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o小黃車聯合創始人於信怒懟虎嗅報道,你怎麼看?

鴨一嘴

而ofo聯合創始人之所以予以否認,或許是基於商業層面的考慮。畢竟現在的ofo處於陣痛之際,如果再有媒體推波助瀾,ofo或許比業界預期更快的時間倒下。那麼,雙方到底誰在說真話,誰又在說謊呢?

不妨先從之前發生的事情捋一捋。早在今年5月15日,南華早報就發佈消息稱,戴威已拒絕了滴滴方面的潛在收購要約,並號召公司員工“戰鬥到底”。這或許是因為戴威看到摩拜在被美團收購後CEO王曉峰被換下,因此不想喪失主動權和獨立權。認為戴威,“不被大公司、股東控制,保持獨立發展”是第一要務,其餘的一切業務規劃均要為其讓位。

但當時的ofo已經非常“窘迫”了,不僅有數十億欠款,還始終未能找到真正的盈利模式。為了尋找突破口,ofo甚至在5月下旬推出車身商業廣告、App開屏廣告。但很顯然這樣的舉措短期內可能見不到太大成效,不足以彌補之前的“燒錢黑洞”。

在拒絕了滴滴的潛在要約後,業內有能力、有意願收購ofo的巨頭、獨角獸顯然已經寥寥無幾。為此,ofo必然要展開自救。就像魅族當時為了自救對公司架構進行大刀闊斧的改動一樣,ofo也是如此,希望能通過新鮮血液來讓自身實現“新生”。

此外,裁員也是“開源節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裁員之後能夠壓縮成本,降低運營壓力,或許能夠讓ofo有了喘息的機會。尤其是海外部門的解散,不僅能減少資金的投入,還能讓ofo更專注於國內市場。

當然,真正的是非對錯目前尚不清楚。或許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多的消息將曝光出來。屆時,究竟是誰站在懸崖邊上或是發佈了不實報道,我們就能夠有著更深入的瞭解。


科技新發現

按理說,作為一家企業的聯合創始人,如果企業被造謠而產生負面影響,合理的做法應該是擺出確切的證據,並追究造謠方的法律責任。這樣不僅可以修復市場和資本方對企業的信任,也是殺一儆百,警示其他媒體不造謠。

嗯,如果真的是造謠,一個企業的聯合創始人應該這麼做。但於信沒有。


於信在朋友圈說了什麼呢?

三個點:一是質疑報道把COO和PRD寫成主管;二是強調ofo在新加坡的營收比;三是反駁關於大面積裁員的傳言。

第二點,於信說ofo在新加坡的營收比某些友商的全量營收都高,既沒公佈新加坡營收數據,也沒說明“友商”指誰,這麼模糊的話,其實說了是沒意義的。

第三點,於信自己都說了這個問題難以反駁,只說了讓獵頭公司再等等,無實質性話語。

總的來說,於信這番所謂的“怒懟”,其實並沒有一點實質性的東西來支撐,但為了面子,還是要硬撐,硬找點話來說。

感覺就是,“我不知道怎麼反駁你,但我就是不服”。


我們不以謠傳謠了,畢竟無論報道寫得再真實,在沒有確鑿證據之前,我們都不能認定這些事情就是真的。

但我說幾個客觀存在的東西:

1、ofo取消了原本在全國20個城市的芝麻信用免押金活動,全國僅剩下廣州、深圳、上海、杭州、廈門可以免押金,其他城市恢復199元的押金。這不僅說明ofo真的沒錢了,急需現金流,而且也證明了一件事:共享單車企業會使用用戶的押金去進行資金運作,從而盈利,這個問題可是之前眾多共享單車企業極力否認的,如今不攻自破。

2、ofo自今年3月5日起,先後兩次將單車資產作為動產資產抵押給兩家阿里系的公司,兩次抵押共獲得債權17.66億元。

3、從5月下旬開始,ofo發動內部全體員工售賣車身廣告和開屏廣告,這應該是第一個打車身廣告的共享單車了。ofo的開屏廣告都是一些完全沒有名氣的公司,可以看得出ofo有多缺錢了。


