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王鳳雅事件”反轉 五點因素影響輿情態勢

【輿情事件】

1. 自媒體文章刷屏 “詐捐”“重男輕女”等戳中公眾痛點

輿情爆發當天,微博話題“#王鳳雅去世#”一度佔領熱搜榜第5位,討論量達33萬次。知乎平臺中圍繞此事的討論中,一條“全家人都盼著你死是種什麼樣的體驗?”的回答獲贊2.3萬次。以此事為藍本的漫畫《“救我……”3歲女嬰正在等待被父母拖死!》也在網絡中瘋轉。網民紛紛留言表示憤怒,認為王鳳雅父母涉嫌詐騙罪、遺棄罪等,應受到法律制裁,並呼籲警方介入調查。此外,有關兒童保護、網絡善款監管及相關法律完善的討論也逐漸增多。

2. 媒體持續跟進報道 各方回應令輿論出現反轉

3. 家屬頻繁發聲 輿論深入反思諸多話題

5月26日起至29日,《新京報》局面欄目、《法制晚報》、界面新聞等媒體繼續圍繞該事件展開深入、跟進式報道,家屬接受多家媒體採訪,回應“詐捐”“虐待”“棄療”等關鍵質疑,並提出愛心志願者在幫助過程中存在問題,以致家屬對他們逐漸失去信任,不願意再接受幫助。此外,據媒體報道,涉事的上海大樹公益服務中心多個捐款項目於25日晚被暫停,引發部分患兒家屬擔憂。最早發出質疑的“@作家陳嵐”發微博向王鳳雅家人道歉,但家屬均表示不接受,將依法維權,如協商無果將起訴參與炒作的相關人等。

【輿論觀察】

1. 探討網絡眾籌平臺及個人募捐行為的規範問題

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規範平臺責任

探索合理監督網絡募捐的手段

2. 探討事件相關各方的法律責任

家屬是否涉嫌遺棄罪

自媒體是否應承擔造謠責任

平臺是否需承擔詐捐等情形的法律責任

3. 其他話題

部分輿論認為,導致鳳雅死亡的原因在於其家庭所處的農村階層,因學識和貧窮而產生“順應命運”的價值觀;而之所以出現反轉,也是愛心人士對其家庭生活的困境缺少理解。如“@丁香醫生”在《王鳳雅之死:農村家庭殘酷物語》一文指出,楊美芹做的每一步選擇,在違背所謂現代社會的很多規則之外,更多是囿於她對疾病的無知與貧窮;網民“@西窗隨記”指出,在這個悲劇中最不能原諒的就是“何不食肉糜”式的指責。但也有觀點認為,認識侷限並不能使王鳳雅家屬免於批判,如時評人“西坡”認為,“理解農村不等於默然接受王鳳雅的命運,我們不能因為現實的困境而否認理想是值得追求的”。

【輿情解析】

1. 多話題裹挾輿論推高輿情熱度

“王鳳雅事件”之所以引發輿論高度關注,是因為其中涉及的網絡愛心捐助、慈善公益監管等多個話題都擊中了輿論痛點,並與農村重男輕女傳統觀、虐待孩子等道德倫理等話題相裹挾,引發公眾一致憤慨。輿情爆發時,有關王鳳雅患病狀態的照片、抨擊其家屬的文章在網絡瘋傳,迅速激起網民同情。此後,媒體、網民、專業人士不斷圍繞著王鳳雅家人應承擔的法律責任、公益平臺籌款監管義務等話題展開討論。隨著真相逐漸清晰,主流輿論從對王鳳雅家人的批評轉向了對散播不實信息者的批評以及對當前媒體環境的反思。可以說,這次事件引發的網絡大討論,不論是議題的廣泛性還是深刻性,都比以往同類議題明顯複雜,所催生的討論熱情也刺激著輿情熱度居高不下。

2. 網絡慈善事件透支社會信任引發群體焦慮

隨著互聯網的興起,作為一種新興捐贈模式,網絡募捐因其便捷性、高效性已越來越成為公眾慈善捐款的重要渠道,讓社會上愛心人士的善心善舉更有處安放。然而近年來,疑似網絡“騙捐”“詐捐”事件頻發卻不斷讓公眾的愛心透支。從2016年的“羅一笑事件”“李小璐詐捐門”,到2017年的善款去向遭質疑的“一元購畫”活動,再到今年的楊冪詐捐事件,屢屢曝光的負面新聞已經在捐助者和受捐者之間形成了隔閡,加深了公眾對網絡慈善信息真實性的焦慮。正是基於此背景,“王鳳雅事件”就像是一個導火索,迅速點燃了網民對善心被利用、善款被挪用的強烈擔憂和反感。

……

(全文閱讀請參見《政法輿情》2018年第19期)

法制網輿情監測中心 李倩 王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