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都是酒,為何命運卻相差那麼多

從2016年-2018年初,白酒股完成了超額收益的獲得,然而同樣是食品飲料板塊中的制酒行業,啤酒的走勢卻一直萎靡不振,不得不讓人感嘆,同樣都是酒,命運卻相差那麼多,茅臺年年漲價,據說生肖酒已經漲至3000元卻依然供不應求,而啤酒,這個行業被嘆息稱“利潤比紙片還要薄”,對比財務報表我們也不能發現其中的差異,貴州茅臺的淨利率是50%,重慶啤酒的淨利率只有10%左右,到底啤酒這些年都經歷了什麼變故?

同樣都是酒,為何命運卻相差那麼多

1900年是啤酒的導入期,釀造技術和設備主要依靠從國外引進,這個時期啤酒產品質量比較低,成本高,價格高,但是發展迅速。產業進入壁壘主要來自於技術壁壘和政策壁壘。進入80年代後,啤酒行業快速發展,中央設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啤酒開始由計劃生產轉向市場機制,政策鼓勵和進入障礙的進一步降低,大量企業湧入啤酒產業,各地區紛紛投資啤酒廠,企業數量和產量迅速擴張。2000年代,青島、華潤和燕京三大啤酒集團開始在全國進行大規模的資本圈地行動,拉開了全國市場戰略競爭和行業大整合進程,中小企業成為兼併、收購的對象,同時啤酒消費開始進入低增長時期。2002年以後,外資捲土重來,但是整個行業缺乏絕對的領導品牌,行業排名相互不服,格局不穩定,行業長期缺少真正地領導者,這也就意味著行業的定價權不掌握在廠商手裡。

2014-2017連續四年下滑,競爭激烈,但是對企業的考驗也真正開始,2015年華潤銷售收入超過青島啤酒,成為名副其實的行業第一名。在此階段行業龍頭競爭激烈,投資意願逐步回落,新增產能與併購意願下降。疊加成本上漲的壓力,部分企業率先開啟差異化的競爭,關廠行為開啟。部分區域競爭逐步變為理性,瘋狂的買店現象明顯下滑。

同樣都是酒,為何命運卻相差那麼多

而2017年至今呢?行業龍頭企業華潤、百威等轉為要利潤,縮減低端產品的廣告投放與促銷,產品結構有望不斷走高,今年初華潤、百威、青島、燕京、重慶啤酒相續提價,新一輪的成長週期開啟。近70%的省份老大老二座次已定,華潤第一的位置坐穩,而2018年的漲價也為各位投資者注入一針興奮劑,在原材料上漲、通貨膨脹、人力資本提升不斷提升的背景下,啤酒迫於多年的價格戰始終謹小慎微,不敢提價,此輪提價,是否意味著價格戰的結束,真正地利潤週期要來臨了呢?

這並不是不可能,目前我國啤酒前五大公司市場份額佔比超過 80%,市場格局基本穩定,五大公司繼續擴張份額的空間較小。但由於我國啤酒市場相對國外仍比較分散,導致國內啤酒公司淨利率水平較低,啤酒行業盈利能力有較大的改善空間。未來一旦五大啤酒公司出現整合併購,行業將會迎來盈利改善。並且,隨著啤酒消費的不斷升級,啤酒行業產品結構持續優化,毛利率也會穩步小幅上升。

對比白酒,啤酒這十年是有些悽慘,但是另一方面多年以來,在高端白酒的市場中,茅臺+五糧液的市佔率早就超過60%,格局穩定,目前也無人敢撼動茅臺的地位,一個優秀、有戰略眼光、穩定的行業領導者可以幫助維護整個行業的穩定,想想電視機和空調的對比,不也是一模一樣的境遇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