共享單車是個典型的資本集中型行業,需要有源源不斷的資金投入共享單車的生產、維護和運營。而如今我們國內的共享單車行業,還沒有一套清晰的盈利和財務制度,都還處於擴張和搶佔市場的階段,在這種情況下,融資對於共享單車企業來講,基本就是生存的基本條件。

ofo曾經是市場的絕對寵兒,與摩拜單車一起,平分國內共享單車的天下。後來,摩拜單車被美團全資收購,ofo的戴威為了不失去控制權,拒絕了滴滴和阿里的進一步入資控股,從而與阿里和滴滴交惡,如今的阿里和滴滴也各自有了自己的共享單車品牌——哈羅和青桔。

目前ofo的處境十分尷尬,自己囊中羞澀,又不肯放下身段和控制權。但這不能怪戴威把ofo帶入絕境,每個創業者都有自己的性格和理想,我相信不管是摩拜的胡煒瑋還是ofo的戴威,都是一心想把這兩家企業做得偉大。只是創業離不開資本,資本市場又是異常地錯綜複雜,許多強大的力量在角力,很多時候都是純粹的利益追逐,企業的很多事情,都不是創業者自己能決定的。

胡煒瑋在摩拜賣身美團後說,資本把你無限捧高,但遲早都要還。胡煒瑋把摩拜還給資本市場了,而戴威更像是孤獨的船長,無論ofo輝煌還是落寞,都要獨自堅守到底。

希望ofo能挺過這一關吧,過了這一關,或許,前路風光好。


我是悟空問答的簽約作者,互聯網問答專家,每天發表關於科技、互聯網的深度觀點,有興趣的趕緊來關注一波~



科技扯談官

2.ofo裁員或許是真的,共享單車日子不好過。不過,俗語說得好,“蒼蠅不叮無縫蛋”。相對於ofo來說,共享單車似乎已經並非是一門好生意了。此前ofo上線了車身廣告,開啟了商業模式探索,這其實是一種無奈之舉。共享單車燒錢嚴重,但長期缺乏盈利模式,短時間大範圍擴張,顯然已經種下了惡果。大裁員對於任何一家共享單車來說,都是面臨的不爭事實。摩拜被收購,小藍、奇酷等破產,都說明了共享單車未來的日子越來越難熬了。


科技公司價值

樹欲靜而風不止。

現在這個階段正是單車騎行需求全年高峰期,這個時候出現小黃車運營的報道,難免會引發不少用戶恐慌。

當然,從共享單車企業來看,由於此前拼投放、圈用戶、比燒錢,使得大多數平臺的資金週轉中入少出多,如果融資資金減緩或減量進入,勢必會增加平臺或企業的資金週轉難度。

在融資不暢或估值過高的背景下,企業或平臺採取減員增效(控制支出)、推廣整合營銷方案(增加收入),原本是理性經營的必然選擇。

只是由於共享單車積聚了大量用戶的押金資金,在沒有明確實現專款專用的背景下,每一次負面信息的傳播,都會引發一些風險敏感用戶選擇退押金棄車不騎。

正所謂成也押金、敗也押金。

不過,不論是摩拜,還是ofo,抑或最近炒作勢頭較猛的哈羅單車,迴歸理性經營原本是大勢所趨,如果在大家迴歸理性過程中還採取一些不正當競爭的手段,可能有違商業道德,並且對廣大單車用戶的也會造成信任傷害。

當然,對於類似ofo小黃車來說,也確實需要拿出一些有效措施,提振用戶信心,讓經營正常運轉下面,而不是陷入“傳謠、闢謠、傳新謠、闢新謠”的惡性循環中。


李俊慧

今天,一家科技媒體報道了ofo大裁員、高管出走的消息,與此前的類似傳言不同,這則報道有板有眼,細節、數據、人名、信源,一應俱全。從標題名稱《小黃車快黃了》來看,不可謂不犀利,也十分符合這家科技媒體一貫的霹靂作風。

ofo聯合創始人於信在朋友圈對此新聞進行了回應,表示相關消息是無稽之談、背後有人推動。很多公司在面對對公司不利的傳言時,要麼不回應,要麼態度強硬地回應——既然是謠言自然應該追究造謠和傳謠者責任,否則就很沒底氣。而於信態度卻很溫和,甚至想要跟這家媒體的負責人約飯,從這一點可以猜測,對應的報道或許有出入,但不是憑空想象:ofo正在收縮或者說優化。

