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活|青團植物記

乐活|青团植物记

清明節前後,是江南一帶的青團季。糯米粉摻合了清淡悠長的青草香氣,是這個季節最新鮮的饋贈。

乐活|青团植物记

前幾日路過某路口,沿著人行道蜿蜒延伸著井然有序的隊伍,非常莫名,在轉彎之後才發現,是某家傳統點心店買青團的長龍。為了這幾隻糰子,在時間就是金錢的現代都市,人們願意花上半個多小時甚至更久來排隊,也算是奇蹟。

青團之青

傳統意義上的青團,表皮的綠色來自於春天新生的野菜,將野菜絞碎與糯米摻合,如袁枚在《隨園食單》裡所載:“搗青草為汁,和粉作團,色如碧玉。”老式青團的內餡多用豆沙棗泥等,現在已經推陳出新,各種新奇的餡料都有。我感興趣的不是餡料,是那一團翠綠青色的由來。而這種好奇始於幾年前一次春山上的偶遇。

泥胡菜

春天的山,在我眼裡簡直就是一座寶庫,我非常喜歡登山挖草藥。同行的朋友一路尾隨著我,在我大驚小怪的歡呼聲中,帶著懵懂的表情。在她的世界裡,植物分為兩種,一種是菜,其它的統稱為草。她分不清各種草,聲稱各種植物葉子的性狀顏色都沒什麼區別。這種論調讓我異常氣憤,戲稱她為草盲,決定充分開發她的嗅覺以彌補她視覺的缺陷。

我採各種草讓她聞,就算她分不清魚腥草正面翠綠背面絳紫的顏色,那一聞難忘的特異魚腥味道想必也會留在她記憶深處好幾年吧!看上去和路邊野草沒什麼區別的薤白,揪幾根葉子碾碎了追著讓平時不吃蔥蒜的她感受一下濃烈的辛辣。

正在我們嘻嘻哈哈鬧著的時候,從山坡上飄然走下來一位提著野菜籃子的女子,終於遇到同好之人,趕緊上前攀談。她說家住在杭州城,每年清明前都會上山來採“青”,拿回去做青團。

探頭一看,是一種邊緣鋸齒狀貌似蒲公英的野草,問她叫什麼,她只說本地話裡叫“青”,不知道具體什麼名字。後來,經過仔細查找比對資料,我發現這種草有一個很鄉土的名字:“泥胡菜”,它有藥用價值,能夠清熱解毒,散結消腫,對痔瘡、癰腫疔瘡,乳癰、風疹瘙癢均有一定藥效,但是多在民俗中作為野菜食用,我並沒有在藥房發現它的身影。

乐活|青团植物记

採春天時令的野菜做成食品,既養眼又養身養心,做青團的思路如此清奇,勾起了我的濃厚興趣。從此,我遍訪大江南北同學親友,逢人便問家鄉哪裡、有沒有吃青團的風俗,用什麼野菜做。

幾年問下來,發現雖然因為地域不同,野菜的名稱五花八門,做成的食品名稱也有團、餅、糕等不同叫法,但所採的野菜品種除泥胡菜之外也就集中在那幾個。

鼠麴草

家鄉江西的朋友,小時候會到山上採一種軟綿綿的低矮野草,水煮以後和在糯米粉裡做青團,他說實在太想念家鄉媽媽做的青團,裡面有野菜的脈絡,口感比城裡賣的好太多。但經歷了離鄉求學、工作的十幾年,已經忘了那野菜叫什麼名字。根據他描述的性狀,我果斷搜出一張照片給他看,他只望了一眼就“啊”一下子驚呼起來,就是這個!你怎麼知道?

乐活|青团植物记

呵呵,這種植物,其實是出現在中藥房中的,然而將各地方言中的青團新鮮原材料與乾燥藥材聯繫起來可是費了我不少功夫。各種植物的特徵經過幾年的比對核實,光聽聽性狀描述就能猜個八九不離十了。

這種野菜在很多地方被稱為清明菜、棉菜等等。朋友小豹子住在四川山裡的縣城,那裡山清水秀,她一到春天就上山採野菜,還發照片給我看,撩撥得我心癢癢。有一張照片中就赫然出現這種軟綿綿的小草長滿山坡,開著嫩黃的小花。

連忙問她這東西當地叫什麼,她回答我叫“雀兒花”,還特地發來語音,用正宗四川話念給我聽。當地風俗在春季採集鮮嫩帶花蕾的雀兒花,摻合糯米粉做雀兒花粑,極具季節屬性,一定要趕在花蕾最鮮嫩的時候,等到花朵盛開之後,就太老了不堪食用。

其實,這種深受各地人們喜愛的野菜就是鼠麴草,也是我們中藥房中的佛耳

草,最適合風邪犯肺引起的咳喘,能鎮咳祛痰平喘,我曾經在中藥處方中寫它千百遍,在食物中遇見,當真算是舊友了。

乐活|青团植物记

藥材佛耳草

麥青

採訪家鄉江蘇的同事,說家裡的青團是用麥青汁做的。採新鮮翠綠的小麥苗,搗碎榨汁做青團。近年來,麥苗因富含維生素、蛋白質和礦物質而被人們追捧,被冠之以“綠色血液”的美名。

艾葉

更多的地方,將艾葉做青團。艾葉青團色澤濃綠,香氣襲人,米香草香中帶著微微的藥香,令人食指大動。嚴冬遺存的寒氣加上江南春雨,溼濁纏綿,用艾來做青團,正好是藥食兩用,智慧之舉。

艾是一種菊科植物,在我國很多地方都有野生資源。傳統意義上以湖北蘄艾和河南南陽出產的艾最為優質,但是我發現,上海本地所生的野生艾,葉片肥厚,氣味芳香,相比起來也絲毫不差。

乐活|青团植物记

春日,擇天氣晴好的日子,去郊區找一塊河邊荒地,仔細尋找,說不定可以找到。但寸土寸金,精耕細作之下,艾被當做雜草除掉,想找到必須費一番功夫。三月中下到四月初,正是艾草最鮮嫩的時候,用來食用最好,再晚一些到了端午節氣就藥味濃烈,吃起來沒那麼清香了。

在晴朗的陽光下,將最鮮嫩的艾草枝葉輕輕摘下,草汁將手指染綠,撲鼻而來辛香氣息。即使不做青團也沒關係,泡一杯艾草茶,在繚繞的蒸汽中品味一下最時令的味道,一樣令人喜悅。

艾葉經過反覆曬杵、捶打、粉碎,篩除雜質,得到軟細的艾絨。艾絨可以用來製作艾條,是灸法不能或缺的原料。

製作青團與清明及寒食節的習俗有關,最初用來做祭祀品。後來逐漸形成節令美食,時間一到,綠盈盈香噴噴的味道就如約而至。

無論那一團青色來自何種野菜或草藥,都帶著春天最美好的氣息,給與人們季節的恩賜,也慰藉勞苦的身心。

將時光、節令和自然生長的植物融入飲食,身心在自然中獲得能量與療愈,是多麼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