷高,致富不能等靠要!”

女強人返鄉養牛

門口垛滿飼料,圈裡100多頭牛悠閒吃草……武川縣可鎮福如東行政村的上魚得養殖專業合作社,是李俊輝返鄉創業的成果,也是她幫助鄉親們脫貧致富的一個夢。

2014年,李俊輝靠在生鐵行業積累的資金返鄉創業,進行肉牛養殖,至2015年,4990平方米的各類牛舍、2335平方米的辦公住宿區、2016平方米的機具庫和飼草料加工間等附屬用房全部建成。

從回收秸稈到租地種草,從為鄉親們創造就業機會到每年向村集體經濟組織分紅等等,李俊輝一直想帶動家鄉人一同致富。

“我還想擴大經營,把‘上魚得’綠色有機牛肉系列產品推進超市,並在牧場建設體驗店,配套建設養殖技術實訓基地。”李俊輝表示,帶動家鄉人一起致富,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記者瞭解到,福如東行政村以“黨支部+合作社”的模式,建成佔地60畝的蔬菜大棚,每年為農戶發放土地租金13800元,為村民提供就業機會50多個。

正式退出國家貧困縣

“夜已深,燈火未滅,平臺中最晚的駐村日記上傳在1時37分19秒,這麼晚還在工作,駐村工作隊的同志們你們辛苦了……”1月17日,記者在武川縣扶貧開發辦公室的精準扶貧大數據平臺看到,駐村幹部的工作動態、貧困戶的詳盡信息都一目瞭然,相關數據的統計分析也清晰明瞭。

點開一個貧困戶的頭像,根據平臺登記的信息,適合享有哪些幫扶政策的圖標自動點亮,從住房照片到幫扶資金賬目,全都精準無誤……記者瞭解到,在這個精準扶貧大數據平臺中,實時監控模塊對精準扶貧的主要數據進行實時動態監控,作戰指揮模塊包含幫扶措施、幫扶活動、幫扶地圖,扶貧對象模塊包括武川縣所有貧困戶的個人信息、生產生活條件、收入支出信息、“兩不愁、三保障”情況,幫扶工作模塊包含幫扶實績的記錄、幫扶日記上傳地點的監測等日常在線監督功能,扶貧政策模塊打破數據壁壘,實現多部門共同聯動,業務管理模塊承擔各項數據的錄入、校驗以及脫貧情況分析。截至目前,該平臺共蒐集貧困戶各項信息14652條、幫扶數據24124條,安全住房信息6900條,全縣幫扶單位數據120萬條、收入支出記錄100多萬條,總體數據體量達60萬兆以上。

“2012年武川縣被列為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人口6064戶13050人,經過多年全力攻堅、精準幫扶,2019年4月正式退出國貧縣。目前,武川縣未脫貧0戶,邊緣戶識別22戶47人,脫貧監測戶1戶4人。”武川縣副縣長張海濤表示,為破解產業扶貧難題,武川縣初步形成了“山地中藥材、平川食用菌、溝壑經濟林、坡地小雜糧、點上烏骨羊、面上優質薯”的扶貧產業格局,東部地區作為現代農牧業扶貧主戰場,以“特色化”發展模式為重點,深入推進綠色循環利用的生態模式,重點打造以馬鈴薯為主的設施農業產業化發展鏈,以肉羊為主的生態畜牧業產業化發展鏈,以食用菌、燕麥、蕎麥為主的多種保健食品產業發展鏈,以黃芪、黃芩為主的中藥材產業發展鏈4條產業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