ofo經有過不少選擇,滴滴拋出了橄欖枝,阿里曾有意接盤,然而,都被戴威給否了。

滴滴雖然上線了自有共享單車平臺,且擁有青桔和小藍車兩個自有平臺,但對於目前在市場上可與摩拜單車爭雄的ofo還是有收編之意的。然而,戴威也拒絕了滴滴的橄欖枝。上個月,根據《南華早報》報道,ofo已拒絕滴滴的潛在收購要約,ofo創始人兼CEO戴威在公司內部召開會議時表示,公司未來將保持獨立,ofo的五位創始人將各自擁有該公司九人董事會中的一席。他對參會人員表示:“如果你們不想戰鬥到底,現在就可以離開公司。”

或許當初滴滴大決心做自己的共享單車時,就是因為考慮到戴威不甘做池中物的野心。

在這個會議上,戴威還發起了一項名為“勝利”的項目——當ofo的利潤達到1元人民幣時,該項目將取得成功,這個項目的名稱借用於丘吉爾的標誌性V型手勢,用於表示勝利。

ofo從這個時候開始就已下定決心只追求一個目標,就是盈利。它會犧牲一部分市場份額,來換取利潤——而不是用市場擴張來博得資本芳心,因為能否融資對ofo已經不重要了。不融資意味著缺錢,要盈利也需要節流,此前ofo過度擴張導致團隊過於龐大臃腫,沒有VC和巨頭支持的ofo很難支持下去。所以這樣看,ofo的裁員是必然,在職員工的待遇恐怕也會收縮,公司要盈利嘛。

不過,收縮不意味著倒下——ofo跟樂視當初的危機是截然不同的,樂視的窟窿太多,拆東牆補西牆,而ofo的問題是比較純粹的,只要收縮,就可以健康發展。


羅超頻道

ofo聯合創始人於信對於ofo大規模裁員傳言的回懟,說實話感覺有點不夠強硬。

首先是對COO和PRD是否該稱為“主管”的定義,個人覺得這個有點過於咬文嚼字了。

不管怎麼說COO和PRD都是高管級別的員工了吧?

其次,如果兩位高管沒有離職,直接請他們出面回應是更明智的方式。

第三,如果ofo在海外,比如新加坡的業務很大,可以直接公佈一下數據,用數據說話。用“僅新加坡營收都比其他友商全量營收都高”這種說法,有點太主觀了,不夠客觀,說服力不強。

總之,個人覺得ofo聯合創始人於信的回應有點偏軟。而且說服力不夠。還是請兩位高管直接出來闢謠吧。可能比這位聯合創始人說的話,更有說服力。

至於跟李岷的約飯……呵呵呵呵。

跟李岷約飯,不如先跟正版的馬雲約飯!


獨角獸諜報

有個點很關鍵,裁員的規模。如果只是辭退幾個人,那這種裁員,對於一家企業來說很正常,特別是幾千人的企業,每個月辭退幾十個沒有任何問題。辭退高級管理者也屬於正常。但OFO經營困難是大家都知道的,在這種情況下,裁員其實也正常,但被媒體傳播後,一定會對OFO有影響。OFO的回應,一定程度上讓人證實此事的真實性。OFO一味的否認,反而看出來經營者的不成熟 。大膽承認,大膽調整,裁員也是企業調整的一種合理的方式,有什麼可怕的呢?

對於像OFO這種靠投資活著的公司,經營形勢不好,快速裁員是最有效的辦法,把成本降下來,留下最核心的人,尋找突破機會。等有了利潤,經營形勢好了,再招人。

事了了:matt

我們為您提供專業的互聯網服務,幫助您利用互聯網高效獲得客戶。


事了了

現在的共享經濟,在咱國家是發揮的淋漓盡致了,小黃單車是最早共享模式之一,中國新的幾大發明之一,還有滴滴平臺,好多了就不一一說明了以實質而論,沒有共享最多是小黃租賃,滴滴中間商,土話就是騎馿,只掙不賠,這叫共享經濟嗎?求高人指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