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參與共建之江實驗室背後,是全球企業引領基礎研究的大潮流

本週,之江實驗室正式在浙江杭州掛牌。這是一個備受業界關注的全新科研機構,不僅在於其獨特的架構體系,也就是由浙江省政府、浙大、阿里巴巴共同出資組建,更包括該實驗室研究的五大命題,包括未來網絡計算和系統、泛化人工智能、泛在信息安全、無障感知互聯、智能製造技術等五個方面,每個命題都是當下重大前沿基礎研究項目。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方面則是,作為互聯網公司的阿里巴巴,在其中扮演了哪些角色。根據官方通報的新聞稿,之江實驗室採用「一體+雙核+多點」的架構,其中的「雙核」就是浙江大學和阿里巴巴為核心,利用雙方在各自優勢領域的積累,圍繞上文提到的五大領域展開研究。

阿里參與共建之江實驗室背後,是全球企業引領基礎研究的大潮流

更進一步,結合該實驗室的高管「配置」,阿里巴巴在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據瞭解,之江實驗室採用理事會制度,由浙江省人民政府省長袁家軍擔任理事長,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是四名副理事長之一,阿里巴巴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任理事會成員。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藉助之江實驗室創新的機制和平臺,阿里巴巴正在成為相關技術基礎研究的推動者,這既是貫徹國家全局戰略,也是對技術創新規律的尊重,當然,也包括一點阿里巴巴的「私心」——正如馬雲在阿里巴巴 NASA 計劃發佈會上所言,阿里巴巴未來 20 年的遠景是構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這個經濟體必然是建立在新技術設施之上.....

1. 全球都在鼓勵企業參與基礎研究創新

1958 年,也就在「人工智能」一詞誕生兩年後,美國國防部組建了高級研究計劃局(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簡稱 DARPA。這個所謂的「行政機構」成為冷戰時期美國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得以快速發展的重要引擎,依託於冷戰的戰略需要,DARPA 通過資金、政策等多種方式孵化出了多個技術成果,比如目前我們熟知的無人機、自動駕駛和人形機器人,都是來自 DARPA 的孵化。

阿里參與共建之江實驗室背後,是全球企業引領基礎研究的大潮流

經濟學家 Mariana Mazzucato 曾在 2013 年的 TED 演講中指出:很長一段時間內,政府都是基礎研究的最大貢獻者。她列舉了 iPhone 上的多種技術,其實都來自於政府所推動的基礎研究,比如 GPS 來自美國軍方、網絡技術和 Siri 都來自 DARPA 的資助。

換句話說,信息技術的諸多偉大發明都是政府所推動的。

但過去幾年,技術創新的驅動力已經轉移到科技企業中,這其中,尤以站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研究前沿的互聯網公司為代表。以美國為例,如果說過往基於移動通訊技術的貝爾實驗室帶動了信息傳輸革命,那麼硅谷互聯網巨頭則在加快將美國帶入信息智能革命潮流,這從特朗普頻繁召開硅谷公司巨頭參與的白宮科技峰會可見一斑。

中國也不例外。今年 3 月,科技部、教育部等印發了《“十三五”國家基礎研究專項規劃》,在肯定基礎研究取得不錯成績的基礎上,提出加強基礎研究的保證措施,其中就強調:「引導有條件的企業特別是大中型企業和企業化轉制院所重視並開展基礎研究..... 在企業內與高校、院所建立聯合實驗室,圍繞自主創新能力建設,開展基礎性、前沿性創新研究」

該規劃也進一步明確了各地應因地制宜地展開區域基礎研究探索,「......圍繞區域發展的實際需求和在資源、產業等方面的優勢研究確定基礎研究發展模式和路線......結合國家目標、行業發展方向和區域創新發展需求,開展有特色和優勢的基礎研究,提升行業未來競爭力、公共服務水平和區域創新能力。」

這也構成了之江實驗室掛牌的時代背景。在杭州,依託阿里巴巴的輻射效應,形成對於電子商務、大數據、雲計算等領域的多個產業鏈。更重要的是,阿里巴巴的光環效應,吸引了一大批海內外的人才加盟,這一切都讓杭州具備了很多地方所不具備的地方特色。

早在今年 8 月,根據《浙江日報》的報道,浙江省省長袁家軍在科技部與省政府工作會商會議上就之江實驗室的定位,即「推進以創建之江實驗室為核心的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建設,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信息經濟科創中心」。這個科創中心既有阿里巴巴這樣的巨頭,也有國家重點院校浙江大學以及諸多科技小微企業,而之江實驗室在其中的作用則是基礎研究驅動者、賦能者。

更重要的一點,相比於過往專注基礎研究的高校實驗室或政府實驗室,之江實驗室這樣的創新之處又在哪裡呢?

2. 企業才是基礎研究取得突破的重要變量

正如上文所言,引領技術創新的美國,在基礎研究領域是通過政府(軍方)的資金、政策引導支持,開創了眾多影響深遠的技術。另一方面,幾乎一手締造了信息革命重要技術的貝爾實驗室,則開創了所謂「民用技術創新」的先河,這個曾經誕生 8 位諾獎得主的實驗室,誕生過支撐射電天文學(想想貴州的那個天文望遠鏡)的經典噪聲技術、現代半導體基礎技術晶體管、現代通訊技術光纖通訊、通信衛星等等,當然還不能錯過克勞德·香農的信息論,這一基礎理論奠定了信息技術革命的基石。

相對而言,考慮到政府在資金上的天然優勢,隸屬於AT&T 的貝爾實驗室更具參考價值,其成功的因素不僅在於人才和資金,更重要的是該實驗室的基礎研究突破能夠通過 AT&T 這樣(曾經)的巨無霸企業得以應用,這使得這些新技術真正走出了實驗室,接收到實戰檢驗,同時也造福了全人類。

因此,貝爾實驗室成功的核心變量就是技術的落地輸出,恰好,之江實驗室也具有這樣的變量。

去年 10 月的阿里云云棲大會上,馬雲公開表示,未來 20 年,電子商務將消失。這是對以電子商務起家的阿里巴巴最大的顛覆,而從阿里巴巴現在的業務組成來看,儘管電子商務依然貢獻了超過五成的收入,但依託新技術的新業務,比如阿里雲業務正在成為阿里巴巴新的增長引擎。

阿里巴巴 CTO 張建鋒曾半開玩笑地說:阿里巴巴商業上太成功,以至於讓大家忘記了技術上的成功。

阿里參與共建之江實驗室背後,是全球企業引領基礎研究的大潮流

張建鋒所言的「技術成功」也呼應了快速成長的阿里雲,如今,阿里雲已成為國內公有云市場毫無爭議的頭名,並加速了國際化步伐,公開資料顯示,阿里雲在全球擁有 14 個數據中心,也是全球第四大公有云服務商。

更重要的是,阿里雲在人工智能領域的諸多創新。先是推出人工智能技術平臺 ET 大腦,然後基於城市、製造、醫療、環境等領域推出不同的「行業大腦」,這些「行業大腦」已經在多個地區、行業裡得到實施,比如杭州的「城市大腦」,就在提升杭州城市交通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上月,「城市大腦」也落地澳門特別行政區。

但這還不夠,畢竟,上述所謂的人工智能應用還停留垂直領域,如何推進通用(泛)人工智能的研究?如何讓基於 ET 的「工業大腦」具備更普遍的應用場景?這些挑戰同樣也是行業發展的長期挑戰,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解決,需要從底層技術入手,在基礎研究上花大力氣、下苦功夫才能實現,這也讓之江實驗室未來的基礎研究有了用武之地。

阿里參與共建之江實驗室背後,是全球企業引領基礎研究的大潮流

從這個意義上說,阿里巴巴的參與不僅能直接帶動之江實驗室的技術落地,還能在基礎研發上提供足夠的技術支持,比如泛化人工智能的研究,不管是採用哪種算法訓練機器模型,倘若沒有足夠多的數據也無法帶來算法提升,而數據恰好是阿里巴巴手中的利器;再比如對於未來網絡計算的探索,阿里巴巴過往近 20 年的電商、雲的探索,形成了一個成熟完善的網絡架構,在此基礎上的研究可以大大提升研發效率。

3. 企業的「公心」和「私心」

紅極一時的貝爾實驗室曾是 AT&T 創新的源泉,卻又隨著電信業的盛極而衰開始沒落。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自貝爾實驗室後,鮮有僅依靠企業內部的實驗室可以帶來真正的基礎技術突破,這一方面是因為技術發展已經進入複雜的攻堅階段,需要社會多個層面的參與,另一方面則是,企業不可能毫無顧忌地投入基礎研究。

從這個角度來說,隨著技術革命的不斷演進,大公司們也在考慮商業利益之外,通過與政府、高校的共同努力,實現技術對全社會的賦能。Google、Facebook 與美國多個高校和高校教授團隊的合作,也是致力於將基礎研究放在這樣的合作實驗室裡。與美國的合作實驗室架構不同,之江實驗室搭建了政府、企業、高校的「鐵三角」平臺,考慮中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效率,之江實驗室的想象空間還有很大的餘地。

阿里參與共建之江實驗室背後,是全球企業引領基礎研究的大潮流

最後,則不得不提一點企業的「私心」。當企業圍繞應用場景的研發逐步趨同,基礎研究的突破正在構成企業新的競爭力。以此次參與之將實驗室的阿里巴巴為例,今年 3 月,阿里巴巴啟動 NASA 計劃,這是一個致力於打造可支撐未來 20 年發展的雄偉計劃,聚焦機器學習、芯片、物聯網、生物識別等核心領域,這些領域看似已經有不錯的進展,比如機器學習帶來的進步讓人臉識別越來越精確,但離真正無縫的體驗還有不小的差距,唯一能縮小差距的辦法就是依靠底層技術研究的突破。

這半年以來,NASA 計劃發展迅速,技術層面,量子計算機、全浸沒液冷服務器等領域實現突破;人才層面,吸引了亞馬遜最高級別華人科學家任小楓、南洋理工大學教授王剛等人加盟。此次共建之江實驗室,也將是 NASA 計劃構建開放協同學術生態的一部分。

一個可以肯定的事實,企業的競爭,特別是互聯網、科技企業的競爭,從拼市場到拼資金,現在已經進入到拼基礎研究能力的階段,這是全球任何大企業都無法規避的選擇。與以往任何一個戰役一樣,速度都是決勝的要素之一,在阿里巴巴率先入場後,到底能帶來怎樣的先發優勢,不妨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